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水旱灾害产生与防汛抗旱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844
颗粒名称: 永昌县水旱灾害产生与防汛抗旱工作
分类号: X43
页数: 5
页码: 229-23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水旱灾害产生与防汛抗旱工作情况分别记述了水害灾害 、旱灾、抗旱防汛工作及措施等情况。
关键词: 永昌县 水旱灾害 防汛抗旱

内容

永昌县属大陆性气候,干燥多风、光照充足、温差大,春季回暖慢、夏季无酷暑、秋温骤降、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4.8℃、年平均降水量173.3毫米左右、年平均蒸发量2400毫米左右。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平原、绿洲、荒漠东西展开,南北更替。受地形影响,县境内分为三大气候区,川区温和极干旱及温凉干旱气候区、浅山区温寒干旱及寒冷半干旱气候区、山区寒冷湿润及高寒很湿润气候区。降水量自东北向西南随海拔增高而递增。水灾多由大雨或暴雨形成径流造成,降水时间短促,水量集中,山洪暴发,渲泄不及,局地性水害严重。长期实践证明,发源于祁连山的内陆河只有百分之十几由冰川提供,其余均由山区降水供给,夏季降水量大来水量也大,春季水量供给主要靠前一年晚秋与冬季积雪的融化。因此,决定灌溉农业干旱与否的主要因素是春温回升的快慢和冬季降雪的多少,而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冰川消失,雪线上移,加剧了干旱威胁。
  一、水害灾害
  据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资料记载,永昌县的水灾源于局部大雨、暴雨和连阴雨,在地形的作用下汇集冲泻而形成。据永昌县气象局多年记载数据显示,在1958年以来的50年中,共出现暴雨37次,成灾26次。1987年6月11日出现了永昌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全县造成经济损失1897万元。连阴雨一般出现在8月~9月夏收期,有时连绵数十日,常常造成小麦等作物生芽、霉烂,以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971年8月,出现连阴雨过程曾长达27日;1995年秋季,连阴雨12天,每天平均降雨10小时以上,遇到多年未见的严重洪涝灾害,使全县农作物大面积发生出芽发热霉变,损失惨重。
  大到暴雨发生时段主要集中在5月~10月,重点是6月~8月。一般情形是,大部分地区时降雨量达10毫米左右就可形成山洪,其损失程度一般与时降水量成正比。
  永昌县大到暴雨按成因可分为稳定性、不稳定性两大类,其危害程度各不相同。稳定性降水产生的大到暴雨一般由于降水稳而缓慢,地面渗漏大,故利多害少;不稳定性产生的大到暴雨由于降水猛烈而多变,地面来不及渗漏,陡涨陡落,汇流而下,危害极大。
  按其形成可分为局地性、移动性、持续性三种。局地性:发生于局部地区,历时短,几小时降水量达几十毫米,致使山洪暴发,造成局部地区严重水灾。这种局地性大到暴雨在县境内各地均可发生,沿山地区和河西堡、清河等地发生也较多。
  移动性:这种大到暴雨在全县发生次数居多,是盛夏常见的一种降雨过程,往往雷鸣闪电,风雨交加,偶伴冰雹,由西北向东南越境而过,所及之处易遭灾害。
  持续性:多发生于夏收期8月~9月,当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形成西伸、西北边缘盛行上升气流以及西南暖湿气流与西北冷空气融合对流时,便有大范围降水产生。若副热带高压持续不退,则秋雨连绵。一旦出现持续2日~3日,降水量时大时小,间歇不止。有时洪涝灾阴雨连绵数日或数十日,致使小麦等夏作物无法打碾入仓而生芽霉烂。
  二、旱灾
