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治沙保绿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799
颗粒名称: 造林治沙保绿洲
其他题名: ——喇叭泉林场造林治沙纪实
分类号: S72
页数: 5
页码: 127-13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喇叭泉林场造林治沙情况,包括一、机构沿革、二、治沙锁黄龙造林保绿洲等情况。
关键词: 造林治沙 保绿洲 永昌县

内容

一、机构沿革
  国有喇叭泉林场是二十世纪60年代初,为治理永昌县清河绿洲沙患建起的以旱作沙枣林为主的人工防护林场,始建于1964年,原属武威地区石羊河机械林业总场下属分场,地处永昌清河绿洲西北边、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南缘,西起永昌白烟墩滩、东与石羊河林业总场小西沟分场相连、北抵金川区、南邻武威市,位于东经130。00′-102°15′,北纬38°10′-38°24′之间,永昌县朱王堡、水源两镇以北,下设喇叭泉和韩家沙路两个作业区,经营总面积57714亩。
  1975年根据县革委会《关于成立永昌县清河林场的通知》永革发〔1975〕122号文件精神,成立了“永昌县清河林场”,地址设在我县北部防护林带的清河西大滩,隶属于县农林局,林场以机械造林为主,规模逐步得到扩大。
  1981年金昌市成立时,原武威地区正式将石羊河机械林业总场喇叭泉分场移交给永昌县人民政府,移交职工26名,其中:干部4名,工人22名,隶属于永昌县农林局领导。同年11月,根据永昌县政府《关于东大河林场、喇叭泉林场有关问题的通知》永政发〔1981〕174号文件精神,撤销清河林场,将原清河林场和原喇叭泉林场合并,成立永昌县喇叭泉林场,属副科级事业单位,业务上受农林局领导,场部办公驻地设在宋家沟村北洼子滩(原清河林场场部),总经营面积71964亩。林场下设场部、沙路和喇叭泉3个作业站,赵沟、新堡子、庙台、郑家堡等6个护林点。
  1987年至1989年,在沙路作业站北侧,河清公路西侧建成以苹果梨、锦丰梨、早酥梨、元帅系苹果为主的果园450亩,被命名为“果园一站”。1990年,林场在赵沟护林点以北,筹建1000亩果园一处,命名为“果园三站”;在作业站以东,筹建600亩枣园一处,被命名为“果园四站”。
  1992年,林场改为财政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同年10月,根据三北局酒泉会议精神和永昌县治沙十年规划,永昌县林业局《关于筹备建立永昌县清河地区沙生植被管护站的通知》永林发〔1992〕98号文件精神,建立了永昌县清河地区沙生植被管护站(国营副科级事业单位),实行“永昌县喇叭泉林场”“永昌县沙生植被管护站”,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运行机制,隶属永昌县林业局领导。
  1993年,为加快全县经济林果业发展和满足造林绿化苗木的需求,林场在靠沙路作业站河清公路东侧,与市农行联办700亩苹果园一处,命名为“果园二站”。在喇叭泉作业站以南,赵沟五、六社滩地以北,新开700亩土地,筹建优质种苗繁育基地一处。截止1994年底,已建成了4个果园站,总面积达到2700亩。
  1995年,在果园二站修建了贮量达20万斤的果窖一座。
  1996年,林场引进开发的锦丰梨在第二届全省果品鉴评会上一举夺得金奖,成为林场经济林果业发展的里程碑。另外,林场专门增设了治沙站,从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上有力地促进了清河地区沙化土地的治理工作,加快了林场林木种苗生产和营林工程的建设步伐。
  1997年林场与河西堡盐业分局协议筹建1500亩园艺场一处,命名为沙金园艺场,并在果园一站修建贮果果棚一座。同年县上机构改革时,再次把林场改为财政定额拨款事业单位,年核拨经费40万元,2001年削减为25万元,2002年至2007年又削减为16万元;2008年初又核定为县财政差额预算事业单位,差额率为45%,直至目前。
  2004年开始组织实施死亡沙枣林更新改造工程,当年完成死亡沙枣林更新改造2000亩。截止2007年5月,已完成投资991.6万元,更新改造死亡沙枣林1.3万亩,配套机井12眼、架设输电线路10公里、配套“U”型渠道27.5公里、埋设低压管灌6.8公里、修建管护房屋18间、306平方米、修筑砂石道路18.1公里、栽植各类苗木167.9万株。2010年至2011年,林场顺利完成了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工程,建成林业科技园区600亩,同时林场下设科技园区管理站,进一步加强了林业科技发展步伐。
  2012年林场着力实施创新试验中心建设工程、果园管理站房屋改造工程、果窖改造工程项目,并增设果园管理站和创新试验中心管理站。截止2014年,林场共下设喇叭泉护林站、治沙站、泉管理站、果园管理站、沙路作业站、场部作业站6个资源管护站和林业科技示范园、现代农业创新试验中心2个示范园区。林场现有职工79人,其中在职职工47人,离退休职工32人。在职职工中,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12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6人,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4人,初、高中文化程度的15人。
  二、治沙锁黄龙 造林保绿洲
