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740
颗粒名称: 食用菌
分类号: S646
页数: 2
页码: 54-5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食用菌种植情况,全县的食用菌生产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品种仅有平菇零星种植,且规模较小,但经济效益较高。截止2015年,全县已累积建成双孢菇菌棚8300座,建成工厂化周年生产龙头企业4家,在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永昌县 食用菌 经济效益

内容

全县的食用菌生产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品种仅有平菇零星种植,且规模较小,但经济效益较高。2003年,县委、县政府把食用菌生产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措施,列为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创汇农业的一项重点产业予以开发。当年,首先在新城子镇刘克庄村、南坝乡祁庄村、焦家庄乡北泉村试点种植香菇和白灵菇,建成食用菌棚80座,种植香菇、白灵菇20多万袋,生产食用菌200余吨,收入近100万元。种植食用菌农户户均收入1.25万元,高的户均达2.5万元,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和明显的经济效益。
  2004年,为了强化技术服务,推动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县政府与省农科院蔬菜所签订了技术服务协议,聘请省农科院蔬菜所两名食用菌专家常年在永昌驻点进行技术指导。省农科院专家与市、县、乡镇领导以及各级业务部门的技术人员考察、论证,以新城子、红山窑等沿山冷凉灌区乡镇为主的双孢菇生产在全县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并得到了快速发展,种植品种主要是双孢菇“AS2796”、“双7”“双13”、“W2000”、“W198”、“西班牙2号”、“195”等。2007年,全县食用菌生产有了很大的突破,种植范围发展到5个乡镇22个村,种植农户发展到611户,种植品种从双孢菇扩大到香菇、杏鲍菇、白灵菇、鸡腿菇、金针菇、姬松茸、姬菇、平菇等10余种,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到每平方米8公斤,户均收入2万元,产品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四川、福建、新疆等地。随着食用菌产业的迅速发展,由市政府和省农业科学院共同主办,县政府承办的2008年“甘肃河西冷凉区双孢菇产业发展研讨会”在永昌隆重召开,进一步推动了全县冷凉区双孢菇产业的发展。2008年,全县双孢菇种植户猛增到7035户,面积突破100万平方米。双孢菇价格按每公斤10元计算,每平方米出菇8公斤,产值达1亿元。2009年以来,市、县、乡镇有关领导会同聘请的农科院蔬菜所食用菌专家与农业技术部门的领导和技术人员,认真考察、研究,讨论制定了引进、扶持食用菌种植大户和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以及新技术的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的具体办法,推动全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新建食用菌棚(60米×8米),每座补助3757元,食用菌生产示范点的建设,每个补助基础配套资金或建设材料20万元;建设食用菌立体栽培、周年生产的核心示范点,每个补助10万元。扶持发展了一批食用菌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在种植大户的带动下,食用菌产业出现新的发展势头,食用菌种植规模、生产水平、产品质量、种植效益都取得了新的发展,种植模式由地下式、半地下式的种植生产,改变为高标准立体栽培食用菌菌棚。在红山窑乡、新城子镇涌现出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种植大户,同时也涌现出了如玉森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甘肃省怡泉新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永昌分公司、千泽香菇菌业公司、绿保康等以食用菌周年工厂化生产为主的龙头企业。截止2015年,全县已累积建成双孢菇菌棚8300座,建成工厂化周年生产龙头企业4家,在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本书记述了永昌县农牧、林业、水利、电力、史料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文祯
责任者
董吉德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