机井提灌 撬动农业转型发展的杠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884
颗粒名称: 机井提灌 撬动农业转型发展的杠杆
分类号: TM727
页数: 5
页码: 319-32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机井提灌情况,永昌县地处西北边陲,临近腾格里、巴丹吉林大沙漠,县域范围内年降雨量偏少,年平均降水量为185.1毫米,年平均蒸发量为2000.6毫米,是降水量的10.8倍,气候干旱,森林面积少,草原植被覆盖率低,基础条件极其脆弱。长期以来永昌县经济基础薄弱,与南方发达地区相比差距甚远,尤其在推广、应用现代科技、文化,开发、利用新型能源方面显得更为明显。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电能在农业生产中尤其是电机井提灌的推广应用,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经推广应用便发挥出了其非常突出的作用,对农作物产量,农业生产的保障作用尤为明显,由此揭开了由传统农业种植向现代农业生产转型发展的序幕。
关键词: 永昌县 机井提灌 电网改造

内容

永昌县地处西北边陲,临近腾格里、巴丹吉林大沙漠,县域范围内年降雨量偏少,年平均降水量为185.1毫米,年平均蒸发量为2000.6毫米,是降水量的10.8倍,气候干旱,森林面积少,草原植被覆盖率低,基础条件极其脆弱。长期以来永昌县经济基础薄弱,与南方发达地区相比差距甚远,尤其在推广、应用现代科技、文化,开发、利用新型能源方面显得更为明显。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电能在农业生产中尤其是电机井提灌的推广应用,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经推广应用便发挥出了其非常突出的作用,对农作物产量,农业生产的保障作用尤为明显,由此揭开了由传统农业种植向现代农业生产转型发展的序幕。
  永昌县的电网建设起始于20世纪1960年代初,以满足局部农作物种植电力提灌为前提,进而在全县农村推广应用。上世纪1960年代,伴随着电力能源在永昌推广应用,电能的效用开始在农业生产中凸显出来,电机井、节水滴灌、喷灌,农副产品加工业等一系列由电能做为动力依靠的高效、便捷的生产方式得以兴起,在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发展的同时,有力的保障了农业生产,尤其是农作物种植在电力提灌的可靠保证下,因干旱等原因造成的小麦等农作物减产、绝收现象彻底消除,农作物大幅增产,县境内朱王堡、水源、双湾、宁远堡等乡镇由此实现了夏秋季双茬种植,电力所发挥出的突出效果极其显著。
  作为一个农业大县,自古以来永昌县的农田灌溉用水以祁连雪山融水、地表泉水为主,受自然条件和气候影响,地下水和地表来水不稳定,农业用水没有保障,水的利用率很低。民国时期,双湾地区农户挖水井浇灌瓜菜和少量良田。新中国成立后永昌县委、县政府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积极探索、推广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生活方式,积极发展农业生产。
  1950年至1954年,先后在严重缺水的双湾地区掏土挖井505眼,人工打半自流井9眼,推广解放式畜力水车打井抗旱,发展水浇地4000亩。1952年,双湾公社打砖筒井、锅锥井,并尝试在开挖的土井上安装链式水车,采用人力、畜力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提水灌溉,一定程度的缓解了农田灌溉用水严重不足矛盾,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生产力得到初步解放。1962年金川公司维修建砖厂,从金川矿区至下四分架设6千伏高压线路14公里,为下四分村实现电力提灌创造了条件。1963年,下四分电力提灌项目经甘肃省列项批准为武威地区电力提灌工程重点项目,当年4月20日,甘肃省水利厅和武威专署水利局机械打井队在宁远公社的下四分大队和双湾公社的旧沟、陈尚沟等地打机井,到当年11月份打机井17眼,架设农用高压线路2公里,低压线路1.65公里,共投入资金8.04万元(包括打井),率先实现电力灌溉,由此成为永昌电机井灌溉的初始。到1965年,双湾、宁远两公社以电能为动力先后打成电机井43眼(其中:双湾22眼,宁远21眼),电灌面积扩大到2279亩。电灌推广伊始便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推动永昌县农业由散水灌溉、“畜拉水车”等落后农业灌溉方式向电力灌溉转变,粮食产量由原来的亩产100斤左右提高到500斤以上,农副产品加工、居民照明在通电区域全部实现电气化,其它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1966年,双湾公社开始用150型丰收号冲机打机井。1967年,经过反复论证和广泛听取专家、各阶层的意见,永昌县有史以来第一个输变电工程——永昌送变电工程上马。同年9月20日,正式成立永昌供电工程五人领导小组,下设供电工程筹备处,着手进行输变电工程的前期施工准备工作。永昌送变电工程预算投资20.7万元,资金来源以用电单位集资的方式解决。1969年10月通电运行,所址设在永昌县城东门外500米处。永昌送变电工程总装机容量1800千伏安,架设35千伏线路18.8公里(河西堡铁厂—永昌);低压线路5.7公里。35千伏永昌变电所的建成投入运行,标志着大网电力正式进入永昌,并形成县域电力供输网络的雏形,彻底打破了永昌县无电,间断性柴油发电机、水力发电的格局,为县域电网建设开创了先河,也为永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工农业生产从简单的手工业操作向科学先进的机械化、自动化发展,城乡居民生活发生巨变提供了新的、高效快捷的动力新途径。