  根据气象资料和旱灾的长期记载,县境内年降水只占年均蒸发量的10%左右,干旱指数一般在3-10以上,最高年份达14。加之水资源在地区时空分布上不均衡,河川径流年际变化大,分配不均匀,灌溉期(5月至7月)来水量少,仅占年径流量的25%,而同期灌溉需水量占灌溉总需水量的70%以上,造成供需不平衡,使部分农田得不到适时适量灌溉,形成旱灾。据1950年至2014年六十多年水文资料分析,共计14个干旱年份,平均每3.86年就要出现一次旱灾,故民间有“三年两头旱”、“十年一大旱”的说法。因此,永昌的种植业是“无水不植”的特殊农业。从1958年以来60多年的观测,春旱年发生频率为13.6%、伏旱63.6%、秋旱18.2%、冬旱27.3%。
  三、抗旱防汛工作及措施
  (一)抗旱工作及措施
  抗旱是人们采取各种工程措施或非工程措施来减轻、缓和或者部分地控制干旱对农作物及其人类所造成的危害。干旱是较长时间的少雨天气,是一种长期天气过程。按照气象学的概念,一般把月(季)降水量<﹣20%平均值作为干旱;<﹣50%平均值作为严重干旱。通常将作物生育期内由于降水少、河流及其他水资源短缺、土壤含水量降低、对农作物某一生长阶段的供水量少于其需水量、影响作物正常生长,使群众生产、生活受到影响即为受旱。久晴不雨,植物体内水分大量亏缺,导致植株生长发育不良而减产甚至绝收为旱灾,一般又分为轻旱、重旱。
  任何形式的干旱最终都表现在供水与需水的关系上,当供水不能满足需水,或水的含量低于某一标准值时,就是发生了干旱,如城市供水不能满足正常需水要求时,就发生城市缺水干旱;农村人畜饮水得不到保证时,被认为是人畜饮水干旱;当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时,出现农业干旱;当河流来水量小于多年平均值时,这时就出现了水文干旱。是否出现干旱或衡量旱灾的轻重程度,必须从气象因素、土壤墒情、蓄水、渠道保障等方面进行检查,而后确定。
  结合全县水情形势,县抗旱防汛指挥部积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引导群众树立长期防旱抗旱,立足抗大旱的思想和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主导思想,在发展优势、高效节水农业上求突破,先后在赵家庄、姚家寨、北泉等地实施了喷灌工程;在四坝灌区大棚温棚中试点了滴灌;在清河灌区实施了低压管道工程。充分利用天上水,合理利用地表水,适度开发地下水,大力开展节水灌溉,狠抓常规节水,保持农灌用水量零增长,提高抵御抗旱的能力。因地因时调整农作物品种和种植结构,对不同作物加强灌溉制度的研究总结,强化水利基础设施维修保养,重点解决用水环节中的跑、冒、滴、漏问题。动员村社平田整地,加大节水技术推广力度、利用现有水利设施的供水能力,坚持不懈开展渠道衬砌、小畦灌溉、以井补河等常规节水措施。改大水串灌为沟灌、畦灌、集中连片推广管道灌溉、喷灌(因供水水源不稳定等原因而未继续推广)、滴灌等高效节水新技术。结合农艺措施、集蓄自然降水、保蓄土壤墒情、扩大地膜覆盖种植面积、保持耕作层水分及温度、高茬收割秸杆还田,以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提高抗旱能力。充分利用一切有利于作业的天气过程,适时开展人工高炮催雨作业,缓解用水矛盾。加强全县中、小水库调蓄和水情调度,严格执行计划用水,加强水资源的计划管理,最大限度地压缩非生产性和计划外供水。严格控制播种面积,实行以水定地、以人定水,在精细管理上下功夫,改变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同进将秋冬两次成水改为一次成水,压缩限制春灌,节约水量,确保苗灌。狠抓了水价调整工作,充分发挥水价对用水的调节作用,切实增强了全民的水商品意识。在2001年特大干旱发生后,金昌市人民政府及市、县水利部门高度重视,及时制定了《金昌市城市供水办法》、《金昌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面对十分干旱的非常时期,市政府经2001年5月28日至7月4日期间连续召开五次水情调度会,迫不得已采取压缩农业灌溉水量,拉长灌溉轮期,压减城市生活用水及工业用水等一系列措施,抗旱救灾,最终度过了难关。全县人民顾全大局,牺牲了自身利益使粮食欠收,而为镍都工业做大、做强做出了贡献。
