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的发展历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857
颗粒名称: 永昌县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的发展历程
分类号: S277.7
页数: 7
页码: 265-27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的发展历程,历史上永昌县人畜饮水基本分为三种情况,一是靠近的村庄人们采用人挑畜驮、车拉的办法,饮用河水、泉水,如四坝灌区的大部分村庄;二是在地下水位较浅的清河灌区和县城周边的村庄人们饮用井水;三是地处沿山和平原地区占全县80%以上的农村人口,全靠人畜混饮的涝池水来饮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人民政府曾多次对饮水设施进行改善,1965年,永昌县首次对城乡生活饮用水普遍进行了水质调查,全县共有土质涝池1537个。
关键词: 永昌县 人畜饮水工程 发展历程

内容

历史上永昌县人畜饮水基本分为三种情况,一是靠近的村庄人们采用人挑畜驮、车拉的办法,饮用河水、泉水,如四坝灌区的大部分村庄;二是在地下水位较浅的清河灌区和县城周边的村庄人们饮用井水;三是地处沿山和平原地区占全县80%以上的农村人口,全靠人畜混饮的涝池水来饮水。水中幼虫繁生(俗称“水虱”),卫生条件极差,特别是冬季非灌溉季节,在长达四个多月时间里涝池储水不足,不得不采取刨冰化水或去远离村庄的地方取水饮用,费工费时。大部分村庄人们的生活用水来源于河水,夏秋季节各色微生物存于水中,担回家后用芨芨或柳条编的笤滤放块纱布,对水中许多蠕动的小虫和状如红点的幼虫过滤后再饮用。深秋季节各村社农民在冬灌时必须操心为自家村庄的涝池蓄满水,以防止开春灌水前涝池无水用断顿,造成严重吃水难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人民政府曾多次对饮水设施进行改善,1965年,永昌县首次对城乡生活饮用水普遍进行了水质调查,全县共有土质涝池1537个。饮水人口7.91万人,饮用河流水泉的3.3万人、饮用水井的3.04万人、有自来水塔三座,饮用人口2.45万人。1976年,全县通过“两管五改”卫生基本建设,城乡生活用水条件得到改进。1983年,全县饮用涝池水的有八个乡,397个生产队,7.0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4%;饮用机井水的有214个生产队4.15万人;饮用小土井的有62个生产队1.51万人;饮用河水的有27个生产队0.49万人;饮用泉水的有22个生产队0.73万人;饮用低标准自来水的有29个生产队0.67万人,并对十个乡镇13个点的生活饮用水中氟、碘含量进行了检测。到1990年,全县投资474.31万元,用于改水,建成蓄水池12个、涝池25个、水窖12004座,铺设管道25.98公里,受益人口9.16万人,占农业人口的53.23%,并且采取头年冬季放足水,次年开春早放水,投资动员修建储量大、有保护墙的方法改建涝池,但因资金困难,技术措施不科学,施工方法不得当,基本停留在就涝池改涝池的基础上,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966年至1976年,在红山窑土沟等地试点改建了过滤式、管道式、井式涝池261个。从1979年开始,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基本好转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善人民群众生活饮用水条件的要求愈加迫切,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同时,国家给予投资,先后在南坝乡祁庄村、六坝乡六坝中学、东寨镇上三坝一、二社、红山窑乡的高古城十社、河沿子一社、夹河一社、永胜六社等修建了较高标准的集中供水的涝池11个,初步改变了这些地方的吃水条件。针对修建高标准集中供水因工程量大、施工周期长、费工费料,而且建成后,群众吃大锅饭的依赖思想严重,管理困难的问题。对此,县委、县政府及各级领导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永昌的实际,提出了逐户修建水窖的意见。1983年,西河水利管理处在新城子镇兆田村试建水窖26座。经过实践运用,这种办法具有就地取材、简便易行、饮水管理方便、水质较好的显著效益,深受群众欢迎,从而找到了解决永昌人民长期吃涝池水的有效途径。但因冬季放涝池水不仅大量浪费水量,花费人力物力,而且水不卫生(因冬季渠道停歇,渠内杂草堵塞,人畜粪便遍地),更严重的是对衬砌渠道造成严重的冻裂破坏。针对当时全县农村人畜饮水的困难问题,通过权衡利弊,从长远和全局考虑,加速饮水工程的改建,不仅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饮水健康,而且是关系“两个文明”的一件大事。从1984年开始按照永昌县十届一次人代会通过的《关于尽快解决人畜饮水,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决议》。县委、县政府下定决心,将改善群众饮水条件的水窖工程建设正式纳入水利建设计划,当年以六坝乡为试点,按照“加强领导、集中连片、保质保量”的原则,自力更生为主,每个水窖国家补助材料费200元,其余不足部分及所需劳力由受益者自筹承担,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修建水窖的积极性。至1985年,六坝乡建成水窖1046座,解决了7773人饮水及冬季吃水难的问题(占全乡总人口的72%)。随后,南坝、东寨、新城子、红山窑、河西堡等乡镇相继修建水窖,发展到1985年底,全县已建成各种饮水设施2227座,其中水窖2167座,埋设饮水管道29.07公里,解决了7万人、9万头(只)牲畜常年吃涝池水的问题,结束了祖祖辈辈吃涝池水的历史。
