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生命家园 造福子孙万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795
颗粒名称: 呵护生命家园 造福子孙万代
其他题名: ——东大河林场发展纪实
分类号: F307.2
页数: 8
页码: 119-12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东大河林场的发展,包括一、组织机构沿革、二、森林资源及分布、三、抢抓历史机遇,再造秀美山川。
关键词: 永昌县 东大河林场 发展纪实

内容

永昌县东大河林场承担着保护和建设永昌县境内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重任。几十年来,东大河林场始终坚持“以管护为主,积极造林,封山育林,综合培育,不断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水源涵养效能”的经营方针,为永昌县境内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保护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组织机构沿革
  东大河林场是解放后,从1949年一个护林小组一个干部一个护林员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1951年,为保护管理祁连山天然林,成立了甘肃省农业厅张掖祁连林务处。同年4月,林务处在永昌县设立大河坝护林站(即东大河林场前身),主要业务是护林。站址在新城子乡毛家庄大队,职工3人,站长刘建国,甘肃临泽人。
  1953年,大河坝护林站更名为西大河护林站,归属永昌县林业工作站领导,由单纯的护林工作逐步开展了森林抚育、迹地更新、采种、育苗等多种经营活动。站址新城子乡毛家庄大队,职工4人,站长李维新,甘肃兰州人。
  1956年6月,西大河护林站更名为西大河森林经营所,归属永昌县林业科领导,所长李金保,宁夏人。1958年5月,西大河经营所更名为西大河林场,场址在新城子乡毛家庄大队,职工16人(其中行政干部3人、技干3人,工人7人,临时工3人),场长崔中月。
  1959年8月,张掖专员公署林业局《函复“关于新建国营林场的报告》(〔59〕林管字第306号)同意新建云庄寺、者峡寨两个天然林林场。永昌县祁连山森林资源由三个林场管护,都归属永昌县林业科领导。云庄寺林场有职工8人,场长何天祥,甘肃武威人;者峡寨林场有职工8人,场长梅兰春,甘肃永昌人。
  1963年,西大河、云庄寺、者峡寨三个林场收归甘肃省祁连山林业局,同年3月,将云庄寺、者峡寨林场合并为东大河林场,场址者峡寨,场长梅兰春。西大河林场场长李金保,场部设在毛家庄。
  1965年,祁连山林业局划为张掖、武威两个森林经营管理局,东大河、西大河林场归武威森林经营管理局领导。同年2月,甘肃省林业局《关于东大河、西大河两个林场合并为东大河林场的报告的批复》(〔65〕林经字第71号)将东大河、西大河两个林场合并为东大河林场,属武威森管局领导。林场下设五个护林站:西大河、新城子、夹道、三岔、南坝;苗圃三处:插剑门、西大河、三岔。场部设在者峡寨,实有职工27人,场长杨洪和,辽宁人。
  1971年6月,东大河林场迁址于永昌县城关镇南门,实有职工33人,场长迟得智,山东人。
  1981年金昌市成立,武威森林经营管理局撤销。11月,东大河林场移交金昌市,由永昌县接管领导(金筹政发〔1981〕5号,永政发〔1981〕174号),属科级单位,业务上隶属于县农牧局领导。场址在永昌县城关镇南门,实有职工40人,场长刘建国。
  1988年5月,为加强祁连山森林资源的管理,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大河林场在名称、建制、编制、经费来源、人事任免审批权限等维持现状不变的情况下,同时成立了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东大河自然保护站(甘政纪〔1988〕7号),实行站场合一,一套人员,二块牌子,受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永昌县双重领导。当时实有职工53人(其中临时工2人),场长柳玉福,甘肃双湾人。
  1988年6月22日,永昌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下达县属事业单位编制的通知》(永编发〔1988〕009号),核定永昌县东大河林场编制55名,其中领导职数2人。
  1993年5月,林场在永昌县清河地区成立了清河果园试验站,1994年6月定名为“东大河林场清河果园管理站”(永林党发〔1994〕004号)。
  2001年5月18日,永昌县人民政府编委办公室核定永昌县东大河林场编制45名。
  2002年,东大河林场被纳入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范围,下设五个护林站,更名为资源管护站。实有职工53人(在编人员42人,自收自支职工11人),场长张有秀,甘肃民勤人。
  2007年7月,经永昌县林业局批复,成立了老人头护林站(永林发〔2007〕61号),林场原设五个资源管护站增加为六个。
