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永昌县良种繁殖场发展历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780
颗粒名称:
永昌县良种繁殖场发展历程
分类号:
S339
页数:
2
页码:
94-9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良种繁殖场发展历程,永昌县良种繁殖场成立于1955年3月,至今已经走过了60个春秋。60年的栉风沐雨,60年的艰苦奋斗,60年的自强不息,60年的闪光足迹,都给人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记忆。
关键词:
永昌县
良种繁殖场
发展历程
内容
永昌县良种繁殖场成立于1955年3月,至今已经走过了60个春秋。60年的栉风沐雨,60年的艰苦奋斗,60年的自强不息,60年的闪光足迹,都给人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记忆。
新中国成立之初,经过长期战乱的中国农村百废待兴。农作物产量低下是当时全国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之一。据《永昌县农业志》记载,解放初期,全县的小麦种植,品种单一,亩产只有84.5公斤。解放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多次作出关于推广良种的指示,以解决粮食不够吃的问题。1949年12月,农业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将推广良种作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狠抓落实。1950年2月,农业部发布《五年良种普及计划(草案)》,要求开展群众选种运动,建立品种改良制度,保证五年内完成良种普及计划。1955年6月,农业部、粮食部、商业部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发出《关于加强粮食、棉花、油料作物优良品种繁育推广工作的联合指示》,要求加速主要农作物良种的评选和推广,逐步建立良种繁育推广制度。1955年3月,县人民政府在城关镇(原北海子乡)大坝村成立了县国营农场。1959年7月,定名为永昌县园艺场。1963年12月,又改称永昌县小坝良种示范繁殖场(因场内耕地浇灌小坝水系而得名),隶属县农林局,事业单位编制,并成立中共永昌县小坝良种示范繁殖场支部委员会,全场共有职工54名,其中,中共党员5人。当时,场属耕地500亩,其中,场区周围有耕地420亩,焦家庄乡楼庄子村有耕地80亩。繁殖场的主要职能是以繁育农作物优良品种为主,兼营畜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并承担省农业科学院和武威、张掖地区农科所的科研项目。1974年,更名为永昌县良种繁殖场至今。
建场之初,面对“一穷二白、环境恶劣”的状况,如何完成上级下达的农作物良种繁育任务,是摆在当时全体干部职工面前的首要问题。在困难面前,老一辈良种场干部职工没有退却。当时在全场干部职工中流传着一个口号“不怕困难九十九,挺起腰板朝前走”。1963年12月,在第一任书记胡培荣、场长葛秀芳的带领下,白手起家的他们凭着艰苦奋斗的精神,拾野粪,埋沙荒,移土造田;风里来,雨里去,修坝挑渠。精心研究耕地综合治理措施,悉心制定良种繁育规划,发起了改造百年荒滩、改造穷家僻壤的攻坚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贫瘠在汗水中变得肥沃,荒凉在智慧中变得繁华,土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旱涝保收的良种繁育基地孕育出了新的希望。
据良种繁育场的郭新宇同志在《我是如何培育推广小麦良种的》一文中记载。60年代中期,良种场引进推广了“阿勃”、“欧柔”、“杨家山红齐头”等小麦良种,替代了当时全县大面积种植的“兰州紫杆子”、“大白头”、“甘肃96号”、“武功774”等品种,使小麦亩产由原来的93.5公斤增加到172公斤,每亩增产84%。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中期,用“甘麦8号”、“甘麦33号”、“甘麦39号”、“3-3”“内乡5号”、青春系列等品种,更替了“阿勃”、“欧柔”等品种,小麦亩产又提高到30,3公斤,每亩增产76%。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推广种植“陇春8号”、“7020(3)”等良种,亩产达到431公斤,每亩增产42%。80年初至90年代初,推广“武春121”、“永良4号”等品种,亩产最高达500公斤。60年代至90年代期间,良种场先后引进试验推广小麦品种共有31个,为全县发展农业生产,促进种子事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90年代以来,随着县种子公司、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种子管理站等单位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职能的强化,良种场工作重心逐步从良种引进试验向良种提纯复壮转变,依托当地主栽品种小麦、大麦的种植,开展了三圃田建设。多年的试验示范和推广,有效解决了品种的混杂退化,延长了良种的使用年限,每年为社会提供优质小麦、大麦良种20万公斤以上。
2000年以来,全县粮食产量实现连续大丰收,人民群众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跨越,农业生产也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生产职能机构的分工日趋精细,良种场在农业发展中的良种推广职能逐步弱化。为此,2006年,县政府将县良种繁殖场列为全县城郊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园区,建成大型联栋日光温室1座,高标准二代日光温室27座,建立蔬菜新特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基地,并积极引进蔬菜生产加工企业入驻园区。2009年8月,根据县政府第40次常务会议纪要精神,将良种场的35.5亩耕地,划拨给省农科院蔬菜所,并在此建立了省农科院蔬菜所驻永昌试验站;将良种场的15.6亩耕地作为建设用地,出让给金农农业园有限责任公司建设蔬菜加工生产车间和冷库等设施;将其剩余的448.9亩耕地、机井和生产设施,租赁给企业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以此带动全县蔬菜产业发展。
2010年6月,根据《县政府第53次常务会议纪要》(永政纪字〔2010〕16号)和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永昌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与小坝良种场合署办公的通知》(永机编发〔2010〕03号)的要求,县良种繁殖场进行改制,保留副科建制,将其职责划入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在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加挂县良种繁殖场牌子,原有资产按照相关规定统一移交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管理。收回该场事业编制5名,对于在编事业性质的5名职工,整体转入县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实行事业单位管理;对于8名退休职工和8名遗属,整体转入县农技中心管理,退休职工工资继续纳入社保发放,遗属生活费由农技中心按规定发放;对于1992年录用的5名自收自支工人买断工龄。至此,永昌县良种繁殖场完成了自己光荣的历史使命。
(作者系永昌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干部、高级农艺师)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本书记述了永昌县农牧、林业、水利、电力、史料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罗红秀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