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二、建国以来推广种植的粮油品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727
颗粒名称:
二、建国以来推广种植的粮油品种
分类号:
F326.11;F326.12
页数:
4
页码:
31-3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建国以来推广种植的粮油品种。包括(一)小麦品种、(二)啤酒大麦品种、(三)玉米品种、(四)油料品种等。
关键词:
永昌县
粮油生产
粮油品种
内容
(一)小麦品种。解放前,国民政府不重视农业,农民无力精耕细作,改变生产条件。由于土地瘠薄、缺水、缺肥,只能选种耐旱、耐瘠薄,口紧不落粒的低产老品种。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生产。1953年,首次从张掖等地引进“甘肃96号”、“武功774号”、“美国玉皮”春小麦等品种。先在五区(宁远)马德成互助组进行试验,结果比当地兰州麦增产19.8%。第二年在清河、金川灌区繁殖约2500亩,逐步推广,取得了一定成效。1955年,普及全县,使小麦单产由解放初期的84.5公斤,提高到1956年的126.5公斤。1958年,县上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更新换代,要求老品种全部淘汰。由于当时有的地方水肥条件不能满足高产品种的需要,致使有些社队小麦减产。从1960年开始,优良品种推广受到极大的阻力,又恢复了老品种种植。1964年,引进小麦新品种“阿勃”进行试种。当年试种小麦新品种“阿勃”高产田20亩,平均亩产达276.5公斤,“阿勃”较当地“红老来变”、“白东乐麦”分别增产257%和257.7%。由于当年当地品种遭受了锈病的危害,而“阿勃”具有高度抗锈、抗倒伏、早熟的优良特性,取得了高产。1965年,全县推广“阿勃”良种4万多亩。1966年普及全县。随着打井提灌,兴修水利,推广化肥,改变生产条件,需要更高产的优良品种,随后引进以“甘麦8号”为主的“33号”、“墨巴66”、“墨巴65”、“墨叶”、“墨约”、“杨家山红齐头”、“蜀万8号”、“欧柔”等品种,又更换了“阿勃”品种。经过多点试验,“甘麦8号”不论是在井泉灌区,还是在山水灌区,都有广泛的适应性,突出地表现了持续高产稳产。朱王堡镇陈仓村1976年大面积推广“甘麦8号”3100亩、平均亩产达到425公斤,为当地小麦高产积累了经验。以后一直到80年代初,全县始终以“甘麦8号”为当家品种。1983年,县种子公司引进小麦新品种“陇春8号”、“7020(3)”、“晋2148”等,经试种表现出明显的增产效果,至1985年普及全县。后来又引进“武春1号”、“武春121”等品种,一直到90年代中期,全县基本上以“陇春8号”、“7020(3)”、“晋2148”、“武春1号”、“武春121”等品种作为主栽品种。1995年,引进小麦新品种“宁春4号”、“宁春15号”、“宁春18号(2014)”等宁春系列品种试验示范,表现出品质好、适应性强、早熟、抗倒伏等特性,很快被广大农民群众接受,并作为主栽品种在全县大面积推广,直至2010年,“宁春4号”、“宁春15号”一直是我县小麦生产中的主栽品种。2010年,县农技中心结合小麦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引进“陇春26号”、“甘春24号”、“宁春39号”、“宁春50号”、“宁春51号”等新品种,先后在朱王堡、河西堡示范种植,表现出很好的增产效果,在清河地区平均亩产达到500-550公斤,很快得到推广。至2014年,“宁春50号”、“宁春51号”小麦新品种作为主栽品种已在全县普及推广。
(二)啤酒大麦品种。永昌的啤酒大麦种植始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于90年代,
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1986年初春,县种子公司从省农科院引调啤酒大麦“莫特B-23”、“莫特44”、“黑引瑞”三个品种,分别在水源乡北地村和东寨乡上三坝村进行了试种,当年平均亩产300公斤。在试种和区域试验中,表现出了较大的发展优势。从1987年开始,以东河三乡镇为重点,在全县进行了推广,到1990年,全县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但因以上三个品种产量、抗逆性、商品率均不理想,被后来大面积种植的“法瓦维特”所替代。“法瓦维特”这一品种是省农科院1984年从匈牙利引进的,又名“匈84”。该品种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各项指标均达到大麦国标优级和一级指标要求。在永昌种植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且该品种深受省内外啤酒厂家的青睐,因此,种植面积逐年扩大。1990年“法瓦维特”这一品种被省农业厅定为主要推广的品种,并在2000年前的10年中,成为全县乃至西北地区啤酒大麦种植区的主栽品种。为全县种植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99年春,针对严重的干旱,县农技中心从甘肃省农科院引调来抗早、早熟、丰产的啤酒大麦新品种“甘啤2号”20万公斤,赊销给六坝、东寨两乡镇部分农户,并示范推广。2000年又引入“甘啤3号”、“哈林顿”、“哈瑞特”等品种进行试种。经过示范,将“甘啤2号”、“甘啤3号”作为我县的主栽品种推广开来。
