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林促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825
颗粒名称: 科技兴林促发展
其他题名: ——永昌县林业科技发展纪实
分类号: S732
页数: 3
页码: 163-16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林业科技发展情况。永昌林业科技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一个艰苦探索的过程,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建国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林业科技的重点和政策发生了一系列变化。1982年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林的发展极为迅速。“百里生态示范园区”已具规模,被省林业厅作为“永昌模式”在全省推广。
关键词: 永昌县 林业科技 发展

内容

永昌林业科技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一个艰苦探索的过程,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建国初期,永昌没有育苗生产,更没有育苗技术,植树靠截干埋栽,粗放经营,疏于管理。1952年,在北海子设立永昌县苗圃,面积不足三十亩。试育沙枣种子和小叶杨实生苗,杨树扦插苗,以后又培育本地榆树实生苗。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又培育出刺槐、紫穗槐、花棒、柠条、梭梭等树种,种子育苗技术有了长足发展。1973年以后,杨树育苗从数量和质量上发生了大的飞跃。同年3月,县林业站派出两名专业技术人员,从新疆吉木萨县苗圃引进新疆杨插穗30万株(根),改2—3年生插条为苗木截干一年生插穗,改双行育苗为单行育苗,改稀插为密插,改撒施肥料为沟施肥料,改本地小叶杨为二白杨、新疆杨为主,并实行当年育苗当年平茬,增加追肥、抹芽、修枝、松土除草,高标准高质量的平整土地,铺沙压碱。到1976年,三年生苗木苗高2.8米,根径3公分,全县苗木总产量达到200万株。由于育苗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大力推广,全县自产苗木基本能满足造林的需求,苗木有了保障,造林就进入了一个平稳发展时期。
  建国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林业科技的重点和政策发生了一系列变化。70年代前,植树造林的树种主要是沙枣和小叶杨,靠地下水抗旱造林。喇叭泉林场推行头年秋季机械整地,蓄水保墒,来年机械造林,沙枣林保存面积达到4万多亩,在清河风沙沿线建立了一条长达24公里的防风固沙林带,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条防护林带的建成,为清河绿洲的农田防护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982年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林的发展极为迅速。新引进的优良品种被大量推广,从兰州、民乐、天水、辽宁、陕西等地引进的苹果梨、早酥梨、新红星、富士、大接杏等优良果树品种,在我县清河、东河地区广泛兴起,大量栽植。随着果树面积的不断扩大,低产老果园改造、病虫害的防治、栽培技术的创新和矮化密植技术的推广应用,特别是果品经济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林的发展。农村家庭小果园发展很快,栽培面积不断扩大。截止1985年全县共有中、小型果园1450个,面积3951.7亩(不包括零星果树)。同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做出决定,把全省经济林的发展纳入林业建设的整体发展规划之中,以在全省推行户均一亩经济林工程为基本思路,把经济林建设当做增强林业经济实力,帮助农民致富的重大战略措施。县人民政府和林业部门提出“念果经、走果路、靠果富”的发展战略,积极调整林产业结构,按照区域化种植,商品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产业布局,到1991年全县建成了以新红星、红富士、首红为主的苹果基地1.2万亩,建成以锦丰梨、苹果梨、早酥梨为主的梨基地1.1万亩。
  随着经济林面积的不断扩大,果树栽植、修剪、管护、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推广和科技项目的研究实施,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1991—1993年完成了“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沙枣尺蠖试验”,荣获市科级进步三等奖。1993年,由林业局牵头,朱王堡镇完成“庭院果蔬立体栽培试验示范”项目。同年,林业局实施完成“森林病虫害普查”总普查面积20.45万亩,查实虫害发生面积17.73万亩,采集有害昆虫标本136种,害,螨标本3种,天敌昆虫标本46种,病害标本34种,撰写了《永昌县森林病虫害主要树种害虫名录》,绘制了《永昌县森林病虫害分布图》和《永昌县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分布图》1994年,县森防站在东大河林场、喇叭泉林场、城郊苗圃实施“林地化学除草试验示范”1000亩。1995年,县林业站完成“林地化学除草试验示范”项目,筛选出适合本县林地除草的药剂草甘膦,成功掌握施药时期、浓度及使用方法。同年,县森防站实施完成了“梨黑胫病的防治”和“幼龄果树防冻抽干剂”两项试验。