  同年,永昌县林业局将原大黄山森林资源管理站移交东大河林场管理,作为东大河林场的一个资源管护站(永林发〔2007〕62号),林场资源管护站增加为七个。至此,永昌县东大河林场下设七个资源管护站:大黄山、西大河、新城子、夹道、三岔、南坝、老人头;三个苗圃:插剑门、西大河、三岔;一个果园管理站:清河。
  2012年3月,永昌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重新规范核定永昌县林业局下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职数的通知》(永机编发〔2012〕12号),永昌县东大河林场为正科级建制,核定事业编制45名,其中:正科级领导职数2名(书记、场长各一名),副科级领导职数1名(副场长)。经费供给形式为财政差额拨款。实有职工58人,其中财编人员39人,企业职工19人。场长孙建忠,甘肃永昌人。
  二、森林资源及分布
  (一)自然地理
  东大河林场位于河西走廊祁连山中部,永昌县东大河、西大河中游。地理位置为:东经101。24′-102。10′、北纬38°01′-38°10′。东与武威市大、小口子相连,南与肃南县西营河自然保护站林区接壤,西与山丹军马场自然保护站林区相接,北与山丹县大黄山自然保护站林区接壤。东西长120公里,南北宽20-50公里不等。林区地形为祁连山山地,地势呈南高北低,海拔一般为2400—4000米,坡度20—40°。气候为典型大陆性高寒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9℃;年降水量385.2毫米;年蒸发量1258.3毫米;植物生长期约135—150天左右;平均风速1.6米/秒;年均相对湿度约50—60%。本区河流主要有东大河、西大河。东大河和西大河是永昌县、金川公司等单位工农业用水的主要来源。
  (二)森林资源
  东大河林场总土地面积为811163亩(包括大黄山250000亩),其中有林地56533亩,占总土地面积6.97%;疏林地2684亩,占总土地面积的0.33%;灌木林地176309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1.74%;未成林地95801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1.81%;苗圃地186亩,占总土地面积的0.02%;宜林地6191亩,占总土地面积的0.76%。非林地473459亩(其中道路212亩、水域158亩、工矿建设用地340亩、未利用地27886亩、牧草地444863亩),占总土地面积的58.37%。
  (三)资源分布
  森林植被可划分为4个植被类型组(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乔木树种分为3科4属4种(松科有青海云杉和落叶松,柏科有祁连圆柏,杨柳科有山杨)灌木树种189种(已鉴定的灌木主要为蔷薇科、豆科、杨柳科、小檗科、忍冬科、虎耳,草科的灌木),草本1066种(主要为禾本科、藜科、毛茛科、十字花科、虎耳草科、蔷薇科、豆科、龙胆科、玄参科、菊科以及鸢尾科的草本)。海拔3900—4200米为高山寒漠带,水碛石,生长稀疏势状植物;海拔3400-3900米的亚高山灌丛草甸带,植被以高山柳和矮草类蒿草群落为主,地表还附生有苔藓、地衣,植被覆盖度70%以上。植物主要有高山柳、鬼箭锦鸡儿、金露梅、银露梅等茂密灌丛和苔草、蒿草、火绒草、早热禾等草甸植被;海拔2600-3400米的森林灌丛草原带,植被以乔木、灌木混交林为主,地表着生苔藓。乔木树种有云杉、祁连圆柏等,灌木树种有爬地柏、小蘖、高山绣线菊、花楸、水枸子、鬼箭锦鸡儿、柠条、金露梅、高山杜鹃、山柳等;海拔2400-2600米的中山地带及山前冲积扇上,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海拔2400-2600米的前山干草原带,植被稀疏,以克氏针茅、驴驴蒿、冷蒿、芨芨草、醉马草等为主。其它野生植物有发菜、蘑菇、地卷皮(地软皮)、野韭菜、苣苣菜、羊蹄子、地蔓(甘蔓)、猪耳朵(车前子嫩叶)、苜蓿、艾叶、蕨麻等。
  (四)野生动物资源
  林区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有大小动物上百种。属国家一级类保护动物有2种(马麝、金雕),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8种(马鹿、血雉、雪鸡、蓝马鸡、猞猁、荒漠猫、岩羊、苍鹰),属甘肃省保护动物3种(雉鸡、赤狐、狍鹿)。
  三、抢抓历史机遇,再造秀美山川
  横贯河西走廊三地市的祁连山水源涵养林是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的源头,是河西460万人民及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盟各族人民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命根子”,是当地工农业生产的生命线。它的兴衰,直接关系到这一区域内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人民安居乐业。
