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防治并举守护绿色资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830
颗粒名称: 监测防治并举守护绿色资源
其他题名: ——森林草原病虫害防治
分类号: S763
页数: 5
页码: 177-18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森林草原病虫害防治情况,分别记述了机构沿革、病虫害种类、、有害生物防治、森林植物检疫等情况。
关键词: 永昌县 森林草原 病虫害防治

内容

一、机构沿革
  建国以来,永昌县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一直由县林业站承担。但随着全县林地面积的逐年增大,森林病虫害种类逐渐增多,防治形势日趋严重,县林业站已无法继续承担全县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在此背景下,1983年12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永昌县林木病虫防治站,为副科级建制、县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隶属县林业局领导,全权负责县域内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1990年4月,经县政府批准,更名为永昌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2007年10月,正式列入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1988年,经县机构编制委员会核定编制4人(永编发〔1988〕009号)。其中:领导职数2人、工作人员2人。第一任站长腾之仁(1983年12月——1984年6月);第二任站长许延林(1984年6月——1991年2月);第三任站长孙建忠(1991年2月——2001年2月);第四任站长景军(2004年2月至今)。1998年4月,永昌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被甘肃省森防站授权开展跨省调运检疫工作。2004年5月,甘肃省林业厅确定该站为“林业有害生物国家级中心测报点”,开展病虫情调查,及时利用软件直接向中国森防信息网上报虫情动态及短期预报。
  二、病虫害种类
  森林病虫害俗称“无烟的森林火灾”。严重的病虫鼠害可以毁掉整个森林。经调查:1950年-1982年,普遍发生的林业有害生物种类有4种:春尺蠖、沙枣木虱、杨毒蛾、天幕毛虫。
  1983年——1993年,普遍发生的林业有害生物种类有17种,其中虫害11种:春尺蠖、沙枣木虱、杨毒蛾、天幕毛虫、杨蓝叶甲、柠条豆象、柠条种子小蜂、杨毛蚜、山楂粉蝶、梨星毛虫、梨茎蜂;病害5种:梨黑胫病、梨黑心病、黑斑病、霉心病、腐烂病。鼠害1种:中华鼢鼠。
  1994年——2003年,普遍发生的林业有害生物种类有19种,其中虫害17种:春尺蠖、沙枣木虱、杨毒蛾、天幕毛虫、杨蓝叶甲、杨十斑吉丁虫、杨毛蚜、云杉锈病、云杉梢斑螟、红蜘蛛类、苹小吉丁虫、梨星毛虫、梨茎蜂、阔胫莹叶甲、蚧壳虫类、白刺叶蛾;病害3种:腐烂病、立枯病、梨黑胫病。鼠害2种:中华鼢鼠、大沙鼠。
  2004年——2014年,普遍发生的林业有害生物种类有42种,其中虫害32种,病害9种,鼠害3种。发生的主要虫害为:1、人工林区:春尺蠖、光肩星天牛、杨蓝叶甲、沙枣木虱、白杨透翅蛾、杨十斑吉丁虫、柠条豆象、柠条种子小蜂、天幕毛虫、杨毒蛾、杨毛蚜、青杨天牛、白腊绵蚧、蚜虫类等;2、天然林区:云杉锈病、云杉梢斑螟、落叶松球蚜、蚜虫类、红蜘蛛类、山楂粉蝶等;3、经济林区:苹果蠹蛾、苹小吉丁虫、梨星毛虫、梨茎蜂、枸杞负泥虫、枸杞木虱、枸杞瘿螨、枸杞瘿蚊、食心虫类、蚧壳虫类、红蜘蛛类、蚜虫类等;4、灌木林区:阔胫莹叶甲、蝗虫类、白刺叶蛾等。发生的病害有:腐烂病、立枯病、黑胫病、黑心病、黑斑病、霉心病、葡萄白粉病、葡萄霜霉病、锈病等;发生的鼠害为:大沙鼠、中华鼢鼠等。
  三、有害生物防治
  在几十年的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始终遵循“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方针,认真做好全县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及防治,为全县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人工林区