  电能在永昌得到推广应用的同时,由于自然气候和生态环境恶化,加之渠道改建衬砌,地表、地下潜水补给持续减少等原因,致使地下水位下降,上游泉眼日渐干涸,地表水减少,部分河道出现断流、干涸。干旱缺水造成清河等地区人员外流,大片农田荒芜。对此,永昌县人民委员会组织力量集中在清河地区宋家沟人工开挖大口井、锅锥井,采用人力畜力水车提水灌溉农田,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缓解旱情的效果。
  1970年春,永昌县成立了农电建设指挥部,开始实施农电工程建设,到1971年5月8日,双湾公社赵家沟、岳家沟、黑沙窝三个大队15个生产队率先通电实现电力提灌。截止1972年,除群众自筹资金和义务劳动外,国家投资110万元,在双湾、宁远堡地区架设农用高压输电线路94.8公里;低压线路89.31公里,双湾、宁远公社全部通电,基本实现电力提灌和生活照明。同年8月,全国北方地区农业会议后,全县井灌区掀起了打井抗旱的新高潮,打井机的方式也由人工推挖发展到机械钻探,一大批“丰收号”、“乌牛斯”号机井投入农田灌溉,朱王堡、水源两公社,双湾、宁远堡地区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农民生活环境不断改善。
  1974年8月,经甘肃省水利局批复,35千伏天生坑中心变电所动工兴建,主变容量6400千伏安,架设35千伏线路21公里,35千伏出线三回、10千伏出线五回,投入资金31.97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5.2万元),工程于1975年5月7日竣工投入运行。同年,架设清河地区农电线路31.29公里,焦家庄、北海子、东寨、河西堡等公社相继架设农用输电线路64.24公里。上述电力建设项目的落地实施,为全县的电网建设尤其是电力提灌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在永昌电力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到1977年4月35千伏下四分变电所建成投入运行,永昌境内朱王堡、水源、双湾、宁远堡农电设施基本配网,农村电力提灌网架基本形成,为县域范围内全面实行电力提灌,实现工农业生产、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奠定了基础条件。
  随着电力能源的加快推广应用,以及电力覆盖、使用范围的日益拓展,永昌县工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显著变革,到上世纪1970年代中期,电力供应已跟不上发展需求,改善农村照明及生活用电环境,扩大农副产品加工用电的要求日益迫切。1975年,焦家庄、北海子、东寨、河西堡等公社,相继架设农用输电线路64.24公里。1977年5月动工兴建35千伏新城子变电所,架设35千伏输电线路36公里,10千伏出线四回,投入资金120万元。截止1979年,全县共建成35千伏变电所5座,安装主变9台,主变容量25100千伏安,架设35千伏线路573公里,6-10千伏农用输电线路849.68公里,低压线路469.23公里,架设配电变压器398台27166千伏安,电机井达到919眼16502千瓦,电灌面积达到99800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22.4%。农业用电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三相异步电动机完全取代柴油发动机,高效、清洁的电力能源成为全县工农业生产、农业种植灌溉最依赖的动力。
  改革开放以后,永昌县的电力事业发展步伐加快,电网建设思路开始向统一规格、高技术含量、适应供电要求的方向转变。同时,国家对农电建设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大,在双湾、宁远堡、朱王堡、水源四公社陆续打井,架设农电线实行电力提灌的基础上,相继在东寨、北海子、焦家庄、红山窑、新城子等乡镇的部分村社打机井55眼,配套架设农电线路实现电力提灌。由于上述地区紧依祁连雪山,雪山融水、地表泉水相对丰富,加之自古以来以河坝水、散水灌溉农田,因此大部分电机井未发挥效益,至1990年利用的电机井仅有30眼,只作为间断性人畜饮用水,并未在农田灌溉、农业生产方面发挥作用。在此期间,北部草原先后打机井6眼,只用于1500亩草地的人工浇灌。1974年至1975年,在电机井建设中,由于没能结合不同地区地质和水层实际,开挖的大口井成井甚少,给国家和人民群众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浪费。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上游灌区修渠建库控制自然流经,地表水渗漏、弃水、雨水、山洪等不确定水源补充逐年减少,据1983年地下水调查资料表明,各井灌区地下水较电机井建设初期有明显降低,截至1990年底,全县机井中除大冲机井、大部分“丰收号”冲机井外,早期打的锅锥井已全部干涸报废。进入上世纪1990年代以后,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连续多年气候干旱少雨,东西河地区的六坝、东寨、南坝、焦家庄、红山窑等乡镇出现缺水现象,为了解决上述地区农田灌溉、人民群众生活饮用水的问题,电力提灌建设开始由相对集中的朱王堡、水源、双湾、宁远堡地区向东西河地区发展。
  农业生产以实现电力提灌(采用离心式水泵、潜水泵)为标志,提高了水资源利用,并采用机械化耕作,生活用电照明灯等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据统计,1960年粮食亩产100斤,到1978年(实现电力灌溉的地区)上升到亩产500斤。截至1978年,永昌县共有12个人民公社,128个大队、865个生产队;全县总人口288526人,其中农业人口192801人;总耕地面积647000亩,其中电灌面积110265亩。全县建成35千伏农村变电所五座,主变总容量21550千伏安,35千伏输电线路达到119.6公里,6—10千伏线路645公里,低压线路358公里,安装配电变压器689台38335千伏安,农业用电设备达到24940千瓦,其中:电机井1068眼19094千瓦;大电网通电的公社8个,占全县公社总数的67%;通电大队79个,占总数的61.8%;已通电生产队493个,占总数的57%。永昌城乡居民群众彻底告别了食用油(植物油)、洋油(煤油)照明的历史,用上了洁净明亮、廉价实用的电能。
