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气候特征与自然灾害析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681
颗粒名称: 永昌气候特征与自然灾害析述
分类号: K928.642
页数: 10
页码: 41-5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的气候特征与自然灾害析述情况。
关键词: 永昌 气候特征 自然灾害

内容

一、地理环境与气候特证
  永昌地处河西走廊蜂腰地带。县境南部祁连山异峰突起,北部龙首山绵亘,渐没于戈壁沙漠之中,两山对峙,大黄山、武当山、风门山又居其间,形成县境三个隆起带,二个狭长走廊平川和一块残丘戈壁荒漠区。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平川、戈壁荒漠东西展开,南北更替,相间排列。总的趋势是西南高,东北低。西部冷龙岭主峰海拔4442米,为县境最高峰,东北戈壁荒漠区的张家坑,海拔1327米,为县境最低处。全境东西长约144公里,南北宽约114.8公里,总面积9592.74平方公里(划市前面积)。
  县境地处中纬度(东径101°—43,04′102°′北纬37°47′21″—38°39′58″),深居内陆,属明显的大陆性气候。但在太阳辐射的周年变化和大气环流的交替作用下,又形成了我县四季气候的基本特征。
  春季(3—5月):极峰开始北退,太阳辐射开始增强,北方干冷的蒙古气团势力减弱,南方副热带高压开始缓慢北移,加之西风带短波槽脊活跃,形成了冷暖交替频繁,大风偏多,空气干燥的特点。5月份如遇冷空气南下,便可出现春霜及冻害。
  夏季(6—8月):副热带高压出现第一次北跳,西风带迅速北移,西南季风已北上到达印度,虽受到青藏高原阻挡,但势力强盛时,仍可沿高原西南侧北上,我县随之进入相对高温多雨季节,“汛期”也即将开始。当太平洋副高继续北抬西伸,又遇西北冷槽东南下而形成500百帕东高西低的形势,再有充足而明显的西南暖湿气流东北上,或西北冷槽东移中与西南低涡配合,构成500百帕北槽南涡时,我县将出现大雨到暴雨,易成洪灾。此外,由于系统的进退结束,早晚有别,强弱不同,造成多数年份雨季前,常出现春末初夏干旱。
  秋季(9—11月):9月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后退,雨量开始减少。但多数年份,低纬副热带高压位于湖广交界,又青藏高原西部为平均状态,二者之间盛行西南气流,为我县输送了较充沛的水气而形成多阴雨。10月以后,蒙古高压迅速增强,凶猛南下,常伴寒潮出现,易造成秋霜冻害,寒潮过后,秋高气爽。
  冬季(12—次年2月):太平洋副热带急流南移到青藏高原以南地区,高原北侧的新疆脊和南侧的印缅槽与地形高度的形状和位置十分一致,因此,永昌地处新疆脊前面西北气流中,几乎11月至次年3月无多大变化,大部分时间盛吹西北风,晴天或高云居多,只有在形势发生转换或调整时,才带来寒潮,降雪和大风天气。
  县境内随着季节的变化,形成以农业生产角度区分为三个气候区,即温和极干旱及温凉干旱川区气候区;温寒干旱浅山区气候区;寒冷温润及高寒很湿润的山区气候区。
  川区气候区,包括清河地区和河西堡镇的上三庄、青山堡,东河地区六坝乡的团庄、九坝等地,海拔在1400至1700米,年平均气温6.5到7.4℃。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19.2至23.6℃,最冷月(元月)平均气温为﹣8.3℃至﹣6.7℃;无霜期136天至144天,年降雨量为135至158毫米,年日照时数为2884至2933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6%。
  浅山区气候区,包括河西堡(除上三庄、青山堡外)、北海子、焦家庄、东寨、六坝(除团庄、九坝外)和红山窑、新城子的农业种植区,海拔1700至2500米,年平均气温为1.2至6.5℃,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14.3至19.2℃,最冷月(元月),平均气温为﹣13.1至﹣8.3℃,无霜期108至136天,年降雨量为158至311毫米,年日照时数2210至2884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1至66%。
  山区气候区,包括十五里大坂、鄂博大坂、蒿滩坡、独山子、西大坂、小顶子、绣花庙、南部草原、西水滩、西沟口、大干沟、大黄山、盖掌大坂、火松林、铁山头、石羊洞等,海拔2500至4000米,年平均气温小于1.2℃。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小于14.3℃,最冷月(元月),平均气温小于﹣13.1℃。无霜期小于108天,年降雨量大于311毫米,年日照时数小于2210小时,日照百分率小于51%。按气象学划分无夏季,冬季约273天,春秋两季相接约93天。降水量较大,降水日数较多,特别是7至8月,多阵性降水及雷暴较多,最大特点是湿润而终年气温较低。
  二、主要自然灾害概况
  永昌县以农业生产为主,由于地形复杂,海拔高低悬殊,温差大,气候变化异常,旱、涝、风、阴雨、霜冻、冰雹、农业病虫等自然灾害对发展农业生产影响很大。
