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井灌区的形成与地下水演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858
颗粒名称: 清河井灌区的形成与地下水演变
分类号: P641
页数: 3
页码: 272-27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清河井灌区的形成与地下水演变,永昌县清河灌区辖朱王堡、水源两个乡镇24个村,地处东大河下游,属武威盆地石羊河流域冲积洪积扇泉水露出带的淤积湖积细土平原的一部分。1954年前,东大河除夏秋洪水下泄外,每年“立冬”后至次年“清明”节前非灌溉季节的全部水量,退入东大河下游老河道,通过地表和地下潜流补给清河地区的地下水。到2014年底清河灌区拥有各类成井1236眼,其中配套机电井1236眼,占全县机井总数的72.24%、农业灌溉井1097眼,占全县农灌井的79.15%。
关键词: 永昌县 清河井灌区 地下水

内容

永昌县清河灌区辖朱王堡、水源两个乡镇24个村,地处东大河下游,属武威盆地石羊河流域冲积洪积扇泉水露出带的淤积湖积细土平原的一部分。旧时称“下十堡”和“八堡二寨”,因泉水多且清澈见底,故而得名“清河”。其水源来自冰峰林立、雪满山谷的祁连山冰雪消融渗流至清河五棵树、白烟墩、杜家寨北沙河上脑一带,通过地下径流在洪积扇群边缘地带和细土平原的河床、沟壑潜流,抬高水位,形成地下水溢出的露头水源盆地,大片湿地成为清河地区乌牛、清河、小砂、梅杞等17条小河坝(沟)的源泉。自汉唐起清河坝人民就依赖这座“地下水库”挖泉、开渠,引灌农田,在不毛之地浇灌出清河绿洲,繁衍生息着一代又一代子孙后代。丰富的灌溉水源、充沛的水量,形成了“明浇夜退”、“夏浇冬退”或“刮风不浇、下雨不浇、黑夜不浇”的用水习惯。到新中国成立时,灌区还有溢出泉眼22300多个(处),涌出泉水流量3.75立方米/秒,265天径流量8586万立方米(其余100天按武、永、民三县用水协议下泄石羊河,流入民勤红崖山水库)。
  1954年前,东大河除夏秋洪水下泄外,每年“立冬”后至次年“清明”节前非灌溉季节的全部水量,退入东大河下游老河道,通过地表和地下潜流补给清河地区的地下水。从1955年开始,县上采取“破水堵截”的办法,通过旧二坝渠将水调入金川河,成为补充金川灌区工农业的用水水源(称为“南水北调”)。从此,清河地区除西营河、东大河的引剩洪水下泄补给外,失去了上游地表水对下游地下水的补给。清河灌区的历史上不乏兴修水利之举,“农业之治,其枢在水”,可谓没有灌溉便没有农业,自古以来灌区人民视水如命。面对自然条件限制、灌溉工程设施简陋的突出问题,为了发展生产,建设家园,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灌区人民怀着改造山河的雄心壮志,开始大兴水利建设,为了蓄集上游清河坝的冬春余水,弥补下游乌牛坝苗灌用水的不足,动员组织灌区群众,自行设计,土法上马,于1957年秋建成库容为120万立方米的清河坝水库1座,起到蓄余补缺的作用,缓和了用水矛盾。同时,按照“四好”(好渠道、好道路、好林带、好村庄)农田规划对原始用水渠道因地制宜地进行裁弯取直、压柳固堤或草皮衬砌。1964年修通了乌牛坝干渠、五闸分水闸及配套建筑物以及部分支渠,期间先后建成乌牛坝、清河坝永久性渠首枢纽工程。每年春秋动员组织受益群众清挖泉眼、疏通径流、增加水量,对促进节约用水,保证灌溉起了积极作用。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起,由于全球气候逐渐变暖,生态环境恶化,加之上游堵坝建库和水利灌溉配套系统的日趋完善,致使地下潜流得不到补给而日渐减少,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地面露出泉水逐年干涸断流,干旱缺水成为清河地区人民能否生存的现实课题。地处泉源地带的水源乡杜家寨、胜利、宋家沟等村的272户、1257人因宋家沟、马家沟、大中沟涌流的泉水干涸断流,无水灌溉农田而外流新疆、内蒙等地。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人民如何生存、生产怎样发展、问苍茫大地,敢问路在何方?打井抗旱,实行生产自救,才是唯一正确选择,开始动员群众人工开挖大口井。1967年水源公社宋家沟大队打成锅锥井,采用解放式水车、柴油机提灌起了示范引领作用。朱王堡公社于1971年4月在梅南七队打成第一眼机井,标志着全灌区机井建设进入全面建设阶段。