  国营永昌县喇叭泉林场,是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及全国沙漠化治理重点区域之一,位于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交汇处的南缘,是二十世纪60年代建起的以旱作沙枣林为主的人工防风固沙林场。历史上的喇叭泉林场到处是戈壁沙漠,常年干旱缺水,风大沙多。“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沙子随风淌,不治就上房”正是喇叭泉林场过去所在地区——永昌县清河绿洲风沙危害的真实写照。风沙已经给当地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威胁。长期以来,土地逐年沙漠化成了制约永昌县清河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营造防风固沙林,实现对清河绿洲农业区外围风沙的有效防治,为永昌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立生态屏障,成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喇叭泉林场的中心任务。从建场初期就面对严酷恶劣的环境现实,肩负重大的历史使命,走上了漫长而意义重大的治沙之路。之后,在近四十年的时间里,喇叭泉人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凭着自己的青春和血汗,抱定“绿洲面貌不变,防沙治沙不息”、“治沙工作代代传,定教上天也感怀”的坚定信念,发扬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精神,在永昌县清河绿洲农业区沿沙漠外缘建起了一条长24公里,宽约5公里的防风固沙绿色生态防护屏障,使当地三大风沙口(龙口孤山子一郑家堡、董家堡一流泉滩、西山口半截墩一九坝滩)得到了有效治理,把绿洲向戈壁一侧扩展延伸了5—10公里,共封锁沙丘190多个,固沙4.2万立方米,新增加耕地7万多亩,使绿洲农业区粮食总产由六、七十年代的20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500多公斤。皇天不负苦心人,经过几代喇叭泉人的不懈努力,如今的清河绿洲到处都是粮丰林茂、人民安居乐业的喜人景象。尽管曾一度有过“漂亮姑娘娶不上,妻子儿女顾不上,修了房子住不上,青春播在荒滩上”的戏言,但防沙治沙成果的喜和乐,早已冲淡了喇叭泉人曾经有过的困惑和疲劳。相反,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铸就了喇叭泉人特有的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战风沙,抗干旱,在2004年以来的死亡沙枣林更新改造工程中,喇叭泉人又一次创造了新奇迹。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气候连年干旱和上游水库截水,致使该区域地下水位不断下降,采取人工设施辅助灌水因投入巨大而无法实施。喇叭泉林场原有5万亩沙枣林开始大面积干枯死亡,林场防护功能急剧退化,原已固定和半固定的沙丘重新抬头,再次出现了沙进人退的局面,清河绿洲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又一次面临重大威胁。加大防沙治沙力度,尽快使林场恢复应有的防护功能,已成为林场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喇叭泉林场自上而下齐心协力,抢抓历史机遇,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六大林业生态工程的相继启动,从清河绿洲可持续发展大局着眼,依靠科技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把对死亡沙枣林更新改造作为林场防沙治沙工程的重点突破口强抓、狠抓。经过4年多的努力,终于使绿洲沙漠化治理和生态保护有了历史性突破。主要做法是:
  (一)科学论证,精心规划
  林场针对大面积沙枣树干枯死亡的现状,在广泛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报请县政府同意,聘请了北京林业大学康向阳教授为发展顾问,多次请来实地考察论证后,提出了引入生态经济型防护林理论,把死亡沙枣林改造作为一个突破口和战略重点,分片规划,规模治理,实施因沙、因水、因渠、因土壤、因生物因素,全面防沙治沙,并指导完成了《永昌县喇叭泉林场死亡沙枣林更新改造规划》方案。以此规划和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防沙治沙工程建设的要求,结合林场实际,制定了“因地制宜、逐步改善;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分期实施、综合治理”的防沙治沙长远规划,确定了“紧锁黄龙,力保绿洲”的建设方向,理顺了“依靠科技、防沙治沙”的总体思路,从而为林场防沙治沙工程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为提高土地沙漠化治理效果,林场多次派出科研技术人员到类似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学习,结合林场历年造林治沙的成败之处,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根据新的防沙治沙工程要求和喇叭泉林场所在地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图、表、卡,配套完善的工程实施方案,始终坚持重点区域先治理的原则,在加大流动、半流动沙丘植被封育管护力度的基础上,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理,从而增强了沙丘地自身阻挡、固化流沙的能力;在风沙前沿则结合死亡沙枣林更新改造营建宽林带、大网格、多树种、高标准的多带一体的主体防风固沙林带,使风沙前沿逐步形成了一道乔、灌、草结合,带、片、网相连,固、阻、防并举的生态防护屏障。从2000年以来,已累计完成以人工栽植梭梭、花棒、沙枣、毛条、红柳、枸杞、杨树等沙生林木为主的防风固沙林2万亩,栽植各类苗木425万株,封沙育林1.5万亩,种草2000亩,修建林区围栏34公里。