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林产业添动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827
颗粒名称: 经济林产业添动力
其他题名: ——经济林产业
分类号: S727.3
页数: 3
页码: 169-17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经济林产业情况,永昌县经济林栽培历史悠久,但数量非常有限。近十多年来,永昌县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工作思路,把发展经济林产业作为调优结构、促农增收的重要抓手,以“资源增量、环境优美、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基地建设为重点,以科技支撑为抓手,加快推进全县经济林果业产业化进程,努力发展特色林果业,经济林果效益不断显现。
关键词: 永昌县 经济林产业 产业

内容

永昌县经济林栽培历史悠久,但数量非常有限。近十多年来,永昌县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工作思路,把发展经济林产业作为调优结构、促农增收的重要抓手,以“资源增量、环境优美、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基地建设为重点,以科技支撑为抓手,加快推进全县经济林果业产业化进程,努力发展特色林果业,经济林果效益不断显现。
  建国以前,小生产者以3到5亩建园或零星栽植为主要模式。栽培品种以乡土梨、杏为主,现在保存下来的老果园已经为数不多。1964年全县才开始摸索栽培,大都以从东北引进的苹果苗为主,到1982年全县有果园面积2108亩,果品总产量58.88万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承包责任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群众自发要求发展经济林的热情很高,开始在水源、朱王堡两个乡镇户均划3分地,与宅基地相连栽培果树,很快发展成户均1亩或数亩,或者联户组建几十亩或上百亩的果园,连片建园,主要栽培苹果梨、锦丰梨和苹果等经济果树,后来栽培的范围逐步扩大到南坝、六坝、东寨、河西堡和城关镇。到1985年,全县建成中小型果园1450个,面积3951.7亩。1985年,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在省林业厅现场办公会上决定:“林业建设要突出抓好经济林工作,林业部门管好农村群众营造的经济林,农业部门管好国营园艺场站。”此后,全省经济林的发展纳入了林业建设的整体发展规划之中,在全省推行户均一亩经济林的基本思路,把经济林建设当做增强林业经济实力,帮助农民致富的重大战略措施。省林业厅编制了《甘肃省经济林“七五”发展规划》,决定从1986年起,在全省每年13.3万公顷造林任务中,至少安排2.67万公顷经济林任务,从此全省经济林建设进入了稳步发展的新阶段。永昌县委、县政府积极落实省林业厅精神,采取了相应措施,提出积极调整林产结构,“念果经、走果路、靠果富”的发展战略,按照区域化种植、商品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产业路子,全县建成千亩以上果园2个,100亩以上果园29个,10亩以上果园36个,形成了以新红星、红富士、首红为主的苹果基地1.2万亩,以锦丰梨、苹果梨、早酥梨为主的梨基地1.1万亩,杏、葡萄园998亩的规模。清河两乡镇户均建成了1.2亩家庭小果园。
  按照气候条件差异和地形及海拔变化,我县经济林栽培分布为三大区域:一是清河井灌区,为我县经济林主产区。本区包括朱王堡镇、水源镇和喇叭泉林场。在此地域内,适生经济林品种均有栽培,苹果梨、早酥梨及元帅系苹果栽培已形成规模,经济林面积13076亩,占我县经济林总面积的69.15%;二是城郊及东河河灌区,本区包括河西堡镇、东寨镇、六坝乡、南坝乡、城关镇,主栽品种有苹果梨、早酥梨、大接杏及元帅系苹果等。经济林面积5581.9亩,占我县经济林总面积的29.52%;三是西河冷凉灌区,本区包括焦家庄乡、红山窑乡、新城子镇,主栽品种有早酥梨、山杏、大接杏,经济林面积752.4亩,占我县经济林总面积的1.33%。