  1996年,林业站在朱王堡镇流泉村完成“标准化栽植杜梨砧木试验示范”,栽植杜梨砧木7.3万株。1996年森防站完成“梨黑胫病防治试验”,该项目获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森防站实施“苹小吉丁虫防治试验“项目。1997年,林业站实施“日光温室棚栽葡萄试验”,修建日光温室4座,引进脱毒葡萄品种京亚藤稔、早生高墨、巨峰986株。1998年,在朱王堡镇完成“低产果园改造示范”2000亩。1999年,喇叭泉林场开展“梨黄粉蚜防治试验示范”。同年,在白烟墩苗圃实施“杨树伐根嫁接毛白杨试验示范”2000株。县园艺场完成“日本白叶连翘引种示范”0.1亩。喇叭泉林场实施“老果园改造示范”1000亩,高接换头改造果树2万株。2000年,喇叭泉林场实施“俄罗斯乌克兰大果沙棘引种繁育试验”繁育大果沙棘1500株。实施“果实套袋增质实用技术试验示范”200亩。
  2001年,在白烟墩苗圃实施“三倍体毛白杨木质芽接试验示范”1亩共5000株,该项目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喇叭泉林场实施“多带一体防风林建设试验示范”,采用小网格、大林带乔灌混交造林2000亩。2001年,完成“永昌县百里生态工程综合技术应用研究”项目,研究出大通道、宽林带、多树种的布局,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办法,栽植旱柳、垂柳、白蜡、新疆杨、云杉、红柳等10多种树种,栽植各类苗木57万株。
  “百里生态示范园区”已具规模,被省林业厅作为“永昌模式”在全省推广。2002年,县园艺场完成“老果园改造技术试验示范”500亩,喇叭泉林场完成“死亡沙枣林改造前期试验示范研究”5万亩。2002年东大河林场完成“祁连山水源涵养林落叶松球蚜防治试验示范”项目。2003年,喇叭泉林场完成“金富苹果丰产技术试验示范”200亩。东大河林场完成“沙地柏扦插育苗、荒山造林实验技术研究”5亩,扦插12.14万株。该项目2005年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永昌县喇叭泉林场北部防护林,因年久干旱,致使林木大面积干枯死亡殆尽,失去其巨大的生态防护功能。风沙再起,给清河绿洲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构成严重威胁,深入推进防沙治沙重点工程,综合治理风沙区,特别是重点风沙口,营建经济型防护林屏障,构建防风治沙骨干区域工程,已成为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2004年由市科技局立项,开展了5万亩“死亡沙枣林更新改造试验示范研究”工作,试验、示范面积3000亩.经过反复研究,探索出了一条以乔、灌、草结合,经济、用材、生态多树种互配的防护林生态体系建设路子。
  2005年,县林业站完成“优良观赏树种与名贵花卉引进栽培技术研究”,该项目获2006年金昌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森防站完成“永昌县沙枣尺蟮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永昌县黄斑星天牛分段打孔注射药剂防治试验示范”,该项目获2010年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沙漠化土地枸杞栽培试验示范”,该项目获2007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林业站完成“重盐碱地改良技术研究”,该项目获2008年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喇叭泉林场完成”构杞瘿螨防治研究”,该项目获2008年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东大河林场完成“水源涵养林保育技术研究”,该项目获2010年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喇叭泉林场完成“金昌地区经济林反季节设施栽培技术与研究”,该项目获2012年市列科技项目三等奖;完成”20种彩叶树种在金昌地区的引种栽培及适应性研究”,该项目2012年获市列科技项目二等奖;永昌县花草滩林场完成“国家重点公益林在干早荒漠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该项目获2010年市科枝进步二等奖;“干旱荒漠区旱生植被人工破坏生态修复对比技术研究”,获2011年度金昌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永昌县花草滩林区植物多样性研究”,获2014年度金昌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截至2014年县林业部门全体科技人员,共完成市、县科技项目38个,其中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0个,三等奖7个。这些科技成果,内容包括了土壤改良、经济林栽培、良种驯化、良种繁育、树种选择、营林造林、资源管护、森林保护、病虫害防治等,涵盖了林业行业的各个生产领域,许多科技成果经推广应用后,在林业生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力的推进了林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11%提高到20%,科技成果转化率稳步提升。特别是重点林业建设工程的实施,为推进林业科技人员和林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作者毛文清系永昌县喇叭泉林场工程师)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本书记述了永昌县农牧、林业、水利、电力、史料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毛文清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