  通过五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截止到2000年,全县共建成饮水管道247.82公里,人畜饮水井160眼,水塔8座、水窖7561座、水池10座,解决了全县十个乡镇、62个村、593个社、28563户、102963人,大小牲畜22.94万头(只)的饮水问题。投入资金3942.26万元,其中:国家补助资金320.4万元,投劳折资3621.85万元。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经济社会发展也是一个动态渐进的过程。进入二十一世纪,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卫生安全的水,是关系全县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要务、是对水利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在基本解决了农村“没水喝”的困难后,“用卫生水、饮安全水”的问题就成了农村饮水工作的重点,摆在了各级政府和全县人民面前,加大人饮安全工程建设力度,适时调整建设思路,将农村饮水安全从“有水喝”的饮水解困向“喝清洁卫生水”的饮水安全转变;由“喝上水”的低层次向“饮自来水”的高层次发展。2000年初,永昌县水利局配合金昌市水利局完成《甘肃省金昌市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困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简称“人饮解困”项目,规划解决永昌县5.1万人、7.6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通过项目申报,同年4月,由省计委、省水利厅以甘水发〔2000〕284号文件批准立项,分二期分步实施。下达永昌县人饮解困工程总投资1444万元,其中国债资金866万元,地方配套资金578万元;计划新打机井44眼,修建水塔44座,铺设管道348公里,修建高位水池4座,水窖144座。
  同期县水利局、县妇联又联合实施了全国妇联“大地之爱·母亲水窖”工程项目,下达投资18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80万元,市、县各配套资金50万元。经县上研究决定,与人饮解困项目一起安排,统一施工管理。
  永昌县人饮解困项目工程从2001年6月开工,2005年3月全面竣工投入使用,历时四年,共计建成水窖1871座,其中“母亲水窖”1030座、水塔66座、蓄水池36座,新打及配套机井36座,截引工程4处,其中新城子镇唐家坡村修建截引工程1处,铺设管道10公里(圆了该村群众盼望已久的从石头间取水的梦想)、铺设管道601.02公里。使用资金2460万元,其中专项资金1476万元,地方配套资金984万元,解决了全县十个乡镇、45个村、236个社的6.66万人、14.89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这些人饮解困工程的建成,产生了较好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被人民群众称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十五”期间开展的人饮解困工程项目,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在实践中探索和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借鉴“十五”期间人饮工程成功经验,科学制定《永昌县农村安全饮水“十一五”规划》,综合考虑水源、水质、水量情况,加强对水资源的可靠性论证,为申报安全饮水储备项目;二是因地制宜选择工程类型,坚持远近结合,幅射延伸供水管网,集中与分散结合,以集中供水为主;三是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事,按照“四制”进行招标施工管理,大力推行群众“参与式”管理模式,尊重群众意愿,避免一厢情愿修工程的做法;四是按照市场化机制筹措建设资金;五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机制坚持保本微利,服务人民的原则;六是建立灵活便利的运行管理机制。通过这些措施和办法,使饮水工程管理做到了岗位责任制度化、控制运用规范化。
  2004年,国家水利部、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该指标体系设立了“水质、水量、方便程度和保证率”四项指标,根据全国不同地域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参考数值。其中规定“水质以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为安全;水量以每人每天可获得水量不低于40—60升为安全;方便程度以人力取水往返时间不超过十分钟为安全;保证率以不低于95%为安全”,四项指标中有一项低于最低值,即为饮水不安全。
  2005年3月16日,永昌县人民政府永政办发〔2005〕13号文件批准成立“永昌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领导小组”,主管水利的副县长为组长,成员由县发改局、财政局、水利局、国土资源局、卫生局、环保局、各乡镇人民政府的主要领导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县水利局。
