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大河水库建设纪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840
颗粒名称: 西大河水库建设纪略
分类号: TV62
页数: 6
页码: 213-2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西大河水库建设情况,永昌县西大河水库地处祁连山冷龙岭北麓、西大河上游各支流汇合口处,是金昌市境内第二大河流,主要支流由大、小乌龙沟、鸾鸟沟、红水河、平羌沟、脑儿墩、古松林等数条汇流于大河坝,坝址坐落在大河坝两半个峡口。
关键词: 永昌县 西大河水库 建设

内容

永昌县西大河水库地处祁连山冷龙岭北麓、西大河上游各支流汇合口处,是金昌市境内第二大河流,主要支流由大、小乌龙沟、鸾鸟沟、红水河、平羌沟、脑儿墩、古松林等数条汇流于大河坝,坝址坐落在大河坝两半个峡口(原鸾鸟城遗址处),距永昌县城77公里。建设规模及总库容位居全县三座中型水库第二,是以农业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发电、养殖等综合利用的三级水利枢纽工程。水库受益单位有永昌县新城子、红山窑两乡镇、焦家庄乡的双磨街、杏树庄、河滩三村和兰后山丹军马四场(2001年划归移交中牧公司山丹马场管辖)、农垦黑土洼分场农业用水及为下游四坝灌区、金川峡水库输水。枢纽建筑物由主坝、副坝、泄洪输水洞、溢洪道、坝后水电站组成,其水源主要以集水流域区大气降水和山区冰雪消融补给。
  历史上西河灌区人民虽有丰沛的天然水源,但无控制调蓄设施,河源来水随天气变化而异。年际间,年内降水与来水分布极不均衡,与农业灌溉不相适应,虽经采取原始石垒沙堰拦引水源,功效甚微。致使水小了不够用,水大了用不了,大量的冬春余水被下泄浪费,而大片耕地因无水灌溉而被弃耕撂荒,仅种的十万多亩农田也因不能适时适量灌溉,农业产量低而不稳,农民生活水平低下。灌区人民殷切企盼兴修水利,水尽其用,尽快改变家乡落后被动的用水状况。
  1968年10月,甘肃省革命委员会在张掖召开“河西水利建设规划会议”,经地县与会代表建议,拟定了修建西大河水库的初步意见,将西大河水库列为先期建设重点项目,从此拉开水库建设序幕。勘测设计工作委托水电部西北勘测设计院河西队设计(即现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分院)承担。1969年3月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以甘生农字〔1969〕59号文件批准了由河西设计队呈报的“永昌县西大河大河坝水库初步设计”并正式列入1969年建设计划。确定水库大坝坝高37米,总库容为6800万立方米,工,程概算投资480万元。1968年12月,在军马四场召开了西大河水库施工筹备会议,永昌县革委会副主任王全寿、新城子公社副书记梅凤山、红山窑公社革委会副主任董天才、军马四场副场长李俊伦、八一农场副团长常瑞健、黑土洼农场场长钱永泰、陈家虎、设计单位代表王瑞庭、赵同聚参加会议,会议本着携手共建、合理负担、平等协调、各择其长的原则,进行了充分酝酿讨论,最后形成了会议纪要。至此,永昌县西大河水库建设的前期工作就绪。1969年3月23日,永昌县革命委员会按照“西大河水库施工筹备会议纪要”的意见,迅即召开了由永昌县、山丹军马场、八一农场共同参加的协调会议。县革委会主任田庆仁同志主持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吴轲、王全寿、陈春华、李俊伦、郑来刚、常瑞健等三方有关人员,会议主要研究了成立永昌县西大河水库工程委员会的组建问题,确定工程委员会全称为“甘肃省永昌县西大河水库工程委员会”,并由王全寿(时任县革委会副主任)任工委会主任,(后经武威地区革委会提名、永昌县革委会正式任命,刘尔能接替担任工委会主任,富乐祯为副主任);李俊伦(时任军马四场副场长)任副主任;常瑞健(八一农场副团长)、郑来刚为委员。工委会下设政工、生产、后勤三个组,具体分别负责文秘、组织宣传、治安保卫、工地施工调度、物资供应、财务管理等项工作。政工组由郑来刚任组长、蒲治源任副组长,张宇华担任秘书;生产组由王家环任组长,杨正发任副组长;后勤组由谢全德任组长,赵登贵、孙玉虎任副组长。同时,会议还确定从全县受益区和非受益区组织民工于4月初到达工地,开展修房屋、搭工棚等临时工程。整个工程由武威地区水利局负责技术指导,先后派左风章、张守宽工程师进驻工地,县水电局乔建共、谷俊臣及农水队技术人员配合,永昌县、军马四场、八一农场三家抽调劳力,于1969年3月开始筹建,6月正式动工,至1974年10月竣工投入使用,历时五年零七个月,完成了由大坝、输水洞、溢洪道、发电站组成的全部工程项目。
