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建国以来永昌县粮油生产记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725
颗粒名称:
建国以来永昌县粮油生产记述
分类号:
F326.11;F326.12
页数:
11
页码:
29-39
摘要:
本文是建国以来永昌县粮油生产记述,包括一、建国以来粮油生产的发展过程。二、建国以来推广种植的粮油品种。三、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的农业生产。四、商品粮基地建设。五、建国以来的粮油购销等
关键词:
永昌县
粮油生产
记述
内容
永昌,是河西走廊具有悠久历史的农业区之一。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盛期,人类就在这块“祁连雪皑皑,焉支草茵茵”的肥沃土地上从事牧业生产,为历史官方马场之地,汉武帝国,汉将霍去病西征,“将万骑,出陇西,远征河西,大破匈奴后,大量移民屯垦守备边塞,务农为主”,开荒耕种的农业生产由此开始。
一、建国以来粮油生产的发展过程
回顾全县粮油生产的历史,经历了一个发展、下降、回升、缓慢发展、再度发展和持续发展的过程。从建国初期到2014年的65年中,粮食生产40年增产,25年减产;油料生产40年增产,25年减产。粮食总产年均递增率为23.37%,油料总产年均递增率为21.45%。1976年,粮食总产量第一次突破1亿公斤大关,达到10537万公斤。1980年,油料总产量突破500万公斤大关,达到730.5万公斤。1996年,粮食生产创历史最高水平,粮食总产19230万公斤。1988年油料生产创历史最高水平,油料总产1813万公斤。在计划经济时期,永昌是向全省提供1/14商品粮和1/9商品油料的粮油大县,为国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2000年以来,全县粮食和油料结构发生了大的变化,粮食作物以啤酒大麦为主,啤酒大麦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0%左右。2004年,粮食总产量突破20万吨大关,粮食总产量228571.7吨。2007年,粮食总产量达历史最高水平,粮食总产297970.1吨。胡麻种植面积逐年下降,以葵花籽为主的油料作物种植面积逐年萎缩,油料总产一直处于下降趋势。
永昌粮油生产发展的过程,大体分为七个阶段。
(一)解放初至1956年。新中国成立后,新的土地政策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发展粮食生产的措施,农业生产发展很快,产量直线上升。粮食总产从1950年的1831.5万公斤,增加到1956年的5344.5万公斤,是1950年的2.92倍,年递增率32%,单产从76.5公斤提高到112.5公斤,亩增36公斤;油料总产从1950年的104万公斤增加到1956年的217万公斤,增长了2.09倍,年递增率18.1%。
(二)1957年至1962年。由于受“左”倾错误的影响,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大刮“共产风”,加上“瞎指挥”和“浮夸风”,社会生产力受到了严重破坏,农业生产走向下坡。粮食总产下降到2263万公斤,比1956年减少3081.5万公斤,年递减率9.6%;油料总产量下降到37万公斤,减少了179万公斤,年递减率13.7%,出现了地瘦、人瘦、牲畜瘦的现象,人口大量外流、死亡,造成永昌历史上罕见的饥荒。
(三)1963年至1965年。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即“六十条”),纠正了“左”的错误,下放核算单位,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营管理方法,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恢复发展,到1965年粮食总产达到5620万公斤,油料总产达到268.5万公斤,超过了1956年的生产水平,这三年的粮食总产年均递增率为49.4%,油料总产年均递增率为208.6%。
(四)1966年至1976年。文革时期,将社员自留地收归集体耕种,割私有制尾巴以及在生产、分配等领域“大批资本主义”、缩小分配差距,扩大平均主义的作法,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虽有好的生产条件,但整个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尽管粮食总产1976年突破一亿公斤大关,比1965年增加4917万公斤,年均递增率仅为8%,油料总产增加94万公斤,年均递增率仅有3.2%,尤其是偏面执行“以粮为纲”方针的极端做法,造成高产穷社、穷队和农民负债的恶果。但是,在其后的“农业学大寨”高潮中,全县大搞修渠打井、平田整地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行植树造林,开通道路,引进优良品种,增加化肥用量等措施,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一定的改善,为粮食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1977年至1985年。“四人帮”被粉碎,拨乱反正,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解放思想,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粮食生产出现了持续增长的势头,1981年,粮食产量为11063万公斤,是1950年的6倍。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到1985年,全县10个乡镇的粮食总产量11271.5万公斤,人均生产粮食641公斤,是1950年的2.2倍。