  (二)防汛工作及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每年汛期由县政府统一安排部署,县、乡主管水利的领导负责抓好防汛工作。从1956年起,防汛工作纳入水利部门的正常业务,由水利部门统一安排组织落实。自1960年开始,由县政府、计委、水利、农业、物资、供销、邮电、广播、工交、气象、城建等部门主要领导参加,成立防汛指挥部。县长任总指挥、主管水利的副县长、水利局局长任副指挥,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水利局,分管副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业务干事任副主任,并配专职办事员1~2人,具体负责日常防汛事宜。
  县防汛指挥部的主要领导是防汛抗洪的第一责任人,以水库防汛保安为重点,实行分片负责制,在汛期水库库容接近汛限警戒水位时,分管该库的领导亲临现场,昼夜巡查,坐阵指挥。指挥部成员单位紧密配合,各负其责。各灌区由水利管理处、受益乡镇、驻地企事业单位、国营农场、沿山易洪村社组建灌区防汛指挥部,灌区水管处处长担任指挥部指挥(或主任),乡镇、厂矿、企事业单位、国营农场主要领导担任副指挥(或副主任)。每年汛期各级防汛组织按照县防汛指挥部的统一安排部署,负责本地区的防汛工作,组织抢险队伍,建立健全防汛岗位责任制和汛期24小时安全值班制,随时听从县防汛指挥部命令,保证防汛队伍、物资器材、通讯工具的准备,准确上报下达,及时互通情报。自1982年以后,防汛组织机构不断调整充实健全,机制不断完善。建立健全了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责任制,层层签订防汛责任制书,对防洪工程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全面细化和完善各项管理措施。每年汛前由市、县水利局组织联合防汛检查,对水库、渠首、防洪建筑、易洪河道及防汛组织领导、防汛队伍、物资储备、通信联络等按照防汛预案进行全面大检查,查漏补缺,消除隐患,确保安全。同时,市、县防汛指挥部在汛前召开全市、全县防汛工作会议,对防汛工作进行再部署、再安排。始终以临战姿态做到“七有七到位”即:有防汛组织机构和专班、有防汛预案和应急预案、有工程检查制度和防汛值班制度、有汛期调度运用计划、有防汛抢险队伍、有通讯保障措施、有防汛物资和资金投入。在防汛工作中坚持做到思想认识到位、责任落实到位、防汛检查到位、隐患整改到位、水情测报到位、资料整编到位,物资储备到位。
  在认真抓好工程防汛的同时,强化“三个确保”(确保中小型水库、渠首枢纽、干支渠工程防洪安全;确保超标准洪水异常情况下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水库防洪和兴利综合效益的发挥,科学防控,统一调度)。以防洪抗灾的成效,实践广大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根本利益。长期的防汛抗灾实践表明,再牢固的工程设施也只能是防。加大资金投入,坚持“硬件”、“软件”结合,积极做好汛前准备,科学预测,精心谋划,提前做好抵御各种特殊灾害的应对准备,才是我们水利工作者努力追求的目标。
  永昌县地域广阔,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具有产生不同类型洪水和出现洪水灾害的特性。由于整体防洪标准普遍较低,防洪工程体系尚不健全,只能防御一般洪水,对于发生较大洪水只能依赖加强监测和水情调度,开展防汛抢险等防御措施。
  在县抗旱防汛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以水库防汛保安为重点,对防洪工程实行分片负责制,在汛期库容接近汛限警戒水位时,分管领导亲临现场,昼夜巡查,指挥成员单位密切配合,各负其责。各灌区水利管理处、受益乡镇、驻地企事业单位、国有农场、沿山易洪村社组建灌区防汛指挥部,组织防汛队伍,灌区水管理处处长任灌区指挥部指挥(或主任),每年汛前由市、县水利局联合组织防汛检查,对水库、渠首、重要防洪建筑物、易洪河道及防汛组织领导、防汛队伍、物资储备、联络通讯等,按照防汛预案进行全面检查,防微杜渐,实行汛期24小时安全值班制,随时听从县防汛部门的命令,保证防汛抢险队伍到位、物资储备充足、联络通讯畅通、汛情上传下达及时准确。水利、气象部门加强防汛抗旱气象预报和丰水期、枯水期的测报预报工作,不断修正完善山洪及暴雨预警预案建设,使防汛步入规范化、制度化。