  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千里绿色屏障,在古丝绸之道河西走廊的历史上曾是一片森林茂密,五谷丰登、美丽富饶,统治者相互争夺之地。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推进,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社会地位愈来愈高。1988年,成立了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从而开始了有组织、有领导的保护与建设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工作,祁连山迎来了新的曙光。进入新世纪,东大河林场抢抓国家实施林业六大生态工程的历史机遇,勇于创新、锐意进取、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求真务实,全面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工作
  1、规范管理,森林资源稳步增长。严格按照《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管护责任书》的要求,将森林资源管护面积分解落实到人头、地块、沟岔,与资源管护站、护林员层层签定森林资源管护责任书,进一步明确各自管护范围及各地类面积,并制定符合实际的责任考核办法,做到管护人员、管护面积、管护职责、奖惩“四到位”和管护位置图、管护责任落实表、管护职责上墙公示,从根本上扼制了林区“三乱”现象的发生,整个林区社会治安趋于稳定,森林资源管护实现了质的飞跃和稳步增长,森林覆盖率由1982年的23.3%增长到现在的34.15%,活立木蓄积达59万立方米。森林资源管护的内容也由森林、野生动物拓展到森林、野生动植物、林地。对辖区内的各经营矿点及工程建设项目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清理、登记造册、建档立卡,做到底子明、数字清,森林资源管理更加规范有序。2006年被甘肃省林业厅授予“甘肃省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先进单位”。在做好森林资源管护的同时,积极建立森林资源监控、监测体系,及时、准确、科学地掌握森林资源消长变化情况。现全林区有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固定样地43个,林区划为38个林班1918个小班。在森林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森林资源档案,加强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工作。通过不间断的记录、积累、整理、分析,总结出东大河林区森林年生长率为2.47%,年枯损率为0.17%。森林资源档案的完善,在落实森林资源管护责任、实施封山育林及规划人工造林设计等林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林业生产提供了最可靠、最基本的数据。
  2、科学预防,森林防火防控能力不断提高。森林防火工作是森林资源管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工作中,东大河林场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以火源管理为中心,以依法防火为突破口,加强防火基础设施,扑火装备和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森林防火综合能力。全场干部职工不断提高森林防火意识、责任意识,加大巡山查林力度,对重点林区、重点部位和重点时段死看硬守,集中精力消除火灾隐患。每年森林防火期来临之际,全场有组织、有计划地深入到沿山乡镇、村社、矿点、周边牧群,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以法律法规和森林防火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大造森林防火舆论氛围,不断提高广大农牧民的森林防火意识。林区共计预制、栽植森林防火、资源管护等内容的大型宣传碑牌220块。全面清查登记造册林区常驻人员,每年与林区各矿点、周边牧民签定《森林防火责任书》300余份落实防火责任,组建义务扑火队30个,义务扑火队员4500余人。为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东大河林场不断完善森林防火设施设备,购置森林防火扑火器具2000多件,新建森林防火了望塔6座,安装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2套,修建森林防火应急取水点12个,森林火险监测系统1个,有效提高了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同时,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确保信息畅通。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确保了森林资源安全,保持了建国以来林区未发生森林火灾的优异成绩。1988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护林防火先进集体;2005年、2013年被祁连山管理局授予“森林防火先进集体”;2011年、2014年被永昌县森林草原防火指挥部授予“森林防火先进集体”。
