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绿化结硕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818
颗粒名称: 平原绿化结硕果
其他题名: ——记平原绿化工程建设
分类号: S731
页数: 3
页码: 140-1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平原绿化工程情况,平原绿化的历程,曾经历了艰苦探索、综合治理、绿化达标、生态与产业并举四个建设阶段。
关键词: 永昌县 平原绿化工程 建设

内容

平原绿化的历程,曾经历了艰苦探索、综合治理、绿化达标、生态与产业并举四个建设阶段。
  一、艰苦探索时期(1949年至1960年)在此期间,因受育苗技术的限制,绿化苗木供应不足,主要依靠杨树截干造林,加之集体经济困难,后又经历了1958年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运动,植树造林时断时续,其成效微乎其微。年造林株数在5万株左右,每年折算面积在0.15万亩,主要树种有沙枣、小叶杨、白榆等,其特点是以风沙危害严重地段和四旁绿化为主,但造林绿化分散零乱,规模小,十年累计造林只有1.5万亩,占平原区森林面积的12.3%,几乎没有防护效益。
  二、综合治理时期(1961年至1987年)该阶段针对干热风对农业生产的危害,以全面改善农田小气候为目标,大规模营造农田防护林。特点是对营造农田防护林进行了规划设计,提出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并把平原绿化纳入农田基本建设全局,选用的树种主要有二白杨、沙枣、新疆杨等,林带的配置采用了“窄林带、小网格”的形式。在造林规划上,根据农业和水利规划,在大搞基本农田建设的同时,沿干、支、斗、农、毛渠和主干道路栽植林带,交织成网,林带间距一般在200—600米之间,网格控制面积80—90亩,比较普遍的网格为90—200亩。形成了带、片、网相结合,乔、灌、草合理配置,渠、路、林、田综合治理的格局。在林网结构上,采用了绿洲边缘建设紧密结构的防风林带,林带宽度6—8米之间,在林带外围栽植二行沙枣、株距1×1米,行向垂直主风方向90度,呈三角形排列,在林带内侧栽埴4—6行二白杨或新疆杨,这样高低配置,防风效果在树高10至15倍以内达38—50%以上。在绿洲内部采用疏透结构建设农田防护林,林带后20倍树高范围内可降低风速37—44%,林带行数为二行。株行距1.5×2米,树种主要有二白杨和新疆杨组成。该林带由于光、热、水、土条件优越,林木生长较快,5到8年成材。据永昌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显示,每株树在清河地区每年增值1—1.5元,在东河地区每年增值1元左右。
  在这一时期,社队林场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县社队林场达95个,营林面积0.8万亩。1964年,从辽宁引进苹果5万株,主要品种有:红元帅、金冠、红玉、青香蕉、祝光、国光、绯衣、鸡冠、秋里蒙、冬里蒙、黄奎、甜黄奎、倭锦等。栽植面积0.15万亩,开创了平原区苹果栽培的先河。通过农田防护林建设,社队林场营林,栽培苹果的引进试验记载,平原区累计造林保存面积达8.19万亩,占平原区森林面积的67.1%。
  三、绿化达标时期(1988年至1998年)共营造林保存面积2.508万亩,占平原区森林面积的20.6%。根据原林业部《全国平原绿化“五、七、九”达标规划》及《北方平原县绿化标准》,开始了以创建“平原绿化达标”为内容的活动。主要特点是:以服务农业,富裕农民,美化农村,建设农林复合经营,整体推进多功能、高效益的防护林体系。在建设完备的生态体系和发达的产业体系中,紧紧围绕“北锁黄龙、中建绿龙”的林业建设方针,以渠路林田综合配套,村屯绿化美化,绿洲边缘营建防风屏障,绿洲内部营造农田林网为重点,通过对边缘防护林带、生态片林、绿地、经济林园、农田林网、四旁绿化及沙化土地的治理,对平原区的8个乡(镇)(朱王堡镇、水源镇、河西堡镇、城关镇、东寨镇、六坝乡、南坝乡、焦家庄乡),1个林场(喇叭泉林场)及86个行政村平原区耕地面积上的农田林网、四旁植树,成片防风固沙林及铁路、公路、河流、干渠绿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自查和省级抽查。
  永昌县平原绿化达标自查工作,于1989年8月开始,10月底完成野外调查任务和县乡(镇)、林场、村内业汇总,历时三个月时间。此次调查在省市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县林业局抽调12名专业技术人员,经过省林业勘察设计院林业调查队的培训后,以行政乡(镇)、林场为单位,分编4个调查小组对全县平原区各项林业用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了系统详查,取得了比较完善和翔实可靠的数据,为省级抽查验收提供了依据。
  自查验收方法和有关技术指标,主要依据原林业部《北方平原县绿化标准》而制定,结合永昌县实际情况,拟定了《永昌县平原区林业资源调查技术规定》。以县为总体,以乡(镇)、林场为单位,以村为单元,按乡(镇)、林场、村、小班四级区划,在平原区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查清现有人工林的分布,林种、树种等因素的面积数量和质量。
