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长城保家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814
颗粒名称: 绿色长城保家园
其他题名: ——记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
分类号: S727.2
页数: 5
页码: 140-1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情况,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启动的一项大型跨世纪重点林业生态工程,也是改善西部生态环境的主体工程。
关键词: 永昌县 三北防护林工程 建设

内容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启动的一项大型跨世纪重点林业生态工程,也是改善西部生态环境的主体工程。永昌县作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县份之一,36年来,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团结协作、锲而不舍”的三北精神,与大西北恶劣的生态环境顽强抗争,共完成三北工程建设任务57.36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1.52万亩,封山(滩)育林(草)29.94万亩,四旁植树折合面积5.9万亩。全县林地总面积达到194.6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了27.22%,县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工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促进永昌县生态良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工程实施以前,全县林地总面积22.4万亩,森林覆盖率只有2.54%。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天然林区,喇叭泉林场和各国营农场、集体林场,森林资源总量严重不足,由于过度开垦、放牧和人为打柴破坏,使县域内以珍珠、红砂、盐爪爪、白刺等为主的天然沙生灌木遭到严重破坏,牧草场不断退化,荒漠化土地不断扩张,荒漠化土地面积达651.2万亩。全县形成了龙口至郑家堡,董家堡至流泉滩,半截墩至九坝滩,露泉滩至东大山滩四大风沙口,清河绿洲朱王堡镇、水源镇及河西堡镇、六坝乡遭受风沙危害日益严重,土地沙漠化程度不断加剧。“西风打死苗,热风吹秕田”,“黄沙滚滚不见天,到处沙窝压良田”等谚语是沙区群众对风沙危害的形象描述和真实写照。沙区边缘的耕地,春季常被风沙掩埋,麦苗也出现风沙打死的现象。据资料统计,每年≥8级的大风达27.6日,发生扬沙天气20次,沙尘暴3次,年受害耕地达5万亩以上。同时,由于人口不断增长,全县耕地面积由解放初的20万亩增加到58万亩,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最高产量只有650斤左右,粮食平均亩产460斤,全县20万人口年人均拥有口粮400斤,人均收入150元左右。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恶劣的生态环境已直接影响到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改善生态环境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国家建设三北防护林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我县三北工程建设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一、科学规划 构建框架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建设,使我县天然林植被恢复、人工林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北锁黄龙、中建绿龙,南保青龙”为建设方针,按照“增资源,建屏障,减风沙,调气候,保农田”和“绿起来、活起来、富起来”的发展目标,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因害设防、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分步实施了县域四大林业分区防护林和五期工程建设。
  (一)建设北部荒漠戈壁防风固沙林区。在绿洲间的荒滩及沿绿洲边缘的部分荒漠戈壁,以营造防风固沙林为主,封造结合,防治风沙危害,建设第一道防护屏障。
  (二)建设中部绿洲农田防护林区。在县域清河、东河、西河、城郊绿洲农业区,以营造农田林带、林网和发展经济林为主,巩固和扩大绿洲,建设第二道防护屏障。
  (三)建设西部荒漠化天然沙生灌木林区。在花草滩、大寨子滩、西大滩、北大滩一带,以封育为主,保护天然沙生植被。
  (四)建设南部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区。在东大河林场经营的祁连山天然林区,以封山育林为主,结合人工造林,营造乔灌混交林,保护和扩大天然森林植被,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二、保障投入 分步实施
  通过加快四大林业分区防护林体系建设,截止到2014年底,全县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累计完成57.36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1.52万亩,封山(滩)育林(草)29.94万亩,四旁植树折合面积5.9万亩。其中:
  一期工程(1978—1985年)完成12.3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9万亩,封山(滩)育林(草)6.6万亩,四旁植树折合面积2.8万亩。
  二期工程(1986—1995年)完成17.9万亩,其中:人工造林7.5万亩,封山(滩)育林(草)9.5万亩,四旁植树折合面积0.9万亩。
  三期工程(1996—2000年)完成8.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4.7万亩,封山(滩)育林(草)2万亩,四旁植树折合面积1.5万亩。
  四期工程(2000—2010年)完成12.9万亩,其中:人工造林5.4万亩,封山(滩)育林(草)7万亩,四旁植树折合面积0.5万亩。
  五期工程(2011-2014年)完成6.06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02万亩,封山(滩)育林(草)4.84万亩,四旁植树折合面积0.2万亩。
  三、成效显著 强民富县
  (一)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工程实施以来,全县净增森林面积172.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以前的2.54%提高到27.22%,一个以防护林为主,多林种、乔灌草、带片网结合的三北防护林体系框架已经形成。三北工程建设对改善永昌生态环境及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牧业稳产高产,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防沙治沙和农田林网建设初显成效。
