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种的改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748
颗粒名称: 一、品种的改良
分类号: F326.3
页数: 4
页码: 64-6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羊业品种的改良,包括(一)毛肉兼用型绵羊的杂交改良、(二)肉毛兼用或肉用型绵羊的杂交改良等。
关键词: 永昌县 羊业发展 品种改良

内容

(一)毛肉兼用型绵羊的杂交改良。据史料记载,永昌历史以蒙古羊(俗称伏羊)为主,南部草原有少量藏羊(俗称洮羊)。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河西推广站引进“兰哈”(尚未育成的新疆细毛羊)母羊80只,公羊30只,与本地蒙古羊杂交改良。在者来寨子(今骊靬村)设点,第一次使用人工授精技术获得成功,由此,全县的羊业向毛肉兼用型方向转变。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又从新西兰引进“考利代”公羊40只,母羊80只,与本地土种羊进行杂交改良,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改良杂种羊300多只。
  1951年至1958年,甘肃省永昌绵羊改良繁殖场,管辖永昌、武威、山丹、民乐等县的绵羊改良工作,是河西绵羊改良的重点科研和业务指导单位,并为河西各地、县绵羊改良培训了大量的工作人员。1951年至1953年,购入当地蒙古羊、藏蒙混血羊及杂种一代成幼母羊210只,与本地羊进行繁殖。1954年至1956年,调入新疆细毛公羊50只、母羊150只,高加索公羊160只、母羊40只。1953年至1958年,永昌羊场从新疆巩乃斯种羊场引进新疆细毛羊726只、母羊85只,从天祝羊场引进甘肃高山细毛公羊450只、母羊36只,和本地蒙古羊进行杂交改良。1960年,该场总羊数发展到6864只。同年,将2984只杂种基础母羊和3个品种的公、母羊共4115只,调给皇城绵羊育种试验场。永昌羊场在育成甘肃细毛羊基础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6年,县畜牧兽医工作站成立,并在全县成立绵羊人工授精队,开展绵羊改良工作,各高级农业合作社均建立一个人工授精队,培训技术员2至3人,配备设备,绵羊改良经费均由国家承担(1960年以后,由社队自负)。每年6月,由农业社畜牧主任组织带领牧工,在羊群中挑选适龄母羊和试情公羊(公母比例为1∶,县畜牧站种羊队20)提供种公羊,配种历时三个月。
  1964年,红山窑乡土沟大队以“羊权不变、联合经营、开支自负、按羊分红”的形式以大队组织绵羊育种群,共集中母羊360只,以人工授精和本交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改良。历时18年,共杂交育成细毛杂种羊1360只,向生产队提供杂种公羊420只。在“文化大革命”中,全县绵羊改良工作一度停止。
  1972年,甘肃省将永昌列为绵羊改良重点县之一,绵羊改良逐步恢复。1973年,全县共有纯种细毛种公羊478只,母羊230只,杂种羊3.23万只,占全县绵羊总数的20%。
  1959年和1976年,先后从中卫、阿拉善右旗、山西等地引进沙毛山羊,绒用白山羊75只,母羊45只,和本地土种母羊进行杂交改良未成功。
  1979年至1982年,在双湾进行三北羊改良工作,取得显著成绩。1983年,大包干后,将绵羊全部分给社员私人饲养,绵羊人工授精工作只在新城子塔尔湾、水源的北地等地进行,其它地区由群众自己购买公羊进行本交改良,或直接从青海、肃南等地购来细毛羊饲养。据1985年统计,共有杂种羊4.47万只,杂种羊平均体重由土中羊的90斤提高到100斤,剪毛量每只由3斤增长到7斤,产细毛、半细毛21.31万斤。1985年7月,省畜牧厅责成省养羊协会和甘肃细毛羊课题组共同主持,联合14个科技单位,组成永昌羊场甘肃高山细毛羊归属鉴定技术组,来永昌羊场,现场抽查鉴定育成羊2400只,并一致同意:永昌羊场培育的细毛羊已达到甘肃高山细毛羊的品种要求,并作为甘肃高山细毛羊的一个类群。1986年至1990年,全县共引进细毛种羊1925只,每年授配母羊均在2万只以上,1989年最高授配44943只。1990年,授配37746只。
  1992年,在引进生产性能好、适应性强的小尾寒羊的同时,以甘肃高山细毛羊的选育、改良、推广应用为重点,进行细毛羊杂交改良综合实验。1997年,全县改良细毛羊3万只,细毛羊及改良羊、半细毛羊及改良羊10.27万只,占羊总数的30%以上。随后,从皇城种羊场调进澳洲美利奴种公羊35只,同本地羊杂交。杂交羊只的体型、外貌、光泽、油汗、弯曲度及生产性能均有所提高,平均个体产毛4.8公斤,羊毛细度64支,毛长平均9分米。至此,细毛羊杂交改良逐渐接近尾声。
