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35千伏送变电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879
颗粒名称: 初期35千伏送变电设施
分类号: TM41
页数: 2
页码: 313-314
摘要: 随着电源与电网建设逐步深入,金昌电网供用电范围由最初保障金川镍基地建设等重点工业向全市城乡拓展。1967年,经过反复论证和广泛听取专家、各阶层的意见,永昌县有史以来第一项35千伏电网工程——永昌送变电工程上马。35千伏永昌供电所的建成运行,标志着大网电力供输正式进入永昌并得到推广应用,彻底打破了永昌县无电、间断性水力发电的格局,为永昌工农业生产从简单的手工业操作向机械化、自动化发展转变提供了动力能源基础,推动永昌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革。
关键词: 永昌县 送变电设施 电力

内容

随着电源与电网建设逐步深入,金昌电网供用电范围由最初保障金川镍基地建设等重点工业向全市城乡拓展。1967年,经过反复论证和广泛听取专家、各阶层的意见,永昌县有史以来第一项35千伏电网工程——永昌送变电工程上马。永昌送变电工程预算投资20.7万元,资金来源以用电单位集资的方式解决,1967年10月开始工程建设,1969年10月,随着首座35千伏河西堡铁厂变电站建成通电运行,永昌送变电工程随之建成,总容量1800千伏安,配套架设35千伏线路18.8公里(河西堡铁厂—永昌)。35千伏永昌供电所的建成运行,标志着大网电力供输正式进入永昌并得到推广应用(不包括双湾、宁远两公社),彻底打破了永昌县无电、间断性水力发电(此前于1958年12月建成北海子小型水电站,采取昼蓄夜放的形式间断性发电,供县委、县政府及部分单位照明和动力用电)的格局,为永昌工农业生产从简单的手工业操作向机械化、自动化发展转变提供了动力能源基础,推动永昌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革。
  此后,以1971年双湾公社赵家沟、岳家沟、黑沙窝三个大队15个生产队通电、实行电力提灌为基础,永昌县展开了大规模的农电线路架设及35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1975年12月6日武威地区革委会向甘肃省革委会转报永昌县革委会《关于请示建设清河片井灌区农电输变电工程》的报告,清河输变电工程(水源变)开工建设。通过艰苦创业,滚动发展壮大,永昌县电力供输事业进入了一个以农业生产用电为主,工业用电、生活照明为辅,整体推进的发展阶段。到1977年10月,全县农业电灌面积已达到110265亩。县域电力供输也由最初的县城局部供电逐步向外延伸扩展,先后建成35千伏变电站五座(城郊、天生坑、下四分、清河、西河),主变容量达到21550千伏安,35千伏输电线路达到573公里。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根据永昌县城乡经济、工农业发展状况,以及县域电网建设实际,在巩固、完善,保证农业排灌用电的前提下,逐步对县域范围内、井灌区农电设施进行整改,并以农村照明、乡镇企业和农副产品加工用电为重点,全面实施县域农村配网工程建设。经甘肃省电力工业局《关于清河至朱王堡35千伏送变电工程设计及予算的批复》(甘电农字〔82〕031号)文件批复,朱王堡35千伏输变电工程1982年5月动工兴建,于1983年10月建成投入运行,主变容量6300千伏安,架设35千伏线路9.5公里,投入资金31.5万元。根据省市文件批复及永昌县供电所《关于申请头坝变电所投产的报告》(永供电发〔84〕027号)文件,35千伏头坝供电所自1983年8月动工兴建,于1983年12月建成投入运行,主变容量630千伏安,投入资金30.24万元。根据永昌县水利局《关于贷款修建六坝变电所本息豁免和贷改拔的请示报告》(永水电发〔86〕59号)文件,35千伏六坝变电所1986年5月动工兴建,于1987年10月建成投入运行,主变容量630千伏安,架设35千伏线路15.7公里,投入资金57.6万元。根据甘肃省计划委《关于永昌县农村初级电气化县规划的批复》(甘计农〔1991〕663号)文件批复,为满足农电建设整体规划和小水电并网供电所需,原头坝变电所作为电气化县建设项目搬迁至东大河渠首,于1991年6月开工建设,安装主变2台,主变容量由630千伏安增至6000千伏安,架设35千伏线路六回18.61公里,10千伏出线四回,用于自建电源和大电网并网,相互调剂余缺,投入资金117.76万元,于1992年竣工投入运行。1988年5月动工兴建35千伏焦家庄变电所,于1989年9月建成投入运行,装机容量1630千伏安,架设35千伏线路14公里,投入资金90万元。经永昌县水利电力局上呈《关于呈报永昌县红山窑35KV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的报告》(永水电发〔1991〕128号)文件,甘肃省电力工业局研究批复,35千伏红山窑变电所于1990年4月动工兴建,安装主变2台,主变容量1630千伏安,投入资金121万元。
  农电建设的日趋完善,极大的改善了县域供输电环境,电能质量的逐年提高,使农业生产、生活彻底告别了马拉手推、柴油机发动、煤油照明的落后模式,步入一种全新的生活节奏中。1981年起永昌县在原有电力供输网络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电工程建设,加大了农村电网整改和无电村、社通电的工作力度。截止1995年底,全县拥有35千伏变电所9座,主变19台,主变容量58450千伏安;架设35千伏线路246.95公里,架设10千伏线路1067.2公里,低压线路753.73公里;安装配电变压器1359台,配变电容量75597千伏安;各类用电设备达4397台,容量52675.63千瓦;覆盖村社99个。经过近40多年的探索前行,到1995年底,已经形成了永昌农电管理机构——县供电所,隶属县水利电力局行业管理,负责全县农电建设和经营管理工作,永昌县电网建设规模得到了长足发展,电力供输设备的完善,电网履盖面积的不断扩大,最终实现了电能源在县域范围内的全面推广应用。
  (作者系国网永昌县供电公司综合管理部秘书)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本书记述了永昌县农牧、林业、水利、电力、史料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焦坤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