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农业综合开发纪实(1996-2014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785
颗粒名称: 永昌县农业综合开发纪实(1996-2014年)
分类号: F323.4
页数: 4
页码: 101-10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农业综合开发纪实,永昌县农业综合开发实施以来,项目区覆盖全县10个乡镇的30多个村,通过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及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田间工程建设,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生态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通过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效带动了永昌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通过大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实施农民技术培训,推动了农业科技进步,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农业综合开发成为最受群众欢迎的“德政”工程,为助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关键词: 永昌县 农业综合 开发纪实

内容

永昌县农业综合开发实施以来,项目区覆盖全县10个乡镇的30多个村,通过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及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田间工程建设,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生态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通过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效带动了永昌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通过大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实施农民技术培训,推动了农业科技进步,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农业综合开发成为最受群众欢迎的“德政”工程,为助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永昌县于1996年3月被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为了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1994〕7号文件《关于农业综合开发若干政策》的规定精神,管理好全县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为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经县委、县政府研究,于1997年设立了永昌县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办公室(县编委〔1997〕38号文件),作为县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原县综合办、小康办、帮扶办、农建办等并入县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办公室。核定事业编制8名,其中:专职领导职数3名,工作人员4名,即文秘档案1名、财务统计1名、干事2名,工勤人员1名(司机)。为了适应机构改革的需要,县委、县政府于2002年(县委发〔2002〕83号文件)重新设置永昌县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办公室(挂永昌县“两西”扶贫开发办公室和永昌县小康建设办公室的牌子),将管理职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归口县财政局管理,人员编制数不变;又于2005年12月(县委发〔2005〕57号)将永昌县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办公室承担的农村帮扶、扶贫、小康、“两西”建设职能划归县农牧局管理;2006年11月,永昌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将永昌县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办公室更名为永昌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永机编办发〔2006〕04号);2010年12月,根据县政府机构改革方案(永政办发〔2010〕115号),再次设立永昌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为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机构,归口县财政局管理,内设办公室、综合股、项目股,其人员规定和主要职责按原规定执行。目前,永昌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实有在编人员7名,其中:主任1人,副主任2人,文秘人员1人,项目统计1人,财务会计1人,工勤人员1人。
  1996年3月,永昌县被国家批准列为甘肃省首批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县(全省仅四个),迎来一个开门红。永昌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依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程要求,再接再厉,积极主动申报和争取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成绩斐然。据统计:1996年—2014年期间,累计争取和实施国家及省、市开发办批复下达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65项,其中土地治理项目32项〔宜农荒地开垦项目1项、中低产田改造项目24项(含优质粮食基地、优质啤酒大麦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生态综合治理项目),膜下滴灌节水示范项目1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6项〕,农业科技推广综合示范项目1项,省直科技推广项目4项,产业化经营项目28项(2006年以前产业化经营项目称为多种经营项目),其中:投资参股经营项目1项,财政补助项目16项,财政贴息项目8项,部门项目3项。累计完成项目投资64592.88万元,其中:财政资金16304.2万元,自筹资金30028.68万元,银行贷款18260万元。
  2010年,积极争取,国家及省发改委批准永昌县实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工程田间工程及农机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县委、县政府选择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作为项目法人全面负责项目实施管理。项目启动实施以来,在省发改委、省农综办和市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实施项目建设5项(2010-2014年),完成总投资3135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2609,地方配套526万元。
