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突破探索前行 领跑永昌经济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874
颗粒名称: 多点突破探索前行 领跑永昌经济发展
分类号: TM715
页数: 6
页码: 309-31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多点突破探索前行,领跑永昌经济发展,永昌县的电力能源供输,以最早小区域内水力发电间断性供输,进而到跨地区大电网整体供输,开始于二十世纪1970年代。由于当时的水电技术落后,受农灌、水情束缚,建成的小水电站不能正常运行,经常性出现停电现象,县域内基本处于无电状态。全县工、农业生产因为无电力能源做为高效动力而继续停留在手工作坊,以及简单的加工生产模式上,与社会发展的步伐极不协调。在这种形势下,推广应用一种与科技发展,时代变迁相适应,并有着持久性高效动力的新型能源,成为永昌县委、县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 永昌县 经济 电力

内容

永昌县的电力能源供输,以最早小区域内水力发电间断性供输,进而到跨地区大电网整体供输,开始于二十世纪1970年代。由于当时的水电技术落后,受农灌、水情束缚,建成的小水电站不能正常运行,经常性出现停电现象,县域内基本处于无电状态。全县工、农业生产因为无电力能源做为高效动力而继续停留在手工作坊,以及简单的加工生产模式上,与社会发展的步伐极不协调。在这种形势下,推广应用一种与科技发展,时代变迁相适应,并有着持久性高效动力的新型能源,成为永昌县委、县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1951年至1990年,永昌县在电力发展方面做过多方面的探索尝试,在柴油机发电、小水电开发方面取得了一些建设经验。但这一时期电源点布局比较分散,大部分属于“各自为政”自建自管自用,所发挥的效率、效益非常有限。
  早期柴油发电建设
  追溯永昌电力工业发展历史,起始于20世纪1950年代。1951年,为打破因没电而使永昌经济停滞不前,生产力低下等窘迫处境,永昌县河西堡镇武威汽车运输公司为解决自身汽车检修用电,率先安装一台20匹万力(19.5千瓦)柴油发电机,以低压直接供电的方式用于机械加工、汽车检修,揭开了永昌地区有电的历史序幕,成为永昌电力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在此基础上,1952年,县政府在县城所在地安装柴油发电机1台,发电容量12千瓦,以220/380伏低压直供方式向政府机关和县农机修造厂提供生产及办公照明用电。随之,自1953年起陆续在永昌县境内马营沟等多个小煤矿、新城子乡、红山窑乡分别安装18组总容量为430千瓦的柴油发电机组。截止1972年底,永昌地区安装柴油发电机组26台(组),发电总容量1017千瓦,其中:永昌县城及马营沟等多个小煤矿安装发电机23台(组),发电容量430千瓦;东大山铁矿河西堡钢铁厂安装157千瓦发电机3组,发电容量587千瓦。以单位自建自管的方式,解决本单位生产经营和照明用电。
  由于柴油发电机组都是自购、自管、自用,大部分是因陋就简土法上马的,加之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管理和维修人员,技术条件比较简陋。另外,油料紧缺,供应时断时有,致使柴油发电机组时开时停,难以全时段的发挥作用。因此,随着永昌电厂大电源的投产发电逐步停用淘汰。
  早期火力发电建设
  1953年,国家“一五”重点工程项目“兰新线”开工建设,为满足铁路基本建设、生产筹备及沿线信号用电,1955年兰州铁路局在永昌县河西堡镇白沙窝滩(金昌火车站机务段),动工建设河西堡火车站专用铁路电厂,1956年3月建成投入运行,隶属铁路局直接领导,由此,开启永昌地区火力发电生产建设之路。河西堡火车站专用铁路电厂安装德国进口2×500千瓦锅驼发电机2台,年发电量约200万千瓦时,建成后在供给兰新铁路沿线车站动力信号和照明用电的同时,为河西堡面粉厂、盐务局、武威汽车运输公司等单位提供生产、生活用电。
