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历代自然灾害简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680
颗粒名称: 永昌历代自然灾害简录
分类号: K928.642
页数: 9
页码: 32-4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的历代自然灾害简录情况。
关键词: 永昌 自然 灾害

内容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以下省公元)秋,蝗害,食禾稼,麦歉收。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九年(53年)四月,蝗害。
  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大风拔树。
  安帝永初三年(109年),大旱无收,民大饥,人相食。
  安帝永初四年(110年)旱,大饥,人相食。
  安帝延光元年(122年)四月,雨雹如斗(斗,指古代酒器),伤禾苗。
  晋惠帝永康元年(300年)十一月,大风从西北来,折树,飞沙走石,六日始息。
  惠帝永宁元年(301年)七月,蝗害。
  穆帝永和十年(354年)五月,降霜,杀庄稼。
  孝武帝太元十二年(387年)冬,大饥,死者大半,人相食。
  五代后晋高祖天福七集(942年)四月,蝗害。
  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三月,永昌站户饥,卖儿鬻女者甚众。
  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大旱。
  思宗崇祯十一年(1638年),蝗食禾殆尽。
  崇祯十三年(1640年),大旱,无麦禾,饿馑枕道。
  清圣祖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六月,雹伤禾稼。
  高宗乾隆三年(1738年),水灾,冲没田地。六月蝗虫害禾稼。
  乾隆四年(1739年),雨雹杀禾,歉收,民饥。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大旱,禾无收,民大饥,有饿死者。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五月,大疫。
  乾隆五十年(1785年)三月八日,大风拔树。
  仁宗嘉庆十六年(1811年)七月,大疫至冬。
  嘉庆十七年(1812年),大旱,民大饥。
  宣宗道光十八年(1838年),民大饥。
  穆宗同治五年(1866年)五月,:永昌瘟疫大作,死者无算。
  同治、八年(1868—1869年),大旱,无麦禾,大饥,人饿死者大半。
  德宗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年)六月二十日,雨雹。
  中华民国(以下简称民国)九年(1920年)八、九月,疫病大行,死者甚多。十月十日黑风暴起,拔大树,有牧羊人被风刮去。
  民国十一年(1922年),大旱,继四年不雨,民饥。
  民国十三年(1924年),春夏大旱,禾无收,民大饥。
  民国十四年(1925年),旱涝成灾,禾歉收,民饥。
  民国十五年(1926年),阴雨连绵,降冰雹,大如鸡卵,平地积水深数尺,山洪暴发,冲没田地、房屋,县署报请拨款救济。
  民国十七年(1928年)四月二十八日(农历三月初九日)正午,黑风从西刮来,顿时天昏地暗,两小时后逐渐由黑变黄,傍晚虽日出无光。同年,春旱严重,饥民外流,县商会设粥棚放饭。
  民国十八年(1929年),大旱,伴以虫灾、瘟疫。春耕失种,东、西、北三乡饥民达35000余人,饿死者甚多,出现人相食现象,幸免者离乡乞讨,仅青海门源县浩门镇落户者就有180余户,民国政府拨款赈济。
  民国十九年(1930年),大旱,禾歉收,民大饥。北乡、双湾因上年兵祸,未灌冬水,春旱不能下种,秋无收,外流乞讨度日者甚多。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大旱,下种困难,已出土的禾苗多被枯死,民饥,逃亡者甚多。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大旱,多风灾,禾多枯死,收成大减。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五月,旱灾、雹灾严重,民国政府两次拨款救济。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旱灾、雹灾严重,民多饥。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六月,旱灾严重,夏禾枯萎,县政府报请赈济灾民。
  民国三十年(1941年)夏,某日县城附近刮黑风,如同黑夜。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全县旱、风、霜、雹灾,秋夏禾均歉收。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六月,全县夏禾普遍发生虫灾,永宁乡(今朱王堡、水源)尤为严重,受灾面积达80%以上。七月又洪水,淹没田地2万余亩,冲毁村舍400余所,羊、牛、马死者甚多。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全县发生旱、雹、虫灾,禾歉收。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六月七日下午七时,永安乡一带暴风忽起,黑云密布,豆大雨雹下倾,麦禾被打如麻丝,糜谷绝亡。六月全县先大旱,后暴雨成灾。八月一日又雹灾,受灾田禾13000余亩。