(六)1986年至1999年。从1985年开始,粮食生产趋于下滑,徘徊不前。为了巩固第一步改革成果,使农业再上新台阶。1987年,以完善家庭经营为主,建立健全双层经营体制为内容的第二步农村改革在全县全面推开,一系列强化农业基础、保护农业的政策相继出台。“七五”、“八五”期间,永昌县先后被列为甘肃省重要商品粮基地县和国家级“八五”第三批商品粮基地县,到1989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2140.5万公斤,首次超过了1984年的水平,油料总产量达到了1804万公斤。1994年,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纪录,总产达到15206.5万公斤,突破了1.5亿公斤大关,油料总产量达到1138万公斤。1998年以来,随着我国加入WTO步伐的日益加快,全县的粮食生产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以粮食为主的部分农产品出现了相对性、结构性的供大于求,品质不完全适销对路,农民增产却不能增收。对此,县上提出了“压粮扩经、压夏扩秋、去劣引优、增收增效”的种植业调整思路。1999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7101.5万公斤,优质率达到86%,油料产量1276.5万斤,优质率达到80%以上。
(七)2000年至2014年。2000年以来,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粮油作物的生产,从过去的追求产量为主转变为以追求质量效益为目的农业生产,其生产结构发生了积极的变化。2002年开始,两年内取消了农业税,延续了几千年的“皇粮国税”成为历史,随后,国家又陆续推行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优惠政策,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2007年,全县粮食总产29.79万吨,达历史最高水平,比2000年16.83万吨增长77%,是解放初1950年1.83万吨的16.27倍,粮食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粮食质量明显增优。2014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9.4万亩,粮食总产29.65万吨,仅次于历史最高产量的2007年,由于啤酒大麦市场疲软,价格低迷,种植面积减小,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自2000年以来,胡麻面积减少,油料作物面积逐年减小,至2006年,降到1.57万亩,是建国以来种植面积最小的一年。2010年,县农技中心引进、推广杂交油菜“绵油15号”、“绵油16号”,胡麻“陇亚9号”、“陇亚10号”等新品种的示范种植,油料种植面积逐步回升,至2014年,全县油料作物播种面积达到7.9万亩,油料总产量达到1.5万吨,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水平。同时,粮油作物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农业生产向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的方向转变,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在保证粮油总产稳步增加的同时,合理规划了能够提高农民收入的经济作物,规范化种植、连片操作,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巩固了全省粮油大县的地位。
二、建国以来推广种植的粮油品种
(一)小麦品种。解放前,国民政府不重视农业,农民无力精耕细作,改变生产条件。由于土地瘠薄、缺水、缺肥,只能选种耐旱、耐瘠薄,口紧不落粒的低产老品种。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生产。1953年,首次从张掖等地引进“甘肃96号”、“武功774号”、“美国玉皮”春小麦等品种。先在五区(宁远)马德成互助组进行试验,结果比当地兰州麦增产19.8%。第二年在清河、金川灌区繁殖约2500亩,逐步推广,取得了一定成效。1955年,普及全县,使小麦单产由解放初期的84.5公斤,提高到1956年的126.5公斤。1958年,县上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更新换代,要求老品种全部淘汰。由于当时有的地方水肥条件不能满足高产品种的需要,致使有些社队小麦减产。从1960年开始,优良品种推广受到极大的阻力,又恢复了老品种种植。1964年,引进小麦新品种“阿勃”进行试种。当年试种小麦新品种“阿勃”高产田20亩,平均亩产达276.5公斤,“阿勃”较当地“红老来变”、“白东乐麦”分别增产257%和257.7%。由于当年当地品种遭受了锈病的危害,而“阿勃”具有高度抗锈、抗倒伏、早熟的优良特性,取得了高产。1965年,全县推广“阿勃”良种4万多亩。1966年普及全县。随着打井提灌,兴修水利,推广化肥,改变生产条件,需要更高产的优良品种,随后引进以“甘麦8号”为主的“33号”、“墨巴66”、“墨巴65”、“墨叶”、“墨约”、“杨家山红齐头”、“蜀万8号”、“欧柔”等品种,又更换了“阿勃”品种。经过多点试验,“甘麦8号”不论是在井泉灌区,还是在山水灌区,都有广泛的适应性,突出地表现了持续高产稳产。朱王堡镇陈仓村1976年大面积推广“甘麦8号”3100亩、平均亩产达到425公斤,为当地小麦高产积累了经验。