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绿化尽开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821
颗粒名称: 三山绿化尽开颜
其他题名: ——“三山”绿化工程建设
分类号: S732
页数: 4
页码: 154-15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南平市永昌县“三山”绿化工程建设情况,包括绿色新景点、岩石上的绿色、延伸的绿色等情况。
关键词: 永昌县 “三山”绿化工程 建设

内容

武当山、狮伏山、水云山位于永昌县城北郊2公里处,既是县城北部防护林和北海子景区建设的重要地段,又是永昌古城重要休闲度假和宗教文化的重点旅游区,实施“三山”绿化工程是提升永昌形象、促进开放开发的客观抉择和现实需要。自1992年开始先后启动实施了水云山、武当山一期绿化工程,2009年相继启动实施水云山、武当山二期绿化工程和狮伏山绿化工程,使城区绿化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为永昌北海子湿地风景区建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绿色新景点
  水云山又名校场山,是古代练兵场,占地约2500亩。山脊由西向东自然形成“龙”形。1986年,县委、县政府为认真贯彻全民义务植树的决议,在水云山开始义务植树活动。1992年县委、县政府确定其为县城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义务植树基地,水云山绿化一期工程开始启动。自此开始,水云山绿化工作受到县上领导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大力支持。至2008年,共投资300多万元,先后组织开展了8次大规模义务植树活动,投工投劳11.5万人次,完成义务植树1000亩,栽植杨、榆、沙枣等树种15余种,50多万株。架设提灌污水泵两组、清水泵一组,灌水管网4.5公里,实现了县城污水循环利用浇灌林木的目的。
  水云山一期绿化工程(1992—2008年),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上水管道破裂腐朽严重,加之一直用城市污水灌溉,林木死亡严重,林区臭气熏天。为切实改善水云山生态环境面貌,建设具有森林公园雏形的休闲观光景区,2009年县林业局委托甘肃省理工大学编制了水云山“二龙戏水”总体绿化规划。同年10月启动实施水云山绿化二期工程,重点对污水浇灌林区进行改造,从二坝渠架设清水泵二组、北海子村四社架设清水泵一组引水上山,实现了林区清水灌溉全覆盖,并加大了常青及彩叶树种的配置,实现了林区的彩化美化,水云山绿化进入了一个新的跨越式发展阶段。2009—2014年,共投入资金493.4万元,完成造林1500亩,栽植云杉、紫叶矮樱、丁香、碧桃等绿化树种9.6万株,架设清水泵三组,灌水管网33.6公里,修建蓄水池一座72立方米,泵房10平方米,修建景区大门1座(2010年),仿古建筑管护楼一座120平方米。铺设混凝土道路6.2公里,铺筑砂石道路3.6公里,修建刺丝围栏4公里,铁艺网片围栏2.8公里,修建钢架结构防火瞭望塔一座,检查站一处、60平米。今天的水云山已成为县城人民群众的天然氧吧和晨练健身、休闲游玩的主要场所。
  二、岩石上的绿色
  1998年,.经过科学论证,决定实施武当山绿化工程,吹响了武当山绿化造林的号角。首先,县政府争取金川公司动力厂的大力支持,投资40万元,在武当山下新打机井一眼,并配套架设灌水管网1.5公里。永昌县水电工程局出资7万元,修建了泵站蓄水池,通过二级提灌,将水引向垂直高度300米的山体,破解了制约造林工作的瓶颈问题。1999—2001年,武当山一期绿化工程,共投入资金2580万元,发动县城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1.8万人次,累计投工投劳3.6万多个,完成了山门前坡、鲁班阁、七真祠周围和百子洞前区及石梯台阶两侧区域绿化,共计造林面积300亩,栽植云杉、樟子松、榆叶梅、沙棘等绿化苗木3.7万株,撒种柠条、沙棘等适生灌木种子500斤,出苗率达30%。
  时隔近十年的2009年,政协永昌县委员会通过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景区绿化和建设进行专题调研后,向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关于加快推进北海子武当山景区绿化和建设的建议案》,县委当即批转了本建议案,并于当年10月启动实施了武当山绿化二期工程,2009—2013年共投入资金1047.95万元,发动县城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1.5万人次,投工投劳3.8万多个,连续5年,每名机关干部职工,每年捐资200元,并每年坚持参加武当山义务植树,全县3300多名机关干部累计捐资260多万元,完成砚洼沟两侧、百子洞、大成殿周围等区域绿化,累计造林面积1200亩,栽植云杉、樟子松、祁连圆柏等绿化苗木8.4万株,架设灌水管网29.8公里,修建刺丝围栏4.1公里,新修砚洼沟混凝土道路2.2公里,修建砖混结构管护用房1处200平方米。2013年春天,省林业厅副厅长段昌盛莅临县城“三山”造林现场检查指导工作,对我县不等不靠,积极筹措资金,大力发展荒山造林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