  由于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等条件的制约,永昌县农村人饮工程建设虽然迈出了很大一步,基本解决了饮水困难,但是按照新时期农村饮水安全标准,仍然存在建设标准低、发展速度慢、建设质量差、饮水保证率低、卫生不达标的问题。从以人为本,对人民群众健康负责的高度出发,经过反复论证,广泛调查研究,科学合理地编制完成了《永昌县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项目可行性报告》,经省水利厅2005年9月5日审查通过,甘肃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甘发改甘农经〔2005〕907号文件批准立项。主要建设内容为:新打机井4眼,建设水池2座,新建水塔2座,铺设管道79.98公里,管理房360平方米。项目批复投资280万元,其中:国债投资182万元,地方配套98万元。计划解决五个乡镇、6个行政村、0.7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该项目于2006年4月20日开工建设,于2006年11月15日完工,建成水塔2座,蓄水池2座,管理房240平方米,新打机井4眼,铺设输配水管道71.52公里,完成工程资金244万元。其中:中央专项奖金157.4万元,地方配套资金86.60万元,解决了四个乡镇、5个村、23个社、0.58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永昌县2006年第一批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可研报告由省发改委以甘发改农经〔2006〕424号文批复,实施方案经水利厅甘发甘农经〔2006〕482号文批复,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农村集中供水工程11处,新打配套机井8眼,新建水塔5座,高位水池3座,蓄水池4座,截引工程3处,铺设管道414.19公里,管理房屋804平方米。下达投资88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70元、地方配套310万元。根据各工程实际特点,更进一步优化方案,采用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整乡整村集中连片的建设思路,将2005年度南坝乡永安村供水工程以及2006年南坝乡祁庄村、六坝乡星海村整合到南坝乡全乡集中供水工程中。为了解决下游邵家庄、高古城两村的水源问题,对2006年实施的新城子镇毛家庄、兆田村供水工程,扩大了建设规模。为了大规模连片解决供水人口,提高科技含量,节省投资,将六坝乡五坝村供水工程项目变更为修建变频供水站1处。总体项目建设规模变更为:新建农村集中供水工程9处,自动变频供水站1处,新打配套机井7眼,新建水塔2座,供水池12座,截引工程4处,铺设管道470.54公里,管理房屋1041平方米。总投资1192.2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70万元,地方配套622.24万元。计划解决八个乡(镇)、11个村、2.34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该项目于2006年4月20日开工建设,于2007年12月13日完工,新打配套机井6眼,新建水塔2座,供水池9座,截引工程4处,铺设管道454.89公里,管理房屋1122平方米。完成工程总投资1195.7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70万元,地方配套625.71万元。解决了八个乡(镇)、16个村、106个自然社、2.34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2006年第四批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可研报告由省发改委以甘发改农经〔2006〕424号文批复,实施方案由甘发甘农经〔2007〕250号文批复,投资计划由省发改委、水利厅《关于转发下达2006年农村饮水安全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通知》(甘发改投资〔2006〕1061号文)下达,下达总投资821万元,其中:国债资金557万元,省水利基金79万元,地方配套185万元。主要建设内容:新建供水工程9处,其中管网延伸工程5处,机井水池工程2处,自动变频供水系统2处,新打机井4眼,修建高位水池1座,蓄水池5座,管理房590平方米,铺设管道369.84公里。计划解决七个乡镇、15个村、83个社的1.93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工程于2007年8月2日开工,2007年12月13日完工,完成新打机井4眼,修建蓄水池6座,管理房706平方米,铺设管道336.88公里。完成工程总投资833.6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57万元,地方配套276.61万元。解决七个乡镇、15个村、83个社、1.9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2007年第一批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实施方案由甘发甘农经〔2007〕978号文批复,投资计划由金发改农经〔2007〕130号文下达,下达总投资243.26万元,其中国债资金92万元、地方配套151.56万元。