以后一直到80年代初,全县始终以“甘麦8号”为当家品种。1983年,县种子公司引进小麦新品种“陇春8号”、“7020(3)”、“晋2148”等,经试种表现出明显的增产效果,至1985年普及全县。后来又引进“武春1号”、“武春121”等品种,一直到90年代中期,全县基本上以“陇春8号”、“7020(3)”、“晋2148”、“武春1号”、“武春121”等品种作为主栽品种。1995年,引进小麦新品种“宁春4号”、“宁春15号”、“宁春18号(2014)”等宁春系列品种试验示范,表现出品质好、适应性强、早熟、抗倒伏等特性,很快被广大农民群众接受,并作为主栽品种在全县大面积推广,直至2010年,“宁春4号”、“宁春15号”一直是我县小麦生产中的主栽品种。2010年,县农技中心结合小麦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引进“陇春26号”、“甘春24号”、“宁春39号”、“宁春50号”、“宁春51号”等新品种,先后在朱王堡、河西堡示范种植,表现出很好的增产效果,在清河地区平均亩产达到500-550公斤,很快得到推广。至2014年,“宁春50号”、“宁春51号”小麦新品种作为主栽品种已在全县普及推广。
(二)啤酒大麦品种。永昌的啤酒大麦种植始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于90年代,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1986年初春,县种子公司从省农科院引调啤酒大麦“莫特B-23”、“莫特44”、“黑引瑞”三个品种,分别在水源乡北地村和东寨乡上三坝村进行了试种,当年平均亩产300公斤。在试种和区域试验中,表现出了较大的发展优势。从1987年开始,以东河三乡镇为重点,在全县进行了推广,到1990年,全县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但因以上三个品种产量、抗逆性、商品率均不理想,被后来大面积种植的“法瓦维特”所替代。“法瓦维特”这一品种是省农科院1984年从匈牙利引进的,又名“匈84”。该品种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各项指标均达到大麦国标优级和一级指标要求。在永昌种植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且该品种深受省内外啤酒厂家的青睐,因此,种植面积逐年扩大。1990年“法瓦维特”这一品种被省农业厅定为主要推广的品种,并在2000年前的10年中,成为全县乃至西北地区啤酒大麦种植区的主栽品种。为全县种植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99年春,针对严重的干旱,县农技中心从甘肃省农科院引调来抗早、早熟、丰产的啤酒大麦新品种“甘啤2号”20万公斤,赊销给六坝、东寨两乡镇部分农户,并示范推广。2000年又引入“甘啤3号”、“哈林顿”、“哈瑞特”等品种进行试种。经过示范,将“甘啤2号”、“甘啤3号”作为我县的主栽品种推广开来。
2004年,引进推广“甘啤4号”,替代了“甘啤2号”、“甘啤3号”。2008年又引进“甘啤6号”。2008年以后,以“甘啤6号”为当家品种。2011年,永昌县被列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大麦青稞产业示范县,示范推广了“垦啤6号”、“甘啤6号”等品种。2014年示范推广了“甘啤7号”、“甘垦啤7号”等新品种。
(三)玉米品种。永昌种植玉米比较晚,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玉米是高产作物,增产潜力大。清河地区光热资源丰富,气温比较适宜,有着发展玉米的良好条件,但群众没有种植玉米的先例和经验。1967年,县农技站引进玉米品种在朱王堡大队试种10亩,平均亩产331.5公斤,比小麦亩产157公斤高出174.5公斤,表现出了明显的增产优势,从此开创了玉米种植的先河。当时种植的品种为“白马牙”、“金皇后”等,主要是稀植大穗型品种。20世纪70年代,引进并示范推广玉米杂交种“中单2号”,因其具有丰产性好、产量稳定、优质高产和抗逆性强等优点,在生产中一直被应用。90年代以来,引进种植酒单、凉单系列品种,以“中单2号”为主搭配种植。2000年以来,主要种植品种更替为“沈单16”“郑单958”、“豫玉22”、“掖单”系列等。2010年以来,玉米品种结构以种植“金凯3号”、“富农1号”等品种为主。2014年开始种植“先玉335”、“登海618”、“迪卡519”、“农华101”等耐密品种,玉米品种由稀植大穗向紧凑耐密型转变,由中早熟品种向中晚熟品种转变。
(四)油料品种。永昌主要的油料作物有胡麻、油菜和葵花。据《永昌县志》清乾隆五十年(1785)本载:有胡麻、菜籽、麻子等三种,历经人工选育与自然淘汰,形成具有永昌地方特色的品种10个,其中,胡麻有小红胡麻和白胡麻2种,菜籽有大菜籽、小菜籽和春油菜籽3种,葵花有黑葵花籽、白葵花籽和花葵花籽3种,麻籽有大麻籽和小麻籽2种。
胡麻1950年,全县胡麻品种主要是小红胡麻。从1963年开始,引进种植“雁农1号”、“匈牙利B”“甘亚12号”、“张亚1号”等品种,群众称“雁农1号”和“匈牙利B”的混杂种为“大头胡麻”。“雁农1号”、“匈牙利B”“大头胡麻”多分布于红山窑、新城子镇、南坝以及东寨等沿山冷凉灌区,“张亚1号”多分布于朱王堡、水源等地。1974年以后,引进种植“陇亚1号”、“陇亚2号”、“陇亚5号”等品种。1980年,引进种植“天亚2号”和“张亚1号”白胡麻。据1983年对主要油料作物胡麻的品种结构进行的调查,其中,“天亚2号”占11.72%,“张亚1号”占5.61%,“陇亚5号”占5.9%,“陇亚2号”占8.95%,”7228-1-2”占0.02%,“小红胡麻”占48.9%,“大头胡麻”占16.31%,“匈牙利B”占2.21%,“甘亚2号”占0.05%,“定亚15号”占0.32%。到1985年,品种结构以“天亚2号”、“张亚1号”和“大头胡麻”为主。1990年,引进“陇亚7号”、“定亚17号”,在生产上大面积种植。此后,由于胡麻枯萎病发生严重,产量大幅度下降,效益降低,导致农户种植积极性低下,胡麻种植面积逐年下降。至2014年,全县胡麻面积只有1000多亩,但胡麻品种得到了更新,主要以“陇亚8号”、“陇亚9号”、“陇亚10号”为主。