  自2008年以来的七年间,全县防汛抗旱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安全第一、常备不懈,预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始终确立未雨绸缪,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宁可信其大、不可信其小的防汛意识和“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处努力”的指导思想,全面发动,多方谋划,有备无患,扎实推进抗旱防汛工作,认真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为主的各项防汛责任制。做到认识到位,始终坚持一手抓防汛、一手抓抗旱,克服侥幸麻痹思想,警钟长鸣;宣传发动到位,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开展宣传活动,采取发放抗旱节水宣传资料(每年二万多份)、编发手机短信和给农民朋友一封信等形式,深入乡镇、村社、家庭院落,广泛宣传水情、旱情形势和抗旱节水的重大意义。制作山洪灾害防御栏112个、警示牌80块,增强全社会抗大旱、防大灾的思想,有效地防御了2008年以来的8次较大洪水,把洪灾造成的损失降低到了最低程度;组织领导到位,及时调整充实了县级防汛指挥部成员和各乡镇防汛抗旱机构,明确责任,建立健全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管理机制。2014年汛期组织十个乡镇在本区域山洪易发区开展了“山洪灾害防御实战演练,通过演习,检验了防汛抗灾的实战能力、应急出征速度、敢打硬仗的本领,以及紧急避险自救水平;措施到位,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防汛抗灾工作。一是县水务局筹集资金近千元,完成了马营沟、寨砂沟、五里沙沟、寺儿沟等防洪工程18.9公里,提高了局地防洪标准。二是争取国家投资340万元,对全县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硬件进行了标准化装备,新建自动量雨站22个、简易雨量站38个,建成80平方米机房、会商室一处,县级监测预警平台1个,乡镇、灌区、水库预警平台18个,乡村无线预警广播站38个,配置手摇报警器76台、铜锣76面,编制完善了县级、十个乡镇、64个村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2014年已批复的山洪灾害防治项目于2015年实施),使防汛抗灾能力提升。三是根据省、市关于加快水利改革试点工作的要求,按照“一县一队”的原则,经金昌市编办批准,成立了副科级建制的“永昌县抗旱防汛服务队”,明确了工作职责,为有效开展抗旱服务提供了保障。四是加强水库和重要易洪河道的观测巡查以及设施设备维修保养。汛期来临之前,开展汛前大检查,重点检查《闸门启闭机操作规程》、《工程维修养护规则》、《安全运行制度》等,落实及非常时期操作娴熟程度,发现异常,消除隐患,防微杜渐。五是与气象部门紧密联系,及时了解掌握天气变化,建立反馈行动迅速的实时信息管理系统。物资储备到位,在保障正常防汛物资储备供应的前提下,2013年5月,争取国家专项资金200万元,购置了4辆10吨应急供水车、冲击式打井机2台、价值56万元的输水管材管件,使物资储备由过去的草袋、铁锹向大型机械转变,提高了防汛抗灾装备水平。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本书记述了永昌县农牧、林业、水利、电力、史料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兆鑫
责任者
毛仲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