  1998年11月,省林业厅组织的省林业勘察设计院6名工程技术人员对永昌县平原绿化达标工作,在县级全面自查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的抽查验收,共抽取6个样乡(镇)(朱王堡镇、水源镇、河西堡镇、城关镇、南坝乡、六坝乡)35个样村,验收结果是:全县平原区总土地面积374.53万亩,其中难利用地面积294.81万亩,,林木覆盖面积12.198万亩,覆盖率15.3%;平原区耕地面积41.68万亩,农田林网面积35.47万亩,占平原区耕地面积的84.7%,林木总蓄积量30.5万立方米,平原区林业用地(荒地、滩、沙)面积8.43万亩,有林面积6.99万亩,占平原区林业用地面积的82.9%;全县铁路、公路、河流、干渠总长度3053.9公里,已植树总长度2731.3公里,占总长度的89.4%;全县平原区村社(屯)占地面积8.5万亩,树林覆盖面积2.11万亩,占村庄总面积的24.8%。1998年12月7日,省林业厅验收组马立鹏代表省林业厅、县政府副县长蔡学瑾在验收报告上签字。平原绿化县的建设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推动了全县林业建设的发展,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环境。经过40年的建设,在平原区形成了一个“带、片、网”有机结合,“乔、灌、草”合理配置的农田防护林体系,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在农田防护林庇护下,林网内风速相对降低38—56%,相对湿度增加11.6%,干热风已不能对粮食作物造成大幅度减产,每年增产粮食1674万公斤,增产幅度达8—12%。春、秋、冬三季林网内温度较林网外增高0.2—3.1度,夏季降低3.4—6.0度,无霜期延长10—15天。风沙霜冻等自然灾害明显减轻,保障了农业稳产高产。农田防护林木材蓄积量30.5万立方米。按照1998年平原区农业人口18.79万人计算,活立木蓄积就是一个绿色银行,立木总产值达15250万元,而且清河两个乡镇的12092户人家,家家盖新房,实现了木材自给自足。为广大农村群众脱贫致富和小康社会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999年获国家林业局“平原绿化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四、生态与产业并举时期(1999年至2014年)1999年以后,国家对平原绿化工程不再单列。但是,平原绿化的脚步从未停止过,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美丽乡村建设”战略的实施,平原林业在生产实践中,广泛采用沙产业理论和生态经济学理论,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生态与产业并举的发展道路,使生态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主要特点是:通过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喇叭泉林场沙化土地治理(更新改造工程),绿色通道工程,三山(武当山、水云山、狮伏山)绿化工程,污水厂造林绿化工程以及乡(镇)村社美丽乡村建设工程,营造不同类型的林业生态工程和产业工程,按照“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集休闲、观光、旅游、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城乡绿色框架。工程实施15年以来,累计实现人工造林11.99万亩,占前40年绿化面积的98.3%,其中退耕还林4.4万亩,喇叭泉沙化土地治理人工造林6.4万亩(枸杞1.6万亩),绿色通道工程人工造林0.51万亩,“三山”绿化人工造林0.5万亩,污水厂绿化人工造林0.18万亩,美丽乡村建设人工造林0.3万亩。主要树种有:新疆杨、二白杨、红柳、榆叶梅、毛条、柠条、沙棘、枸杞、樟子松、云杉、油松、馒头柳、金枝柳、旱柳、垂柳、国槐、刺柏、祁连圆柏、侧柏、紫叶矮樱,红宝石海棠、金叶榆、垂柳、垂榆、水腊等。通过多树种、多林种、多结构和大通道、宽林带、高标准集生态观光为一体的平原防护林体系建设,采用生态与产业双轮驱动模式,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新世纪、新阶段平原绿化跨越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作者雷少洲系永昌县林业局高级农艺师,朱发财系永昌县林业站副站长)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本书记述了永昌县农牧、林业、水利、电力、史料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雷少洲
责任者
朱发财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