  1950年4月30日,宁远区西坡、双湾两乡忽起暴风,连刮三日,压埋禾苗2533亩,县人民政府拨粮款救济。
  1952年7月23—24日,连降大雨,四区五、六乡(宁远区的西坡、双湾)遭洪水袭击,受灾406户,2563人,淹死小孩三名,冲毁庄稼1542亩,房屋308间,水井452眼,县,区贷款救济,组织群众生产自救。
  1954年4月22日,大雪,全县冻死羊4万多只。
  1960年,干旱。
  1963年,红山窑公社下冰雹2小时,有4个大队,15个生产队的3019亩田禾受灾。
  1964年6—7月,全县小麦发生黄锈病,受灾面积17·8万余亩,麦粒青秕,减产1155万多斤,国家拨款18·5万元赈济。
  1965年8月13—16日,连降大雨,洪水冲破西河北干渠及四、清河坝渠道长达25公里,冲坏建筑物8座,淹没农田318亩。
  1966年,夏季干旱,全县受灾面积17.5万亩,国家拨款32万元赈济。
  1967年5月24日,降暴雨,双湾公社东四沟大队2000多只羊冻死。
  1971年8—9月,阴雨连绵达40多天,清河、东河、城郊、西河等地区小麦生芽,损失达410多万斤,国家拨救济款14·5万元赈济。
  1973年6月24日,红山窑公社水泉子降暴雨,洪水冲毁麦地159亩,淹死羊1413只,大牲畜13头,淹死1人。
  1974年7月29日,朱王堡、水源暴雨成灾,洪水冲坏永清公路和部分渠道,冲垮清河坝水库,淹没永宁堡机关、学校、村舍,政府拨款重新修建。
  1976年,红山窑公社发生大面积麦穗叶蛾,受灾面积8万余亩,因防治及时,成灾率15%。
  1977年6—7月,天旱元雨小麦又遭干热风袭击,全县减产约746万斤。
  1979年6月22日下午5时,南坝公社一带降暴雨一小时,山洪暴发,冲坏南坝干渠4240米,淹没庄稼243亩淹死羊,300多只,县级机关组织人力抢修干渠。
  1980年8月1日,降大暴雨,北海子、河西堡、双湾公社遭受洪水袭击,淹没13个大队57个生产队的粮油面积1万多亩。
  1981年8月12日下午6,县城西北沿山一带降暴雨、冰雹36分钟,降水8·9毫米山洪暴发,金川河永流量达200/秒,宁远乡的沈家沙沟、杨家大山、亮风沙沟山洪流量达350立方/秒,被灾4个乡,22个大队,90个生产队2992户,1·93万人。房屋倒塌,庄稼淹没,羊只冲走,总计损失达225·2万余元。省、地、县拔救济款17万元,兰州军区支援衣服5000套,军马场支援木料80立方。
  1982年8月3日下午3时,降暴雨半小时,降雨18·2毫米。8月30日又降暴雨,引起洪水,北海子乡的沙沟岔、大、小坝等村的千余亩农由被冲毁,约100亩地麦捆子被冲走。
  1983年8月11—18日,阴雨连绵,累计降雨60.6毫米,致使小麦大面积生芽、发霉,六坝小麦生芽占30—70%,东寨占20—50%,南坝、北海子、焦家庄占15—35%。
  1983年8月23日下午4时45分至5时,黄家学村狄家庄东南出现龙卷风,将4户农民5·5亩的麦捆卷到高空,再遍撒地上。
  1984年3月23日,遭八级大风,朱王堡、水源、六坝等乡镇的21个村,9872亩夏粮作物被风沙打死或压埋,县民政局拨款救济。
  同年6月17日下午7时至18日早3时,城郊降大雨,沙坝头、沙沟岔、黄家学、楼压子等沿山一带的羊冻死600多只。
  1987年6月10日(气象计日法为11日)下午5时25分,全县普降暴雨,到14日13时32分,总降雨量达92·8毫米,是历年平均降雨量185·1毫米的50·1%。仅10日下午5时25分到11日下午计24小时内降雨量达65·4毫米,是有记载的最大日降雨量29.2毫米的2.26倍。金川地区雨更大。冲毁渠道167.4公里,冲毁主要公路8.5公里,淹没机井107眼,其中毁坏41眼,冲坏农电线路19.5公里,冲毁粮田36855亩,其中损失五至八成的4407亩,冲毁经济作物4533亩,受灾农民4150户,22825人,死亡2人。冲倒房屋4612间,牲畜圈棚2228间,死亡畜禽32987头(只),冲毁林木765亩,冲毁粮食58640公斤,总计损失达1897万元。省政府拨款8万元,市、县机关干部捐款3.7万元赈济。
  1988年6月25日18时10分至25分,六坝乡的八坝、九坝、下排等8个村的20931亩田禾遭冰雹袭击,冰雹大如核桃,积雹厚度达5寸。受灾五至八成的6000亩,三至五成的3500亩。
  同年7月9日—24日,出现高温天气(高达32.5℃),铁路以南晚收地区小麦受高温影响,出现青秕。
  1988年8月30日,南坝乡何家湾一带降暴雨25分钟,洪水暴发,冲坏农田120余亩,毁坏粮食1.7万斤,油料5900多斤,冲坏南干渠6处,冲断渠堤1600多米。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一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一辑》

本刊挖掘、整理、收录甘肃省永昌县近现代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民族、宗教、侨务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文史资料。本辑选登了《永昌历史沿革》《永昌古文化遗址》和《西路红军在永昌》等20篇文稿。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宗贤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