  一、水库大坝建设
  水库大坝是水库建设的三要素之一。西大河水库工程建设大坝坝基开挖首先以解决隧道疏通导流为突破口,于1969年6月2日首先钻爆开工,随后与大坝坝基同时进行。广大水库建设者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克服高原缺氧、气候寒冷、顽石巨大、涌水难排的生活条件和施工难度大以及施工机械落后缺乏的多种困难。忍着心悸、头晕、肚胀的高原反应,齐心协力、住窝棚、啃干馍、马车拉、架子车运、人工夯、石碾压、群策群力、集思广义、千方百计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利用冬季冻土固壁、垂直开挖大坝基坑;在水中倒砌石墙;在基坑内用红粘土泥墙、浆砌、块石堵流砂;引水管集流排泄、人工明炮炸毁大孤石等施工工艺,战胜了涌泉塌方、围堰决口、基坑淹没的侵袭,保证了坑壁安全,实现了在1970年初冬大坝合拢,严冬强行填筑施工的目标。为了保证水库早日建成运行,确保施工期的安全渡汛,保质量赶工期,针对化验资料反映出的坝心墙铺垫壤土碾压不密实、干容重低、工程质量欠佳的问题,工委会决定采取除在技术上采取补救措施及时改进坝体结构,以弥补质量缺陷外,组织了150多辆马车、500多辆架子车、1300多人、四台链轨拖拉机,以合拢段心墙,铺垫壤土填筑为重点的大会战,以加班加点、轮流倒班、连续作战的精神,争分夺秒、昼夜奋战,白天压、晚上垫,绘出了一幅人欢马叫、机声隆隆、你追我赶的建设场面。
  大坝工程自1969年11月开工至1972年全面竣工,历时34个月,共完成工程量46.562万立方米。最终完成粘土心墙砂砾壳型土石混合重力坝一条,长294米,按国家三级水工建筑物设计施工,地震设防裂度为7度。坝顶高程2873米,最大坝高37米,底宽184米,坝顶宽5米,坝顶以上设高1米的防浪墙一道,高程2874米。副坝一道,长115米,高2米,坝顶与主坝齐平,形成整体结构。
  二、输水洞工程
  输水隧洞位于水库大坝左侧,是输水的咽喉通道,全长235米,型式为圆型无压隧洞,断面尺寸直径3米,进口高程2838.0米,最大泄洪量122立方米/秒,洞底纵坡4/1000,采用钢筋混凝土衬砌。隧洞前后设两道闸门,前闸是事故检修闸,位于进口后的25米处,配备重13.8吨斜吊式平板钢闸门,用2×25吨斜吊式启闭机启动,隧洞235米设有运行工作闸,安装配套弧形定轮式钢闸门一扇,跨度2.5米,用手、电两用40吨钝齿式启闭机操作。
  在水库建设中,输水隧洞是主要的导流设施,开通砌筑的快慢对水库建设周期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为争取主动,总后8217部队与省水利厅机械队先后给予了支援。隧洞衬砌浇筑由专业队和民工施工队共同承担,分前洞、后洞及洞后挑流段三个工作面同时进行;模板制作、钢筋弯扎由工地加工厂统一制作。混凝土则从前、后洞各设搅拌机,采取机械拌和人工运输入仓,机械振捣完成,以消除长距离运料,小断面施工的局限。因受施工机械、技术力量和施工条件的限制,加之地质条件发生的变化,原计划3个月完成的隧洞工程用了8个多月时间,直到1970年2月才贯通,是开工最早、难度最大、竣工最迟的一项。
  三、溢洪道工程
  溢洪道位于大坝右侧,承担水库的保安作用,是一座开敝式侧槽泄洪建筑物,进口设泄洪闸,堰宽35.3米,分12孔,每孔设钢质闸门一扇,配备5吨手摇螺杆启闭机启动,最大泄洪量285立方米。堰形结构为浆砌石实用断面堰,堰顶高程2869米,闸墩高3.8米、宽0.7米,用浆砌预制筑成,两岸边墩和翼墙均为浆砌构成。侧槽后接明渠131米,底宽12米、口宽15米。在照直大坝上顶的溢洪道上建有双曲拱交通桥一座,桥面宽5米,跨度21.8米,以连接两岸交通。明渠以下有陡坡、跌水、消力池通人老河槽。
  溢洪道工程开工于1971年,完成于1973年,历时两年半时间。工程坐落于岩石为13级片麻状花岗岩上,质地坚硬,不易钻孔,虽然采取了延长钻爆时间,进行冬季施工等抢工保质措施,但因石方开挖工程量大,而钻孔机具功率较小,使工程进度受到极大限制,石方开挖占去了一大半时间,经多方努力最终得以完工。
  四、水电站工程由军马场修建
