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1993年渠道年建设记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860
颗粒名称:
1993年渠道年建设记述
分类号:
S274
页数:
4
页码:
279-28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1993年渠道年建设安夼,分别记述了科学果断的决策、齐心协力的决策、艰苦奋斗的人民群众、自强不息的永昌人民等情况。
关键词:
永昌县
渠道
建设
内容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当人们还沉静在只注重“人定胜天”的精神作用,却忽视对水资源自身规律的科学探索,只注重水的使用,却忽视水资源的有限,一场长达十年之久的旱魔灾害正悄悄袭来。1991年4月,县境内严重干旱,河源来水量锐减,泉眼干涸,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严重的干旱一直持续不断,三大水库蓄水量合计只有3080万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减少11600万立方米,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威胁,尽管县委、县政府领导全县人民抗旱减灾,但由于旱情不可抗拒,仍然有27万亩农作物受灾,粮油减产近3200万公斤,草原载畜能力下降30%,秋冬成水面积只完成29万多亩,比上年减少12万亩。干旱缺水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在此背景下,县委、县政府从干旱缺水的实际出发,广泛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敏锐地抓住良好机遇,超前谋划、剔肤见骨、重新审视永昌县情,找准影响永昌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审时度势地提出了“千里渠道百眼井,千万投入十万人”的修渠节水设想,孕育已久的这个“梦想”在1993年作为“三大工程”之一付诸实现。
在当时全县人口只有23万,经济基础薄弱的农业县,一年内新建、维修1000公里的高标准渠道,相当于之前全县二、三十年渠道建设的总和,这不仅创造了永昌县在农田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而且在全省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史上也留下了闪光的一页。
一、科学果断的决策
永昌县深居内陆,属典型的大陆干旱气候,常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80毫米,是一个以河灌为主、井泉水为辅的灌溉农业县。因此没有灌溉便没有农业。1949年至1992年间,永昌县已建成中小型水库5座(总库容21540万立方米)、引水枢纽5座;修建浆砌干、支、斗渠1408公里;配套机井814眼。水的利用率由五十年代的32%提高到50%左右,有效灌溉面积和保灌面积由五十年代的25.88万亩和11万亩,分别增加到66.73万亩和56.24万亩,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保证了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但是自八十年代以来,水利工程建设相对缓慢,原有渠道失修破旧,渠系配套不尽完善,一些地方灌溉方法落后,水资源浪费十分严重,加之金昌“镍都”工业用水不断增多,工农业争水矛盾日益突出。与此同时,永昌县的水资源非常有限,足量只有5.37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仅1400立方米,远远低于当时全国2700立方米和全省1750立方米的平均水平。更为严重的是全市工农业实际需水量为7.66亿立方米,与实有水资源总量相差1.3亿立方米。1.3亿立方米,相当于三座中型水库蓄水量的二分之一。这么多的水从哪里来?压缩耕地面积、压农保工,又伤害了农民的利益,也行不通;靠从青海硫磺沟引水入永,这虽然不足为理想举措,可工程预算投资高达1.98亿元,而水量只有4000万立方米,流入金川峡水库也不过2000万立方米,且远水难解近渴。然而,令人惊喜的是,只要新建维修1000公里干、支、斗渠,投资不过7000多万元(包括农民投劳折资),便可使全县水的利用率提高10%,且每年节水2000万立方米。也就是说,只要一年能新建维修1000公里的渠道,就等于用7000多万元获得了1.98亿元的效益。因其投资少、见效快,所产生的长期效益自不必说。这对永昌县决策者来说,无疑是一个科学的启迪。于是,孕育已久的“渠道年”设想产生了。
建国三、四十年共修1400多公里的渠道,现在一年要修建1000公里,能办得到吗?资金怎么来,可行程度究竟如何?带着这些问题,县委书记贾笑天带领县委、县政府的决策班子,深入农村田间、家庭院落调查研究。同人大、政协广泛协商,听取各方意见,发动广大干部献计献策,同专业技术人员一道反复酝酿讨论,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于1992年提出了“立足县情抗旱,以保工保农为中心,以巩固改造、提高现有工程效益为重点,以科技兴水为先导,开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局面”的指导思想,决定从1992年8月开始到翌年10月底,为永昌县的“渠道年”。具体目标是:新建维修干、支、斗渠1000公里,其中新建干、支、斗渠700公里(干渠40公里、支渠210公里、斗渠450公里);维修干、支渠300公里;新打机井25眼,维修更新旧井75眼。工程总投资7000万元,其中农民集资投劳折资5000万元,县上自筹1000万元,请求省、市帮助解决1000万元。计划投入10万个劳动力。
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和顽强奋战,这个宏大的决策终于由口号变为现实。共新建、改建、维修干、支、斗渠1075.8公里,占计划任务1000公里的107.6%,其中,新建干、支、斗渠775.8公里,占计划任务700公里的110.8%;改造、维修干、支、斗渠300公里,占计划任务300公里的100%;新打机井25眼,旧井更新75眼。工程总投资金7540万元(含农民集资投劳折算),新修的干、支、斗渠占总渠道数2400公里的32.33%占建国四十多年来已建干、支、斗渠1468公里的52.85%。按照以往的建设速度,需要二、,三十年才能修完的渠道,而这次仅用了十四个月左右的时间,创造了永昌县农田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
二、齐心协力的决策