  1958年,永昌县境内白家嘴发现储量丰富的大型硫化铜镍矿床,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指引下,为解决河西地区已探明有色金属采矿用电需求以及“大跃进”大炼钢铁的战略需要,当年12月,中共甘肃省委决定调拨兰州郑家庄电厂2250千瓦机组1台,武威黄羊电厂1500千瓦机组1台,调拨给河西堡铁厂兴建河西堡铁厂火力发电所。1959年1月下旬,经武威地区钢铁生产指挥部勘测,确定在河西堡镇(现金昌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原金昌供电局结合部位置)选址建设河西堡铁厂发电所。同时,设立工程建设指挥部,总指挥由原武威地区专员白雪峰担任,副总指挥由原武威地区煤电局局长吴志学担任,负责河西堡铁厂发电所建设管理。为尽早投产发电,工程建设指挥部集中地区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从土建施工、物资采购、附件加工、管线施工、器件吊装各环节加强力量。经过1640人奋战大军45天昼夜施工,第1台机组于1959年3月10日投产发电,完成6千伏升压站出线2千米及6千伏直供线路四回,分别向河西堡铁厂高炉风机、焦化厂、河西堡车站送电。为了配合发电机组顺利启动,兰州铁路局专门派铁路轨道发电车提供了启动电源。
  河西堡铁厂发电所建成后共有两台汽轮发电机组,总容量为3750千瓦。发电所在建成的升压站用6千伏出线向河西堡地区铁厂5台高炉4个回路、焦化厂2个回路、河西堡车站2个回路供电。河西堡铁厂发电所建成投运后,从1959年3月10日发电至1965年8月停机退出运行,累计发电量5850万千瓦时,创造工业总产值877.5万元。不仅较好满足河西堡地区钢铁生产冶炼、铁路运输用电的急需,促进地区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还为河西堡地区政府机关办公、各项事业发展与地区人民生活的改善提供较方便的电力供应,同时为以后永昌电厂生产发展输送一批技术力量和生产经营管理的骨干。由于发电机组设计不完善,设备陈旧缺陷较多,运行安全系数较低等原因,频繁停机,电力供应保障率低。1961年3年自然灾害期间河西堡铁厂下马,发电所划归新筹建的永昌电厂,属永昌发电厂下属基层单位。1965年8月,永昌电厂第1台发电机组建成发电,河西堡铁厂发电所结束使命停机退出运行。
  为满足金川镍基地开发建设生产用电需要,1960年9月,经国家水利电力部批准,在永昌县河西堡镇动工兴建永昌发电厂。永昌发电厂一期工程安装1.2万千瓦捷克斯洛伐克进口燃煤发电机组2台,分别于1965年二、三季度投产发电,供给金川公司生产、基建,河西堡地区工农业生产及永昌发电厂基建施工。与此同时,永昌电厂二期工程衔接开工,于1970年2月全部竣工,安装国产2.5万千瓦燃煤发电机组3台。经过两期工程建设,永昌电厂装机容量达到9.9万千瓦,建成河西地区集发电、供电、调度为一体的中温中压中型发电厂。以永昌电厂为中心,同武威、黄羊镇、张掖四座不同容量的电厂联网,形成金昌地区(孤立)电网体系,成为金昌、武威、张掖等地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主要电源点。
  早期水力发电建设
  在积极建设柴油、火力发电的同时,永昌县委、县政府积极筹措资金,开辟新的电源渠道,于1958年12月建成北海子水电站,装机容量100千瓦,以低压供电方式同柴油发电机组互为补充,为县城党政机关、单位、县农具厂生产、大型集会活动及部分居民照明供电,为地区有效利用水力资源,积极开发小电站,探索开辟了新的电能资源。经过25年缓慢发展,到1983年永昌县范围内先后建成梅家寺、杏树庄、五坝、大泉水库一、二号水电站6座,装机容量320.5千瓦。上述柴油发电机和小水电站,因成本过高、效率低、水情不稳定、技术水平低,安全稳定性差等因素,在永昌电厂1—5号机组投产后陆续关停报废。
  初期6~10千伏送变电设施
  永昌地区输配电网络,尤其是依靠大电网进行成片区、规模化供电网络发展,相对周边地区形成较晚。1959年前,输配电网络主要由企业自备柴油发电机和小型水电站提供电源,以220、380伏低压就近分片独立供电。1959年3月,由河西堡铁厂发电厂6千伏配电门型架出线,建成金昌地区第一条6千伏配电线路(简称河配一回线),全线长3.5千米。1965年为配合永昌电厂一、二期工程建设,由河西堡铁厂发电厂出线建成6千伏河配二回线,全线长1.6千米,形成永昌县境内6千伏输配电网络雏形。1963年3月宁远公社下四分大队电力提灌项目经甘肃省列项批准为武威地区电力提灌工程重点项目开始实施,于当年11月完成建设任务。为了使工程项目发挥应有的效益,切实加强农电管理,永昌县成立了专管机构,始称下四分电力管理站。由县水利局干部陈生隆任站长,安排职工7人,负责设施维护,1966年以后实行机构合并,机井归大队管理,线路划归县水利局管理,从而开创了永昌县农电管理的先河。从1963年起,永昌县境内先后架设双湾、宁远堡、清河地区6千伏农电线路,随着农灌面积的扩大,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水平随之提高。