  根据西大河水库初步设计,坝后水电站建设未列入水库工程总概算之内。鉴于水库建成后可产生优越水能资源,发挥综合效益的实际。1968年12月在水库施工筹备会议上,设计单位提出电站建设问题,经会议讨论协商,永昌代表考虑资金困难、电网联并较远等因素后放弃建设。山丹军马场则利用总后军队支持争取建设。西大河水库的建成,充分体现了开拓创新与科学求实的精神、开创了严冬开挖基坑,建造截水墙的先河,这在国内水利建设史上也是一个壮举,标志着永昌县水利建设上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展现了永昌县自行组织中型水利工程施工的能力,可以说,它是一所大学校,培养造就了一支水利技术队伍,为日后的水利事业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水利工程施工经验。
  五、水库收尾建设工程
  西大河水库自1974年10月竣工,经过4年的蓄水运行,于1978年9月5日至8日,由甘肃省水利厅组织有关单位领导,专家及工程技术人员对水库进行了验收鉴定,依据4年来的运行观测资料,全面系统地做了鉴定书,根据甘肃省水利厅〔1978〕259号文件附《永昌县西大河水库验收鉴定书》的意见,提出和确定了水库尾工工程项目,决定仍由原设计单位(省水电设计院二总队)负责拿出具体方案,并以甘水院革字〔78〕第83号文(附《永昌县西大河水库尾工工程概算报告》)下达,所需资金及三材列入基建项目,由永昌县负责组织施工。
  为了加强水库收尾工程建设的组织领导,经县革命委员会会议研究决定,于1979年4月成立了“永昌县西大河水库收尾工程指挥部”,由县革委会一名副主任任总指挥、县水电局局长、西河水管处处长、水库管理所所长任副指挥,并从县水电局农水队和水库管理所抽调10多人参加工程技术管理,随即开始了施工前的全面准备工作。自1979年6月起,以水库受益区社队为主、非受益区民工增援,施工队伍陆续到达工地,依次开始了各项尾工工程的施工。工地上最高人数达180人,马车21辆,前后历时工期17个月,至1980年10月民工撤回,按计划完成了所有尾工项目。其主要内容为:加高大坝壤土心墙、翻修防浪墙、补设大坝测压管、安装溢洪道门槽轨道、检修输水洞前、后闸门、延长输水洞出口挑流鼻坎30米,治理消能冲刷坑连接槽段60米、修建测流渠120米、浆砌块石防洪堤130米、增建供水塔1座、铺设军马一场至水库大坝沙石公路3公里,车桥2座共12项工程。共计完成工程量2.147万立方米,投入劳动工日7.767万个,耗用资金42.8万元。随后又于1984年对后洞挑流鼻坎截水墙进行了加固,并在冲刷坑内增设截水墙一道;开炸下游阻水岩石高16米、宽5.6米,增设泄洪渠一道,长113米、底宽7米,投入资金14.7万元。
  通过上述工程建设和尾工项目建设,加强水库日常管理工作,使水库标准基本达到了配套完整、运行安全的要求,提高水库调蓄能力,保障了下游工农业及城乡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灌溉、防洪、发电的综合功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明显提高,从而使有效灌溉面积达34.5万亩,水库总库容满足6800万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5430万立方米、防汛库容1070万立方米、死库容300万立方米。
  六、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西大河水库自1974年10月建成蓄水,到2000年已运行30多年,虽为灌区农业和农村经济乃至金昌市的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但因运行时间长,加之建设期受社会经济条件和施工条件的制约,工程建设存在先天不足、建设标准低、防洪标准不达标、下游坝坡不稳定、许多隐患逐渐暴露,直接影响到水库安全和效益的正常发挥。恰时“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会议”召开,县水利局抢抓机遇、积极论证项目。2000年1月邀请省、市有关专家依照水利部关于《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办法》,对西大河水库进行现场安全检查,同时委托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进行安全评价。2000年4月完成《西大河水库安全鉴定报告》,通过省、市专家鉴定认为,水库存在以下主要问题:防洪标准不够;下游坝坡不稳定;溢洪道地基沉陷;堰体断裂;闸墩、闸室、承重梁及启闭机台出现裂缝等。安全鉴定结论为:水库防洪标准达不到国家颁布的《水库防洪标准》,工程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影响大坝安全运行,急需除险加固。
