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执礼传》校注及考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684
颗粒名称: 《胡执礼传》校注及考略
分类号: K928.642
页数: 15
页码: 61-75
摘要: 本文记述了《胡执礼传》校注及考略情况。
关键词: 胡执礼传 校注 考略

内容

前言
  胡执礼,明代永昌卫(今甘肃永昌县)人,他的政治生涯是在嘉靖三十八年至万历十七年1559——1589年)这三十年间,他曾与张居正、海瑞同时在朝为官,做过总理粮储、提督军务兼应天府巡抚都御史,做过户部左侍郎兼南京户部右侍郎,死后追赠户部尚书。他是河西地区颇负盛名的历史人物,乡里尊称为“胡阁老”,至今传诵不已。
  重新铅印的《永昌县志》据称是合乾隆五十年本、嘉庆二十一年本及民国六年本而成,其中乾隆本和嘉庆本的《人物志》都有胡执礼的事略,而且都是进士南济汉先生编纂的,但后者较之前者翔实精当得多,已具有“传”的规模。可以看出,编写在乾隆本的基础上,又下了多年的博览穷蒐、正疑补缺的工夫。现用嘉庆本,并且为了命题方便,干脆称之为“传”,加以标点,试行校注。校注之后,就所接触到的资料,稍加论证,写了几点读后散记一类的东西,无以名之,勉强称之为“考略”,自惭浅陋,不成体统,区区之意,抛砖引玉而已。
  胡执礼传
  胡执礼,字汝立①,号雅斋,中嘉靖丁士美榜②。出为四川保宁府推官③,发奸擿(tī)伏④,为太守罗绅所敬惮。闻于朝,行刑部主事⑤,历转至吏部⑥,主文选⑦。隆庆初⑧,荐陟文选司郎中⑨。清通祗慎⑩,品藻公平⑪,上谕褒之。迁右通政提督誊黄⑫;旋擢太仆,光禄太常寺卿⑬;寻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⑭。时张居正当轴⑮,言官余懋学、江文辉有因丝绢鼓噪事⑯,阴嘱执礼诬陷之,不可。俄,生员吴仕期将劾居正,书未上而败,谳者罗织⑰;并株余、江二人。稿至不会⑱,曰:“吾不杀人以媚人也”。万历四年⑲,巡抚应天等府⑳,节旄所向,全省肃然。适江淮间多盗,执礼建威销萌,极为上所倚重,迁户部左侍郎总督仓场㉑。居正忌甚。九年夏,谢病归,处乡恂谨㉒,扶翼后学,置学租三百余石,廪贫士至今利赖之。未几,召起,仍户部左侍郎,兼南京户部右侍郎㉓。临雍命坐㉔,宠渥有加。十六年,南北省连荒,民多流离,于是条奏赈恤事宜,全活无算。越二年,以劳成疾,卒于京邸,上优恤备至,及榇归㉕,遣祭于家,谕文肫切㉖,赠户部尚书㉗,诏祀乡贤㉘。方其抚南也,夙兴理政,竟日无间,夜课子书,读少倦,则咨嗟至泣下。洎自诣阙日,吴郡王元美世贞㉙,在里饯之以诗㉚,特及此云。长子大年,川东道。次子有年,举人,国子监学录。孙养正,岁贡,河阴知县。曾孙师寅㉛,守备。孙奉先㉜隆庆岁贡。性至孝,父母有病,吁天愿以身代。寻,相继殁,哀毁骨立。即葬,庐居墓侧,朝夕哭奠者三年。后为四川彭县令,与民休息,不尚威严,调绵竹县,治如初。及致仕,扪其心曰:“此尚在”。入忠孝祠。
  校注
  ①胡执礼的字,嘉庆本作“汝止”,乾隆本作“汝立”,二者必有一是,谨从胡执礼的名、字、号看,应当是“汝立”。古人因名起字号,多有出处。胡执礼的名号都出于《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泰伯》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显然他的字,出于“立于礼”。
  ②嘉靖,明世宗(朱厚〓)的年号。据明史本纪十八,世宗二记载:“嘉靖三十八年春,三月,庚寅,赐丁士美等进士及第。”查《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隐》,胡执礼正是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己未科三甲七十九名进士。这一科因以丁士美为首,所以称丁士美榜。
  按:当时录取进士,分一、二、三甲。一甲止三人,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于人,赐同进士出身。
  ③推官,即司法官,主管审理刑狱事,正七品。
