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永昌驿传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691
颗粒名称: 历史上的永昌驿传概况
分类号: K928.642
页数: 4
页码: 118-12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历史上的永昌驿传概况情况。
关键词: 永昌 驿传 概况

内容

驿站,是古时传递政府文书的机构,也是递送人员或过往官员途中歇息、住宿、更换马匹的处所。早在战国时已有邮传;汉各地有传舍,通路上每三十里设驿一所,又有邮亭;唐设驿田,增水驿,设驿长;宋每十里或二十里设邮铺,大路上并设急递铺(急递铺递送人员,驰马急送,俗叫“马牌子”);元时称驿传为“站赤”,组织规模很大,为殴亚两洲驿传服务;明各地均设有驿站(有马驿、水驿)和递运所,又置急递铺。这些驿传机构均备有人夫、马骡、车船,供传递人员及过境官员使用。元、明驿站并措办廪给口粮,由所在地州、县编派站户支应;清仍设驿站、递运所、铺递。明、清两朝各驿站所需工食银两、草料以及设备添置等,全部由朝廷按规定按月支拨,并设驿丞,管理驿事。
  据《凉镇志》、《五凉志》和《永昌县志》记载:明代永昌卫领驿三、递运所三,驿即水泉、水磨川、真景三处,递运所也分别设在这三个地方。水泉有军夫110名,马骡60匹,牛(40头(辆);水磨川驿有军夫105名、马骡55匹、牛(车)40头(辆);真景驿有军夫110名、马骡60匹、牛(车)40头(辆)。
  清顺治年间,永昌境内设驿四、递运所三、铺递十二。驿即永昌、水泉、水磨川、真景;递运所即水泉、水磨川、真景。永昌驿设军夫100名(实有60名),马30匹,驿丞一员;水泉驿设军夫50名(实有30名),马38匹,驿一员,水泉递运所设夫20名,牛(车)15头(辆);水磨川驿和水磨川递运所设夫20名、牛(车)10头(辆);真景驿和真景递运所设夫20名、牛(车)10头(辆)。铺递:永昌县城南关设总铺一处(即乐善总铺),管辖铺12处。总铺东路有崇仁铺(即东十里堡,去总铺东10里)、真景铺(即东寨,去崇仁铺东10里)、通津铺(即三十里堡,去真景铺东10里)、宣德铺(即四十里铺,去通津铺东10里)、乐善铺(即五十里铺,去宣德铺东10里)。总铺西路有云川铺(去总铺西20里,即水磨川)、重岗铺(去云川铺西10里)、金川铺(在王信堡东约五公里的三条沟,去重岗铺西10里)、永宁铺(即王信堡,去金川铺西10里)、安峪铺(即水泉堡,去永宁铺西10里)、宁远铺(位于水泉堡西约10里处的土馒头,去安峪铺西10里)、平源铺(位于定羌庙东约1.5公里处的三里墩,去宁远铺西10里)。(这里所说的永宁铺、宁远铺,并非指今水源乡的永宁堡和宁远堡乡的宁远堡,见《秦边纪略·凉镇永图》)。
  清乾隆初,永昌境内设驿二、递运所二、塘四。驿即永昌、水泉。递运所即永昌、水泉。塘即通津堡、永昌、崇岗、水泉。永昌驿设在县城,东递柔远驿(今沙河),西递水泉驿,原有驿丞一员,改县后裁,驿事交县管理。永昌驿有驿马32匹、驿夫20名,永昌递运所有所夫15名,牛、车各9头(辆),岁支银1311两、粮120石、料68.4石、草3240束;水泉驿和水泉递运所设在水泉堡,东递永昌驿,西递峡口驿,驿事由驿丞一员管理。水泉驿有驿马32匹,驿夫20名,水泉递运所有所夫15名、牛(车)9头(辆),岁支银1311两、粮120石、料68.4石、草3240束。塘是专门递送奏折部文的机构,永昌塘东递通津堡塘30里,西递崇岗堡塘30里,永昌塘有塘马10匹、夫5名,岁支银306两;岗东递永昌塘30里,西接水泉堡塘30里,有塘马10匹、夫5名,岁支银306两;水泉堡塘东递崇岗堡塘30里,西接定羌庙塘30里,有塘马10匹、夫5名,岁支银306两。
  清乾隆五十年至嘉庆二十年约三十年间,永昌设驿二、递运所二、塘三。驿即永昌驿、水泉堡驿,递运所亦即永昌、水泉堡。永昌驿设在县城,东递沙河,西递水泉堡;水泉堡驿,东递县城,西递峡口。每驿原设马32匹、夫20名,后驿事增加,各设马60匹、夫34名。永昌和水泉堡递运所,各设牛头、车9辆,各附本驿使用。塘即永昌塘、崇岗堡塘、水泉堡塘,各设马12匹、夫6名,专门传递奏折部文。清末驿、所、塘均废,普遍举办邮局。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为抗战的需要,甘肃省政府设立驿运处,永昌县于三十二年(1943年)奉命在县城南关和水泉堡设驿运站两处,于三十五年撤销。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一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一辑》

本刊挖掘、整理、收录甘肃省永昌县近现代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民族、宗教、侨务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文史资料。本辑选登了《永昌历史沿革》《永昌古文化遗址》和《西路红军在永昌》等20篇文稿。

阅读

相关人物

祝巍山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