  1、杨毒蛾、天幕毛虫:1983年——1984年,在我县人工林重点区域发生危害,危害面积达18万亩。1985——1986年,每年4月下旬至6月上旬,7月上旬至8月,喷施80%敌敌畏1500倍液或40%氧乐果1500倍液进行防治。经过两年的连续防治,完成有效防治面积4.5万亩,虫口密度从139头下降至3头,有效地控制了虫害危害。
  2、春尺蠖:又名沙枣尺蠖,是三北防护林、经济林的主要食叶、食花害虫,也是国家重点治理的害虫之一。1986年——1992年,在我县人工林区部分发生。1991年,县森防站从中国林科院引进核型多角体病毒,并积极申请立项,开展《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沙枣尺蠖试验》示范,通过试验推广,基本控制了该虫危害。该试验项目荣获金昌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再次在水源镇华家沟村零星发生,虽进行了及时的防治,但因多种因素制约,于1998年从清河地区扩散至城郊地区,最后蔓延至全县各乡镇,虫害严重成灾面积达19.3万亩,尤其是粮丰林茂的清河地区成为虫害重灾区,树木叶片被整株吃光又转入农田,继续为害大豆等农作物。尺蠖连年猖獗危害,清河地区连年出现“夏季冬景”现象,牵动了市县领导们的心。市、县领导多次深入虫灾第一线,调查了解虫情,安排部署,并于2001年-2002年共拨出专款60万元,用于春尺蠖防治工作。森防站立即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案,及时购进药剂、器械,做好春尺蠖防治的督促、指导、培训等工作。清河两乡镇发动师生7717人,捕捉成虫121万头,并在幼虫期喷施化学药剂氯氰酯混合液,对林区进行了连续两年的拉网式防治,有效地压缩了虫口密度,有虫株率从92%下降至5%。春尺蠖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全县绿洲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在全面防治的同时,积极申报立项开展《永昌县春尺蠖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项目,并进行示范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3、光肩星天牛:原名为黄斑星天牛,属国家级检疫对象。主要危害杨、柳、榆、沙枣等树种,是三北防护林的毁灭性害虫,一旦发生,极难除治。2004年7月,经森防站人员实地调查,在河西堡镇发现光肩星天牛。2004年—2005年开展了两次全县大规模天牛详细普查工作。经全面普查,疫情范围涉及河西堡、水源、六坝、东寨、焦家庄等5个乡镇的20个行政村、79个社及驻地40多个单位,发生面积1.6万亩,涉及杨、柳、榆等树种近100万株。疫情发生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在上报省、市的同时启动应急预案,林业局成立领导和技术小组,森防站制定防治方案,全面进行防控。一是伐除严重带虫树木并进行烧毁或加工熏蒸处理,五个乡镇共处理带虫木2107株,计250.3684立方木;二是进行化学药物防治。2005年至2011年,采用农药绿色威雷,分两次喷施防治光肩星天牛成虫,对发生天牛疫情的乡镇、单位、村社进行拉网式防治。2012年至2014年,森防站引进新型环保农药噻虫啉,一年只需喷施一次。在森防站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下,全县组建6支专业的防虫队伍,对发生天牛疫情的村社、单位的树木进行全方位的防治。同时,在河西堡镇开展《永昌县黄斑星天牛分段打孔注射试验示范》,采用树干注射氧化乐果原液,杀死树体内幼虫。该项目荣获金昌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并在旧产卵刻槽处插毒签控制树体内幼虫、人工捶击消灭树皮下虫卵、利用啄木鸟天敌资源进行生物防治。通过综合治理,虫口密度从52头下降至6头,有效地降低了虫口密度,年均完成防治面积1.6万亩。
  (二)经济林区