  通过三北工程建设,外治风沙、内建林网,路渠林田综合治理,已建成比较完善的防护林和农田林网体系,林木蓄积量达到119万立方米。全县建成防沙治沙林73374亩,封护天然沙生植被20万亩,在清河绿洲边缘建成一条长24公里、宽1—5公里的防风固沙林带,全县四大风沙口得到有效治理,绿洲农业区向沙区延伸5—10公里,起到了良好的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作用。同时,从2002年起,逐年对喇叭泉林场死亡沙枣防护林进行更新改造,更新建设生态型经济防护林1.6万亩,建成优质宁夏枸杞和大果沙棘两个生态型经济林基地,不仅使林区重新焕发出巨大的防护效益,而且将沙区治理利用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平原区农田林网建设中,通过建骨架、配网格,渠路林田综合治理,已建成高标准农田林网35.5万亩,平原区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84.7%,绿化覆盖达到25%。据近年测定,林网内比旷野降低风速28.3—47.6%,减少蒸发15—30%,春季可提高地温2.4—4.7℃,夏季可降低气温49,相对湿度提高4.8—8%。春季大风,夏季干热风发生天数明显减少,粮食亩产增加9.9%,平原区粮食亩产达500公斤以上,年间接增产粮食360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33元,实现了生态增效、农业增收的双赢目标。
  (三)林产业发展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途径
  1、林业产业发展速度加快。2014年底,全县林业产值达2518.91万元,从业人员11988人,人均纯收入2100元。已建成以苹果梨、早酥梨、锦丰梨为主的梨基地,以元帅、富士为主的苹果基地,以枸杞、沙棘为主的特色经济林三大基地,经济林面积1.67万亩,年产果品5000吨,实现产值537万元。建成以沙生苗木,乡土树种,针叶树种,城市绿化大苗,新品种引进驯化培育为主的苗木生产基地3000亩,年实现产值80万元。建成鲜切花生产面积20亩,盆花繁育点6处,年实现产值26万元。
  2、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工程的实施,全县推广林草间作2.6万亩,年产紫花苜蓿鲜草9万吨,通过大力发展草产业、舍饲养殖业,逐步形成了林草牧互补,种养加一体的产业链。全县年可出栏羊25万只,牛2万头,畜牧业总产值达29739万元,人均牧业纯收入11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8.8%。
  (四)生态文明建设为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为我县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了生态保障,带动了全县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增强了全县人民的生态意识、绿化意识、环境意识,加快了全县绿化事业的长足发展,促进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也为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
  永昌县三北工程建设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为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2001—2007年累计完成义务植树和四旁植树530万株。先后建成了百里生态、武当山、校场山、东山头、污水厂、黑灰坝、省道212线、骊靬路等8处义务植树基地,总面积达1.5万亩,并在县城单位职工中实行“按单位统计人数、按人数确定任务,划定区域,单位包干,定期验收”的城镇义务植树责任制,大规模开展义务植树,做到规划一片,栽植一片,绿化一片。仅百里生态工程义务植树基地就发动县城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学校师生、部队及民兵3万多人次,开挖植树沟310公里,回填客土40多万方,完成通道绿化28公里,栽植苗木218万株,有效地提高了我县义务植树的尽责率,有力的推动了工程建设步伐。
  永昌县先后制定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一期、二期、三期、四期、五期建设规划和防沙治沙规划等一系列林业发展规划,结合我县实际,重点突出防沙治沙和平原绿化等工程建设。集中开展风沙口治理,在龙口、孤山子至郑家堡,董家堡至流泉滩,半截墩西山口至九坝滩三大风口沿绿洲风沙线,建起一条长24公里,宽1—5公里的防风固沙林带,使风沙前沿的水源镇、朱王堡镇等绿洲农业主产区农业生产得到了有效庇护。积极开展喇叭泉林场死亡沙枣林更新改造工程,按照“大林带、小网格、乔灌草”复层配置营林模式,更新建设生态型经济林1万亩,改造后的林木成活率、保存率达到90%以上,林网带面积达到了改造面积的63.5%,为我县续建北部防护林体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抓好平原绿化工程,按照点线面布局,带片网结合,乔灌草混配的要求,乡镇、村社统一规划布局,对乡镇驻地、三荒地、渠路田进行全面绿化,平原绿化覆盖率达到25%,顺利通过了平原绿化达标验收。
  在造林绿化中强化技术服务工作,推行“技术人员”承包责任制,由技术领导包片,技术人员包乡,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每年春天,技术人员深入造林第一线,帮助各乡镇规划设计,落实地块、苗木,跟班作业,严把造林整地、苗木调运、栽植等环节,并在造林中大力推广应用泥浆浸根、截干、地膜覆盖、生根粉浸根、保水剂等抗旱造林技术,使我县这样一个干旱缺水的县份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均达到85%以上,确保了造一片、活一片、绿一片。狠抓林业技术培训工作,结合全县农民培训工程的实施,采取举办培训班现场培训、播放科教片、发放林业技术读本等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开展造林技术、果树丰产栽培、治沙技术、生物防虫、温室栽培等林业技术培训,近五年共培训农民林果技术人员2.5万人(次),评定农民技术人员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10人,技术员26人,培养了一支懂技术、善经营、能带领群众致富的技术骨干,以这些农村林果技术骨干为点,全县发展个体育苗面积500亩,建设经济林示范圃69个,示范带动低产果园改造1500亩,为全县乡村林业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动及辐射作用。
  我县森林资源相对短缺,必须一手抓绿化建设,一手抓保护管理。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封山禁牧公告》、《林木损失赔偿标准》,将全县三北防护林全部纳入封山禁牧范围。积极推行舍饲圈养方式,把传统散养放牧方式转变到以生态建设和保护发展的轨道上来,封严封死,管好护好造林成果。严格执行限额采伐管理制度,依照我县年森林采伐指标严格控制林木采伐量,对路、渠、农田林网和防护林带只进行抚育性的采伐更新,同时坚持“伐一栽十”的采伐补植制度,确保了我县防护林资源不遭受大的损失。积极开展林权颁证工作,按照“谁造、谁有、允许继承和转让”的原则,及时进行确权颁证。目前全县林权证颁证率达到95%,给广大林农吃上了“定心丸”,极大的提高了林农管护责任心,达到了“林有其主,主有其权,林有人管”的效果。依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积极开展了打击破坏林木、林地、盗伐滥伐林木等专项行动,有效遏制了毁林案件的发生,维护了林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切实巩固了三北工程建设成果。
  (作者赵得善系永昌县林业局副局长,高鑫赟系永昌县林业站干部)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本书记述了永昌县农牧、林业、水利、电力、史料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赵得善
责任者
高鑫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