  ④发奸擿(tī)伏,是说善于揭露奸邪罪情,捕获隐蔽很深的罪犯。
  ⑤刑部,中央行政机构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主管国家法律、刑狱等事,长官为刑部尚书,正二品。
  刑部主事,刑部的中层官吏,正六品。
  ⑥吏部,六部之首,主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长官为吏部尚书,正二品。
  ⑦文选,即文选司,吏部的一个中层机构,办理官吏的升迁、调动等事。主文选即主持文选司工作,尚未正式任命。
  ⑧隆庆,明穆宗(朱载垕)年号。
  ⑨郎中,官名。文选司郎中,文选司的主官,正五品。
  ⑩祗(zhì读支),恭敬之意,清通祗慎,是说为人清正通达,谦恭谨慎。
  ⑪品藻,评论之意。
  ⑫誊黄,用黄纸誊录皇帝下的诏书,颁行下属,叫誊黄。提督誉黄右通政,官名,成化二年设,专管录武官黄卫所荫袭接替情况,以资征用选拔。
  通政使司,也称通政司,是为皇帝处理机要的部门,长官为通政司,正三品,副职有左、右通政各一人,誊黄右通政一人,都是正四品。
  ⑬太仆寺卿,官名,从三品,管理皇帝舆马和全国牧养马匹事务。
  光禄寺卿,官名,从三品,管理皇帝酒醴膳食事务。
  太常寺卿,官名,正三品,管理朝廷祭祀、礼乐事务。
  ⑭都察院,明初,改以前的御史台为都察院,是朝廷的监察、弹劾和建议机关。长官为左、右都御史,正二品。副职为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
  ⑮张居正(1525—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明代政治家。嘉靖二十六年进士,隆庆元年入阁,万历初年,神宗年幼,国事都由他主持,前后当国十年,政治上很有改革。
  ⑯江文辉应汪文辉,明史有传,隆庆四年任御史。
  ⑰谳(读厌),审判定罪。罗织、虚构罪名,陷害无辜。
  ⑱会稿,也称会衔,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机构或机构主管人,共同在一个文稿上签字。这里是说株连诬陷余,汪二人的文稿送到都察院,胡执礼拒不签字。
  ⑲万历,明神宗(朱翊钧)年号。
  ⑳胡执礼出巡,为应天府巡抚都御史。
  明史《河渠志》载有“巡抚都御史胡执礼上疏请先浚吴淞江长桥黄浦”事。
  明史《职官志》都察院下记载:“总理粮储提督军务兼巡抚应天等府一员……驻苏州,辖南直隶江南诸府及江北安庆一府”。
  ㉑户部,六部之一,主管全国的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等事。长官为户部尚书,正二品。副职为左、右侍郎,正三品。户部设总督仓场一人,掌督在京及通州等处仓场储粮,万历九年,由本部侍郎分管。
  ㉒恂谨,谦虚谨慎。
  ㉓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南京仍保留原建制,也有六部,各部设尚书一人,右侍郎一人。
  ㉔雍,指召见的地方。清孙承泽《天府广记》记载:明代重华殿中路有肃雍门,或指此。又古之辟雍,即明之国学(太学),或系代称。
  ㉕榇(chen读衬),棺材。
  ㉖肫(chùn读纯),诚恳。
  ㉗明史《职官志》记载:“三品以上政绩显异及死谏、死节、阵亡者,皆得赠官..生曰封,死曰赠”。胡执礼死后赠户都尚书,应属于政绩显异。
  ㉘乡贤,即乡贤祠。封建时代,各地都设有名官祠、忠孝祠、乡贤祠、义士祠、节妇祠等,以供奉当地各方面很有名望的人物。胡执礼诏令供入乡贤祠。
  ㉙王世贞(1526—1590年),字元美,号风洲,州弇山太仓(今江苏)人,年十九,中嘉靖二十六年丁未科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王为明代文学家,与李攀龙同为当时文坛“后七子”的领袖。
  ㉚王世贞饯别胡执礼诗,县志嘉庆本《艺文志》有记载,为了查看方便,特附录于下:
  送别胡大中丞还京二首。有序
  大中丞雅斋胡公入佐司徒,贞以多病里居,不获躬从。父老卧辙请留。聊成二律,以壮行色。盖公之功德,人能诵之;而公之苦心,人不能尽知也,故于结语中深致感云。
  关西清白古来传,数到胡威更莹然。