主要建设内容:新建集中供水工程2处,其中:机井供水工程1处,管道延伸1处,新打机井1眼,修建100立方米高位水池2座,管理房120平方米1处,铺设管道77.32公里,安装二氧化氯发生器1台。解决两个乡(镇)、4个行政村、15个自然社、3100人和4140(只)头牲畜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六坝乡七坝村供水工程1处,红山窑永胜村供水工程1处,完成工程投资136万元,占计划投资243.26万元的56%,其中:国债专项资金92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自筹资金48万元。
  2008年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实施方案由金水发〔2008〕90号文批复。工程建设内容:新建集中供水工程8处,计划新打配套机井3眼,修建高位水池7座,水塔2座,检修井151座,管理房334平方米,铺设管道89.81公里。计划解决六个乡(镇)、8个村、6712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项目工程总投资387.12万元,其中: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90万元,县财政配套及受益群众自筹资金97.12万元。
  农村人饮解困工程的全面完成和饮水安全工程的分期实施,有效地保障了全县农村群众身体健康,也为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其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减少了疾病,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饮水解困及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彻底解决了过去那种“人畜同饮一池水”、“全家共洗一盆水”的状况。群众凭感官、味觉评价水质的方法则不复存在。由于优质水源,水量充裕,快捷方便使广大农民心里有说不出地高兴和畅快。地方病、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降低。
  第二改进了生活方式,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饮水问题解决后,90%以上的农户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明显改变:室内干净,铺设干净,穿戴讲究,打扮时髦。农村家庭使用洗衣机、太阳能热水器已不是奢望。
  第三节省了劳动工日,解放了农村劳动力。饮水安全工程改变了农民世代翻山越岭,人挑畜驮车子拉的状况,使大多数农户用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尤其为年轻的劳动力走出家门,外出打工创造了条件,消除了后顾之忧。
  第四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可靠稳定、安全方便的自来水,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户家禽牲畜饲养量成倍增长,庭院种植,小型农产品加工等也有了较大发展。
  第五促进了农户邻里的和谐,农村社会更加稳定。农村人饮解困和饮水安全项目的实施,彻底改变了“吃水贵如油,家家为水愁”的艰辛局面。过去为水排队等候,常常为一桶水,你争我抢,邻里成仇,兄弟反目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今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后,村与村,社与社的关系得到改善,邻里之间变得日益和睦。
  第六党群干群关系日益密切。饮水安全工程的高标准建设,民生水利再度提升,人民群众纷纷向水利部门赠送锦旗,表达衷心感慨,称之谓“小工程,大德政”。
  全县人饮工程经历了自原始的寻找水源挑吃、涝池、水窖、简易管道到人饮解困、人饮安全项目建设的漫长历程,几度曲折。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以来,人饮工程也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00至2005年期间,人饮工程建设是大覆盖、低标准,基本上以满足群众能吃上水为目标的人饮解困阶段;第二阶段是2006年至2014年以来大规模、高投入、高标准的建设时期,以提高和改善农村人饮条件为目标的农村人饮安全阶段。这一阶段,人饮工程主要以石梯子、头坝、河西堡水厂为代表的自流水厂、机井水塔、机井水池配套自来水管道供水入户。截止到2014年底,全县已建成集中供水工程85处,新打配套机井63眼,新建水厂4座,自动变频供水站5处,截引工程10处,水塔41座,蓄水池73座,铺设管道3160公里。完成工程投资2498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6888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自筹资金5154万元,投劳折资12938万元;解决了18.1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入户率92.75%,覆盖全县十个乡镇、109个行政村、870个自然社。当洁净卫生的自来水哗哗流进千家万户时,摆脱千百年吃水困境的人们无不打心眼里感谢党和政府为民所办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大大提升。