油菜 1950年,开始在全县各地区零星种植,1972年后开始广泛种植,主要分布于海拔2100米以上的西河地区,品种主要有“大菜籽”、“小菜籽”、“春油菜籽”。
1985年,引进试种甘蓝型油菜,获得成功,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品种主要有“青油4号”、“山丹大油菜”等。朱王堡镇、水源镇主要是麦后复种小油菜,品种以“浩油15号”为主。1998年以后,因干旱缺水,各乡镇压缩种植面积,西河地区的油菜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品种一直未得到更新。2012年,县农技推广中心引进杂交油菜进行试验示范,平均亩产达到250公斤,带动了西河地区农民种植油菜的积极性,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引进示范的油菜杂交品种主要有“陇油2号”、“绵油15”、“绵油16”、“绵油88”、“青杂2号”、“华油杂61”、“绵油309”“川农1号”、“南油杂1号”、“冠油812”、“青杂5号”、“青杂3号”、“华协1号”等品种。至2014年,主要推广的油菜品种有“绵油15号”、“绵油16号”、“青杂5号”、“青杂3号”、“华协1号”。
葵花 1950年前后,只有少数农户零星种植。1975年以后,开始大田种植,主要分布在朱王堡镇、水源镇、六坝乡,品种有黑葵花籽、白葵花籽、花葵花籽,以花葵花籽为主。到2000年以后,主要引进葵花杂交品种替代了老品种,种植的葵花品种主要有“二道眉”、“DK5009”。至2014年,主要种植的品种有“3909”、“3639”、“5009”、“9606”、“蒙葵”等。
三、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的农业生产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大地上产生了一个农业战线的典型——大寨。这一典型一开始就受到了山西省委的重视,后来山西省委负责人向毛泽东推荐,又受到了毛泽东的重视。毛泽东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后,大寨的经验对中国农业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大寨经验引导了中国农业十几年。到20纪80年代,中央对大寨经验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
1972年,县委通过组织传达贯彻北农会议精神和全省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议精神,借鉴外地农业学大寨的经验,认真总结了过去脱离实际,盲目蛮干,造成农业生产大滑坡,挫伤农民积极性的沉痛教训,提出了坚持实事求是学大寨经验的要求,在全县范围内兴起农业学大寨运动,把农田基本建设作为改土治水,强化农业基础,增强农业后劲,实现稳产高产的一项综合性治理措施。要求在农田基本建设中坚持统一规划,分级指导,连片治理的原则,组织工程技术人员组建专门设计规划队,在各个灌区,对全县的土地按照统一制定的“四规划”设计,并明确规定了在实施过程中要坚持按规划设计要求,采取“生土下垫、熟土上翻”的方法,培活土层、减缓坡度、减轻冲刷和水土流失,逐步创造上虚下实的土体结构,改善障碍土层,提高有效土层和保水保肥能力,以达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目的。
自掀起学大寨运动以后,全县先后有朱王堡、新城子等6个人民公社和30个生产大队成立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有5660多名劳动力投入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群众运动,展示了全县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大农业的宏图,大大加快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步伐。从社队专业队开始全面发展的1973年到1975年的三年时间里,全县完成了1230多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共移动土石方841万立方米,投入劳动工日647万多个。为了实现“决战七六年,建成大寨县”的战斗口号,1976年4月26日,县委研究决定,在社队专业队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全县“愚公移山”专业队,由县委书记李治同志任专业队党委书记兼总指挥,副书记马天鹏同志任副总指挥,于5月24日,在六坝公社召开了由5000多人参加的全县“愚公移山”专业队正式成立命名大会。投入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县、社、队三级专业队共计37个,劳动力10356人,占全县总劳动力的35.8%,当年完成浆砌干、支渠241公里,累计达到547公里,新打机井96眼,累计达到1339眼,新增配套机井72眼,累计达到1264眼,架设农电线路26公里,累计达到535公里,新平条田18万亩,累计达到249900亩,占1976年末耕地面积的44.4%,完成总工程量7915100立方米。从而使全县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6万亩,保灌面积达到45万多亩。