  (二)肉毛兼用或肉用型绵羊的杂交改良。1999年,县政府根据市场形势的转变,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立足于畜牧业生产发展的长远战略,决定转变全县羊产业的方向,即由毛用逐步向肉毛兼用或肉用。于是,县政府与甘肃农业大学协作,引进国家农业部“948”高科技项目“国外肉用种羊引进与繁殖项目”,在水源镇白烟墩滩建立永昌肉用种羊场。并先后筹资1000余万元,建成肉羊人工授精采配中心、冻精研制中心和化验室等配套设施。
  2000年1月,从新西兰引进两个肉羊品种“波德代(Borderdale)”和“无角陶赛特(PollDorset)”共计96只,其中,波德代46只,无角陶赛特50只,集中开展胚胎移植,进行冷冻精液产品开发,采用密集产羔技术进行种羊扩繁,当年完成胚胎移植1000例,生产冻精10万粒。冻精授配母羊8272只,产活羔羊5930只,所产杂种羔羊杂交优势明显,平均初生重4.5公斤,1月龄平均活重12公斤,二月龄平均活重22公斤,3月龄32公斤,4月龄40公斤,肥羔屠宰率50%,4月龄羔羊当年售价400元左右。同时,在全国养羊学会理事长赵有璋教授的建议下,建立了初具规模的“县+乡+村”三级肉羊杂交改良推广体系。
  2001年,在上年杂交改良总结的诸多问题下,县畜牧站技术干部结合实际情况和经验,研究解决了精液的稀释、贮存和远距离运输等技术难题,编制了《永昌县肉羊改良人工授精操作规程》,使全县肉羊人工授精技术走向了制度化、标准化。2001年至2004年,在全县技术人员和养殖户的共同努力下,肉羊改良技术逐渐成熟,配种人员也随之增多,制度规程也日趋完善。
  为了进一步改善种群血液,提高杂交改良效果,提升肉羊品牌,加快发展肉羊产业,在2000年引种的基础上,2005年,又从澳大利亚引进“白萨福克(Sufolk)”、“特克赛尔(Texel)”两个肉羊品种共103只。在永昌肉用种羊场全体人员的悉心呵护和照料下,全年共完成纯种羔羊繁育1020只,其中,胚胎移植500只。在前几年杂交改良的基础上,为了刺激引导广大养殖户利用国外肉用种羊,县政府采用了“三投一配套”(即政府补助1/3,肉羊场承担1/3,农户自筹1/3,畜牧站配套配种器械)的方式,建设肉羊人工授精杂交改良站(点),建成了以永昌肉用种羊场为依托,以肉羊杂交改良站(点)为载体,以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为骨干,以规模养殖村、社为基础的肉羊杂交改良服务体系,按照“小户联户组群、大户独立组群”的原则,大面积开展肉羊杂交改良工作,并为周边市县及青海、宁夏等地的地方羊进行杂交改良。2005年至2014年,累计建成肉羊人工授精改良站(点)600个,投放肉用种公羊1890只,改良羊只146.48万只,肉羊良种改良率达到78%。
  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肉羊改良成果,于2011年开始,实施“中部肉羊新类群选育”项目,集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和甘肃农业大学师资力量,采取选留高代杂种母羊等方式建立地方肉羊育种核心群,利用5年时间,逐步培育适应河西走廊及生态条件类似地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羊新品种。至2014年,组建了体尺外貌基本一致、性状相似的甘肃中部肉羊“陶寒F1”基础母羊群600只。
  2014年,县内客商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通过对比,发现湖羊的特性优于本地杂交改良羊,于是,甘肃元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引进适龄湖羊1400只,在一系列的适应性试验研究后,采用“投母收羔”、“基地+农户”的模式进行推广。当年,与西湾养殖小区7个养殖场合作,投入湖羊基础母羊350只,繁殖羔羊1610只,繁殖率为229%。湖羊羔羊的生产优势和价格优势被广大养殖户普遍认可,由此“湖羊热”兴起,全县肉羊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本书记述了永昌县农牧、林业、水利、电力、史料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郭磊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