  从1963年大电网进入永昌到1990年底,永昌电力事业经历了一个艰苦创业,滚动发展壮大的曲折历程。电力供输从最初的县城局域性供电逐步向外延伸扩展,农电建设日趋完善,供输电能质量的稳定高效。县域城乡生产、生活彻底的告别了马拉手推,柴油机发动的落后生活模式,步入一种全新的生活节奏中。1991年,永昌县被列为全国第二批农村电气化示范县,借助农村电气化县建设良机,永昌县利用相对集中的水利资源,大力开发水电电能,使其与大电网联网使用,既充分的利用和拓展了县域水资源开发途径,同时,现实了大电网,区域小水电能源的余缺互补,彻底改变了电力供输不足的局面。经过农村初级电气化建设,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农村电网建设改造等一系列的电网建设,建设形成短半径、密布点,供用电网络齐备,东西贯通、南北相连、小水电与大网互为补充、覆盖县域城乡、网架结构合理、供电半径小、安全可靠的供输电格局,农电设施得到不断更新、补充和完善。农电工程的实施和农电线路建设速度逐年加快,到1998年底,县域范围内井灌区农电网络建设已经完全形成规模,清河井灌区机井已由最初的低扬程离心泵更换为深井泵,电动机功率加大,扬程不断提高,基本满足了农业灌溉要求和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对农业灌溉的要求。到1998年底,全县耕地总面积60.77万亩(不包括河西堡镇),电灌面积发展到20.8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4.277%;农业排灌及农业生产用电量4746.55万千瓦时,占当年售电总量的23.767%。全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推动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村居民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供输电格局的变化,有效缓解了县域供用电失衡、供输矛盾突出的问题,农村用电市场有效拓宽,用电量迅速攀升,在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电力事业的迅速发展壮大。1990年到2006年的15年间,永昌县电力公司由最初拥有7座35千伏变电所发展到10座,建成基层供电所11个,主变容量由1990年的36560千伏安发展到2006年的76750千伏安;35千伏线路增加到323.285公里;6—10千伏线路增加到1475.56公里;低压线路达到1288.44公里;配电变压器由1038台45750千伏安增长到2251台186881千伏安,各类用电设备由3095台3018218千瓦增长到7121台134623.85千瓦,其中:农业排灌、喷灌设备由1990年的757台13435千瓦增加到1381台48463千瓦。在全县10个乡镇所属108个行政村、838个自然社、54808户居民全部通电的基础上,确保了农业生产、乡镇企业、特色种植、养殖业及城乡居民生活用电,推动县域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从1998年开始,永昌县实施了大规模的电网改造、节余资金工程建设、拉动内需工程建设、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建设,使永昌县域农村电网得到了全面改造,网架结构进一步优化,农电线路线径小、老化、破损、低电压等问题得到全面解决,井灌区农电线路设施得到了全面整改,形成了规范统一、技术含量高、适合发展需求的农电网络,有效提高了电机井的利用率,电灌机井由1998年的1187眼增长到2014年底的1409眼;电灌面积由1998年的20.83万亩增长到79.95万亩。以满足机井提灌,抗旱保收为目的的农业机井提灌,通过拓展、延伸,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彻底改变了永昌农村延续几千年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成为撬动永昌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转型发展强有力的杠杆,在保障农作物种植、提升农业经济效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特别是近15年来通过电网改造,水力发电建设,大电网直供与小水电互供的协调统一,电力能源已经覆盖永昌城乡每一个角落,在有效保障工农业生产需要的同时,影响并改变着城乡居民固有的传统生活方式,特别是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村家用电器普及率成倍提高,在拓展电能适用范围的同时,彩电、冰箱、计算机、电灶等一些由电衍生的高档次电器产品迅速进入千家万户,成为百姓生活消费的主流。电化教学方式在农村中小学得以推广应用,大幅度的提高了农村电视覆盖率。通过电视、电脑等现代快捷的传播媒体,广大农民群众及时
  了解到了党的方针、政策以及各类致富信息,掌握到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开阔了视野,有效的促进了农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本书记述了永昌县农牧、林业、水利、电力、史料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祁尚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