  (二)开拓创新,努力开创营林生产新局面
  1、加快封山育林,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东大河林场自七十年代开始封山育林,截止2000年,分别在南坝石门子,三岔老人头、东沟,夹道二沟共封山育林3.9万亩,挖土壕、垒石墙围栏22890米。目前,四处封育区内森林植被生长茂盛,林缘天然生长的幼树下移50—100米,林内天然更新良好,每平方米幼树达1.4—1.8株,灌木盖度由封育前的20%提高到35%。天保工程、三北四期工程实施以来,完成总封禁面积28.5万亩(天保工程封山育林20.7万亩、大黄山三北四期7.8万亩),修建以水泥桩、钢角铁、钢绳、铁刺丝为主的围栏123公里(天保100公里、大黄山三北四期23公里)。对封山育林固定标准地进行成效调查结果显示,封山育林3年后,林区灌木盖度增加了6%—10%、灌草综合覆盖度增加了15%—90%,最高可达95%,封育效果十分明显。封山育林工程建设标准高、质量好,管护措施到位,正在发挥着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在完成封山育林工程的同时,及时建立健全封山育林技术档案、设立标准调查样地,为今后封山育林效果调查奠定了基础。在封育围栏建设上,积极探索,不因循守旧,打破过去挖壕沟、垒石墙的模式,因地制宜采用角铁、水泥桩钢丝、刺丝围栏,既保证了工程质量,又相对节约了资金,更重要地是减少和避免了对植被的破坏。
  2、加快人工造林速度,扩大森林面积。1972年到2001年,东大河林场始终坚持人工造林,目前老人头资源管护站、二沟等多处封育点人工林已封育成林2200亩(其中青海云杉2070亩,落叶松130亩),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高水源涵养效能有极大地促进作用。随着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四期工程的深入实施,东大河林场抢抓机遇,大规模地进行荒山造林,从2002年至2014年,共计完成荒山造林10000亩,现保存率为68%。在造林树种布局上,扭转过去造林树种的单一化,坚持适地适树原则,经过长期的考察、试验、总结出“阴坡云杉阳坡柏(沙地柏)、低洼沙棘河边柳(红柳)、小叶锦鸡儿遍地有”的造林树种布局思路。
  3、加快种苗培育,做大做强林木产业。东大河林场育苗工作开始于1957年,在西大河毛家圈设立了第一所苗圃,随着更新造林事业的发展,先后设立了三岔苗圃、插剑门苗圃、南坝石门子苗圃,苗圃面积共计130亩。从1957年开始到1969年云杉叉腰育苗,共完成育苗面积106.3亩,由于云杉育苗难度大、技术不过关、管理粗放以及“四清、文革”影响等客观原因,成苗尚少,基本失败。自1970年以后,实行专人管理、年度大检查、一年一度总结交流育苗经验、订立育苗技术规程等有效措施,育苗质量、数量都有了显著提高。到1980年,这十年间是云杉育苗的稳定发展阶段。在此期间,全场共育苗109.8亩,出圃苗木184.6万株。1981年至1985年,由于经费不足,育苗面积逐步下降,五年间育苗26万株。自1986年至1998年,为了改变祁连山树种单一的现状,先后培育了落叶松、华山松、油松等。1998年开始进行扦插育苗试验,经过三年努力,沙地柏扦插育苗成活率达到68%以上。2002年,沙地柏作为林场荒山荒坡造林的一个优势树种大面积培育,当年新育沙地柏23亩,株数达到23万株。2005年《沙地柏扦插育苗荒山造林对比实验》被金昌市科技局评为“科技进步”三等奖。自1999年至今,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扩大了育苗规模,进一步完善建立了三岔、西大河、插剑门三个苗圃,总经营面积500亩。苗木从质量、数量以及品种上有了明显的突破。依据我县降水少,蒸发量大、荒漠化程度严重的实际,以培育乡土树种、优势树种为主,现培育各类苗木2500万株。苗圃平均每年可为社会提供云杉等绿化大苗10000多株,培育的云杉绿化大苗,树形美观,成活率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4、加快产业开发,拓宽多种经营渠道。1993年,东大河林场被改为全额预算、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后,面对单位财务运行的困难,林场在永昌县清河地区喇叭泉林场风沙前沿,更新改造沙枣林地1200亩,成立了东大河林场清河果园试验站。经过几年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果管站现有机井3眼,高低压输电线路2.5公里,水渠6.7公里,房屋27间、750平方米,栽植农田防护林120亩,初步形成了渠、路、林、田、井的格局。为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1999年,东大河林场向农行永昌县支行贷款37万元,用于果园试验站的综合开发。一是新修果园围墙3701米,新砌输水渠道2168.7米;二是积极调整种植结构,依据本场实际,通过反复考察论证,成功地引进定植临泽红枣700亩,1.1万株,建成目前永昌县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枣园,形成了枣粮间作的经营模式;三是紧抓西部大开发和林业六大生态工程全面实施的历史机遇,扩大林木种苗培育,累计培育各类绿化及沙生苗木14个品种,99.6亩,约94万株。