农业生产条件的逐步改善,有效增强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1976年,全县粮食作物面积416723亩,单产230.25公斤,一举跨“纲要”单产比1975年净增16.75公斤,总产96057000公斤,比1975年净增9848000公斤,增,长11.4%,给国家提供商品粮3045万公斤。1976年以后,认真总结推广农业学大寨的经验,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农田水利配套工程。加之耕作制度的改革、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小麦、玉米带田种植面积的扩大等增产技术的推广,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至1980年,全县粮食作物面积411461亩,单产253公斤,总产104174500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顺利实现了“五五”计划的奋斗目标。
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兴起,改善了全县农业基础设施,创造了高产稳产农田,也改善了当地的生活条件,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至今仍为人民所称赞。
四、商品粮基地建设
永昌县先后被列为“七五”甘肃省商品粮基地县、“八五”第三批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期间,在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县上在商品粮基地建设上认真组织实施各建设项目,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七五”期间(1986—1990年)的商品粮基地建设
五年共下达全县商品粮基地建设专项资金159.2万元,其中,中央和省上投资118.08万元,市财政配套25.5万元,县财政配套15.62万元。根据每年与省市签订的“发展粮食生产专项资金使用合同”,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认真落实每年建设项目,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七五”期间,全县粮食累计播种面积173.61万亩,累计总产59228万公斤,平均亩产341.15公斤,人均产粮3261.95公斤,五年累计商品粮34465.5万公斤,商品率58.2%,人均向国家贡献定购粮1885.5公斤,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第一,推动了农业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五年累计完成改造耕地面积64.28万亩,增加产值462.32万元。经过改造,有8.29万亩低产田上升为中产田,有55.99万亩中产田上升为高产田,中产田面积由原来的7.78万亩增加到10.47万亩。并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气候特点,大力推广小麦玉米带田、小麦套种甜菜、大油菜种植、啤酒大麦种植、小麦一季千斤田等农业增产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二,加强了农业技术的服务功能。“七五”期间,利用基地建设资金,加大农技中心办公楼配套附属设施建设,购置了微电脑氮、磷、钾土壤有机质分析仪,摄影生物显微镜,化验、教学仪器设备等26台件,加强了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了县有中心、乡有站、村有专职农民技术员的三级服务网络。同时加强了农业技术培训工作,五年间,共举办培训班731期,培训农民技术员440人,培训技术干部和基地管理干部165人(次)受训农民56317人(次),印发技术资料69632份,使广大农民广泛掌握了农作物栽培、,配方施肥、化学药剂除草、病虫害防治等技术。
第三,植保工作得到了加强。巩固和健全了测报点,清河、东河、西河地区各设了一个固定测报点,并配有专业测报员,对全县主要的病虫测报对象进行较系统的调查、上报,为大田的病虫防治起了较好作用。加强了防治体系的建设,五年共购置植保器械4558架、药剂除草累计面积205万亩(次)、药剂拌种34.8万亩、农田灭鼠20万亩、大田防治病虫害面积41.68万亩(次)。几年的建设,进一步强化和提高了病虫害防治等植保服务功能,减轻了农业生产的损失,促进了粮食生产的稳步增长。
第四,良种繁育和推广成效明显。五年间共购置了精选机、电脑水份测定仪、种子冷置箱等种子加工、检验设施,在水源镇、新城子镇分别修建种子库房各一栋,面积344.25平方米,良种场新打机井一眼并配套了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县种子生产经营部门的服务条件。五年共引进小麦、胡麻等农作物品种(系)70多个,开展品种比较试验40项,选出小麦优良品种2个,胡麻品种3个,完成三圃田面积300亩,生产原种12万公斤,生产良种445万公斤,农户互相兑换自选良种2500万公斤,推广良种面积153万亩,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
第五,农机作业程度有所提高。五年间共更新链式拖拉机20台,购置教具及测试仪器12台(件),累计培训驾驶员4424名,修理工人100名。利用更新拖拉机积极投入生产,完成深耕面积15.6万亩,节约柴油73.3吨,为今后进一步实现农业机械化奠定了基础。
(二)“八五”(1991-1995年)期间的商品粮基地建设
