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沙线上筑屏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802
颗粒名称: 风沙线上筑屏障
其他题名: ——花草滩林场发展纪实
分类号: F326.25
页数: 4
页码: 132-13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花草滩林场发展情况,分布记述了概况综述、机构沿革、自然资源、管护与建设等情况。
关键词: 花草滩林场 永昌县 发展

内容

一、概况综述
  永昌县花草滩林场地处河西走廊南北两山之间的狭长地带,东至铧尖滩与民勤县接壤,西以小山子滩与山丹县毗邻,南接熊子山、喇叭泉林场、朱王堡镇、水源镇、河西堡镇、红山窑乡等农区平原,北以龙首山、馒头山与金川区为界,地理位置东经101°30′12″—102°42′19″,北纬38°09′46″--38°37′30″之间,东西长120km.南北宽28km,总面积200万亩,是我县国家级重点公益林保护管理林场。林地的土壤主要为高山草甸土、灰棕漠土、风沙土、灌漠土等,构造是石灰岩、砂岩,风化的土壤为黄褐土,土层浅薄,砾石多处裸露,就是人们常说的戈壁滩。林区的海拔高度从1400m到2500m(最高峰是与阿拉善右旗交接处的成山掌,海拔3052m),相对高差1100m,年平均气温8.7℃,最低温度﹣19.7℃,最高温度31.8℃,春季干旱,夏季少雨,年平均降水量106mm-173mm之间。
  二、机构沿革
  解放后到2006年,花草滩一直被称为北部草原,属县农牧局草原站管理。由于长期过度放牧,让昔日灌丛碧草连天的花草滩及其沿线生态环境不堪重负,植被退化萎缩,盖度逐年下降,保护天然植被资源刻不容缓。为切实加强永昌县沙生灌木林保护管理,保证花草滩国家级重点公益林保护管理,根据《国家林业局财政部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和《财政部国家林业局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经国家、省重点公益林核查认定,花草滩林区为国家重点公益林。为管护好国家林地资源,2008年3月,经永昌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并经县编委批复(永机编发〔2008〕01号)文件,正式成立永昌县花草滩林场。花草滩林场为副科级差额拨款事业单位,隶属县林业局管理,核定事业编制18名,其中领导职数2名(场长、副场长各1名),工作人员15名,工勤人员1名(司机),所需经费从县财政和国家级公益林补偿资金中核拨。另核定季节性临时用工30名(护林员),所需经费在国家级公益林补偿资金中解决。现林场下设东大山、尖山、双井子、宋家湾、清河五个资源管护站,管辖国家级重点公益林面积87.3804万亩。
  三、自然资源
  林区的中草药有大黄、枸杞、苁蓉、锁阳、麻黄、车前子、柴胡等。野生动物有狼、狐狸、青羊、黄羊、兔、野鸡、苍鹰、雀鹰、草原鹰、黑腹沙鸡等,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黄羊、蓝马鸡、黑腹沙鸡。区域内主要生长珍珠、红砂、唐古特白刺、芨芨草、沙葱、野韭、苔藓、地衣、发菜等原生沙生植被,植被盖度在40—60%之间。其旱生、超旱生植被类型代表着西北地区和内蒙古河套平原以西地区的生态植被类型,而这一类型的地区又是我国生态恢复最为困难、造林绿化成本最高的区域。但这些原生沙生植被,是我县北部和绿洲风沙沿线主要的天然防风固沙屏障,又是国家重要的旱生、超旱生种质资源基因库,对改善永昌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管护与建设
  (一)履职尽责 敢于担当
  林场及各资源管护站于2007年开工建设,肩负的主要职责是:对林区的沙生灌木进行全面封护管理;依法治理管护区内乱砍滥伐、乱征滥占、乱采滥挖、毁林开垦、放牧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组织和实施管护区内植被更新,林业科技试验推广等经营抚育工作;组织落实管护区防火、病虫鼠兔害防治。在初期建设的过程中,林场职工克服重重困难,面向荒漠化的大自然,担当起脆弱生态环境的“守护神”。“戈壁石头多,出门风卷沙”是林场自然状况的真实写照。区划作业时,头顶太阳晒,脚底石头烤,干起活来大汗淋漓。管护区域内路途崎岖而遥远,一天只能一个往返,没有体力和时间进行第二次,所以林场职工常年带饭带水,风餐露宿。完成区划任务后才回到驻地洗头、洗脸、换衣裳。从驻处进入林区,少则几公里,多则几十公里。林场职工每年都要走上万里路,日积月累的步行、劳作,不仅铸就了林场职工健康的体魄,还培养了林场职工勤劳朴实的性格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在林场干部职工的辛勤努力下,花草滩林场2008年——2014年共完成造林任务35099.85亩。其中:工程造林1393.6亩,补植造林4629.25亩,抚育29077亩,使荒凉的荒漠化边缘,矗立起一道绿色的防线;完成办公房建设任务1649.9平方米,林场有了自己的“家”;新建林区道路95公里,护林作业大型机械装备终于能开到林场各地了;新建国家级重点公益林封育围栏工程333公里,有效起到防护作用;完成林业有害生物防治60000亩,有效控制了林业有害生物的蔓延危害势头;完成育苗101.3亩,为林场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林场对近90万亩灌木林地进行了小班区划,用罗盘仪测量角度,用塔尺测量距离,计算导线闭合差复合精度,用方格纸绘图测绘,共区划13个林班,847个小班。为各项林业施工设计、林场经营方案制定提供了科学数据。
  (二)强化措施靠实责任
