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二、发展历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789
颗粒名称:
二、发展历程
分类号:
F307.2
页数:
4
页码:
108-11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林业发展历程,66年的历史,承载着66年的林业辉煌。纵观我县林业发展的历程,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关键词:
永昌县
发展历程革
永昌林业
内容
66年的历史,承载着66年的林业辉煌。
66年来,在全体林业人的不懈努力下,实现了以“灰色印象”到“绿色主题”的艰辛跨越,推动了永昌生态林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面貌,历届县委、县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牢牢抓住国家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平原绿化工程这个发展机遇,围绕“增资源、增活力、增效益”和“绿起来、活起来、富起来”的发展思路,以南保水源、北治风沙、中建绿洲为重点,广泛发动群众,动员社会力量,举全民之力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生态林业建设工程。经过66年的不懈努力,永昌县生态环境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生态体系逐步完善,林业生态功能不断显现,林业产业体系日益发达,林业经济社会功能不断增强。到2014年底,全县森林面积由建国初的91万亩发展到194.6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的1.04%提高到了27.22%,林木总蓄积量由建国初的16万立方米增加到现在的113.97万立方米。
纵观我县林业发展的历程,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起步始创阶段(1949-1957年)建国初期,林业被确定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原生木材。但由于过度采伐,林木资源日渐匮乏,已临界枯竭边缘。发展林业,刻不容缓,植树造林,时不我待。刚开始永昌没有育苗生产,更缺乏育苗技术,植树全靠截干埋栽。1952年,在北海子设立永昌县苗圃,试育沙枣种子、小叶杨苗和杨树扦插苗,才告别了杨树截干造林的历史,开始进行植苗造林。广大人民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轰轰烈烈地开展以插风墙、护柴湾为主要目标的造林运动,拉开了永昌造林绿化建设的序幕。年造林株数在5万株左右,每年折算面积0.15万亩。营造林主要以风沙危害严重地段和四旁绿化为主,但造林绿化分散而零乱,规模小,且防护效益较低。
二、曲折相持阶段(1958年-1977年)这是一个波澜起伏的历史时期,先后经历了“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调整和“十年动乱”等。这一阶段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动力与阻力并存,发展与停滞相伴。首先,根据“二五”期间林业工作的基本任务以及1958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在全国大规模造林的指示》,林业建设开始步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其次,由于“大跃进”、“大炼钢铁”、“十年动乱”等运动,更使我县原本有限的森林资源遭到大量砍伐,短短的几年间遭遇了严重破坏。第三,对林业造成更为深远负面影响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林木、林地权属混乱局面,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针对内乱和“人民公社化”对森林资源造成的严重破坏,中央适时调整了林业政策,加大了对林业的经济扶持。一是确定以营林为基础的林业建设方针,按照“基地办林场,林场管基地”的思路,大力发展社队集体林场。全县建起了95个社队林场,营林面积达到0.8万亩,社队林场有了长足的发展;二是平原绿化有了新的进展,逐步从“四旁”植树发展到建设农田林网。我县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对营造农田防护林进行了规划设计,提出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并把平原绿化纳入到农田基本建设全局之中,采用“窄林带、小网格”的形式,选择二白杨、沙枣、新疆杨等适生树种,进行农田防护林网建设。二十世纪60年代,在喇叭泉林场营造了以旱生沙枣林为主的人工防风固沙林,实现了对清河绿洲农业区外围风沙的有效防治。
三、恢复发展阶段(1978-1985年)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三北防护林工程,大力提倡种树种草,特别是有计划地营造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并把这项工程列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永昌县被列入“三北”一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县,于1985年完成了“三北”一期防护林造林任务,累计完成防护林体系建设9.5万亩。从此,永昌林业建设走上了恢复发展的轨道,全面展开了林业建设工作,确定了“集体造林为主,国家补助为辅,因害设防,因地制宜,因水制宜,由近及远,先易后难,建立乔灌草、网带片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经过7年的不懈努力,永昌大地上的林木得到了恢复性发展。
四、转型升级阶段(1986-1999年)林业作为永昌县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
要组成部分,转型升级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为此,永昌县委、县政府按照“南保青龙,北锁黄龙,中建绿龙”的林业建设总体目标和“稳定用材林,建设防护林,扩大经济林”的发展战略,将林业建设的重点放在了平原灌区农田林网化建设上,并建立了相对成片的商品用材林和经济林基地,确定了清河实施以锦丰梨、早酥梨为主的经济林基地建设工程;东河、城郊实施以大接杏、仁用杏为主的小果树园子建设工程;西河实施以杨树、沙枣为主的小树园子建设工程,并采取多种强力措施,使平原绿化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最终实现林业的转轨升级。此后,永昌林业建设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先后启动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二、三期工程、平原绿化达标工程、防沙治沙工程等一批重点建设工程,1998年实施了平原绿化达标建设。全县除红山窑乡、新城子镇外,其它8个乡镇总体上实现了平原绿化达标。永昌县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这一阶段永昌累计完成造林27.6万亩,其中:三北人工造林14.2万亩,封山(滩)育林(草)11.5万亩,农田林网3.9万亩,四旁植树折合面积0.9万亩。
五、快速跨越阶段(2000年-2014年)进入新世纪以来,林业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出来,国家开始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林业以较大的倾斜和扶持,林业迎来了快速跨越的良好机遇。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做出了“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恢复植被、保护生态”的决策,对林业采取“重予轻取”政策,在政策和资金上对林业进行重点扶持。随着六大工程的全面实施,造林绿化步伐显著加快,森林资源保护有效加强,初步形成了全社会办林业的良好局面。2001年4月,党中央出台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2009年,在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又提出“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林业具有特殊地位”。从而形成了我国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改善荒漠生态系统、全面推进生态建设的基本格局。2012年,党的十八大又把生态文明写入党章,上升为五位一体,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之中,充分体现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
这一阶段,永昌林业紧紧围绕国家启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六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契机,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着力构建完善的生态安全、发达的林业产业、繁荣的生态文化三大体系,以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为中心,以巩固水源涵养林,进军北部防护林,突破农田防护林为核心,以增加林草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依托,紧紧围绕“大地增绿、林农增收、生态增效”的总体目标,深入推进“南保青龙、中建绿龙、北锁黄龙”发展战略,以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建设、重点公益林建设、百里生态、死亡沙枣林改造、武当山水云山狮伏山绿化、金永高速公路绿化“十大工程”为依托,着力构筑绿色生态屏障,走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的路子,使永昌林业保持了迅猛发展的良好势头,县域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森林资源的培育、管护和利用逐渐形成较完整的组织、法制和工作管理体系,林业产业实力不断增强,基本形成了生态、产业两大体系齐头并进,相辅相成,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并实现了由部门办林业向社会办林业,全民兴林业的过渡,迎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春天,林业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凸显。全县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6.02万亩,封山(滩)育林(草)48.84万亩,发展以枸杞、葡萄、苹果、梨、大接杏为主的特色林果2.7万亩,建成特色育苗基地30个,面积0.4万亩;建成林业科技生态园2个,面积0.26万亩;建成义务植树基地8处,面积达1.5万亩,四旁义务植树1000余万株,林业生态建设及经济发展进入了快速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目前,永昌林业不断发展壮大,造林绿化成效显著,森林资源持续增加,林业结构渐趋合理,林农收入不断增加,林业执法全面铺开,水源涵养能力进一步提高,“三防”体系日臻完善,林草植被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县域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得到了充分发挥。林业发展为永昌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本书记述了永昌县农牧、林业、水利、电力、史料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光明
责任者
孙建忠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