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永昌的农灌制度与用水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838
颗粒名称: 新中国成立后永昌的农灌制度与用水管理
分类号: S274
页数: 3
页码: 205-20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永昌的农灌制度与用水管理情况。
关键词: 永昌县 水利 农灌制度

内容

永昌县干旱少雨,光照充足而蒸发量大,属大陆性沙漠气候,有着山川兼有、雨雪兴源、利于自流灌溉的显著特征,且地处中纬、气候温和,适宜以春小麦、啤酒大麦、玉米等农作物为主的农业生产。
  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源泉,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无论是先民的原始生产,还是如今的现代经济,都离不开水的滋润和支撑。历朝历代都有一套水规水制,但“山泉水利、准地承粮,按粮摊水”,“共矢公平、强毋凌弱、富毋欺贫、不独命脉”等基本规则是不变的。历史上“富头坝、穷二坝,浇不上水的河西坝,大水放给河南坝,不穷不富的流通坝”,“山水河坝,上口子水大;若要我大,发洪水倒坝;细水长流,烂谷子存下;羊羔成群,羊胡子啃大”,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永昌县解放前农灌用水的真实写照。因而世代先民不断疏浚河道,保水护泉,发展灌溉农业,创造了永昌灿烂的水利文化,谱写了壮丽的治水篇章。实践得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同时也是国民经济命脉”,“水利兴,则天下兴”已为世人所共识。因此,发展水利灌溉事业始终是全社会的一件大事。
  永昌县水利灌溉和灌溉用水管理历史悠久。《五凉志》及《新通志》有专述永昌水利的文字,指出永昌水利“一靠南山之林木,二靠带潮之湖泊白(即永昌人所称湖滩),南山林木密则冰雪深,冰雪深则山水丰沛,反之则山水断矣;湖滩广则泉眼通,泉眼通则泉水充盈,湖滩开种,则泉断矣”。说明古人对生态与水利之间的关系,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已经有了明确的认识。此等文字与记载,如同黄钟大吕,发出的是振聋发聩的声音,令现代人不能不为之汗颜和心悸,表现出的远见卓识令后世人们不能不为之折服。
  新中国成立伊始,为使水利灌溉适应生产发展要求,各级人民政府把水利灌溉管理作为大事来抓。首先建立管理组织,按河流水源和各坝具体情况,分别成立水利协会与分会,全县共设立水利协会或分会40个;其次是从利于管理余缺调剂,均衡受益的原则出发,宣传动员受益群众合坝并沟,集中水权为国家所用,改革封建水规、废除“山水渠坝,绅士老爷的水大”等一切特权用水,实行民主管理。全县普遍推行了简易计划配水制度,水量统一按行政区划配置,初步建立了较为合理的灌溉管理制度。从1956年起,全县五个灌区打破行政区域,统一设立专管机构,以灌区为单位,由受益单位主管水利的领导和群众代表参加,成立灌区管理委员会,商讨灌区水利建设、管理等重大事项,分解安排年度用水等。1959年开始,逐步建立农作物合理用水的灌溉制度,包括灌溉定额、灌水定额、灌水次数、灌水时间。在山水灌区,针对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河源来水不稳定的特征,采取了“定轮期、死时间、活水量、加调剂”的配水方法,并按照播种季节和上下游用水时间,划分轮灌组,水大分浇、水小并灌。泉水灌区除下雨等特殊情况,一般流量稳定,则实行定轮期、定水量、定时间、定地亩的“四定”配水方法,从而彻底改变了山水灌区“干坝湿轮”、泉水灌区“活水死浇”的用水制度,在配水计划的统一管理下,因水制宜、因时制宜、先种先浇、后种后浇、轮夏灌夏、轮秋灌秋。