2004年,引进推广“甘啤4号”,替代了“甘啤2号”、“甘啤3号”。2008年又引进“甘啤6号”。2008年以后,以“甘啤6号”为当家品种。2011年,永昌县被列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大麦青稞产业示范县,示范推广了“垦啤6号”、“甘啤6号”等品种。2014年示范推广了“甘啤7号”、“甘垦啤7号”等新品种。
(三)玉米品种。永昌种植玉米比较晚,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玉米是高产作物,增产潜力大。清河地区光热资源丰富,气温比较适宜,有着发展玉米的良好条件,但群众没有种植玉米的先例和经验。1967年,县农技站引进玉米品种在朱王堡大队试种10亩,平均亩产331.5公斤,比小麦亩产157公斤高出174.5公斤,表现出了明显的增产优势,从此开创了玉米种植的先河。当时种植的品种为“白马牙”、“金皇后”等,主要是稀植大穗型品种。20世纪70年代,引进并示范推广玉米杂交种“中单2号”,因其具有丰产性好、产量稳定、优质高产和抗逆性强等优点,在生产中一直被应用。90年代以来,引进种植酒单、凉单系列品种,以“中单2号”为主搭配种植。2000年以来,主要种植品种更替为“沈单16”“郑单958”、“豫玉22”、“掖单”系列等。2010年以来,玉米品种结构以种植“金凯3号”、“富农1号”等品种为主。2014年开始种植“先玉335”、“登海618”、“迪卡519”、“农华101”等耐密品种,玉米品种由稀植大穗向紧凑耐密型转变,由中早熟品种向中晚熟品种转变。
(四)油料品种。永昌主要的油料作物有胡麻、油菜和葵花。据《永昌县志》清乾隆五十年(1785)本载:有胡麻、菜籽、麻子等三种,历经人工选育与自然淘汰,形成具有永昌地方特色的品种10个,其中,胡麻有小红胡麻和白胡麻2种,菜籽有大菜籽、小菜籽和春油菜籽3种,葵花有黑葵花籽、白葵花籽和花葵花籽3种,麻籽有大麻籽和小麻籽2种。
胡麻1950年,全县胡麻品种主要是小红胡麻。从1963年开始,引进种植“雁农1号”、“匈牙利B”“甘亚12号”、“张亚1号”等品种,群众称“雁农1号”和“匈牙利B”的混杂种为“大头胡麻”。“雁农1号”、“匈牙利B”“大头胡麻”多分布于红山窑、新城子镇、南坝以及东寨等沿山冷凉灌区,“张亚1号”多分布于朱王堡、水源等地。1974年以后,引进种植“陇亚1号”、“陇亚2号”、“陇亚5号”等品种。1980年,引进种植“天亚2号”和“张亚1号”白胡麻。据1983年对主要油料作物胡麻的品种结构进行的调查,其中,“天亚2号”占11.72%,“张亚1号”占5.61%,“陇亚5号”占5.9%,“陇亚2号”占8.95%,”7228-1-2”占0.02%,“小红胡麻”占48.9%,“大头胡麻”占16.31%,“匈牙利B”占2.21%,“甘亚2号”占0.05%,“定亚15号”占0.32%。到1985年,品种结构以“天亚2号”、“张亚1号”和“大头胡麻”为主。1990年,引进“陇亚7号”、“定亚17号”,在生产上大面积种植。此后,由于胡麻枯萎病发生严重,产量大幅度下降,效益降低,导致农户种植积极性低下,胡麻种植面积逐年下降。至2014年,全县胡麻面积只有1000多亩,但胡麻品种得到了更新,主要以“陇亚8号”、“陇亚9号”、“陇亚10号”为主。
油菜 1950年,开始在全县各地区零星种植,1972年后开始广泛种植,主要分布于海拔2100米以上的西河地区,品种主要有“大菜籽”、“小菜籽”、“春油菜籽”。
1985年,引进试种甘蓝型油菜,获得成功,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品种主要有“青油4号”、“山丹大油菜”等。朱王堡镇、水源镇主要是麦后复种小油菜,品种以“浩油15号”为主。1998年以后,因干旱缺水,各乡镇压缩种植面积,西河地区的油菜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品种一直未得到更新。2012年,县农技推广中心引进杂交油菜进行试验示范,平均亩产达到250公斤,带动了西河地区农民种植油菜的积极性,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引进示范的油菜杂交品种主要有“陇油2号”、“绵油15”、“绵油16”、“绵油88”、“青杂2号”、“华油杂61”、“绵油309”“川农1号”、“南油杂1号”、“冠油812”、“青杂5号”、“青杂3号”、“华协1号”等品种。至2014年,主要推广的油菜品种有“绵油15号”、“绵油16号”、“青杂5号”、“青杂3号”、“华协1号”。
葵花 1950年前后,只有少数农户零星种植。1975年以后,开始大田种植,主要分布在朱王堡镇、水源镇、六坝乡,品种有黑葵花籽、白葵花籽、花葵花籽,以花葵花籽为主。到2000年以后,主要引进葵花杂交品种替代了老品种,种植的葵花品种主要有“二道眉”、“DK5009”。至2014年,主要种植的品种有“3909”、“3639”、“5009”、“9606”、“蒙葵”等。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本书记述了永昌县农牧、林业、水利、电力、史料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梁志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