  永昌电网建设初期,受资金、技术等条件限制,仅向双湾、宁远堡两公社部分村社,河西堡地区及永昌县城、清河农灌区提供电力保障。1969年,35千伏永昌变电站投入运行,建成县城线、八(八一农场)红(红光园艺场)线、东寨线、城南线等6千伏出线4条,线路总长30.96千米。在进行农电建设的同时,按照国家农电管理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管理组织,以边建边管、建管并举为发展方式,配备基层供电站管理人员。1970年5月22日,永昌县电器安装维修队呈文上报永昌县革委会《关于全县农村实现电气化问题的报告》,申请在第四个“五年”计划中将全县农村实现电气化纳入建设计划。当年,双湾公社10千伏输电线路列入国家计划并予以实施。经过近两年的运行,35千伏永昌变电所运行、维护、管理已渐趋成熟,永昌县城用电结构、用电范围发生了较大变化,用电范围从最初的少数几家扩大到县城供电区域内所有工业企业、居民生活用电、原有的供电设施、线路已经不能满足用电需求。1971年5月,拆除县城内6千伏线路,改架10千伏线路1.76公里,安装配电变压器10台,容量960千伏安。同时架设八红线
  (35千伏永昌变电所——八一农场——红光园艺场)千伏线路10.4公里,安装变压器3台,容量250千伏安。经过增容改造,县城电网6-10千伏线路、设施基本满足用电要求,对拓展县城电力市场,满足县城及城郊地区工业生产条件,提高县域配电网络技术装备、生产工艺,改善城镇居民生活环境、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根据省政府关于大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文件精神,1977年3月4日,永昌县水利局电力局下发《关于会战清河地区十千伏农电线路、电机井配套建设有关问题的报告》永水电发〔1977〕013号文件,当年甘肃省下达永昌县清河地区(水源、朱王堡两公社)10千伏农电线路建设100公里及四百眼电机井配套电力线路设施架设工作。3月4日成立清河地区农电会战指挥部,从各单位抽调工作人员10名,电工20名。指挥部下设政治办事处、采购供应组、朱王堡施工组、水源施工组四个组,由永昌县水利电力局派电工进行专业技术指导。清河地区10千伏农电线路、电机井配套工程建设总投资50万元,其中:省上下拨资金30万元,供电区电力用户自筹20万元。截至1978年,全县建成35千伏变电站五座(县供电所、天生坑供电站、下四分供电站、清河供电站、西河供电站),主变容量21550千伏安,拥有6—10千伏线路645公里,安装配电变压器689台38335千伏安。大电网通电的公社8个,占全县公社总数的67%;通电大队79个,占总数的61.8%;已通电生产队493个,占总数的57%。
  进入20世纪1980年代以来,随着县域内大电网与小水电余缺互济格局的建立形成,
  “电荒”现象逐步消失,全县农电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6-10千伏送电线路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截止1990年,永昌县有10千伏线路1630.05公里;低压线路695.49公里;配电变压器达到2965台,容量45750千伏安;各类用电设备达到2852台,容量30362.4千瓦。城乡用电范围逐年拓展,形成了以工业企业、农业生产、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步增长,乡镇企业、五小加工和私营企业用电量迅速攀升的态势。
  初期35千伏送变电设施
  随着电源与电网建设逐步深入,金昌电网供用电范围由最初保障金川镍基地建设等重点工业向全市城乡拓展。1967年,经过反复论证和广泛听取专家、各阶层的意见,永昌县有史以来第一项35千伏电网工程——永昌送变电工程上马。永昌送变电工程预算投资20.7万元,资金来源以用电单位集资的方式解决,1967年10月开始工程建设,1969年10月,随着首座35千伏河西堡铁厂变电站建成通电运行,永昌送变电工程随之建成,总容量1800千伏安,配套架设35千伏线路18.8公里(河西堡铁厂—永昌)。35千伏永昌供电所的建成运行,标志着大网电力供输正式进入永昌并得到推广应用(不包括双湾、宁远两公社),彻底打破了永昌县无电、间断性水力发电(此前于1958年12月建成北海子小型水电站,采取昼蓄夜放的形式间断性发电,供县委、县政府及部分单位照明和动力用电)的格局,为永昌工农业生产从简单的手工业操作向机械化、自动化发展转变提供了动力能源基础,推动永昌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革。