  三处苗圃和清河果园试验站作为东大河林场的多种经营实体,为东大河林场进一步加强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保护和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清河果园试验站的建设与发展,对周边乡镇的农业结构调整及综合开发也将起到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5、加快保护区开发,着力打造生态旅游。2002年6月,东大河林场坚持“严格保护、统一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在风景优美的三岔资源管护站(河沟)开展了森林生态旅游,引导游客浏览祁连山原始自然风光。但受季节影响,河沟旅游区每年只能经营三至四个月。旅游区营业期间,东大河林场在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的同时,不断完善区内基础设施建设,由于生态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加之基础设施和相关服务设施不配套,景区内吃、住、行条件不完备,没有形成游、娱、购的服务体系,2005年后河沟生态旅游区停止营业。2012年是永昌旅游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永昌县委、县政府按照“突出特色、同步实施”的原则,紧紧围绕转型跨越、富民强县的战略目标,立足永昌独特的历史人文积淀和自然生态环境,坚持以山水为体、文化为魂,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切实加大特色资源开发力度,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县旅游产业发展进入提档升级、提质增效的快速成长期。2012年10月22日,永昌县豹子头省级森林公园经甘肃省林业厅(甘林场函〔2012〕621号)批准设立。森林公园地理坐标东经101。47′04″~101°48′55″,北纬38°05′05″~38°05′54″,规划总面积580公顷。按照新时期国家加快森林旅游发展战略,豹子头省级森林公园,将充分利用祁连山东大河丰富的森林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遵循“重在自然、贵在和谐、精在特色”的规划理念,以祁连山自然景观资源为依托,合理融入永昌森林文化及民俗文化,健全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开发生态游览观光、休闲野营、科普教育、户外运动健身和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与休闲项目,使之成为一个吸引力强、品位及美誉度高的省级森林公园精品。
  (三)锐意进取,积极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东大河林场曾先后实施了祁连山保护区护林防火无线组网工程、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项目、祁连山保护区危房改造项目、标准化资源管护站建设项目、国有林场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工程、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公租房建设等项目。新建框架结构六层住宅楼3栋,150套,建设面积11114平方米;新建或改造资源管护站(点)九处3455平方米;建立消防物资储备库1座147.25平方米,维修林区防火道路275公里;架设输电线路11.5公里;架设电话7部;为基层站(点)购置电视13台,安装电视覆盖设备13套,太阳能光束电源4台;修建水窖4个、开挖吃水井1眼;林场办公楼建立局域网,实现了办公自动化、信息网络化;购置办公、通讯、交通等设施设备500多台(件)。随着各项工程建设步伐的加快,各基层站点均已先后告别危房、搬进新居,职工工作、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汗水播洒沟梁峁,绿荫片片秀山川。多年来,东大河林场全场职工发扬积极进取、团结协作、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林场各项工作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开创了新世纪林场工作的新局面。
  (作者杨开恩系永昌县东大河林场场长,张燕系永昌县东大河林场干部)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本书记述了永昌县农牧、林业、水利、电力、史料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杨开恩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