  “八五”期间,我县大力实施庭院经济林项目建设。1990年,结合庭院经济林建设,新城子镇刘克庄和塔儿湾等地积极引进早酥梨,全县新建小果园1042个,面积2626亩,更新修剪果树2300多株,整形修剪果树1700多株。同年,县园艺场建成果窖108.79平方米,果库94.25平方米,贮藏量达2万斤。1991年,发展庭院经济林开发示范户226户、经济林示范村6个,栽植庭院果树42456株。1992年,县政府结合调整林产结构,给予经济林建设以补贴,新建经济林每亩补助7.5元,同年完成建园614个,面积2400亩。1993年,引进短枝型新红星品种,在水源镇示范栽植100亩,栽植4650株。1994年,喇叭泉林场定植优质短枝型苹果玫瑰红、新红星、首红、魁红、金矮生、瓦里短枝等树苗15000株,面积700亩,成活率达95%。同时建成1200平方米的果窖一个,储藏量可达30万公斤。1995年朱王堡镇引进优质果品接穗3.5万根,改造果园1006亩,栽植5700株。市农委从新疆引进优质李品种15000株,栽植面积500亩,成活率达85%;南坝乡从宁夏调运新红星16000株,栽植面积500亩。至“八五”末,全县经济林面积为26544.6亩,果品产量达到2016吨。
  “九五”期间,1996年全县确定“优化种间结构、发展名优新特品种、提高商品率和经济效益”的经济林发展战略,本年在朱王堡镇流泉村和汤宁村标准化栽植杜梨砧木7.3万株,引进脱毒葡萄品种京亚、藤稔、旱生高墨温室栽培986株,六坝乡从永登调进大接杏1.5万株,东寨、南坝、河西堡引进油桃2300株。喇叭泉林场采集名优新特果树接穗8000根,高接换头果树1486株,成活率达90%,并建成了1200平方米的地上果品贮藏室。同年,喇叭泉林场锦丰梨获甘肃省第二届林果产品鉴评会金奖,享誉省内外。1997年,朱王堡镇补植杜梨砧木500株,六坝乡栽植大接杏2300株,东寨镇栽植大接杏4100株,南坝乡栽植大接杏2500株,新城子镇栽植大接杏100株,城关镇栽植大接杏1400株。至年底,全县建成千亩果园2个,百亩果园14个,10亩果园7500个。1998年,我县开始实施清河地区5000亩锦丰梨基地建设和城郊、东河地区5000亩大接杏、早酥梨基地建设,当年完成清河锦丰梨基地建设2578亩,城郊、东河大接杏、早酥梨基地建设1152.3亩。2000年引进红香酥梨、七月酥梨、美国8号苹果、日本阳光、长富6号、北斗苹果、奥李14号、二花槽杏、贵妃杏、张公园杏等果树品种16种,接穗8258根,嫁接果树苗砧15900株。喇叭泉林场新建果品贮藏室1200平方米。至“九五”末期,全县经济林面积为19158.1亩,果品产量达到3888吨。
  “十五”期间,我县经济林果受市场冲击影响较大,原栽培的苹果梨及一些苹果老品种由于价格下降,加之管理粗放,病虫害严重,农资价格上涨等因素,效益明显下滑,庭院经济林面积锐减。在此期间,我县积极加强低产果园改造,大力发展市场前景好的名、优、新、特经济林品种。2001年,引进红堤葡萄、国光蜜桃等新品种种条4150株,嫁接改造低产果园2000亩,完成苹果梨改造软儿梨、红香酥梨50亩。2002年引进皇冠、黄金梨等果树新品种,改造园艺场等低产果园500亩。2003年从山东引进水晶梨、黄金梨、爱岩梨等8个果树新品种。从2002年开始,我县依托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合理规划,集中连片发展特色经济林,发展以大接杏为主的经济林2665亩。喇叭泉林场结合死亡沙枣林改造,在沙化土地上栽培优质宁夏枸杞和大果沙棘2000亩,实现了当年挂果。2005年喇叭泉林场又推广沙化地枸杞、大果沙棘栽培3000亩。至“十五”末期,全县经济林面积为18910.3亩,果品总产量达到3055吨。
  “十一五”期间,结合喇叭泉林场死亡沙枣林改造项目和各类林业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建成以苹果、梨、枸杞、沙棘、杏、温室葡萄为主的特色经济林面积1.67万亩,年产果品4420吨。
  “十二五”期间,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项目,在朱王堡、水源、六坝、东寨、南坝、焦家庄6个乡镇和城郊、喇叭泉林场新发展日光温室葡萄、冬桃等340座680亩,鲜果产量10万斤。新建有机枸杞7200亩、优质中药材基地5000亩,在喇叭泉林场发展鲜食露地葡萄100亩,酿酒葡萄300亩,优质钙果700亩,并引种试验栽培黑果枸杞、吊干杏60亩。到现在,全县经济林果产业正在向着新型、优质、高效方向快速发展。
  (作者魏华英系县森防站副站长)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本书记述了永昌县农牧、林业、水利、电力、史料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孙建忠
责任者
魏华英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