  旱灾:从史书对旱灾“歉收”、“民大饥”、“人相食”的记载文字中,说明纪实是大旱中的大旱,对一般旱情并未记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设立气象机构,对灾害的记载比较翔实。据1958年以来30多年的观测,春旱年发生率为13.6%,伏旱63.6%,秋旱18.2%,冬旱27.3%。以5和6月降水合量累年平均50.6毫米为标准,形成了五个干旱等级:5和6月降水合量在85.2毫米以上,为一级(涝年),即1985、1987、1988三年;5和6月降水合量在85.1~60.1毫米间,为二级(不旱年),即1964、1967、1973、1976、1983、1984六年;5和6月降水合量在60.0~40.0毫米,为三级(轻旱),即1959、1965、1966、1968、1969、1972、1975、1977、1978、1981、1986共十一年;5和6月降水合量在39.9至14.7毫米间,为四级(干旱年),即1958、1960、1961、1962、1963、1970、1971、1974、1979、1980、1982共十一年;5和6月降水合量在14.6毫米以下为五级(大旱年),建国后永昌历史上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年景。但从种植业的角度看,我县是常年干旱,耕作区平均年降水量为100~300毫米之间,然而我县是灌溉农 业,其干旱与否,决定于灌溉来水量,水源主要靠发源于祁连山的内陆河冰川提供,其余均有山区降水供给。夏季降水量大,内陆河流量也大,故灌区一般不缺水。春季供水主要靠前一年晚秋与冬春积雪融化,因此,决定永昌县春末夏初干旱与否的主要因素,是春温回升的快慢与高低。
  涝灾:实质上我县发生的涝灾是大雨或局部暴雨在地形的作用下汇集冲泻而形成的洪水灾害。据气象资料从1958年至1988年对大到暴雨的记载来看,主要集中在5至10月,重点是6、8月,其次是7、9月。按成因可分为稳定性和不稳定性两大类。稳定性系统发生的大到暴雨一般降水稳而缓慢,地面容易渗漏,利多害少。不稳定系统降水猛烈而多变,地面渗漏不及,汇流而下,形成洪水,危害极大。如1987年6月11日的特大暴雨总计损失达1897万元。一般来说,我县时降水量达10毫米左右,就可以引起山洪,其损坏程度与时降水量成正比。
  风灾:永昌山岭重叠,又受北方戈壁沙漠影响,易形成风沙,四季均有发生,春季最多。据1958年以来的30多年的观测,八级以上大风,春季占44%,夏季占23.7%,冬季一般为18.9%,秋季最少,为13.4%。
  风灾对人类活动,特别是对农业生产危害极大,风沙压苗或刮断苗根,使禾苗枯萎死亡。根据永昌地形地貌特征,大风发生与受灾程度,可划分为:盖掌大坂与大黄山、武当山间的永昌绿州为轻灾区;武当山、龙首山间河西堡盆地及双湾、清河绿州为重灾区,其它地区为中灾区。
  阴雨:当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发展西伸,西北边缘盛行上升气流以及西南暖湿气流与西北冷空气辐合时,便有大范围降水产生,若副热带高压持而不退,则秋雨连绵,造成灾害,时间多在8至9月。据气象部门记载,1958年至1989年出现连阴雨42次,年均1.4次,发生连阴雨的年数为25年,年发生率为80.6%,其中按五天降雨量标准,划分为轻连阴14年(即五天降雨量在10—29.9毫米),中连阴6年(即五天降雨量在30—60毫米),重连阴5年(即五天降雨量在60.1毫米以上)。显然,全县秋季(8—9月)常会出现连阴雨天气,如1971年8月至9月,阴雨连绵长达40多天,造成清河、东河、城郊、西河等地区小麦生芽80%,损失达410多万斤。但1985以后,秋季连阴雨有所减少。
  霜冻:从1958年至1988年的观测表明,霜期随地形增高而加长,由东北到西南,清河地区204天,西河地区267天。早霜冻,也称秋霜冻,平均出现日期为9月22日,最早为9月2日,最晚为10月15日,主要危害西河地区,危害日期是9月2日、14日、15日、18日、21日、22日、25日、27日、28日、30日;10月4日、7日、8日、15日、其中9月14日、18日、27日、28日和10月7日出现机率最大。晚霜冻,也称春霜冻,最早出现在3月29日,最晚为6月3日,结束日期累年平均为5月2日。主要危害清河地区,危害日期是4月30日,5月4日—7日、10—11日、13日、15日、17—19日、21日、24日、26日、29日,6月1日、3日,其中5月5日—6日、10日、18日出现率机最大。
  冰雹:永昌发生期为4—10月间,6—8月间出现机率为相对最多时段,年平均雹日仅一次。受地形影响,冰雪云多发于大黄山、龙首山和五沟顶、毛阴顶、由北而南。雹区主要集中在红山窑乡的高古城、河沿子,新城子镇的塔儿湾、毛家庄一带。南坝、六坝、焦家庄、北海子、河西堡、水源等乡镇,也偶有发生,总的是西南多于东北,山区多于平原。
  虫灾:据史料记载,永昌在明、清时期蝗害较为普遍。建国后,五十年代蝗虫绝迹,以后,农作物其它病虫害又相继发生,如小麦黄锈病、粘虫、草地螟等,均危害甚重。据永昌县农业科技人员的鉴定,较为普遍危害大的虫害主要有蚜虫、吸浆虫、金针虫、粘虫等及其病毒的传播,发生严重时,农作物发育不良,小麦结实少,千粒重下降,一般减产二至三成。
  自然灾害对发展农业生产影响很大,我们不断研究和掌握自然规律,对指导生产活动和抵御自然灾害有实际意义。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一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一辑》

本刊挖掘、整理、收录甘肃省永昌县近现代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民族、宗教、侨务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文史资料。本辑选登了《永昌历史沿革》《永昌古文化遗址》和《西路红军在永昌》等20篇文稿。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月清
责任者
张宗贤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