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永昌钟鼓楼的建筑风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683
颗粒名称: 浅谈永昌钟鼓楼的建筑风格
分类号: K928.74
页数: 4
页码: 57-6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钟鼓楼的建筑风格情况。
关键词: 永昌 钟鼓楼 建筑风格

内容

永昌钟鼓楼于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建成,其整体规制仿西安钟楼,系明代风格建筑。整个建筑分楼体和台基两部分,通高24.5米。楼体为两层三檐,重檐盝顶式建筑。平面呈正方形,底层面阔,进深各三间,俗叫三转五。全里安装,四面中置格扇门,左右两面装槛窗,厚筑边墙,抱紧四角劲柱,双翘单昂斗拱。楼内置直径为2米的整张牛皮蒙面更鼓一只,楼南侧檐下置铸铁大钟一口,复置钟鼓均系仿明造型,是向全城击鼓鸣钟报时之处。上层面阔,进深同底层,屋檐及檐柱向内收缩,檐下置望台围栏,四向连同,可凭栏远眺。其上是盝顶式屋顶,置有八卦式宝顶,造型奇特。台基为夯土板筑包砖,边宽22米,周长88米,高8米,使主体建筑增添了稳重巍峨之效果。台基四面开拱洞,通达四街。四个拱门之上,分别刻有“大观”、“迎薰”、“宁远”、“镇朔”。整个建筑结构严谨,造艺精湛,高耸挺拔,典雅宏伟。登临其上,祁连雪峰,金川铺翠,焉支翠岫由,东原林壑及城郊风光皆历历在目。整个县城以钟鼓楼为中心,市声攘攘,车水马龙,构成全城的繁华景观。
  我国封建都城、府、县建造钟楼或鼓楼具有悠久的历史。据《水经注》记载,早在北魏时期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城中就有“楼台”,该建筑至西魏(公元535—557年)改名为“鼓楼”,它是我国文献记载上最早的鼓楼。唐诗中可见到“惆怅飞鸟尽,南溪闻夜钟,”“楚江微南里,建业暮钟时”等诗句。元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大都北京建钟楼、鼓楼,明洪武年间修建西安钟楼和鼓楼,现遗存实物还有多处,唯独永昌置钟、鼓于一楼,实乃罕见,颇具特色。
  永昌城地处河西走廊东部,是汉、唐中外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古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至秦,月氏族即驻牧于此,汉初匈奴破月氏,又为昆邪王所辖,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陷于吐蕃,至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张义潮收复河西诸州,历时97年。宋景德年间,(公元1007年)又被西夏所据,在此置永州,达二百年。南宋宝庆二年(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出兵灭西夏,于元世祖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赐永昌府,至元十五年,永昌城又为元代永昌路治所。从历史上看,永昌是一个多民族管辖的地方,反映在钟鼓楼这一古建筑上,具有蒙、汉、党项等多民族文化交融一体的风格。其一:从艺术造型看,形体是由屋顶、木构架、台基三大要素所构成,沿袭了汉朝的做法,是我国民族建筑风格的主要特征之一;其二:从平面布局看,钟鼓楼设在全城正中,掌管全城作息和夜禁时刻,是元朝的制度,也是蒙族建筑的布局手法。它又置钟、鼓于一楼,与宋、金、明、清时期一城之内,“鼓楼在东,钟楼在西”的形制截然不同;它虽建于明,却继承沿用了元、蒙的传统;其三:从建筑形式看,盝顶式屋顶是元代常见的几种宫廷屋顶造型之一,元朝后未曾有过,唯元代宫中盛行盝顶式屋顶。明初,元朝宫殿多被拆除,现存实物几乎绝迹,唯独永昌钟鼓楼上有蒙古族风格的绿色琉璃瓦盝顶式屋顶,保存至今,这在国内所见的钟鼓楼建筑中,尚无先例。永昌钟鼓楼顶还有个特点,就是在盝顶之上加了一个八卦宝顶,大概是迎合明朝时代气息,突出了民间盛行的五行之说;其四:围栏共分三格,扶手下一空格,中有垫墩,中间一小格,用木板装实,刻有卷草花纹图案,下一大格,用木板装实,刻有降幕云图案,系西夏宫廷建筑风格。另外,三层楼室内五片直彩的第一到第二片直彩间,置一小斗,系宋代建筑风格。其五:从油漆彩画看,柱、门、窗为深朱红色,斗拱青绿间色,即兰升斗间以绿昂拱,绿升斗间以兰昂拱,分别以三青三绿及绿华退晕,墨线压边。斗拱板面涂红底,画兰绿火焰三宝珠,均为典型的明代州城彩绘风格——旋子彩画。永昌钟鼓楼不仅汲取了我国历代建筑风格之精华,也掺杂了点滴西方古建筑风格和花纹。如一楼外的直彩枋下面的十六个大垫墩上刻着葵花和海水,俗叫海水朝阳,象征着太阳和大海,据考是古罗马建筑上的花纹图案。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一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一辑》

本刊挖掘、整理、收录甘肃省永昌县近现代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民族、宗教、侨务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文史资料。本辑选登了《永昌历史沿革》《永昌古文化遗址》和《西路红军在永昌》等20篇文稿。

阅读

相关人物

赵守国
责任者
谢翔云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