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国以来粮油生产的发展过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726
颗粒名称: 一、建国以来粮油生产的发展过程
分类号: F326.11;F326.12
页数: 3
页码: 29-3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建国以来粮油生产的发展过程,包括七个阶段,(一)解放初至1956年、(二)1957年至1962年、(三)1963年至1965年、(四)1966年至1976年、(五)1977年至1985年、(六)1986年至1999年、(七)2000年至2014年。
关键词: 永昌县 粮油生产 发展过程

内容

回顾全县粮油生产的历史,经历了一个发展、下降、回升、缓慢发展、再度发展和持续发展的过程。从建国初期到2014年的65年中,粮食生产40年增产,25年减产;油料生产40年增产,25年减产。粮食总产年均递增率为23.37%,油料总产年均递增率为21.45%。1976年,粮食总产量第一次突破1亿公斤大关,达到10537万公斤。1980年,油料总产量突破500万公斤大关,达到730.5万公斤。1996年,粮食生产创历史最高水平,粮食总产19230万公斤。1988年油料生产创历史最高水平,油料总产1813万公斤。在计划经济时期,永昌是向全省提供1/14商品粮和1/9商品油料的粮油大县,为国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2000年以来,全县粮食和油料结构发生了大的变化,粮食作物以啤酒大麦为主,啤酒大麦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0%左右。2004年,粮食总产量突破20万吨大关,粮食总产量228571.7吨。2007年,粮食总产量达历史最高水平,粮食总产297970.1吨。胡麻种植面积逐年下降,以葵花籽为主的油料作物种植面积逐年萎缩,油料总产一直处于下降趋势。
  永昌粮油生产发展的过程,大体分为七个阶段。
  (一)解放初至1956年。新中国成立后,新的土地政策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发展粮食生产的措施,农业生产发展很快,产量直线上升。粮食总产从1950年的1831.5万公斤,增加到1956年的5344.5万公斤,是1950年的2.92倍,年递增率32%,单产从76.5公斤提高到112.5公斤,亩增36公斤;油料总产从1950年的104万公斤增加到1956年的217万公斤,增长了2.09倍,年递增率18.1%。
  (二)1957年至1962年。由于受“左”倾错误的影响,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大刮“共产风”,加上“瞎指挥”和“浮夸风”,社会生产力受到了严重破坏,农业生产走向下坡。粮食总产下降到2263万公斤,比1956年减少3081.5万公斤,年递减率9.6%;油料总产量下降到37万公斤,减少了179万公斤,年递减率13.7%,出现了地瘦、人瘦、牲畜瘦的现象,人口大量外流、死亡,造成永昌历史上罕见的饥荒。
  (三)1963年至1965年。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即“六十条”),纠正了“左”的错误,下放核算单位,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营管理方法,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恢复发展,到1965年粮食总产达到5620万公斤,油料总产达到268.5万公斤,超过了1956年的生产水平,这三年的粮食总产年均递增率为49.4%,油料总产年均递增率为208.6%。
  (四)1966年至1976年。文革时期,将社员自留地收归集体耕种,割私有制尾巴以及在生产、分配等领域“大批资本主义”、缩小分配差距,扩大平均主义的作法,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虽有好的生产条件,但整个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尽管粮食总产1976年突破一亿公斤大关,比1965年增加4917万公斤,年均递增率仅为8%,油料总产增加94万公斤,年均递增率仅有3.2%,尤其是偏面执行“以粮为纲”方针的极端做法,造成高产穷社、穷队和农民负债的恶果。但是,在其后的“农业学大寨”高潮中,全县大搞修渠打井、平田整地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行植树造林,开通道路,引进优良品种,增加化肥用量等措施,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一定的改善,为粮食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1977年至1985年。“四人帮”被粉碎,拨乱反正,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解放思想,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粮食生产出现了持续增长的势头,1981年,粮食产量为11063万公斤,是1950年的6倍。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到1985年,全县10个乡镇的粮食总产量11271.5万公斤,人均生产粮食641公斤,是1950年的2.2倍。
  (六)1986年至1999年。从1985年开始,粮食生产趋于下滑,徘徊不前。为了巩固第一步改革成果,使农业再上新台阶。1987年,以完善家庭经营为主,建立健全双层经营体制为内容的第二步农村改革在全县全面推开,一系列强化农业基础、保护农业的政策相继出台。“七五”、“八五”期间,永昌县先后被列为甘肃省重要商品粮基地县和国家级“八五”第三批商品粮基地县,到1989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2140.5万公斤,首次超过了1984年的水平,油料总产量达到了1804万公斤。1994年,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纪录,总产达到15206.5万公斤,突破了1.5亿公斤大关,油料总产量达到1138万公斤。1998年以来,随着我国加入WTO步伐的日益加快,全县的粮食生产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以粮食为主的部分农产品出现了相对性、结构性的供大于求,品质不完全适销对路,农民增产却不能增收。对此,县上提出了“压粮扩经、压夏扩秋、去劣引优、增收增效”的种植业调整思路。1999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7101.5万公斤,优质率达到86%,油料产量1276.5万斤,优质率达到80%以上。
  (七)2000年至2014年。2000年以来,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粮油作物的生产,从过去的追求产量为主转变为以追求质量效益为目的农业生产,其生产结构发生了积极的变化。2002年开始,两年内取消了农业税,延续了几千年的“皇粮国税”成为历史,随后,国家又陆续推行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优惠政策,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2007年,全县粮食总产29.79万吨,达历史最高水平,比2000年16.83万吨增长77%,是解放初1950年1.83万吨的16.27倍,粮食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粮食质量明显增优。2014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9.4万亩,粮食总产29.65万吨,仅次于历史最高产量的2007年,由于啤酒大麦市场疲软,价格低迷,种植面积减小,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自2000年以来,胡麻面积减少,油料作物面积逐年减小,至2006年,降到1.57万亩,是建国以来种植面积最小的一年。2010年,县农技中心引进、推广杂交油菜“绵油15号”、“绵油16号”,胡麻“陇亚9号”、“陇亚10号”等新品种的示范种植,油料种植面积逐步回升,至2014年,全县油料作物播种面积达到7.9万亩,油料总产量达到1.5万吨,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水平。同时,粮油作物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农业生产向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的方向转变,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在保证粮油总产稳步增加的同时,合理规划了能够提高农民收入的经济作物,规范化种植、连片操作,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巩固了全省粮油大县的地位。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本书记述了永昌县农牧、林业、水利、电力、史料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梁志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