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退出新生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819
颗粒名称: 退耕退出新生态
其他题名: ——记退耕还林工程建设
分类号: F326.20
页数: 4
页码: 148-15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平原绿化工程情况,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林草植被、再造秀美山川、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工程,是我国生态建设史上投资最大、涉及面最广、政策性最强、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系统工程。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退耕农户致富步伐。
关键词: 永昌县 退耕还林 建设

内容

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林草植被、再造秀美山川、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工程,是我国生态建设史上投资最大、涉及面最广、政策性最强、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系统工程。1999年国家启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试点工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抢抓历史机遇,积极争取退耕还林项目,于2002年正式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十四年来,全县紧紧围绕增加林草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总目标,以风沙危害等生态脆弱地区综合治理为重点,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科学规划,周密安排,精心实施,较好的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于2007年荣获甘肃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先进县称号。
  截止2014年底,全县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20.7万亩,其中:退耕还林4.4万亩,荒山造林11.6万亩,封山育林4.7万亩。造林按林种分:生态林15.4万亩,经济林0.3万亩,种草0.3万亩;按植被类型分:乔木林7.1万亩,灌木林8.6万亩,草0.3万亩。
  工程建设涉及全县5镇4乡,6个国营农林场。在全县111个行政村、915个社中,目前涉及退耕还林的有53个行政村,111个社,分别占行政村数和社数的47.7%和12.1%。涉及退耕农户3317户,人口13112人,分别占农村总户数和人口的7.1%和5.3%。十四年来,全县累计兑现国家退耕还林政策补助6915.87万元。
  为了抓好该项工程,提高广大群众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的积极性,县林业局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
  在工程实施当年,举办乡镇林业站长专题培训班20期,发放政策明白纸5万张,广泛深入宣传国家退耕还林的方针政策。每年春季造林期间,组织技术干部深入村社、农户,通过与退耕农户交谈,给群众对比算帐,使退耕还林的重要意义和方针政策家喻户晓,广大群众逐步由“要我退”变为“我要退”,为保证我县退耕还林工程质量奠定了基础。
  为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管理,确保全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县上成立了由主管县长任组长,县发改局、林业局局长任副组长,财政、粮食、监察、审计、农发行等单位为成员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审定工程设计总体方案,制定相关配套措施,研究解决有关重大事宜,对工程建设负总责。同时,给县林业站增设事业编制2名,成立了退耕还林办公室,与县林业站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负责制定工程规划,编制实施方案、作业设计,开展监督管理、技术指导、检查验收、确权颁证等日常工作,有效地保证了我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县政府每年把退耕还林任务纳入各乡镇及有关单位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层层签定责任书,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从规划设计、地块落实、土地平整、苗木栽植、管理管护等各环节都得到全面落实。特别是在每年春季造林期间,林业局及各乡镇领导带领干部职工,现场跟班作业,巡回督促检查指导,做到了认识、工作、责任、领导“四到位”,面积、设计、苗木、技术、管护“五落实”,确保了退耕还林工程的质量效益。根据国家、省、市有关退耕还林政策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出台了《永昌县退耕还林粮食折现资金管理办法》、《永昌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办法》、《永昌县主要树种林木损失赔偿标准》等办法,进一步强化和规范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工程规划和实施中,坚持“四个原则”,做到“四个结合”。一是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注重实效的原则,将退耕还林工程和扶贫开发相结合。建设重点规划在北部风沙区“三跑田”,中部绿洲平原区“低产田”和西部冷凉灌区“低效田”,实行集中连片,规模治理。在工程建设模式上,采取大行距、小株距造林模式;在行间鼓励群众实施林粮间作、林草间作、林药间作,不仅有效地保证了林地的灌溉、施肥问题,而且提高了林地的经济效益。二是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林草结合、多树种配置的原则,把退耕还林与治沙节水相结合。风沙沿线以沙枣、红柳等抗旱固沙树种为主,绿洲平原以新疆杨、二白杨、大接杏,仁用杏为主,西部冷凉灌区以适宜高海拔生长的白榆、沙棘为主,祁连山、大黄山荒漠区以云杉为主。通过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大力推广乡土抗旱造林树种,不仅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同时实现了生态节水目标。三是坚持应用林业实用技术原则,把退耕还林工程与提高“两率”相结合。大力推广应用开沟造林、开挖鱼鳞坑汇集径流造林技术和双行带状的小株距、大行距乔灌混交造林技术及地膜覆盖、泥浆浸根、截干造林等抗旱造林技术,使工程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以上,对工程建设起到了积极的科技助推作用。四是坚持生态、经济并重原则,将退耕还林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大力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在积极推广林草、林经、林果间作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规划建设经济林,间作紫花苜蓿,发展草产品加工业、畜牧业、经济林,为实现大地增绿、农民增收的“双增”目标奠定了基础。