  此后,以1971年双湾公社赵家沟、岳家沟、黑沙窝三个大队15个生产队通电、实行电力提灌为基础,永昌县展开了大规模的农电线路架设及35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1975年12月6日武威地区革委会向甘肃省革委会转报永昌县革委会《关于请示建设清河片井灌区农电输变电工程》的报告,清河输变电工程(水源变)开工建设。通过艰苦创业,滚动发展壮大,永昌县电力供输事业进入了一个以农业生产用电为主,工业用电、生活照明为辅,整体推进的发展阶段。到1977年10月,全县农业电灌面积已达到110265亩。县域电力供输也由最初的县城局部供电逐步向外延伸扩展,先后建成35千伏变电站五座(城郊、天生坑、下四分、清河、西河),主变容量达到21550千伏安,35千伏输电线路达到573公里。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根据永昌县城乡经济、工农业发展状况,以及县域电网建设实际,在巩固、完善,保证农业排灌用电的前提下,逐步对县域范围内、井灌区农电设施进行整改,并以农村照明、乡镇企业和农副产品加工用电为重点,全面实施县域农村配网工程建设。经甘肃省电力工业局《关于清河至朱王堡35千伏送变电工程设计及予算的批复》(甘电农字〔82〕031号)文件批复,朱王堡35千伏输变电工程1982年5月动工兴建,于1983年10月建成投入运行,主变容量6300千伏安,架设35千伏线路9.5公里,投入资金31.5万元。根据省市文件批复及永昌县供电所《关于申请头坝变电所投产的报告》(永供电发〔84〕027号)文件,35千伏头坝供电所自1983年8月动工兴建,于1983年12月建成投入运行,主变容量630千伏安,投入资金30.24万元。根据永昌县水利局《关于贷款修建六坝变电所本息豁免和贷改拔的请示报告》(永水电发〔86〕59号)文件,35千伏六坝变电所1986年5月动工兴建,于1987年10月建成投入运行,主变容量630千伏安,架设35千伏线路15.7公里,投入资金57.6万元。根据甘肃省计划委《关于永昌县农村初级电气化县规划的批复》(甘计农〔1991〕663号)文件批复,为满足农电建设整体规划和小水电并网供电所需,原头坝变电所作为电气化县建设项目搬迁至东大河渠首,于1991年6月开工建设,安装主变2台,主变容量由630千伏安增至6000千伏安,架设35千伏线路六回18.61公里,10千伏出线四回,用于自建电源和大电网并网,相互调剂余缺,投入资金117.76万元,于1992年竣工投入运行。1988年5月动工兴建35千伏焦家庄变电所,于1989年9月建成投入运行,装机容量1630千伏安,架设35千伏线路14公里,投入资金90万元。经永昌县水利电力局上呈《关于呈报永昌县红山窑35KV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的报告》(永水电发〔1991〕128号)文件,甘肃省电力工业局研究批复,35千伏红山窑变电所于1990年4月动工兴建,安装主变2台,主变容量1630千伏安,投入资金121万元。
  农电建设的日趋完善,极大的改善了县域供输电环境,电能质量的逐年提高,使农业生产、生活彻底告别了马拉手推、柴油机发动、煤油照明的落后模式,步入一种全新的生活节奏中。1981年起永昌县在原有电力供输网络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电工程建设,加大了农村电网整改和无电村、社通电的工作力度。截止1995年底,全县拥有35千伏变电所9座,主变19台,主变容量58450千伏安;架设35千伏线路246.95公里,架设10千伏线路1067.2公里,低压线路753.73公里;安装配电变压器1359台,配变电容量75597千伏安;各类用电设备达4397台,容量52675.63千瓦;覆盖村社99个。经过近40多年的探索前行,到1995年底,已经形成了永昌农电管理机构——县供电所,隶属县水利电力局行业管理,负责全县农电建设和经营管理工作,永昌县电网建设规模得到了长足发展,电力供输设备的完善,电网履盖面积的不断扩大,最终实现了电能源在县域范围内的全面推广应用。
  (作者系国网永昌县供电公司综合管理部秘书)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本书记述了永昌县农牧、林业、水利、电力、史料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焦坤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