首先“渠道年”建设的提出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副省长杨怀孝于1992年7月10日在“金昌市人民政府转报永昌县人民政府《关于全面修建渠道工程要求增加资金的报告》的报告上批示“永昌县全面修建渠道是节水灌溉的重大决策,此事在河西乃至全省都有指导意义,省上一定要给予支持..”;副省长路明于1992年10月16日对永昌县“渠道年”建设也给予高度评价和肯定,并亲自协调落实了省上的600万元资金(其中贷款500万元);金昌市市长赵俊谋、副市长曹长庚从一开始就给予了充分地肯定和支持,在市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财政预算安排250万元、市政府贷款150万元,共计400万元,安排给了永昌县的“渠道年”建设;省水利厅、市水电局更是从各方面给予了帮助和支持;其次,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四大班子高度重视渠道建设,每月在“四大班子”联席会上汇报进度,研究工作,而且成立了“永昌县渠道建设指挥部”,由14名县级领导参加,每个乡镇有一名有县级领导承包渠道建设任务。县人大、县政协多次组织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深入第一线,进行视察和监督,检查渠道的进度和质量,有力地促进了渠道建设的顺利完成。
再者,永昌“渠道年”建设更是得到了全县广大人民的拥护和重视,各乡镇也都相应成立了渠道建设指挥部,把渠道建设作为乡镇、水利部门的首要任务,对各自渠道建设的任务、规划、进度、质量等问题作了系统研究和精心组织,落实了责任制。全县建立了县“四大班子”领导包乡镇、乡镇副科级以上领导包村、一般干部包社和村干部包社、村干部包渠,县水电局主要领导包灌区的层层包干责任制,水利系统工程技术人员日夜坚守在施工第一线,负责技术指导和质量把关。上下一心形成了“渠道年”建设中的强有力指挥系统,保证了建设任务的全面完成。
三、艰苦奋斗的人民群众
“渠道年”建设的决策代表了永昌人民的根本利益,顺乎民心,合乎民意,受到了群众的广泛拥护和积极响应,同时也调动了节水修渠的积极性。但是,“渠道年”建设的规模之宏大、任务之艰巨、时间之紧迫,是永昌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因此,县委、县政府一开始就把宣传动员群众当作“渠道年”建设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一环来抓。首先,舆论先行,多次召开全县“渠道年”建设动员大会、渠道建设现场会,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车等媒体以及座谈走访、互相参观学习、总结交流等多种形式,宣传发动群众,使“渠道年”建设变成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其次是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县委、县政府及渠道建设指挥部及时通过简报形式,总结推广在“渠道年”建设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例。
1993年春节刚过,西河灌区南总干渠的备料开始,连续几天的鹅毛大雪,使气温急剧下降,新城子镇、焦家庄乡的4000名受益农民冒着零下30℃左右的严寒,出动1000多辆大小拖拉机,风餐露宿,驻扎工地,苦干15天,硬是完成了3.5万立方米的石方备料任务;8月28日,红山窑乡部分村遭受了百年不遇的雷电、冰雹、暴雨和洪水的袭击,但该乡4个村的群众仍然奋战在渠道工地,直至洪水下来时400多辆手扶拖拉机才撤离工地。红山窑乡王信堡村支书王廷胜为更好地组织指挥,协调完成全村的渠道任务,把分配给自家的渠道任务以600元承包给别人,而自己整天忙碌在各个施工现场;河西堡镇在金川水电处的紧密配合下,动手早、行动快,至1992年10月底,完成新建渠道任务的60%,给全县渠道建设带了好头;南坝乡何家湾村一社承担的渠道建设任务所处地形十分复杂,1.3公里的落差80米,全体社员没被困难吓倒,各户筹钱3000元,雇用推土机劈山垫土,修起了几乎全部陡坡的渠道;六坝乡五坝村七社60多岁的村民魏玉武老汉带领全家十一口,男女老少,聘请已退休的水利职工为技术员,新建支渠480米,人均43.6米,为全县户均和人均修渠第一,并在验收中被评为优良工程;水源乡永宁村在修通1公里渠道后,原来有四小时才能水到田头,建渠后变为半小时可进地,干部群众尝到了甜头,强烈要求增加渠道任务,全村770口人,原分配任务4公里,实际完成8公里,人均10.4米,成为全县人均修渠最多的村。
四、自强不息的永昌人民
历史上素以“负气好刚,与事奔竞”而著称的永昌人民,在建国后又培育造就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核心内容的“永昌精神”。正是依靠这种精神,才在不同的时期创造着令人注目的奇迹。特别是在千里渠道建设过程中,这种精神更得以发扬光大,使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干部、工人、农民、驻军身上都得到了充分体现,闪耀着光辉的风采。
渠道建设一开始,就面临资金困难,7000多万元投入相当于永昌县三年多的财政收入,除省、市少量资助外,这么多的资金从哪里来,是等、靠、要,还是自力更生?很显然,大部分资金只能依靠全县人民。广大人民群众心系脚下这片热土自愿投工投料,折算5000多万元,为千公里渠道建设提供了基本保障;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感染和激发了驻金、驻永事业单位慷慨解囊,硬是完成了300万元的集资任务。全县各行各业以渠道建设为己任,有钱出钱,有物出物。县水泥厂在供需矛盾异常突出的情况下,一方面加快生产速度,多出产品,以尽量满足渠道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在市场水泥价格上涨的情况下,以微利保本优惠价格供应水泥2万吨,占总需水泥量的33.3%;驻军84899部队官兵发扬“人民军队爱人民”的优良传统,两次组织800人次参加渠道建设中的土方开挖,抗洪抢险工程的劳动。毗邻驻军84815部队官兵也相继组织500人次参加邻近村的渠道建设;县属机关干部更是身先士卒,踊跃投入渠道建设,先后有1000多人次参加义务劳动。全县人民上下一条心,工作一盘棋,舍小顾大,干劲冲天,高度负责,无私奉献,在一年的渠道建设过程中,为“命脉工程”做出了重大贡献。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本书记述了永昌县农牧、林业、水利、电力、史料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毛仲伟
责任者
高德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