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节水在永昌的兴起与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852
颗粒名称: 高效节水在永昌的兴起与发展
分类号: S275
页数: 4
页码: 256-25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高效节水的兴起与发展,永昌县属于全国110个重点缺水和13个资源性缺水城市之一,地处内陆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小蒸发量大。境内主要河流有东大河、西大河、金川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全国的三分之一、甘肃省的二分之一。由于资源性缺水,近七万平方米耕地撂荒。2014年全县农业灌溉用水量为4.634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76.9%,全市水资源供需缺口达0.80亿立方米。
关键词: 高效节水 发展 永昌县

内容

永昌县属于全国110个重点缺水和13个资源性缺水城市之一,地处内陆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小蒸发量大。境内主要河流有东大河、西大河、金川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全国的三分之一、甘肃省的二分之一。由于资源性缺水,近七万平方米耕地撂荒。2014年全县农业灌溉用水量为4.634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76.9%,全市水资源供需缺口达0.80亿立方米。
  水资源紧缺一直制约着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制约农村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一大“瓶颈”,由于持续干旱少雨、冰川雪线上移、水源涵养能力下降、地表水资源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同时随着城市规模逐步扩大,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各领域需水量逐年增加,这一减一增导致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因此要解决水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需转变农业用水观念,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型农业,走节水型社会的发展路子。建设节水型社会,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精神的必然要求。
  随着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尖锐和水资源环境的日益恶化,推广应用农业高效节水已成为解决缺水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有喷灌、地面滴灌、地下渗灌、膜下滴灌、低压管道输水及小流量灌水技术。农业节水灌溉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提出,而永昌县的农业节水工作即传统意义上的工程节水技术实际上也是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大规模开始实施。永昌县在水利工程节水上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对骨干水利工程的建设,经历了利用本地块卵石进行干砌卵石、浆砌块卵石和混凝土板防渗衬砌两个阶段。主要节水衬砌型式有:一是干砌块卵石梯形渠道衬砌,是在五、六十年代采用的主要形式;二是浆砌块卵石梯形衬砌,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采用的主要型式,由于施工方便,就地取材,造价低廉,经久耐用,防渗效果好,在河水灌区应用普遍,深受群众欢迎;三是混凝土预制梯形渠道衬砌也较为普遍,特别是砂石料比较缺乏的清河地区主要采用此种型式;四是混凝土预制U型渠衬砌,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引进的衬砌技术,这种衬砌型式适用于井灌区的斗、农渠配套,防冻胀性能好,施工方便,节水效果良好;五是混凝土现浇梯形渠道衬砌型式,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试验,因施工工艺要求高、防渗效果好而推广应用,以后在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中应用于浆砌石衬砌、现浇混凝土护面型式的施工中;六是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是1988年开始引进的,最初的低压管道输水型式主要有四种,即塑料软管内衬外护混凝土型、双壁波纹管、平纹管、混凝土预制管,但由于当时的材料和设备均较落后,建成的工程运行状况很不理想。随着节水材料和设备的更新,低压管道输水已广泛引用了UPVC材料,使低压管道输水节水技术广泛应用于井灌区。
  在本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全县认真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即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在农艺节水技术上,主要采取了三种形式,一是耕作保墒技术,其内容有耙耱保墒、镇压保墒和中耕保墒。通过深耕松土,镇压、耙耱保墒,中耕除草,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活土层,增强雨水入渗速度,减少降雨径流损失,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使土壤水的利用率显著提高;二是秸杆覆盖保墒技术,秸杆覆盖能减少地表蒸发和降雨径流,提高耕作层供水量,调节地温,保持土壤湿度,改良土壤培肥力;三是地膜覆盖保墒技术,主要应用于玉米、洋芋、蔬菜、瓜类等农作物;四是保水剂、抗旱剂的应用,可以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增加土壤含水量。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县在大力推广常规节水灌溉技术的基础上,在推广应用先进节水灌溉技术方面亦有了较大的发展,通过典型示范,效益对比,进一步为推广应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注入了活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三大主题对水资源的压力,迫使人们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更加重视,新的节水技术进一步被全社会接受,使其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发展。为使节水工程健康发展,1999年3月30日,县政府永政发〔1999〕04号文决定成立永昌县节水办公室,为副科级事业单位,专门从事节水工作。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把节水农业和推广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2005年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发改办环资〔2005〕2120号文下发《关于编制“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的通知》,通过大量前期准备工作,2007年6月13日,金昌市人民政府在人民文化广场隆重举行了“金昌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启动仪式,标志着全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揭开了序幕。永昌县人民政府于2007年6月26日对《永昌县“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进行了批复,明确提出:“节水型社会建设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治水方针和新的治水思路,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指导,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为目标,以建立高效的节水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主要内容,加强水资源合理配置,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稳步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