  1996-2014年期间,永昌县农业综合开发累计完成土地开发面积39.59万亩。即:先后在朱王堡镇三沟村、头沟村、流泉村、新堡子村、梅北村、水源镇方沟村、北地村、胜利村、宋家沟村、华家沟村、杜家寨村、东寨镇双桥村、头坝村、六坝乡七坝村、新城子镇南湾村、赵定庄村、刘克庄村、西湾村、兆田村、红山窑乡毛卜喇村、姚家寨村、夹河村、永胜村、焦家庄乡焦家庄村、楼庄子村、南坝乡西校村、何家湾村等30多个村,完成改造中低产田23.86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5.13万亩,高产稳产田3.6万亩,建设优质粮食基地5.9万亩,优质啤酒大麦基地4万亩,土地沙化治理面积0.28万亩,推广膜下滴灌节水示范面积0.42万亩。
  项目建设严格按照国家规程,科学规划,有序推进,现代化管理。项目区形成了“灌渠防渗、道路平坦、林带成网、条田成方、基础设施配套”的格局。项目区累计建成斗、农渠749.38公里,架设低压管灌72.3公里,配套管(喷)灌面积8340亩,膜下滴灌4200亩;修筑田间机耕路558.6公里;营造农田防护林网10.5万亩;平整土地24.5万亩,新打维修机井97眼,购置配套各类农业机械164台(套)。项目区改善灌溉面积30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5万亩,改良土壤面积24万亩。通过配套建设渠道、机耕路、桥涵、闸、林、井、滴灌、管灌等工程设施,大力实施增施农家肥、机耕深翻、秸秆还田等土壤改良措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基础设施显著加强,农业综合能力显著提高,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在坚持抓好农田基本建设不动摇的同时,县农业综合开发大力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并着力加强对项目区农民的技术培训,用科技武装农民,用现代理念提升农民劳动技能。使之成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带头者和生力军。
  2001-2003年,争取实施了《永昌县冷凉灌区农业科技推广综合示范项目》。三年相继完成项目投资2280.7万元,其中:财政资金967.5万元。重点围绕“优质小麦、高原无公害蔬菜和优质肉羊”三大绿色产业实施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大规模推广应用。一是在小坝核心区完成种苗组培中心454平方米,购置配套组培器械1万多台(件),无立柱日光温室24座,种薯储藏窖一座和原原种防虫网室35亩等;二是在肉羊场核心区建成冻、鲜精液采、配、贮中心1145平方米,胚胎移植室182.5平方米,并配套必要的改良器械1123台(套),种羊舍及运动场8座,饲料加工车间250平方米,配套原料成品库房600平方米,青贮氨化池750立方米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实施了优质肉羊(波德代和陶赛特)纯繁和冻精生产实验项目;三是在项目重点推广示范区和辐射区--涉及全县10个乡镇,建成了乡、村一、二级小麦、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建立了乡村杂交改良站(点)27个,新、改建标准化暖棚圈舍14300间,种植饲草5.25万亩,发展规模养殖户12633户。扶持养殖大户35户,提供优质种公羊50只,共授配改良母羊18539只;四是依靠技术依托单位在小坝核心区建立了农业科技计算机信息网络与专家咨询系统,为生产者、经营者、决策者及科技人员、管理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五是围绕实施项目在项目区开展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同时还利用项目技术依托单位、农广校、畜牧站、农技中心等阵地,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智远教授、黎大爵教授、刘宜生研究员和全国养羊专家赵有璋教授、外国专家等国内外农业、畜牧、林果、节水专家来项目区讲学、培训,培训人数达7万人次。同时配合全国养羊专家赵有璋教授,指导实施了国家科委“948”《国外肉羊引进、纯种繁育与推广》项目。
  先后在土地治理项目区安排科技措施,同时实施省直科技推广项目,由省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负责技术推广,引进推广宁春39号、甘春20号春小麦、甘啤4号啤酒大麦农作物新品种,陇亚9号、10号胡麻新品种标准化栽培技术,垄作沟灌节水技术,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小麦标准化生产技术等农业适用技术,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农民10万人(次),发放培训资料20多万册。通过助力农业科技,不但使县域农业项目区内建设的科技推广工作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也促进了全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截至2014年,全县优质啤酒大麦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以胡萝卜、花椰菜为主的优质无公害绿色蔬菜基地种植面积10万亩、肉羊饲养量突破130万只。
  同时,围绕啤酒大麦、优质肉羊、优质小麦、畜牧业、高原无公害蔬菜等特色优质产业,积极争取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实效明显。以投资参股、财政补助和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先后相继扶持培育产生了永昌县朱王堡镇三洋啤酒原料面业有限责任公司、甘肃中农草业股份有限公司,永昌县德赛羊业有限公司、金昌市春芽粮油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甘肃一品弘植物油开发有限公司、金昌市福海生态科技园、永昌县金穗麦芽有限公司、永昌县山头庄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永昌金农农业园有限责任公司、永昌元生饲料有限责任公司、甘肃杨柳青牧草饲料开发有限公司、永昌县天富养殖专业合作社、永昌县清河麦芽有限责任公司、永昌县金丰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永昌县天塬乐瓜果蔬菜专业合作社、永昌金良生态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金昌市德穗源农产品销售专业合作社、永昌县天寿面业有限责任公司、甘肃一品弘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永昌县流泉农民专业合作社、永昌县海量辣椒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二十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
  诸多项目的实施,有效增强了龙头企业抗风险能力,提升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动力,极大地带动了永昌县啤酒大麦产业、优质畜牧业、高原无公害蔬菜、玉米制种、食用油等优势特色产业。
  (作者李柏系永昌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龙建军系永昌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秘书)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本书记述了永昌县农牧、林业、水利、电力、史料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柏
责任者
龙建军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