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苗产业打基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828
颗粒名称: 种苗产业打基础
其他题名: ——种苗产业
分类号: S723.1+3
页数: 2
页码: 172-17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种苗产业发展情况,种苗是造林绿化的物质基础。植树造林、种苗先行。永昌县林木种苗产业的发展,坚持以规范种苗执法,强化行业管理,服务广大林农,推动产业升级,确保林业发展为目标,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优化树种结构为手段,抢抓发展机遇,全面提高种苗质量,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健全技术服务体系、完善流通环节等措施,形成了育苗基地规模化、品种多样化、投资多元化、服务制度化、栽植规范化、辐射带动社会化的良好发展格局。
关键词: 永昌县 种苗产业 造林绿化

内容

种苗是造林绿化的物质基础。植树造林、种苗先行。永昌县林木种苗产业的发展,坚持以规范种苗执法,强化行业管理,服务广大林农,推动产业升级,确保林业发展为目标,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优化树种结构为手段,抢抓发展机遇,全面提高种苗质量,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健全技术服务体系、完善流通环节等措施,形成了育苗基地规模化、品种多样化、投资多元化、服务制度化、栽植规范化、辐射带动社会化的良好发展格局。
  建国初期,植树全靠截杆埋栽。我县育苗工作自1952年开始,在北海子建设永昌县苗圃,面积不足30亩,主要试育沙枣种子实生苗、杨树扦插苗,以后又培育本地品种榆树实生苗。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后来又培育出刺槐、紫穗槐、柳树、臭椿、桃杏、苹果、梨、酸枣、花棒、柠条、梭梭等树种。特别是1973年以后,杨树育苗从数量和质量上发生了飞跃,改老树采条为苗木截杆插穗,改双行育苗为单行育苗,改稀插为密插,改撒施肥料为沟施肥料,改本地小叶杨为二白杨,并实行当年育苗当年平茬,增加追肥、抹芽、修枝、松土次数,高标准高质量的平整土地,铺沙压碱,改进育苗工具,到1976年杨树苗木总产量达到200万株。三年生苗木近3米,根茎3公分,改变了杨树苗木靠外调的历史。当时,国营苗圃(双湾苗圃、清河苗圃、六坝苗圃、城郊苗圃)当年育苗面积达到千亩,有9个百亩育苗大队(双湾岳家沟、东三沟、旧沟,宁远西坡,朱王堡郑家堡、汤宁,水源龚家堡林场、北地、胜利),引育的杨树品种达到41个,成功用于造林的有二白杨、官杨、河北杨、北京杨、青杨、钻天杨等。1983年以来,农业发展实行种树种草、治穷致富的战略转变,群众和国营苗圃育苗有了更大的发展。全县年育苗2000到3000亩,出现了许多育苗专业户和重点户。据1985年统计,育苗户达到213户,全县年产杨树苗300万株左右,达到历史新高。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果树苗木(杏、桃、苹果、梨、葡萄、玫瑰等)培育也在探索试验之中。但因技术和经验不足,培育面积均在50亩以下,数量少、质量低,效益不明显,经济林苗木仍依赖于外调。
  “八五”期间,全县累计完成育苗4266.7亩,新育1316.7亩,其中:国营场圃完成4048亩,乡村集体、个人完成218.7亩。出圃苗木663.4万株,育苗树种主要以杨树、沙枣、云杉、白榆和经济苗木为主。
  “九五”期间,全县累计完成育苗3699.5亩,新育665.8亩,其中:国营场圃育苗2727.2亩,乡村集体、个人育苗972.3亩。累计出圃苗木968.7万株,育苗品种以杨树、沙枣、白腊、白榆、梭梭、云杉、酸梨、杜梨、花棒、毛条为主。
  “十五”期间,全县累计完成育苗9702.7亩,新育4935亩,其中:国营场圃完成育苗7280.9亩,乡镇村社农户完成2421.8亩。培育名、优、特及乡土树种30多种,年均生产各类苗木1500万株。在育苗生产中,各国营场圃大力调整苗木树种、品种结构,引进三倍体毛白杨、中华速生杨、侧柏等新品种,地膜育苗、容器育苗、嫁接育苗、日光温室育苗,ABT生根粉等新技术、新措施初步试验推广,全县种苗产业逐步向新品种、上规模、上档次、高效益的方向发展。截止2005年底,全县已形成了东大河林场以云杉、祁连圆柏、爬地柏为主的针叶树种繁育基地;喇叭泉林场以沙枣、红柳等沙生苗木为主的沙生种苗基地;园艺场、白烟墩苗圃以杨、柳、白腊等乡土树种苗木和用材苗木基地;百里生态管理站以城市绿化大苗、花灌木为主的城市绿化苗木基地;县林业站种苗繁育基地以新、优、特苗木驯化、引进推广为主的种苗繁育、采穗圃基地的种苗产业格局。
  “十一五”期间,围绕林业重点工程,结合全县新农村绿化需求,不断引进驯化大规格、新品种苗木,累计完成新育苗4100亩,培育树种达30余种,年均出圃各类苗木300万株;建设完成良种基地2900亩,其中:母树林2000亩,种子园600亩,采穗圃300亩,年均采收良种1900公斤,无性系穗条30万根(节)。
  “十二五”期间,全县建成特色种苗基地2700亩,年均出圃各类苗木135万株。为了减少成本,提高种苗成活率,按照就地育苗、就地造林的原则,结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项目,在喇叭泉林场建成科技示范园苗木繁育基地600亩、清河现代示范园区建成种苗基地800亩,重点繁育优质城镇绿化苗木花卉,确保了林木种苗供应。出现了河西堡、朱王堡等育苗乡镇和王培财等规模化育苗大户,初步形成了以国有苗圃育苗为主体,私营和个体育苗为双翼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本书记述了永昌县农牧、林业、水利、电力、史料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军辉
责任者
高鑫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