  节水型社会就是人类在生活和生产活动过程中,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贯穿对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意识,以完善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体系为保障,在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下,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措施,结合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全社会用水在生产和消费上的高效合理,保持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永昌县在制定节水型社会“十一五”规划实施目标中,确定了近期和远景两个目标。近期到2010年,基本建成节水型社会总体框架,在管理上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通过确定区域水量分配方案,明晰初始水权,形成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运行机制;远景到2015年,初步建成节水制度与水资源配置基本完善、产业结构布局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互协调、水权明晰、流转顺畅。水权交易市场基本成熟,使全社会形成自觉节水和合理用水的良好氛围,在维持良好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力争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零增长。
  永昌县委、县政府从1998年开始,从创新求变、发展节水灌溉的愿望出发,争取国家投资,在全县开展以喷、滴、微灌和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农业建设,率先在新城子镇、赵定庄村实施了3000亩半固定式喷灌,在焦家庄乡北泉村3500亩半固定式喷灌,继而在红山窑乡姚家寨村、六坝乡五坝村、农垦东寨分场、清河制种场等不同地域实施了移动式和半固定式喷灌试验,到2001年全县喷灌面积曾达到2.8万亩。但其后因诸多因素而废弃。全县日光温室经过二十多年发展,建造技术、栽培技术均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经历了一代温室到二代温室乃至现代温室的巨大变革,微滴灌技术广泛应用于其中。日光温室由1992年最初的11座发展到2014年的10000多座,使全县日光温室的发展推向了高潮,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从1999年开始,通过不懈努力,较好地完成了近、远期目标任务,大力实施完成了东、西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三中两小”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型灌区农业综合开发、抗旱应急水源工程、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末级渠系配套工程建设以及东大河、西大河、金川河等小流域治理建设任务,使水利骨干工程标准提升,防洪抗旱能力增强,田间渠系配套日趋完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明显。与此同时,永昌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决策部署,认真审视县情,深入调查研究,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效益为核心,综合运用工程、技术、农艺、管理等举措,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回顾近十几年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历程,多措并举,推动高效节水型农业发展,是促进农村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一是以水权为中心,明确定额管理,农户广泛参与式灌溉用水管理技术,实现以水权为核心的管理节水,通过“水管单位+用水者协会+用水户”的农户参与式灌溉管理模式和“定额用水平价收费、超定额用水加价收费、水权允许交易”的办法,调动了农户的积极性,广大农户通过算账对比,认识到多浇水就是多缴费,他们爱水、惜水、节水意识增强,从“要我节水”改变为“我要节水”;二是依托节水型项目建设资金和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对原有渠道进行高标准衬砌,提升了防渗标准。大力发展管道输水灌溉,减少渗漏蒸发,推广应用田间节水灌溉技术等措施。到2014年底,全县已发展低压管道灌溉面积13.58万亩。利用农村土地流转实行集约化经营管理模式,大力提倡发展膜下滴灌、垄膜沟灌等技术,发展面积15万亩以上;三是大力推广大田高效节水灌溉模式,以制种玉米、洋芋、胡萝卜、蔬菜等种植为主,主要采用垄膜沟灌、膜下滴灌、喷灌渗灌、塑料大棚、拱形大棚、日光温室等,每年发展推广地膜覆盖面积在15万亩以上,每年推广免耕留茬面积10万亩以上。到2014年底,全县已发展节水灌溉面积52.6万亩。节水措施也如芝麻开花由低标准向高标准发展,经历了渠道节水、管理节水、生物节水和高新技术节水等几个过程,虽取得了良好的节水效益,但规模小、进展慢,发展不平衡。从2013年起,国家将金昌市永昌县列入“甘肃省河西走廊国家级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项目计划总工期六年,分两期实施,项目建设工程总投资38094.21万元,其中中央财政30475.37万元,地方配套7618.84万元。规划建成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面积24.86万亩,第一期(2013--2016)计划建成管、喷、微灌面积21.13万亩;第二期(2017--2018)计划建成管、微灌面积3.73万亩。从2013年开始到2014年底,永昌县水务局在全县修建5—9.5万立方米的蓄水池八座,大力实施以管、喷、微灌为主的高效节水工程,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04万亩。通过全县人民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到2018年,永昌县规划高效节水灌溉任务将如期完成。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本书记述了永昌县农牧、林业、水利、电力、史料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志勇
责任者
毛仲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