1967年5月16日,永昌县人民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决定,成立“永昌县打井工程委员会”由县水务局打井队承担施工任务。1968年县、乡社先后组建起机械打井队5个,统一领,导,集中财力、人力在水源公社的宋家沟、胜利、杜家寨、朱王堡公社、双湾、宁远堡公社(1981年开始分出至金川区)全面开展机井建设。当时全县拥有150、250型丰收号小冲机12台、乌卡斯20-2型大冲机6台、300型钻机2台、锅锥39台。而此时,泉水干涸断流从上游到下游蔓延,不仅威胁灌区上游,同时危及下游。到1970年,灌区17条小河小坝断流和基本断流的13条,流量仅有1.87立方米/秒,265天径流量4231.5万立米。
  1970年全国北方地区农业会议后,清河灌区迅速掀起了以打井抗旱为中心的兴修水利高潮。县、社、队三级干部吃住在打井工地,现场指挥、顶班作业,灌区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日夜不停地劳动在工地上。由于打井机械少,打井需求大,于是出现了“公社干部忙安排,打井工人加油干,村队干部还嫌慢”、打井机械日夜轰鸣、你争我抢的建设场面。有的村队为了早点打上一眼井作为评判村、队干部能力高低、本事大小的标准。截止1980年全灌区打成机井643眼(其中柴油机配套132眼、电配井511眼)提水机具从开始人工卧杆、辘轳及畜力解放式水车,进而发展到8米至15米,直至20,—6B型33米扬程的离心泵仍不适应提水深度需要,1985年陆续更换为深井潜水泵。从1977年开始水源变电所建成,由电力提灌取代了柴油机提灌。地下水静水位也由1970年灌区平均3.48米下降为1980年的10.49米。到1990年,清河灌区17条小沟小坝中,水量最大的乌牛坝也彻底断流,上游泉域全部干涸,昔日的泉水灌区从此成为一个新兴的井灌区。机电井建设也经历了新打机井——淘汰报废——再打新井——更新改造的发展过程。
  到2014年底清河灌区拥有各类成井1236眼,其中配套机电井1236眼,占全县机井总数的72.24%、农业灌溉井1097眼,占全县农灌井的79.15%。按照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要求,近几年实施了关井压田,严格执行取水许可证制度,自开始打井30多年来,机井越打越多,机井密度大,单井出水量小,水位越来越深,费用越来越高,地下水位由1970年的3.48米下降到28.6米,年均降幅0.65米。为了提高机井用水利用效率,针对用水渠道断面小、坡度缓、水量稳定、田间配套工程建设薄弱的实际,开展了以U型渠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的节水工程。全灌区现有耕地面积32万亩,有效面积32万亩,其中发展配套面积22万亩、条田面积32万亩、低压管道面积5.15万亩、大田滴灌面积0.32万亩、喷灌面积0.03万亩。近些年来,清河灌区建成干渠5条,长74.4公里(其中高标准衬砌4条,长34.06公里);支渠15条,长64.25公里(其中衬砌9条,长12.65公里);井渠配套“U”型渠道1089.96公里,建成低压管道197.9公里;人饮安全供水站21个,实现了4.9万人饮水安全的目标,为清河灌区经济发展和农作物高产稳产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彻底改变了昔日“吃粮靠国家,花钱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三靠”面貌。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在这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绿洲大地上,高楼林立,设施完善,小城镇建设突飞猛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正实践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作者马晨曦系县水务局办公室主任)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本书记述了永昌县农牧、林业、水利、电力、史料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毛仲伟
责任者
马晨曦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