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6~10千伏送变电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878
颗粒名称: 初期6~10千伏送变电设施
分类号: TM41
页数: 3
页码: 311-313
摘要: 永昌地区输配电网络,尤其是依靠大电网进行成片区、规模化供电网络发展,相对周边地区形成较晚。1965年为配合永昌电厂一、二期工程建设,由河西堡铁厂发电厂出线建成6千伏河配二回线,全线长1.6千米,形成永昌县境内6千伏输配电网络雏形。为了使工程项目发挥应有的效益,切实加强农电管理,永昌县成立了专管机构,始称下四分电力管理站。由县水利局干部陈生隆任站长,安排职工7人,负责设施维护,1966年以后实行机构合并,机井归大队管理,线路划归县水利局管理,从而开创了永昌县农电管理的先河。从1963年起,永昌县境内先后架设双湾、宁远堡、清河地区6千伏农电线路,随着农灌面积的扩大,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水平随之提高。
关键词: 永昌县 送变电设施 电力

内容

永昌地区输配电网络,尤其是依靠大电网进行成片区、规模化供电网络发展,相对周边地区形成较晚。1959年前,输配电网络主要由企业自备柴油发电机和小型水电站提供电源,以220、380伏低压就近分片独立供电。1959年3月,由河西堡铁厂发电厂6千伏配电门型架出线,建成金昌地区第一条6千伏配电线路(简称河配一回线),全线长3.5千米。1965年为配合永昌电厂一、二期工程建设,由河西堡铁厂发电厂出线建成6千伏河配二回线,全线长1.6千米,形成永昌县境内6千伏输配电网络雏形。1963年3月宁远公社下四分大队电力提灌项目经甘肃省列项批准为武威地区电力提灌工程重点项目开始实施,于当年11月完成建设任务。为了使工程项目发挥应有的效益,切实加强农电管理,永昌县成立了专管机构,始称下四分电力管理站。由县水利局干部陈生隆任站长,安排职工7人,负责设施维护,1966年以后实行机构合并,机井归大队管理,线路划归县水利局管理,从而开创了永昌县农电管理的先河。从1963年起,永昌县境内先后架设双湾、宁远堡、清河地区6千伏农电线路,随着农灌面积的扩大,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水平随之提高。
  永昌电网建设初期,受资金、技术等条件限制,仅向双湾、宁远堡两公社部分村社,河西堡地区及永昌县城、清河农灌区提供电力保障。1969年,35千伏永昌变电站投入运行,建成县城线、八(八一农场)红(红光园艺场)线、东寨线、城南线等6千伏出线4条,线路总长30.96千米。在进行农电建设的同时,按照国家农电管理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管理组织,以边建边管、建管并举为发展方式,配备基层供电站管理人员。1970年5月22日,永昌县电器安装维修队呈文上报永昌县革委会《关于全县农村实现电气化问题的报告》,申请在第四个“五年”计划中将全县农村实现电气化纳入建设计划。当年,双湾公社10千伏输电线路列入国家计划并予以实施。经过近两年的运行,35千伏永昌变电所运行、维护、管理已渐趋成熟,永昌县城用电结构、用电范围发生了较大变化,用电范围从最初的少数几家扩大到县城供电区域内所有工业企业、居民生活用电、原有的供电设施、线路已经不能满足用电需求。1971年5月,拆除县城内6千伏线路,改架10千伏线路1.76公里,安装配电变压器10台,容量960千伏安。同时架设八红线
  (35千伏永昌变电所——八一农场——红光园艺场)千伏线路10.4公里,安装变压器3台,容量250千伏安。经过增容改造,县城电网6-10千伏线路、设施基本满足用电要求,对拓展县城电力市场,满足县城及城郊地区工业生产条件,提高县域配电网络技术装备、生产工艺,改善城镇居民生活环境、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根据省政府关于大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文件精神,1977年3月4日,永昌县水利局电力局下发《关于会战清河地区十千伏农电线路、电机井配套建设有关问题的报告》永水电发〔1977〕013号文件,当年甘肃省下达永昌县清河地区(水源、朱王堡两公社)10千伏农电线路建设100公里及四百眼电机井配套电力线路设施架设工作。3月4日成立清河地区农电会战指挥部,从各单位抽调工作人员10名,电工20名。指挥部下设政治办事处、采购供应组、朱王堡施工组、水源施工组四个组,由永昌县水利电力局派电工进行专业技术指导。清河地区10千伏农电线路、电机井配套工程建设总投资50万元,其中:省上下拨资金30万元,供电区电力用户自筹20万元。截至1978年,全县建成35千伏变电站五座(县供电所、天生坑供电站、下四分供电站、清河供电站、西河供电站),主变容量21550千伏安,拥有6—10千伏线路645公里,安装配电变压器689台38335千伏安。大电网通电的公社8个,占全县公社总数的67%;通电大队79个,占总数的61.8%;已通电生产队493个,占总数的57%。
  进入20世纪1980年代以来,随着县域内大电网与小水电余缺互济格局的建立形成,“电荒”现象逐步消失,全县农电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6-10千伏送电线路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截止1990年,永昌县有10千伏线路1630.05公里;低压线路695.49公里;配电变压器达到2965台,容量45750千伏安;各类用电设备达到2852台,容量30362.4千瓦。城乡用电范围逐年拓展,形成了以工业企业、农业生产、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步增长,乡镇企业、五小加工和私营企业用电量迅速攀升的态势。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本书记述了永昌县农牧、林业、水利、电力、史料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焦坤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