  1、梨黑胫病:1983年-1994年,全县大规模发展林果产业,引进苹果梨、锦丰梨、早酥梨等品种,清河地区渐渐发展到家家户户一个果园。但在大力发展经济林的同时,林业有害生物的侵袭也日益严重,尤其是梨树黑胫病在经济林主栽区普遍发生,发病株率高达50%,梨树大面积死亡。县森防站技术人员采用治腐灵涂抹枝干进行防治,经过多次研究、反复试验,开展《梨黑胫病防治试验》,树木死亡率下降至4%。技术人员走村串户,推广新技术,得到了广大果农的高度认可,并进行了全县推广使用,病害得到了有效控制。该项目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苹果蠹蛾:苹果蠹蛾是国际性检疫对象,是世界上危害果品最严重的蛀果害虫之一。主要危害仁果类的苹果、梨、沙果等,核果类的桃、杏等危害较轻,其虫自身具有迁飞性,幼虫和蛹都可随果品调运远距离传播。生活史复杂,一旦发生,不容易扑灭和控制。2007年9月14日在喇叭泉林场一号果园发现苹果蛾疫情后,在市、县防控办和森防站的监督下,按照技术要求,集中人力、机械挖坑3处,分两次深埋虫果及落果40万斤,并洒石灰进行消毒。组织人力对果园一站果树采取主干刮翘皮、老皮,涂抹、喷刷波美5度的石硫合剂消灭越冬幼虫。同时,对全园杂草、枯枝、落叶进行全面清理焚烧,清洁果园,消灭树下越冬幼虫。2008年——2014年,每年1、3月份喷施石硫合剂2次,10月刮除老树皮,进行树干涂白。5至10月份进行化学防治,喷施40%毒死蜱、阿维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共6次,使疫情得到了进一步的有效控制。
  (三)灌木林区
  蝗虫类:2014年在北部花草滩灌木林区大面积发生危害,县森防站会同花草滩林场实地调查,并于2014年7月至8月进行承包防治,喷施8%氯氰菊酯微囊剂进行了防治,有效地控制了虫害蔓延危害,完成防治面积40万亩。
  四、森林植物检疫
  (一)产地检疫:严格按照《森林植物检疫技术规程》要求,年初对县域内种苗繁育基地进行全面检疫,年均检疫各类苗木85万株,检疫率达100%。检疫的种类有:杨树、云杉、国槐、樟子松、油松、沙枣、垂柳、红柳、沙棘等,年均签发《产地检疫合格证》30份,从源头上防止了危险性有害生物的传播。
  (二)调运检疫及补检、复检:对由境外调入县内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按照规定,年均签发《森林植物检疫要求书》50份。调运检疫各类苗木120万株、板材685立方米、板皮2110捆,同时,对调入我县的各类苗木进行复检,确保了全县林业生态安全。
  五、森防森检执法
  (一)森防执法:多年来,森防人员认真贯彻执行《森林法》、《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将防治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每年与各乡镇及有林单位签定《甘肃省森林病虫害限期除治通知书》45份,并严格按照通知书要求进行防治,对延期除治或除治不力的单位和个人,按照相关法律进行了严肃查处。
  (二)森检执法:认真执行《植物检疫条例》、《甘肃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条例》两个条例,对县境内的所有苗木、花卉、药材、木材及制品的经营、加工、销售摊点及单位实行登记和经营者上报制度,定期不定期进行清理、整顿、检查,切实加强了木材市场管理。同时,积极配合省、市业务部门的“绿剑”、“绿盾”林业植物检疫执法行动,加大森检执法工作力度。2002年以来,共查处带有光肩星天牛的森检案件23起,处罚嫌疑人23人(次),收缴天牛虫害木2108根(节),其中:加工板材处理406根(节),烧毁虫害木1702根(节),有力地打击了各类违法行为。
  六、监测预报(一)常规性林业有害生物:全县监测预报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18万亩,及时利用邮件形式对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动态上报省、市森防站。每年上报发生、防治月报表12期以上。同时,及时向发生林业有害生物的有关乡镇及国营林场、苗圃发布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信息单40多份,并要求各乡镇及单位按照防治技术要求进行限期除治。
  (二)国家中心测报点:对全县主测对象沙枣尺蠖、光肩星天牛、大沙鼠3种林业有害生物和叶甲、苹小吉丁虫、蚜虫、梨小食心虫、梨木虱、卷叶蛾等危险性有害生物发生情况,科学布点,设立固定标准地,实行定点监测。监测面积50万亩。按照国家中心测报点要求,按时观察,准确调查,认真填写表格120份,利用《森林病虫害防治信息管理系统》及时传输监测数据,并在国家森防信息网上发布虫情动态,短期预报,为有效开展除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景军系县森防站站长,樊新霞系县森防站干部)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本书记述了永昌县农牧、林业、水利、电力、史料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景军
责任者
樊新霞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