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轮土地承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713
颗粒名称:
第一轮土地承包
分类号:
F321.41
页数:
1
页码:
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第一轮土地承包情况,1982年,农村普遍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全县共有893个生产队,3.12万户,15.93万口人,全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俗称大包干),承包期限15年。
关键词:
永昌县
第一轮土地承包
土地改革
内容
1982年,农村普遍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全县共有893个生产队,3.12万户,15.93万口人,全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俗称大包干),承包期限15年。1983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初,全县农村100%的生产队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包干到户),包干到户就是在坚持生产队经济主体地位,坚持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生产队把耕地承包到户耕作,把牲畜、农具固定到户管理使用,实行分户经营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特点是社员包国家任务,包集体提留,即“上交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余都是自己的”。全县一轮土地承包耕地56.28万亩。1985年,全县各类专业户达4384户,其中,种植专业户3511户。1986年4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从司法角度对土地使用权进行了规范。1986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这是建国以来第一部土地管理法,以立法形式对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进行立法保护。
1987年5月,在东寨乡上三坝村,针对“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旧体制解体后,农村经营体制产生的问题,进行改革集体资金管理办法的试点工作。对原有集体积累资金清理核实后,实行以“权在集体,折股到户,民主管理,内部借贷,计息分红,扩大增值”的管理办法,建立了全县第一个农村合作基金会。全县陆续到1992年上半年,建立起合作基金会110个,占村组织的100%。
自1983年包产到户至1990年底,按照《甘肃省农业承包合同管理试行办法》,经过整顿,全县重新签订土地承包合同3013份,林业合同63份,园艺合同21份。在各业承包合同趋向完善的基础上,建立了乡村两级农业承包合同管理机构和合同纠纷仲裁机构。
1991年,县委、县政府印发《关于全县进行完善双层经营,加强农业承包合同管理工作的安排意见》,加强农业承包合同管理,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各乡镇按照各自实际,一次性铺开或分期分批进行,于当年10月底以前,全县农民签订农业土地承包合同。当年全县土地承包户4.1万户,承包人口17.50万人,承包耕地面积49.33万亩。第一轮土地承包期延伸到1998年,按照“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每隔3年或5年进行一次土地小调整。1996年,全国进行第二轮土地承包期延包工作。于1998年底,全县进行第二轮土地承包延包工作,延包期一次性定为30年,从1996年起,至2025年结束。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本书记述了永昌县农牧、林业、水利、电力、史料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董建德
责任者
张材芝
责任者
王发龙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