  新转地官饶建地,近从天语见回天。
  寻常八座人犹美,四十三台尔最贤。
  唯有苦心真绝处,青灯课子泪痕偏。
  五云将送画熊车,乞借先知寇不如。
  主计入陪萧相府,阜财能用范卿书。
  穷檐尽属吹嘘后,多士争承咳唾余。
  渐老杜陵怀旧切,春风寂寂浣花居。
  ㉛胡师寅应为胡师容,乾隆本《选举志》载:胡师容,尚书执礼曾孙,知县养正之子,洮州守备。同本《官师志》载:胡师寅,邑人,水泉营守备,康熙年任。胡师容和胡师寅清清楚楚是两个人,胡师容才是胡执礼的曾孙,而胡师寅并非胡执礼直系。为什么嘉庆本却把胡师寅作为胡执礼的曾孙了?恐怕是弄混了。
  ㉜嘉庆本胡执礼事略,应到“曾孙师寅,守备”就完了,下面从“孙奉先到入忠孝祠”一段文字,是把另一个与胡执礼不相干的人窜进去了,孙奉先并不是胡执礼的孙子胡奉先,而是一位姓孙的人。乾隆本《人物志》忠孝类赵思义后记载:“孙奉先,邑贡生也,好读书,讲实践之学,父母病,吁天愿以身代,寻,相继殁,哀毁骨立。既葬居墓,寝苫枕块者三年,入祠”。同本《选举志》表列:“孙奉先,四川彭县,绵竹县知县”。嘉庆本的这段文字显然是合以上两则写成的,却不知怎么缀在胡执礼事略的后面,成为胡执礼的子孙后代了。其实孙奉先在四川做知县,在隆庆年间,正是胡执礼由文选司郎中累升为三品大员时期,他们两个是同时期人,年龄大概也相差不多,误为祖孙,那就差的远了。这绝不是编纂者的错误。那里有曾孙都写过去了,又写孙子的。可能是稿页错乱,刻板、石印或者排印上的粗心,胡乱接上去了。孙奉先这段文字应另列入《人物·忠孝》。
  关于胡执礼的评论和考略
  一、胡执礼小论
  胡执礼明史无传。县志嘉庆本有进士南宫鼎写的《书胡雅斋先生传后》一文,可见正史外原来是另有传的,可惜现在我们看不到了。不过我们可以相信,南宫鼎读过的《胡雅斋先生传》,他的哲嗣也是进士的南济汉肯定也读过。南济汉编纂的嘉靖本胡执礼事略,一定采用了原传的重要内容,同时补充了他多年精心蒐集的有关资料,应该是最有权威的记载了。
  胡执礼,字汝立,号雅斋,明代永昌卫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中进士,出任四川保宁府推官,主管司法工作。不几年就显露出他卓越的才能,被提升进京,担任了刑部主事。又经调转,到吏部主持文选司的工作。到了隆庆(1567——1572年)年间,他得到了接二连三的升迁,累被重用。任命文选司郎中不久,就又调到皇帝的机要部门——通政司,升为通政司的副长官右通政提督誊黄。紧接着一连升任了为皇帝生活和公务负责的太仆寺卿、光禄寺卿、太常寺卿等职。这己经是官居三品、位列九卿了,但没有多久,又调到皇帝耳目风纪之司的都察院,担任了右副都御史,这是一个更为显要的职位。胡执礼入京为官,大约不出十年时间,就调转了二部 (刑、吏)、三侍(太仆、光禄、太常)、一司(通政)、一院(都察)等七、八个部门,由正六品直升到正三品大员,愈调迁职位愈显要。此后,万历四年(1576年)出京南巡,当了几年应天府巡抚都御史。因政绩显著,又调回京,升任了户部左侍郎,主管总督仓场要务。户部居六部第二,相当于国民党时期的行政院,侍郎相当于副院长。万历九年(1581年)因故谢病归里,时间很短就被调回京,仍然担任户部左侍郎,兼南京户部右侍郎。万历十七年(1589年)“以劳致疾,卒于京邸”。死后以政绩显异,增户部尚书。尚书正二品,在明朝,这是文臣最高的品级了。胡执礼三十年为官的经历,大体如此。
  胡执礼原来不过是西北边邑的一个布衣之士。据县志记载,他的父亲胡岳,“少历艰辛,托迹于廛市”,只是一个一般市民和小商,家里没有雄厚的金钱供他活动,朝里没有权贵后台做为依靠,竟能够升迁那样快,得到那样重用,绝不是偶然的。当时文坛“后七子”的领袖王世贞“声华意气,溢盖海内”,谁能得到他的片言褒奖,声价骤起。他在给胡执礼的饯别诗中竟有“关西清白古来传,数到胡威更莹然”,“四十三台尔最贤”等句,推祟备至,评价高极了,可见胡执礼确实是个有才德的人。从事略看,他初出茅庐,就能“发奸〓(tī)伏”,为太守所敬畏。可见才能出众,执法严明。他担任右副都御史时,竟敢于不买权倾一时的铁腕人物张居正的账,义正词严,公开抵制。“吾不杀人以媚人”,这句话真是闪闪发光,铮铮有声。听其言,观其行,何等光明磊落,正直不阿。至于上疏赈灾,救活南北各省无数嗷嗷待哺的饥民,多么关心百姓疾苦。筹设学租,扶翼后学,为培养人材着想,又是多么具有远见卓识。凡此等等,若不是个有事业心,有治国之才的人,是做不出来的。可以肯定,胡执礼确实是一个封建土大夫中不可多得的清廉正直,贤明多才,勤政爱民,品端望重的清官、能臣。