  武当山属褶皱断块山地,山体整体为断层岩石,山高坡陡,质地坚硬,山体倾斜度平均在60。左右。上世纪90年代前,这里山高坡陡、质地坚硬,是一片不毛之地。在这样山大沟深、无路、无土、无水的条件下植树造林,无疑是“啃硬骨头”。万事开头难,为切实做好武当山绿化规划设计,县林业局技术人员反复勘查论证,现场一块地、一条沟、一道梁针对不同的立地类型,逐一进行构绘草图,编制规划10余份,构绘草图30余幅,多次提请县政府研究,最终敲定了武当山绿化规划方案。在武当山造林中最难是挖坑换土,先用铁锤、铁锹、钢钎人工开挖长、宽、深分别为80厘米——1米见方的树坑,然后人背换填耕作土上山,每个树坑需换填耕作土150公斤左右,每人每次只能背50斤土上山,一天最多能填5个土坑,为保证工程进度,造林施工队买来驴和骡子,驮土上山回填树坑,每头驴每次最多能驮100斤土上山,一天上下山20次,由于山高坡陡,在2010年驮土中,买来驮土的一头骡子由于超强劳动,肺部炸裂,累死在了武当山。就在这样的困难面前,林业人没有被困难吓退,勇于向大山挑战,年复一年,连续三年雷打不动,向武当山进军,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植树造林,累计换填耕作土128万方。通过科学规划、严格施工、精心抚育,保证了林木成活率,达到了栽一棵活一棵、造一片绿一片的效果。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如今的武当山已绿树成荫,成北海子湿地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延伸的绿色
  有了武当山绿化成功的经验和范例,2011年9月10日,永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狮伏山绿化工程实施方案》,拉开了狮伏山绿化工程的帷幕。同年10月,县林业局抽调技术干部10余名,开始了狮伏山绿化工程规划设计、填坑换土、灌水管网建设等前期工作,并于2012年完成工程建设任务。累计投入资金883.3万元,完成绿化造林面积1150亩。栽植云杉、樟子松、榆叶梅等绿化苗木8.9万株,换填耕作土6.8万方,修建机井管护房一处(16平方米),铺修沙石道路3.6公里,修建封护刺丝围栏3.16公里,修建砖混结构的管护用房164平方米。狮伏山造林与武当山一样,也是经过了在石质山坡上挖坑、换土等原始、费力的艰苦的人工劳动,充分借鉴武当山造林绿化的成功经验,通过一级提灌将金川河水引上垂直高度400米山体,满足灌水需求。为了保证植树质量又不贻误植树最佳时间,采取隔年植树法,破解种植难题。即头一年秋天由县林业局负责完成规划、招标、挖坑换土、管网架设等工作,第二年春天完成保墒、种植、校正、培土等程序,保证了工程建设的时效和质量,创造了狮伏山岩石山体造林的奇迹。
  “三山”绿化工程在工程建设上,做到了“两个结合”。一是坚持不懈与林业重点工程相结合。多年来,县上把“三山”绿化工程列入全县林业重点项目,全面推行项目管理办法。造林苗木统一招标采购,挖坑换土、管网架设、苗木栽植等工程均由山地造林经验丰富、组织能力较强、社会信誉度较高的施工队承建,按照秋季挖坑换土、春季植树造林的原则,强力推进绿化建设工程进程。特别是在换土工程中,各施工队采取人背、牲畜驮等方式,保证了工程建设进度及质量。二是坚持不懈与义务植树相结合。县委、县政府高位推动“三山”植树造林活动,每年植树节期间,及时组织召开全县义务植树动员会,并以“两办”名义联合发文。几年来,县城机关单位干部职工、武警官兵计2.6万人次参加了义务植树活动。在工程管理上,县绿化办每年从县林业、住建等部门和城关镇分别抽调一名领导和5名工作人员,组建技术指导小组,采取划片承包等形式,严把规划设计,整地挖坑、苗木定植、培土浇水等主要关口,认真落实责任区域领导负责制、验收检查通报制和督促落实责任制,苗木成活率达到98%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林业、住建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建立了长效的绿地跟踪管护机制,做到绿地建到哪里,管护就跟到哪里,真正实现了建一片、成一片、巩固一片、收益一片的目标。
  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建设和精心管护,昔日的荒山秃岭,如今变得郁郁葱葱,城区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县城品位不断提升,给全县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集晨练、休闲、观光、娱乐为一体的理想场所,创造了一个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美好环境。“三山”绿化工作得到了市县领导的一致好评,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肯定。打造了永昌县城靓丽的“背景墙”,展示了建设美丽永昌“风景独好”的新形象、新名片。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本书记述了永昌县农牧、林业、水利、电力、史料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赵得善
责任者
杨泰山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
水云山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