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河流水系与水资源总量演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837
颗粒名称: 永昌县河流水系与水资源总量演变
分类号: F323.213
页数: 3
页码: 202-20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河流水系与水资源总量演变情况。
关键词: 永昌县 水利 基础设施

内容

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永昌是农业大县,因水而立,因水而兴,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缺水是我们的基本县情,节水是我们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县境内地表水主要由东、西大河两条河流来水构成,属内陆河流域石羊河水系,均发源于祁连山冷龙岭北坡,水源主要靠大气降水和冰雪消融补给。此外还有18条小沟小河,共同构成了永昌地表水资源。1960年前由永昌县(包括双湾、宁远堡)独用,1960年随着金川公司等工矿企业的兴起和1982年金昌市的建立,城乡居民的发展壮大,其水资源总量由永昌县与金昌市共用。
  县境内的第一条大河——东大河,由两条支流组成。一是由老虎沟、干树湾沟、金洞沟、铁矿沟、倒腰沟、黑鹰沟、煤洞沟等汇集而成,称为直河(1978年至1979年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区在上石桥以下红石崖建起引水枢纽工程1座),流程35公里;二是由号塔树沟、夹皮沟、大小东沟、敖包沟、一棵树沟、大小柏树沟、柳花沟、法拉沟、石峰崖沟等汇流而成,称为斜河(1976年皇城羊场在一棵树沟口修建了引水枢纽工程),流程40公里。直、斜河两支流汇流入皇城水库,由西南向东北进入26公里的峡谷地带,至头坝口出祁连山(中间于2005年起建成大干沟、东河湾等水电站)1956年3月至7月在头坝以下4公里处修建简易渠首—东大河渠首,1962年至1964年进,行了改建,1985年再次进行改建,2014年投资816万元对东大河渠首的泄洪闸进行了除险加固。东大河河水经渠首控制,由总干向东河灌区、经二坝输水渠向金川峡水库调水。县境内第二条大河——西大河,由红砂河(大、小乌龙沟汇流而成,流程16公里)、鸾鸟沟(流程16公里)、平羌沟(大、小平羌沟,东岔、西岔汇流而成,流程20公里)、脑儿墩沟(脑儿墩、马折腰沟汇流而成,流程24公里)、古松林沟(黄湖拉沟、娃娃山河汇流而成,流程15公里)、上述五条支流出山口汇流于大河坝两半个峡口,始称西大河(1974年建成西大河水库),主流由此向东北进入18公里的峡谷老河道,其间从上而下由大小横沟、窟窿峡、大中小黄沟、黑林掌等间歇性沟水汇入主流,至石梯子出祁连山口,河水通过修建的西大河渠首和5.86公里总干渠后分设南、北总干向灌区供水。地处东大河和西营河下游的清河灌区,有以乌牛坝、清河坝、小砂坝、梅杞坝为代表的小沟小坝17条,原主要靠泉水溢出而补给,止1990年全部干涸断流,成为纯井灌区。
  金川河地处西大河下游,系泉水河流。由于西大河出山后,河流进入平原,河槽变宽(300~1000米不等),河水大量渗入地下变成潜流,潜入地下的河水形成地下径流分成两股,一股东流在刘克庄、水磨关一带溢出成泉,从上游南坝、中坝、大坝、小坝“四坝”诸泉溢出汇流成河,成为金川河的主要水源,这段泉水由四坝灌区截引农灌,在非灌溉季节下泄与北海子、东水泉泉水汇流,穿经县城北海子、金川东、三道湾下通金川河;另一股潜流流向东北,经红山窑月牙湖、后大寺一带溢出地表,通过原始河道流入1958年建成的金川峡水库。
  除此之外,还有县境内分布在祁连山前山区支脉大黄山北山等山区的小沟小河,接纳小水小溪或降雨产生径流而形成的小沟小河18条。沟河水出山后,或引为灌溉,或渗入地下,是盆地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之一。
  从古至今,县境内水资源的形成,主要来自祁连山区大气降水,冰雪消融,是产生河川径流和蕴藏地下水的统一水体,但因受地形、地质构造等环境的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虽同出一源,却又处于相互转化和相互制约之中。随着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在东、西大河水源采集区出现毁草毁林、破坏生态植被、开荒种植、过度放牧的现象,山泉水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特别是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干旱持续、冰川萎缩、雪线上移、水源涵养能力日渐衰减。因而,永昌县虽然有着较为丰富的水利资源优势,但随着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的矛盾,工农业生产及城乡生活以及生态用水上的矛盾,地下水采补平衡上的矛盾日益困扰着永昌的经济发展。
  为了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和科学管理水资源,1982年4月水利电力部下达〔1982〕水电文字2号文件,要求开展水资源调查和评价工作。按照省厅、市水利局的安排部署,1983年结合农业区划工作,县水电局开展了为时半年的地表水、地下水调查评价及水利区划的大规模外业调查工作,掌握了第一手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次,1984年12月完成初稿审定。
  根据历史水文资料记录和水利区划水资源调查:全县多年平均地表水总资源量5.041亿立方米,其中东、西大河为4.786亿立方米,占地表水总量的95%;小沟小河为0.255亿立方米,占地表水总量的5%。由于水资源来源于山区大气降水和融雪补给,其共同特点是降水量的多少取决于地表水资源的丰歉。
  县境内地下水天然补给量2.75亿立方米,其中河道径流入渗1.87亿立方米,占总补给量68%;田间渠系入渗水0.626亿立方米,占总补给量的22.8%;其余为侧向径流入渗、大气降水入渗及洪水入渗,其补给量为0.254亿立方米,占总补给量的9.2%。由此可见,地下水主要来源系河源渠系渗漏入渗,由地表转化而来。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增长和自然气候的演变,到2008年,全县地表水资源量由多年平均的5.003亿立方米减少至4.12亿立方米,减少0.883亿立方米,减幅17.65%。重复利用水量由多年平均0.926亿立方米减少至0.53亿立方米,减少0.396亿立方米,减幅43%;全市可利用水量由多年平均的6.3亿立方米减少至5.1亿立方米,减少1.2亿立方米,减幅19%。全县人均地表水860立方米,亩均地表水量247立方米,远远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作者系县水务局干部)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本书记述了永昌县农牧、林业、水利、电力、史料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毛仲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