  公益林保护和管理是林场工作的核心,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林场始终坚持把公益林保护管理作为全场工作的首要任务,坚持一手抓公益林保护,一手抓森林资源培育,树立保护就是发展的理念,逐步提升公益林生态效能。强化生态主体意识,落实管护责任,完善目标考核,健全资源档案。对国家级公益林管护面积及合同进行重新调整与续签,完善图、表、卡、册5套810份。加强防火宣传,落实扑火队伍,严格落实护林防火行政、业务“双线四级”责任制和“四个责任制度”,层层完善森林防火工作责任体系。加大宣传力度,先后召开专题会议20余场(次),组织各资源管护站出动防火宣传车辆300余次,人员1000人次,向林区内矿点及周边村社、乡镇发放宣传材料20000多份。与周边村社、矿点签订护林防火责任书10800份,组建义务扑火队210个,队员56578名。严格落实防火值班制度,场、站保持24小时值班制度,继续保持了建场以来无森林火灾的好成绩。针对林区内矿点较多,林场对林区进行了16次全面细致的摸底,清理整顿矿点23处,无限度开采破坏植被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通过大量的宣传教育和封山育林工程的深入实施,林区的正常管理逐步规范,为今后林区全面防止土地沙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知法守法,维护生态资源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林场在向群众宣传的基础上,加大林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乱征滥占、乱垦滥牧、乱捕滥猎、乱采滥挖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建场以来积极配合县局完成项目征占用林地的调查、核实及办理征占用林地手续24起,为依法履行林地资源管理、提升林地科学管理水平提供了依据。林场重视林区基础设施管护力度,对林区围栏、宣传碑(牌),防火道路等设施,按照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确保了基础设施的完善。在信息科技手段日益强化的今天,林场充分利用现代林业信息系统,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做到了科学化防治。在林区设立病虫害监测预报点5处,定时定点监测预报病虫害,把病虫害消灭在萌芽状态。购置高渗苯氧威、氯氰菊酯、敌敌畏等化学农药2000公斤,集中时间、集中人力、集中机械出动防治车辆60余次,人员130人次,对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地段进行精准防治,有效防治面积达60000亩,防治效果达到95%以上,确保了森林资源的安全。同时针对花草滩林区发现蝗虫疫情,在县森防站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林场对重点区域进行了防治,有效杜绝了蝗虫的传播蔓延。通过实施封育措施,使花草滩林区153万亩旱生、超旱生植被类型得到休养性恢复,植被的株数总量增加,植被因受外力的破坏减少,生物产量显著增加,生物质量明显提高,使该区域林地灌丛盖度由原来的不足20%提高到30%以上,有效遏制了就地扬沙和植被退化步伐。
  (三)加大投入 完善设施
  在完善林场基础设施的同时,一些重点工程项目也大规模开展起来。甘肃省永昌县清河绿洲北部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补助试点项目,是由省财政厅、省林业厅列项在林场实施的一项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为一体的生态治理项目。在项目建设中,严格按项目设计和建设内容及标准要求,精心组织,抓主抓重,认真负责,扎实工作,经过全场上下的不懈努力,较好地完成了所承担的各项建设任务,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实现了项目建设的预期目标,所建项目已通过国家林业局和省林业厅的预验收。
  为将2013年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试点固沙压沙造林任务变更为人工补播灌木、多年生草本的自然修复技术措施,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专为此制订的项目计划总投资1000万元。截止2014年底,林场严格按照项目设计规模和建设标准,在实地规划设计的基础上,通过招标将围栏分为四个标段,现已完成修建围栏145公里;设定固定界碑157座,修建警示标牌10座;配备巡护交通工具车1辆;采用机械耙耕和人工撒播等方法,完成人工撒播红砂、珍珠等灌木种子和冰草、沙蓬、披碱草、苦豆子草籽1591.3公顷。在项目建设全面开工前,为了加强管理,提高施工人员对土地沙化治理项目的认识,掌握各项技术措施要点,确保项目建设质量,林场组织工程技术人员,举办专题讲座3场次,现场示范培训5次,印发培训材料2000份,培训项目技术员21名,施工人员达1300人(次),通过项目培训,确保了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提高了建设质量。
  花草滩林区建场以来,共组织实施《国家重点公益林在干旱荒漠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红柳嫁接肉苁蓉试验》、《抗旱造林技术对比实验》、《干旱荒漠区珍珠分殖造林试验示范》,《永昌县花草滩林区植物多样性研究》、《干旱荒漠区国家重点公益林保育技术集成应用》、《干旱荒漠区旱生植被人工破坏生态修复对比技术研究》7项科技项目。其中《国家重点公益林在干旱荒漠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获2010年度金昌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干旱荒漠区旱生植被人工破坏生态修复对比技术研究》获2011度年金昌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干旱荒漠区珍珠分殖造林试验示范》获2014年度金昌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目前,走进林区如同走进天然沙生植物园。昔日的荒漠化严重区域已变成了“土不下山,植被丰美”的生态宝地。曾经饱受水土流失,北部风沙源地的地方已变成稳定的绿洲绿地,自然灾害明显减轻,对缓冲绿洲区风沙危害发挥着第一屏障的作用,绿色的林海使得山河更加壮美。
  (作者孟召开系永昌县花草滩林场场长,柴文运系永昌县花草滩林场副场长)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本书记述了永昌县农牧、林业、水利、电力、史料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孟召开
责任者
柴文运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