  胡执礼生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卒于万历十七年(1589年),享年五十一岁(胡执礼墓志铭)。
  胡执礼是个历史人物,任何历史人物都有其局限性,推而言之,任何人都要成为历史人物,“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都不免有局限性,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性质不同罢了。我们不能用今天的观点,苛求于古人。
  二、关于“阁老”问题析疑
  胡执礼,乡里家喻户晓,都称为“胡阁老”。我小时候就听过关于“胡阁老”的传说,直到现在年过花甲,还是只知道个“胡阁老”,从来没有深究过底细。今读《永昌县志》胡执礼事略,却没有一字提到“阁老”一事,使我大惑不解。渊博如进士公南济汉先生难道没有听到“胡阁老”这个称呼吗?难道不了解“阁老”是怎么回事吗?不会的。我想只字不提或者避而不谈,总是有他的道理的。我带着这个问题,找了一些材料,做了一番研究。
  一般总认为,胡执礼既称“阁老”,大概是曾经兼过文渊阁或者某某阁、某某殿的大学士,参与机务,当过“内阁大臣”。我很希望能找出这样的答案来,可是事实却并非如此。按明朝自洪武十三年废除了宰相,六部直接对朝廷负责,各部的尚书,权位甚尊,可以“入阁”议事。作为尚书副职的侍郎,权位也随之提高,与尚书同堂办公,称为堂官。因而侍郎也有入阁的,如万历六年,吏部侍郎申时行兼东阁大学士,预机务;万历十二年,吏部侍郎王家屏兼东阁大学士,预机务等。胡执礼当过户部侍郎,入阁不是不可能。但查明史《宰辅年表》和《七卿年表》,在胡执礼当了户部侍郎到死这一段时间内,所有入阁者都历历不爽,就是没有胡执礼这个人。可见胡执礼并没有当过“内阁大臣”。胡执礼没有入阁,从明史无传也可以肯定。
  那么,胡执礼既没有入阁,为什么乡里相传,一直称为“胡阁老”呢?总是事出有因吧。
  清朝人赵翼的《陔余丛考》里说:“阁老本中书舍人之称,今俗以称大学士非也。”又说:“舍人年久者为阁老。”同时还说:“苏州有阁老坊,乃吴匏庵为学士时所建,则翰林之在文渊阁掌诰敕者,亦得称阁老。”可见阁老并不是对内阁大学士的专称,而是习俗上对那些在宫廷内办过文案的人的尊称。胡执礼没有在宫中担任过中书舍人的职务,也没有任何记载说他当过翰林学士,在文渊阁值班办过公。而且尊称胡执礼为阁老,显然并不是指的那些。中书舍人、文华殿、英武殿、内阁诰救房、制敕房等都有,主要是担任抄写,品位极低,从七品。而翰林学土到文渊阁值班办公的,也只是正五品。胡执礼的职位品级己经超过那些了,习俗尊人是就高不就低的。我以为,既然清人赵翼时,就已有误称大学土为阁老的习俗,胡执礼之被称为阁老,也可能就是那种习俗的产物。胡执礼生为侍郎,死赠尚书,虽未入阁,论资历也够得着了。推而广之,高而尊之,这正是习俗的常情。习俗之称,多在群众咀上,写志书是严肃的事,得根据事实。县志之只字不提“阁老”一事,这正是南济汉先生落笔谨严,大有分寸处,不愧他是学有根柢的进士。然而群众习俗之称,无法改变,也用不着改变,仍任称呼“胡阁老”好了。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一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一辑》

本刊挖掘、整理、收录甘肃省永昌县近现代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民族、宗教、侨务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文史资料。本辑选登了《永昌历史沿革》《永昌古文化遗址》和《西路红军在永昌》等20篇文稿。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浩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