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火力发电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876
颗粒名称: 早期火力发电建设
分类号: TM611
页数: 2
页码: 310-311
摘要: 1953年,国家“一五”重点工程项目“兰新线”开工建设,为满足铁路基本建设、生产筹备及沿线信号用电,1955年兰州铁路局在永昌县河西堡镇白沙窝滩,动工建设河西堡火车站专用铁路电厂,1956年3月建成投入运行,隶属铁路局直接领导,由此,开启永昌地区火力发电生产建设之路。河西堡火车站专用铁路电厂安装德国进口2×500千瓦锅驼发电机2台,年发电量约200万千瓦时,建成后在供给兰新铁路沿线车站动力信号和照明用电的同时,为河西堡面粉厂、盐务局、武威汽车运输公司等单位提供生产、生活用电。为满足金川镍基地开发建设生产用电需要,1960年9月,经国家水利电力部批准,在永昌县河西堡镇动工兴建永昌发电厂。
关键词: 永昌县 柴油发电 电力

内容

1953年,国家“一五”重点工程项目“兰新线”开工建设,为满足铁路基本建设、生产筹备及沿线信号用电,1955年兰州铁路局在永昌县河西堡镇白沙窝滩(金昌火车站机务段),动工建设河西堡火车站专用铁路电厂,1956年3月建成投入运行,隶属铁路局直接领导,由此,开启永昌地区火力发电生产建设之路。河西堡火车站专用铁路电厂安装德国进口2×500千瓦锅驼发电机2台,年发电量约200万千瓦时,建成后在供给兰新铁路沿线车站动力信号和照明用电的同时,为河西堡面粉厂、盐务局、武威汽车运输公司等单位提供生产、生活用电。
  1958年,永昌县境内白家嘴发现储量丰富的大型硫化铜镍矿床,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指引下,为解决河西地区已探明有色金属采矿用电需求以及“大跃进”大炼钢铁的战略需要,当年12月,中共甘肃省委决定调拨兰州郑家庄电厂2250千瓦机组1台,武威黄羊电厂1500千瓦机组1台,调拨给河西堡铁厂兴建河西堡铁厂火力发电所。1959年1月下旬,经武威地区钢铁生产指挥部勘测,确定在河西堡镇(现金昌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原金昌供电局结合部位置)选址建设河西堡铁厂发电所。同时,设立工程建设指挥部,总指挥由原武威地区专员白雪峰担任,副总指挥由原武威地区煤电局局长吴志学担任,负责河西堡铁厂发电所建设管理。为尽早投产发电,工程建设指挥部集中地区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从土建施工、物资采购、附件加工、管线施工、器件吊装各环节加强力量。经过1640人奋战大军45天昼夜施工,第1台机组于1959年3月10日投产发电,完成6千伏升压站出线2千米及6千伏直供线路四回,分别向河西堡铁厂高炉风机、焦化厂、河西堡车站送电。为了配合发电机组顺利启动,兰州铁路局专门派铁路轨道发电车提供了启动电源。
  河西堡铁厂发电所建成后共有两台汽轮发电机组,总容量为3750千瓦。发电所在建成的升压站用6千伏出线向河西堡地区铁厂5台高炉4个回路、焦化厂2个回路、河西堡车站2个回路供电。河西堡铁厂发电所建成投运后,从1959年3月10日发电至1965年8月停机退出运行,累计发电量5850万千瓦时,创造工业总产值877.5万元。不仅较好满足河西堡地区钢铁生产冶炼、铁路运输用电的急需,促进地区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还为河西堡地区政府机关办公、各项事业发展与地区人民生活的改善提供较方便的电力供应,同时为以后永昌电厂生产发展输送一批技术力量和生产经营管理的骨干。由于发电机组设计不完善,设备陈旧缺陷较多,运行安全系数较低等原因,频繁停机,电力供应保障率低。1961年3年自然灾害期间河西堡铁厂下马,发电所划归新筹建的永昌电厂,属永昌发电厂下属基层单位。1965年8月,永昌电厂第1台发电机组建成发电,河西堡铁厂发电所结束使命停机退出运行。
  为满足金川镍基地开发建设生产用电需要,1960年9月,经国家水利电力部批准,在永昌县河西堡镇动工兴建永昌发电厂。永昌发电厂一期工程安装1.2万千瓦捷克斯洛伐克进口燃煤发电机组2台,分别于1965年二、三季度投产发电,供给金川公司生产、基建,河西堡地区工农业生产及永昌发电厂基建施工。与此同时,永昌电厂二期工程衔接开工,于1970年2月全部竣工,安装国产2.5万千瓦燃煤发电机组3台。经过两期工程建设,永昌电厂装机容量达到9.9万千瓦,建成河西地区集发电、供电、调度为一体的中温中压中型发电厂。以永昌电厂为中心,同武威、黄羊镇、张掖四座不同容量的电厂联网,形成金昌地区(孤立)电网体系,成为金昌、武威、张掖等地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主要电源点。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本书记述了永昌县农牧、林业、水利、电力、史料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焦坤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