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因地制宜,形成规模化的种植和养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744
颗粒名称: 二、因地制宜,形成规模化的种植和养殖
分类号: F320.1
页数: 2
页码: 59-6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因地制宜,形成规模化的种植和养殖,包括啤酒大麦种植、玉米制种、传统油料种植、食用菌种植等。
关键词: 永昌县 特色农业 发展

内容

啤酒大麦种植啤酒大麦在永昌的种植历史悠久,农户有较丰富的种植经验,种植的大麦质量稳定。种植品种由起初的“甘啤2号”、“垦啤3号”,不断研发更替为目前的“甘啤7号”、“垦啤7号”等新品种,亩产量可达1000斤。永昌先后被列为全国啤酒大麦种植标准化示范县和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啤酒大麦)标准化生产基地。“永昌啤酒大麦”获得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年产量15万吨。在此基础上,县上还扶持发展了9家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啤酒大麦加工龙头企业,使全县啤酒麦芽年生产能力达到26万吨,打造了“乌牛”、“林山”“河西走廊”、“三强”等一批麦芽品牌。麦芽产品蛋白质含量低,品质优良,深受各大酿酒企业的亲睐。
  高原无公害蔬菜种植 充分利用县域地势高寒、气候冷凉,病虫害种类稀少的地理区位优势,我县露地蔬菜产区已成为兰州高原夏菜主产区,西兰花、松花、芥蓝等精细菜深得南方市场消费者喜爱,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品种日趋多样化。全县年蔬菜种植面积14万亩,产量48万吨。胡萝卜、西芹、花椰菜、辣椒等15个蔬菜品种获得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A级绿色食品认证;10万亩无公害蔬菜产地获得省农牧厅认证;“永昌胡萝卜”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认证,生产规模3万亩,产量12万吨。
  玉米制种 我县地域气候条件特殊,非常适合发展制种产业,围绕做精制种产业的思路,积极主动和经济实力强、市场信誉好的制种公司合作,以订单农业的形式,鼓励农民发展玉米制种。玉米制种产业已成为清河地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自2013年,永昌玉米制种基地被国家认定为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以来,全县制种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以此促进我县玉米制种产业长远发展。
  传统油料种植 随着种植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我县利用高海拔地区土壤、水源纯净无污染、光照充足和气候冷凉的自然条件优势,并依托永昌植物油和一品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以西河地区为重点,大力推广了以胡麻油为主的传统油料作物种植,油料种植面积逐年增加。2014年,全县油料种植面积7.5万亩,年产量1.4万吨。
  食用菌种植 为做大做强我县食用菌传统特色优势产业,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引进兰州、福建籍客户及先进的生产技术,采用国内最先进的工厂化立体栽培模式,在新城子镇新建大型食用菌生产企业3家,实现了食用菌工厂化周年生产。生产的双孢菇菇形圆整,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优质肉羊养殖 按照“集合要素、聚集规模、建强龙头、组团发展”的思路,全县以肉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得到快速发展,肉羊产业现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2014年,全县羊饲养量达到160.21万只,年出栏83.14万只;牛饲养量达到7.72万头,年出栏3.42万头;羊肉、牛肉产量分别达到1.26万吨和0.42万吨,草食畜牧业增加值达到2.26亿元。2015年,“永昌肉羊”获得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建成了永昌溪源肉联加工有限公司,年加工牛羊肉等系列产品5500吨;培育了甘肃元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甘肃杨柳青牧草饲料有限公司和甘肃三洋金源农牧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年生产各类饲草饲料10.6万吨,带动了全县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本书记述了永昌县农牧、林业、水利、电力、史料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付杰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