1994年,永昌县被列为“八五”第三批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县,建设期限两年(1994-1995年),建设总投资580万元,其中,国投200万元,省投120万元,市、县各配套130万元。经过两年的商品粮基地建设,全县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良种繁育体系和农技推广体系进一步健全,增强了服务功能,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种田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为全县农业生产稳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第一,改善了农业科技推广条件。国家商品粮基地县主体投向农业科技推广条件的改善,两年共新购东风联合收割机2台,东方红“70型”链式拖拉机3台,筛选机10台,精选车1台,种子、农技运输服务车2辆;10个乡镇购置放像设备、机动喷雾器、经营柜台、罗盘仪、海拔仪等设备各一套;新建化肥、农药仓库、种子仓库、检验室、挂藏室等3066.95平方米。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和仪器设备购置,武装了县乡农业技术推广站,改善和充实了基层站试验、监测、培训、经营等服务条件,增强了农业科技推广组织的功能。
第二,推广了大批农业科技新成果。如清河地区“吨粮田”、“双千田”建设,小麦根病防治,东西河地区中低产田改造,海拔1700米左右大面积地膜玉米成功推广,小麦“123”种子工程项目的实施等,提高了全县科学种田的水平,推动了各类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提高了粮食总量。
第三,培训了大批新型农民。农民群众是商品粮生产的主体,也是“两高一优”农业、中低产田改造农业项目的最终执行者。两年中,县乡共同努力,培训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仅绿证培训一项,全县就举办了22期,编印绿证培训教材1300本,参训农民505人,300个农民获得了绿色证书,使商品粮的增加真正纳入了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群众科技素质的轨道。
据统计,全县“七五”、“八五”商品粮基地建设期间,累计粮食总产88630万公斤,累计增加粮食7530万公斤,累计商品粮49578.5万公斤,商品率达到55.9%人均贡献2669.5公斤。良种繁育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每年可增贮良种200万公斤以上,可供全县9万亩大田用种。实践证明,全县的商品粮基地建设不仅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发挥了一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今后的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建国以来的粮油购销
建国初期,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农民分到了土地,国家陆续办水利事业,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粮食产量逐年增加。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城市和工矿区的人口迅速增加,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粮食的供应量也逐年增大,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国家供应的粮源严重不足,供需无法平衡。因此,如何解决严重的粮食问题,是当时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11月19日,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全国开始实行粮食统供、统销政策。其基本内容一是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简称统购);二是向城市居民和农村缺粮人口实行粮食计划供应(简称统销),即实行适量的粮食定量配售制;三是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四是实行中央统一管理之下,由中央和地方分工负责粮食管理。1955年8月,国务院又发布了《农村粮食统购统销暂行办法》,在农村实行粮食定产、定购、定销,使粮食统购统销基本上实行制度化,趋于比较完善和合理。经统计建国以来全县共收购粮食324987万斤,油料13932.1万斤,其大体情况为如下。
1953至1965年,较好地贯彻了粮食统购统销政策,购留适当。其中,1957年的购量过大一些,农民口粮下降;1958年收购粮食2425万公斤,占总产量的48.3%;1959年收购2056.5万公斤,占总产量的51.5%,由于高指标、高征购、购过头粮,造成农民缺口粮,缺籽种,导致农民生活艰苦。1960至1961年的粮食总产仅有1957年的45%,国家的统供任务重,购过头粮,缺口粮,缺籽种现象更加严重,造成人口大量外流,甚至死亡。为此,1960年11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召开兰州会议,纠正“浮夸风”、“共产风”,抢救人命,年末因无粮出售,停止征购入库,向农村大面积供应返销粮,全年共返销粮食546.5万公斤,占年度收购的76%,1961年,返销粮食595.5万公斤,占当年收购的92%。1960年至1963年,四年共从新疆等地调入粮食2459万公斤,较好地安排了农民生活,渡过了灾荒。1962年,国家实行休养生息低征购,低赋税的政策,连续三年均销大于购,生产恢复较快,购销趋于正常。