  水利基本工作主要有两个方面组成,缺一不可,二者不能偏废。一是水利工程建设,二是水利灌溉管理,而水利灌溉管理中又涵盖组织管理、工程管理、用水管理、经营管理。用水管理中又包括农田灌溉、灌水技术改进及节约用水等。1966年,我县根据外地灌溉管理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在全县推广了“四改一建”的灌溉管理制度。即:改按行政区划配水为按渠系配水以解决受益单位土地分散、插花地和渠道布置不一致的矛盾;改过分集中轮灌为合理集中轮灌与分组轮灌相结合以解决水量主动控制与自然支配的矛盾;改串灌漫灌为块灌畦灌以解决只注重灌水面积不重视节水的矛盾;改按亩征收水费为按方收费以解决负担不合理与用水不均匀的矛盾;改分散管理为建立一支有技术、懂业务的渠系委员会和业务技术管理队伍。总干、干渠由国家统一管理,支渠成立支管会,斗渠实行斗长制。在此期间,对灌溉技术和灌水方法进行了改进,实行畦灌、沟块、小块灌和“三七”、“二八”封口闭水方法。从1974年金川峡工业用水实行供水包干开始,全县先后实行“供水包干制度”,即年初预算河源来水量,一次分配用水指标到用水单位,分期、分轮供水,节约归已,浪费不补,超计划用水加价收费。在东、西河灌区设立灌溉试验站,根据作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适时适量进行灌溉,在田间工程上采取大块改小块、小块改小畦、长畦改短畦、宽畦改窄畦、大水漫灌改小畦沟灌的措施、把灌水技术作为衡量提高灌溉质量和灌溉效率的重要环节,有力地促进了计划用水。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供水服务对象变为千家万户,为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完善和规范了计划用水管理,建立健全了符合永昌实际的农作物灌溉制度,以灌溉实验丰产数据和作物生长浸润层土壤水分平衡理论计算为依据,结合群众省水增产的灌溉经验,以多年平均用水量、灌溉面积、渠系利用率、受益人口为依据,核定了受益单位水量包干指标,作为分水配水的基数,长期坚持不变。实行“以人定水、以水定地、水量包干、配水到社、分时到户”,在算清水量、面积、效率、系数、田间用水定额“五笔账”的同时,实行了水票制和供水手册,将各户承包面积、各轮次应配水量填入手册,每轮结束后,结清水账,长余短欠,下轮补减。与此同时,对广大用水户开展“三公开”(即水量、水价、水费)服务,做到了水管处、村委会、农户“三对口”,坚持执行了“浪费水少浇地不补水、自误灌水轮期不补水、村社灌水组织不健全不放水、用水秩序混乱无法维持不放水、决堤倒坝浪费水不放水、不缴水费不放水、田间节水工程修不好不放水”的“两不补五不放”制度。在用水秩序安排上,实行“四先四后”(即:先急后缓、照顾边远,先下游后上游,先高田后低田,先无井区后有井区)和“井浇近、渠浇远、渠井汇流”以及“四不准”(不准大水串灌漫灌、不准私自动闸抢水、不准私自截引或架泵抽水、不准昼浇夜停)的用水制度,加强用水管理巡查督导,使涨沟撒水溢流等跑、冒、滴、漏现象大大减少,珍惜水的风气逐渐养成。科学合理的用水管理,维护了规范有序的用水秩序,供用水矛盾和水事纠纷大为减少,维护了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提出了“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的要求,传统的灌溉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对灌溉管理的要求,农田水利灌溉必须适应农村改革的发展要求,水资源日益紧缺的形势要求灌区进行灌溉管理体制改革。从2003年起,全县各灌区以村或以渠系为单位建成农民用水户协会134个,使支渠以下渠道及附属建筑物所有权与使用权归全体用水户所有。用水户可以通过会员代表大会表达自己的意愿,以“一事一议”表决方式决定灌溉用水和工程管理事宜,最大限度地体现和满足用水户的要求。从而避免了灌区管理粗放不到位、体制不顺、管理不活、权责不清的弊端,有利于渠道工程的维修养护和改造,协调了农户之间的用水矛盾,减少了用水纠纷,促进了社会和谐。灌区水管处强化服务功能,加强内部改革,精心调度管理水资源,使农田灌溉用水指标到乡镇,分解到村社,水量分时到农户。做到了“水量指标公开、水费价格公开、实用水量公开、水费账目公开”四公开,管理透明,让农民用明白水,缴放心钱,避免了各种不合理负担及“搭车收费”现象。现阶段一个“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公众参与、配水到户、水权流转”的用水管理模式正在健康运行之中。
  (作者王兆鑫系县水务局副局长)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本书记述了永昌县农牧、林业、水利、电力、史料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兆鑫
责任者
毛仲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