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果断的决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861
颗粒名称: 一、科学果断的决策
分类号: S274
页数: 2
页码: 279-280
摘要: 永昌县深居内陆,属典型的大陆干旱气候,常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80毫米,是一个以河灌为主、井泉水为辅的灌溉农业县。1949年至1992年间,永昌县已建成中小型水库5座、引水枢纽5座;修建浆砌干、支、斗渠1408公里;配套机井814眼。与此同时,永昌县的水资源非常有限,足量只有5.37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仅1400立方米,远远低于当时全国2700立方米和全省1750立方米的平均水平。更为严重的是全市工农业实际需水量为7.66亿立方米,与实有水资源总量相差1.3亿立方米。这对永昌县决策者来说,无疑是一个科学的启迪。于是,孕育已久的“渠道年”设想产生了。
关键词: 永昌县 渠道年 决策

内容

永昌县深居内陆,属典型的大陆干旱气候,常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80毫米,是一个以河灌为主、井泉水为辅的灌溉农业县。因此没有灌溉便没有农业。1949年至1992年间,永昌县已建成中小型水库5座(总库容21540万立方米)、引水枢纽5座;修建浆砌干、支、斗渠1408公里;配套机井814眼。水的利用率由五十年代的32%提高到50%左右,有效灌溉面积和保灌面积由五十年代的25.88万亩和11万亩,分别增加到66.73万亩和56.24万亩,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保证了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但是自八十年代以来,水利工程建设相对缓慢,原有渠道失修破旧,渠系配套不尽完善,一些地方灌溉方法落后,水资源浪费十分严重,加之金昌“镍都”工业用水不断增多,工农业争水矛盾日益突出。与此同时,永昌县的水资源非常有限,足量只有5.37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仅1400立方米,远远低于当时全国2700立方米和全省1750立方米的平均水平。更为严重的是全市工农业实际需水量为7.66亿立方米,与实有水资源总量相差1.3亿立方米。1.3亿立方米,相当于三座中型水库蓄水量的二分之一。这么多的水从哪里来?压缩耕地面积、压农保工,又伤害了农民的利益,也行不通;靠从青海硫磺沟引水入永,这虽然不足为理想举措,可工程预算投资高达1.98亿元,而水量只有4000万立方米,流入金川峡水库也不过2000万立方米,且远水难解近渴。然而,令人惊喜的是,只要新建维修1000公里干、支、斗渠,投资不过7000多万元(包括农民投劳折资),便可使全县水的利用率提高10%,且每年节水2000万立方米。也就是说,只要一年能新建维修1000公里的渠道,就等于用7000多万元获得了1.98亿元的效益。因其投资少、见效快,所产生的长期效益自不必说。这对永昌县决策者来说,无疑是一个科学的启迪。于是,孕育已久的“渠道年”设想产生了。
  建国三、四十年共修1400多公里的渠道,现在一年要修建1000公里,能办得到吗?资金怎么来,可行程度究竟如何?带着这些问题,县委书记贾笑天带领县委、县政府的决策班子,深入农村田间、家庭院落调查研究。同人大、政协广泛协商,听取各方意见,发动广大干部献计献策,同专业技术人员一道反复酝酿讨论,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于1992年提出了“立足县情抗旱,以保工保农为中心,以巩固改造、提高现有工程效益为重点,以科技兴水为先导,开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局面”的指导思想,决定从1992年8月开始到翌年10月底,为永昌县的“渠道年”。具体目标是:新建维修干、支、斗渠1000公里,其中新建干、支、斗渠700公里(干渠40公里、支渠210公里、斗渠450公里);维修干、支渠300公里;新打机井25眼,维修更新旧井75眼。工程总投资7000万元,其中农民集资投劳折资5000万元,县上自筹1000万元,请求省、市帮助解决1000万元。计划投入10万个劳动力。
  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和顽强奋战,这个宏大的决策终于由口号变为现实。共新建、改建、维修干、支、斗渠1075.8公里,占计划任务1000公里的107.6%,其中,新建干、支、斗渠775.8公里,占计划任务700公里的110.8%;改造、维修干、支、斗渠300公里,占计划任务300公里的100%;新打机井25眼,旧井更新75眼。工程总投资金7540万元(含农民集资投劳折算),新修的干、支、斗渠占总渠道数2400公里的32.33%占建国四十多年来已建干、支、斗渠1468公里的52.85%。按照以往的建设速度,需要二、,三十年才能修完的渠道,而这次仅用了十四个月左右的时间,创造了永昌县农田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本书记述了永昌县农牧、林业、水利、电力、史料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毛仲伟
责任者
高德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