1966年至1976年,农业学大寨加大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粮食生产有了发展,总产增加较快。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期,年收购粮食650至1500万公斤左右,70年代中期增加到2000到3000万公斤。10年间,除个别欠收年和遭灾减产的社队外,农村销售大大减少,有四年未返销,但由于片面执行“以粮为纲”方针,油料产购处于徘徊局面。
1977年以后,全县农业生产逐步纠正了“左”的错误,生产不断发展,粮食收购进一步符合实际。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作出重大改革举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大锅饭”,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初步构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框架,同时,也揭开了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序幕。1977年至1997年的20年间,粮食生产取得了快速发展,1997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8352.2万公斤,粮食收购量增加到6437.5万公斤,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同时由于加大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扩大了油料等作物种植面积,使油料产量和收购量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进入新世纪,国家开始了新的粮食政策改革,提出了“放开销区,保护产区”,开始了粮油购销体制的市场化改革。2004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务院17号文件指出,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价格,实行粮油购销市场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至2004年底,全县全面放开了粮油收购市场和价格,粮油收购价格由市场上粮油的供给和需求状况决定,实现了粮油市场的自由流通。
2005年起,国家改变了对粮食的补贴方式,由原来的对粮食管理的间接补贴,改为对农业生产的直接补贴,即国家通过粮食企业以“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粮食,以间接补贴农民的“暗补”方式,改为将保护价与市场的差价以现金的形式直接补贴给农民的“直补”方式。国家粮食补贴政策的改革,对于改善我县粮食现状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优化了农业生产结构,满足粮食市场需求,同时也保障了农民根本利益,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了多元化市场主体的构建和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在国家粮食政策的支持下,全县粮食生产得到了稳步发展,2014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29.6万吨。
回顾60多年来粮食生产发展的光辉历程,根本原因在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冲破了僵化体制和陈旧观念的束缚,实行了农村改革,加大了农业投入,切实巩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一大批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得到推广应用,极大的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使农村经济飞跃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粮食产量连续跃上了几个台阶,实现了全县粮油的完全自给有余,城乡居民的粮食供应和饮食结构显著改善,为全县乃至全市人民摆脱贫困,解决温饱,实现小康作出了重大贡献,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然而,我国还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还很多。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实现新世纪发展战略目标的高度来认识粮食、关心稂食、发展粮食,认真作好今后的粮食生产工作,为推动永昌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系永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高级农艺师)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本书记述了永昌县农牧、林业、水利、电力、史料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梁志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