特别是2004年死亡沙枣林更新改造工程启动实施以来,采用“大林带、小网格、乔灌草”复层配置的营林模式,在坚持国有林地林木权属不变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全社会防沙治沙的积极性,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通过集资、入股、招商引资和生态工程项目等多种形式,共完成投资991.6万元,更新改造死亡沙枣林1.3万亩,配套机井12眼、架设输电线路10公里、配套“U”型渠道27.5公里、埋设低压管灌6.8公里、修建管护房屋18间(306平方米)、修筑砂石道路18.1公里,栽植各类苗木167.9万株。改造后的林木成活率、保存率均达到了90%以上,林带、林网面积达到了更新改造面积的63.5%,建成以中宁一号、二号为主的优质枸杞基地1.6万亩,初步在清河绿洲风沙前沿构筑起了大骨架防护林体系生态屏障,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实现了以地养林、以林养林、生态优先的建设目标。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不论是逢年过节,不论是刮风下雨,不论是领导还是职工,喇叭泉林场只有一个旋律、一种精神,那就是人人起早睡晚,深入现场,吃在工地,睡在工地,既要亲自指导,还要示范操作,既要定点负责,又要巡回检查,既当指导员,又当战斗员,真正做到了“三尺铁锹不离手,操作规程不离口”。
  (三)措施得力,成效显著
  为了巩固和扩大综合治理的成果,林场采取了得力的保障措施:
  1、定目标,划责任,加强技术管理。林场实行了岗位责任制管理,逐层签定了目标管理责任书,进一步量化、细化了目标责任考核标准,实行了严格的奖惩制度。对防沙治沙成果的巩固提出了“四定,五统一”的技术操作要求(即定任务、定目标、定地块、定责任;统一组织、统一供苗、统一检查、统一评比、统一验收),做到了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和管理,确保了防沙治沙工程的高质量进行。
  2、求实效,务实际,改善基础设施。林场在认真分析和总结制约林场发展因素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通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向银行贷款、职工集资等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实施生产性基础设施改造项目,实现了对林场原有基础设施的规模化改造和逐步更新,为风沙治理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设施保障。
  3、定制度,搞宣传,营造社会氛围。为了进一步巩固防沙治沙成果,林场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林业法律、法规、政策及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的宣传力度,逐步增强了内部人员和驻地群众防沙治沙的自觉意识,营造了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林场还制定了更为完善的生态资源管护制度,进一步加大了林政执法力度,加强了林木抚育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工作,逐步建立健全了林木病虫害监测预报体系,从而提高了新造林地的成活率和保存率。
  4、重科研,抓培训,加大科技投入。林场在死亡沙枣林改造更新等防沙治沙工程实施过程中,不断引进先进实用的生产技术和成功经验,通过试验、论证逐步应用于生产实践,并逐年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加强课题研究,组织员工进行技术培训,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新技术的开发、推广和普及。仅2000年以来,喇叭泉林场共引进推广截杆造林、泥浆蘸根等实用技术16项,自主研究开发了《沙生林木良种选育》、《干旱营林模式研究》、《防沙治水区域对比实验示范》等科技攻关项目,解决了防沙治沙工程和死亡沙枣林改造更新工程中的技术“瓶颈”,为林场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提高了林场防沙治沙工作的科技含量,也为全县及全市林业科研工作的发展和林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5、展特长,降成本,发展种苗产业。种苗的引进培育是喇叭泉林场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也是死亡沙枣林更新改造和防沙治沙工程的重要前提,几十年的发展已经使林场积累了丰富的种苗培育和管护经验。为了节省防沙治沙工程经费,林场依靠长期积累的育苗经验,根据防沙治沙工程需要,共引进培育沙生林木良种6种,将种苗生产面积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大了5倍,使种苗培育面积扩大到1200亩,实现了种苗生产的基地化,集约化、产业化。到2014年底,年产各类苗木900万株,为林场防沙治沙重点工程实施,提供了可靠适用的苗木供应,同时增强了林场自我发展的造血功能。
  永昌县喇叭泉林场在近40年的防沙治沙工程中,有过早期的辉煌,也有过后来的徘徊探索。今天的喇叭泉又一次战胜了风沙,取得了成功,实现了打造永昌县清河绿洲绿色生态防护屏障的夙愿,为全面推动永昌县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持续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作者闫文虎系永昌县喇叭泉林场场长,曹雄寿系永昌县喇叭泉林场干部)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本书记述了永昌县农牧、林业、水利、电力、史料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闫文虎
责任者
曹雄寿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