  2000年7月,省水利厅将《西大河大坝安全鉴定书》上报水利部大坝安全管理中心核查,经核查结论为:防洪标准不足,千年一遇洪水位超过校核洪水位11厘米;西大河水库在正常高水位时,如发生7级以上地震,下游坝坡不稳定,并有可能发生液化和失稳破坏,溢洪道老化严重,输水泄洪洞工作不正常等影响大坝安全运行,同意该坝为“三类坝”的鉴定意见,建议再做必要补充分析论证工作,尽快进行除险加固设计及完善坝体安全观测设施设计,并按基建程序报批立项。
  根据核查意见,委托设计单位重新修定完善并编制完成《永昌县西大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同时委托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编制完成《大坝安全自动化监测系统设计方案》,确定水库除险加固的主要建设内容为:加固水库大坝后坝坡;改建溢洪道及溢流控制段,输水泄洪洞加固;更换金属结构和启闭设备、观测设施更换和自动化监测系统设置;整修44公里进库道路及新建水库管理房。
  2000年9月省水利厅对《初设报告》审查后,以甘水规发〔2000〕31号文件批复,审定工程总投资1348万元。2001年12月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以甘计投字〔2001〕1071号文件下达投资134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95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398万元,该工程批复工程量9.03万立方米,其中:土砂方6.58万立方米、石方1.9万立方米、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0.55万立方米。市、县政府十分重视,水利部门更觉责任重大。项目资金落实后,分管县长挂帅,亲自担任工程建设小组组长,县水利局局长和灌区水管处处长具体负责,抽调技术人员组建机构,靠实责任,严格按照基建程序,实行“四制”(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理管理制)监管。2002年5月17日项目工程在《西部商报》上发布招标公告,采取省内公开招标形式;2002年6月4日在县水利局进行公开招、投标会议,经过投标竞标,有五家单位中标,分别承建土建、机械设备和自动化管理系统。
  通过紧锣密鼓地前期准备工作,抱着对全县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以高标准建设的精品意识,赢得中央、省、市的信任为己任,为全县其他水库顺利列项打好基础。水库加固工程于2002年6月15日开工,至2004年11月30日完工,有效施工期17个月,先后完成大坝后坝坡,重新加固砌筑面积12180平方米;坝底向外延伸18米,以坡比1∶2.5砌护到顶;溢洪道闸体拆除,将原12孔改为5孔,单孔宽6米;修建溢洪道管理闸房284.12平方米;拆除加固溢洪道明渠,固定锚杆1680根,浇筑面积4423平方米;改建输水泄洪工作闸门及启闭机一套,采用常州液压启闭装置;修建后闸房33.21平方米;重新修建大坝防浪墙一道;装修前闸房155平方米;钻探布设大坝浸润位移测孔13个;变形标点16个;铺设大坝后坝坡自动化监测系统传感线路;控制单元房8平方米;金属结构安装改造;新建三层管理楼房856.7平方米。使水库大坝达到了国家防洪标准和水库枢纽工程运行规范要求,提高了自动化管理水平。
  该项工程计划投资1348万元,实际完成投资1348.13万元,完成工程量10.66万立方米。通过水库除险加固,水库工程特性发生变化,在总库容6800万立方米不变的前提下,调洪库容108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5430万立方米。溢洪道最大泄水量由285立方米/秒调整为338立方米/秒;输水洞最大泄水量由122立方米/秒调整为109立方米/秒;河道安全泄水量337立方米/秒。水库设计标准得到提高、隐患得到消除、调蓄能力得以保障,为“引硫济金”工程引水调蓄起到储存作用,灌区农田灌溉供需之间的矛盾得到缓解,为全县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发展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本书记述了永昌县农牧、林业、水利、电力、史料等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
西大河水库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