  针对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主体为广大农户的特点,县上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林业项目建设方针,在工程建设管理中切实做到“七到户”,确保了建设成效。一是规划设计到户。在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林业局组织工程技术人员深入有关村社逐块造册、逐块规划上图,编制年度退耕还林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确保了造林地块、苗木配置、栽植模式落实到乡镇,落实到农户。二是合同建卡到户。林业局统一制定了退耕还林合同、分户管理卡及退耕农户花名册,做到合同签订到户、卡册发放到户,保证了退耕还林工程面积、补助标准、粮款兑现等管理工作有序进行。三是技术服务到户。在工程建设中实行领导包片、技术干部包乡的承包责任制,把工程质量与干部考核相挂钩,实行造林质量责任追究制,确保了工程建设实效。四是检查验收到户。县上由林业局、财政局、发展和改革局组成联合检查验收组,严格按照退耕还林检查验收标准和“谁验收,谁签字,谁负责”的验收责任制,每年度分春、秋两季进行两次自查验收,并将验收结果进行通报和公示,接受退耕农户的监督。五是林权落实到户。林权登记发证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核心,也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具体体现。林业局在工程建设中按照“还林一块,验收一块,登记一块,确权一块”的要求,严格依照程序,及时核发退耕还林林权证1065本,颁证率达到95%,进一步提高了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六是政策兑现到户。在退耕还林政策兑现中,严格执行国家、省粮款折现补助“六不准”(不准擅自改变补贴数额,不准擅自抵扣任何款项,不准截留、挤占和挪用补贴资金,不准集体代领补贴,不准拖延补贴兑付时间,不准以任何理由借机增曾加农民负担)和“五到户”(政策宜传到户、清册编制到户、张榜公布到户、通知发放到户、资金兑付到户)政策,采用“一折通”发放形式,对退耕还林检查验收合格面积,由各乡镇及单位编制兑现花名册上报林业局,经审核公示后,在15个工作日内将资金全部发放到户,保证了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兑现,使农民群众明明白白退耕,实实在在受益。七是管护责任到户。植树造林“三分造,七分管”。为真正造好林,管好林,县政府制定下发了《永昌县重点林区实施封山禁牧的通知》,林业局下发了《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和林木管护制度,对退耕还林区实行严格的封禁措施,常年禁牧。并同各乡镇、有关单位及退耕农户层层签订了林木管护责任书,按照“谁退耕、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采取固定专人管护和分户管护相结合的办法,把退耕还林管护责任落实到人头,落实到地块,有效保护了林木的正常生长。同时,林业局广泛发动群众,对退耕地林木采用秸杆绑扎、涂刷防啃剂等多种方式进行保护,有效防止了鼠兔危害,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
  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推进,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协调一致,呈现出良性发展的态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林地面积由2002年前的66.4万亩,增加到现在的194.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2年以前的6.96%提高到27.22%,提高了20.26个百分点。尤其是在我县北部风沙危害区的朱王堡镇、水源镇、喇叭泉林场等乡镇及单位集中连片营造乔灌混交生态防护林、生态经济林3万亩,在绿洲外围西大滩、北大滩、铧尖滩等地初步建立起了乔灌草、带片网相结合的立体防护体系,有效的阻挡了风沙危害,使土地沙漠化趋势得到扼制,绿洲面积不断向外围延伸。在祁连山、大黄山集中实施9万亩荒山造林,不仅增加了该区域植被覆盖度,而且进一步增强了林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大黄山林区的山沟、小河由原来的季节性断流河变成了常流河。林区内野生动物数量恢复很快,岩羊数量增长至上千只,呈现出一片山绿、水清、鸟飞、兽跑的喜人景象。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有力的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退耕还林、耕地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方针政策,优先安排清河地区风沙沿线“三跑田”、东河城郊地区土壤贫瘠“低产田”、西河冷凉灌区“低效田”实施退耕还林,使原水利条件差、产量低的低产田通过退耕享受到了国家每年度每亩160元的政策补助,退耕农户从中得到了实惠。同时,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下,在退耕还林地中大力推行林草、林经间作,取得了较好效益,使一大批农户走上了致富的路子。全县涌现出了百亩造林大户11个,五百亩造林大户4个,千亩造林大户3个,这些退耕大户通过林粮间作,退耕地内收入达到2—10万元。另外,在工程建设中,农民群众把林地当作耕地务,把树木当作孩子育,按时浇水施肥,林木长势喜人。朱王堡镇南河湾,水源镇北地村等退耕地杨树已长成椽材,按现行的木材价格计算,平均每亩林木产值达3000元一5000元;焦家庄乡梅家寺村240亩大接杏,六坝乡九坝村100亩大接杏已开始挂果,向着产业化方向发展。
  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退耕农户致富步伐。依托退耕还林工程,使退耕农户在改善自身生存环境的同时,通过国家的辅助,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强了造血功能,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单一、广种薄收的粮食生产中解放出来,进入畜牧养殖、劳务输出和服务业等领域,拓宽了增收渠道,收入稳步增长。城关镇金川西村二社有耕地248亩,全部实施退耕还林后,全社农户228户,有202户举家进城打工,劳务输出和服务业已成为该社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六坝乡七坝村集中连片实施退耕还林1400多亩,有效改善了区域小气候,虽然退耕农户减少了,但是他们在科学种植上做文章,发展特色农业,全村143户退耕农户,搭建辣椒日光温室60座。退耕农户李金善大力发展畜牧业,养殖肉牛115头,羊320只。通过实施退耕还林,为后续的产业发展,增收致富开辟了新途径。
  (作者李吉有系永昌县林业站站长)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本书记述了永昌县农牧、林业、水利、电力、史料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吉有
责任者
高鑫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