  这一浩大的民心工程能够在短期内得到顺利实施,完全得益于以人为本的惠民政策;得益于县委、县政府亲民爱民,抢抓发展机遇,周密安排部署;得益于县水务部门对人民高度负责的责任感。主管部门精心组织,严格管理,按照“四制”程序,实行“建设单位负责、施工单位保证、监理单位控制、政府部门监督”的质量保证体系;按照“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主旨,从一开始就遵循“统筹兼顾、因地制宜、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以发展民生水利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依托,积极争取项目,多方筹措资金,保障项目工程顺利实施。与此同时,县政府成立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总站,加强对项目的组织管理,制定出台了《永昌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依据《管理办法》和供水规模,划分了水利部门管理、乡镇管理和村社管理三种管理模式。确定有水利部门管理供水工程15处,供水人口11.55万人;乡镇管理供水工程3处,供水人口0.36万人;村社自管自用的供水工程67处,供水人口6.26万人。并从工程规模和管理需要出发,因地制宜地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县人饮管理总站设立了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站,定期提取水样对出厂水和管网水的浑浊度、臭和味、PH值等指标进行检测。同时划定水源保护区,设置卫生防护带,加强水源地和防护带外围巡查,防范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于饮用水源保护区,确保了水质达标和城乡居民饮水安全。
  建是基础,管是关键。获得生活饮用水是农民生存的基本需求和基本权利,农村供水工程主要服务对象是经济承受能力较弱的农民,具有很强的公益性。面对点多、面广、多样、管理困难的供水工程,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明晰产权,搞活经营权,实行有偿供水,“成本+微利”独立核算,树立水的商品意识。以利益驱动为纽带,工程良性运行为目的,按照有利于群众用水、有利于工程发挥效益、有利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完善和创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管理,有效开展了供水价格合理化、经营管理规范化、运行管理科学化的尝试。
  供水价格合理化。在供水价格制定上,采取政府调控,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办法,既让农民能承受,又使工程能运营。注意协调和保护群众,用水企业和投资者双方的利益,由物价、水利、管理单位、受益农户代表共同核定供水成本,在综合考虑工程建设、运营成本和群众经济承受能力的基础上,由市、县物价部门认定批复,在供水站和受益区张榜公示,从而有效避免了供水工程“建起养不起”、“建起吃不起”的两难问题,达到按成本收费的目的。
  经营管理规范化,首先是进一步明晰产权,根据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时筹资和实行的项目法人情况,明确工程的产权归属。其次是确定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按管理需要定编定岗,尽量减少人员,降低运行费用。再次是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岗位管理责任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达到优先保证群众生活用水和长期运行的目的。
  运行管理科学化。集中供水工程要提高经济效益,一是要发展企业供水,增加水费收入;二是要提高科学管理水平,降低运行费用,充分发挥集中供水工程水源稳定、设备齐全、水质优良、运行管理规范的优势,杜绝“人情水、关系水”,保证用水户按水表计量用水和管理者按供水量收费,使用水户吃上了明白水、缴上了放心钱。
  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解放了大批农村劳动力,改变了农村传统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地方病、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人居环境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城乡人民亲身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和时代的巨变,坚信永昌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本书记述了永昌县农牧、林业、水利、电力、史料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志勇
责任者
毛仲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