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前前后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866
颗粒名称: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前前后后
分类号: P481
页数: 3
页码: 289-2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前前后后,为缓解日益紧张的用水矛盾,县委、县政府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祁连山区空中水气资源相对丰富的实际以及独特的地理条件,提出实施人工增雨作业试验课题,决定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多年来,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这一新技术在我县得到有效利用和发展,实现了由被动抗旱向主动转变,由单纯为农业抗旱向为农业抗旱与生态抗旱相结合的转变。发挥了抗旱减灾、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水资源的积极作用,产生了较好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关键词: 永昌县 人工增雨 水资源

内容

干旱是永昌县典型的气候特征和主要的气象灾害。永昌地处河西走廊东部,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降水量仅有185毫米左右,年蒸发量在2000毫米以上。长期以来,每年春末夏初的5月、6月均为“十年九旱”,不同程度的旱情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加之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的不均匀,在农作物需水灌溉的5月至7月,工农业用水矛盾相当突出,往往逼迫采取限农保工措施。干旱缺水严重制约着工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
  为缓解日益紧张的用水矛盾,县委、县政府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祁连山区空中水气资源相对丰富的实际以及独特的地理条件,提出实施人工增雨作业试验课题,决定开发空中云水资源。1991年9月下旬,西大河水库附近首次人工增雨作业试验成功,效果明显。县委书记贾笑天与参与作业单位干部群众信心倍增,立即抽调人员进行培训,抓紧与甘肃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兰空司令部航管处、省民航局、武威航空学院联系协商,申请确定通讯联络、开放空域事项。1992年1月,县上决定把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作为抗旱防灾的重要措施来抓,并且成立永昌县人工影响天气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县水利局。由县水利局牵头,县气象局负责分析提供作业天气条件,县人武部负责高炮炮弹管理和炮工培训工作。
  而后从金川集团公司调拨“37”单管高炮6门,从省军区机械修理所请来修理师对6门高炮进行修理维护,又从武威56师高炮营请来高炮教员进行强化训练高炮操作工和通讯报务员,并在原职工操场进行了实弹操作演习。县气象局抽调具有气象经验老专家常驻炮点,日夜蹲守,时时观察云雨天气过程。
  一切筹备工作就绪后,县人影办根据云汽活动规律和降雨能够覆盖范围,布设了三处固定炮点和一个机动炮点。其中:第一炮点设在西大河水库,布设高炮2门,发射范围北纬38°23′00″、东径101°23′00″,海拔2860米;第二炮点设在四坝灌区中坝站,布设高炮1门,发射范围北纬38。15′26″、东径101°51′30″,海拔2060米;第三炮点设在西河灌区上坝站,布设高炮2门,发射范围北纬38°18′16″、东径101°33′00″,海拔2320米。机动炮点分别在县城、皇城水库、上二坝等地择机作业。每个炮点配备炮工3—4名,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技能,实行持证上岗。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不放过每一个可作业的天气过程”的要求,有效地开展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1999年县气象局卫星云图地面接收站建成,为及时掌握天气及云系变化,准确分析预报天气过程和实施人影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3年建成了县人工影响天气科学试验基地;2004年又实现与甘肃省人影办联网,建立了县级人影作业指挥系统;2005年与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联姻,建成了“711”数字天气雷达站。人影装备由初期的6门高炮发展到了8门(中间报废4门),先后购置了固定火箭发射架1台、车载式火箭增雨系统1套。固定增雨点由3个增设为5个,防雹作业点由2个增加到了8个,防雹增雨技术由高炮发射碘化银提升为焰炮增雨防雹,增雨时段由原来的季节性转变为一年四季增雨(雪)防雹不间断,工作目标由最初单纯为水库、农田增雨向全方位增水防雹和保护生态环境转变。
  在全力做好人工增雨作业不放松的前提下,1996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将防雹减灾列为人工影响天气的又一项重点工作。人影办不辱使命,在冰雹多发地区根据历年雹云形成路径层层设防,增设防雹点4个,布设防雹关口4道,即第一道防线布设在雹云产生形成的大黄山前沿,第二道防线布设在新城子镇兆田——南湾一带,第三道防线布设在四坝灌区中坝站——东寨镇下二坝一带,第四道防线布设在南坝乡祁庄一带。加强时空监测,针对不同的天气变化和云系条件,不失时机,灵活、有效地开展火箭流动作业,取得了显著的增雨防雹减灾效益,增雨效果始终高于周边地区。
  2000年4月,永昌县人民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甘肃省气象条例》和省政府办公厅〔1997〕60号文件精神,决定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归口气象部门管理,人影办公室设在县气象局,由县水利局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购置炮弹,并配备专职人员配合县气象局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自2008年以来,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得到省、市、县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先后投资48万元对分布在县域内的10个作业点基础设施进行了标准化建设,新增设金川峡水库、西河农林场2个作业点,全县人工增雨防雹作业点由初期的5个增加到12个,使增雨防雹覆盖面扩大,布局趋于合理。2008年至2014年,在冬春季实施了人工增雪作业36次,施放增雪焰炮4090枚,与周边市、县相比增雪的效果明显,对农田保墒、山区积雪、水库蓄水、生态储水、净化空气、森林防火和抑制病菌起了积极的作用;在夏秋季节的5-10月,针对不同时段的天气特点和条件,采取灵活有效的车载火箭流动作业办法,适时进行跟踪作业69次,共发射增雨火箭弹704枚;在7-9月农作物成熟收获的关键期,对产生对流天气过程开展全天候监测,及时有效地开展人工消雹作业45次,发射防雹人雨弹2001发,减轻了冰雹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避免了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严重危害,为全县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保障作用。
  2013年,以省人影办实施“祁连山人工增雨雪项目”为契机,在金昌市人影办的支持下,将原皇城水库作业点建成了“祁连山人工增雨雪金昌基地”,争取配置了四套固定火箭增雨防雹作业系统,更新了二套车载火箭和增雨车辆,使皇城、西大河水库作业点老化过时的设施装备得到更新,提升了安全作业水平。
  永昌县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从1992年正式开展到2014年,实施人工增雨作业23年,防雹减灾19年,采用焰弹增雪12年,共发射增雨火箭弹15446枚、防雹人雨弹909发、增雪焰炮弹7090发。据永昌县气象局通过县区域降水量比较分析,在5—7月份,开展人工增雨前平均降水量为86毫米,实施人工增雨后平均降水量达110毫米,增加24毫米,年平均降水量增加20%。1992年至2005年人工增雨防雹投入产出平均比为1∶36,高于全国1∶20的平均水平,发挥了较好的效益。多年来,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这一新技术在我县得到有效利用和发展,实现了由被动抗旱向主动转变,由单纯为农业抗旱向为农业抗旱与生态抗旱相结合的转变。发挥了抗旱减灾、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水资源的积极作用,产生了较好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本书记述了永昌县农牧、林业、水利、电力、史料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毛仲伟
责任者
魏育聪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