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古文化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677
颗粒名称: 永昌古文化遗址
分类号: K928.724.2
页数: 12
页码: 9-2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的古文化遗址情况。
关键词: 永昌 文化 遗址

内容

鸳鸯池遗址:鸳鸯池遗址位于河西堡镇鸳鸯池村南、金川河西岸台地上、西夹山以南1公里处。遗址分为居住区和墓葬区两部分,居位区在北,墓葬区在南,两者相距约200多米。在居住区遗址的断面上,暴露有灰层、窖穴和房屋遗迹。灰层中含有残骨器、石器和各种陶片。墓葬区的面积为南北200米,东西300米。1973年5月和1974年,武威地区文物普查队与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结合电厂基本建设,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在1000平方米的面积内,发现和清理了墓葬151座,共出土文物3500多件。该遗址年代,据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放射性碳素测定,距今4150+100年,系新石器时代遗址。属马家窑文化(即甘肃仰韶文化)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
  遗址主要为墓葬。墓坑形制多为土坑竖穴式,个别有打偏洞的,成人埋葬较深,小孩较浅。葬法有单葬、合葬、二次葬和瓮棺葬等。多数墓葬的头向东南、面向上,个别墓葬头向南偏西。葬式主要为仰身直肢葬,其次有侧身屈肢葬,还有“割体葬式”,即将死者的脚趾割下放入随葬的陶器内,这种现象在新石器时期尤以甘肃仰韶文化墓葬中为首次发现。随葬品丰富,每墓一般有3至5件,尤以生活用具的陶器为普遍,装饰品也较多。遗址出土文物有石器、细石器、骨器、陶器和艺术雕刻五类。石器有:刀、斧、筒、管、石片、白色石珠等,细石器较多,主要是透明半透明石核、石片和少量的玛瑙。骨器有:石器柄、匕首柄、匕首、针、笄、梳、珠、臂饰、锥、耳坠等,特别是有嵌石叶的骨刀梗,这种用石骨料制成的复合工具——石刃骨刀和石刃骨匕首,是首次在西北地区发现。陶器有:彩陶和灰陶,多为生活用具,也有少量的生产用具。彩陶主要有:壶、罐(共五式)、杯、盆、小壶、粗红陶、高足杯、器盖;灰陶主要有:单耳杯、盘和小盅。艺术雕刻有石雕人头像。该遗址出土的全部文物由甘肃省和武威地区上调,保存在省、地博物馆。省上曾选少部分送北京历史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展出和收藏。
  鸳鸯池遗址的科学发掘,为研究人类古文化作出了贡献。根据专家研究,从墓葬互相打破、叠压和出土的大量陶器形制特征以及花纹的演变规律,揭示了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文化发展的先后序列,证明了马厂类型是由半山类型发展而来的,二者是一个文化的前后紧接相承的两期遗存。比如陶器以大口短颈、双耳鼓腹彩陶罐、小口高颈彩陶壶为主。尤其罐的形体肥胖短矮,最大径在腹部,壶的彩绘为红、黑两色的大锯齿纹,与半山类型的陶罐逼真无异。这种器物都出自早期墓葬中,是半山类型向马厂类型过渡演变的物征。小口鼓肩的彩陶瓮,花纹繁缛的彩陶双耳罐、彩陶盆和桶状单耳杯为组合的马厂类型的器物,出自晚期墓中。特别是陶瓮,越往后由彩陶变为素陶,腹部明显内收,底部瘦长细小,显示了马厂类型的晚期特征。另外,成年男女合葬的出现,反映出在婚姻形态上由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成年男性和小孩合葬的现象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世袭以男子为主,男子在社会生产中取代了妇女占居主要地位,这是原始社会由母系向父系转变的物质基础。其社会制度属于父系氏族社会。从出土的白云岩雕刻人头像,充分显示了当时人们的高度艺术水平,这些都是鸳鸯池文化的成就。(据《考古》1974年和1979年武威地区《文物概况》)。
  二坝遗址:二坝遗址是173年永昌县文化馆在文物普查时发现的。位于县东南6里处的二坝村丰农庄西古河道北侧的第二台地上。遗址南北300米,东西200米。地层堆积,上层为农耕土,厚约60厘米;中层深褐色土(文化层),厚约50厘米;以下为厚生土层。遗址内涵比较丰富,出土遗物有石球、石核、双耳彩陶罐,小口、颈短、大腹、平底、腹部有双耳。陶片有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还有饰以垂帐纹、斜格网纹的罐形器片和内彩的钵形残片。陶刀为灰色陶片磨制而成,长5·5厘米,宽3厘米。该遗址属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1982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队遗址:新队遗址是1973年永昌县文化馆文物普查时发现的。位于永昌县红山窑乡毛卜喇村,墓葬分布在毛卜喇盆地东侧,北靠古长城。遗址面积南北约200米,东西约150米。收集到单耳彩陶桶状杯,高8厘米,口径5厘米,腹略大于口,平底,纹饰为同心圆、弧线三角纹。陶片有夹砂粗陶与彩陶两种。彩陶表面光滑并施红色陶衣,纹饰多网纹、菱形斜格纹。该遗址属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1982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角城遗址:三角城遗址于1976年发现,永昌县和武威地区先后两次进行调查,并采取保护措施。1979年3月甘肃省博物馆和武威地区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
  三角城遗址,位于今金川区双湾乡尚家沟村第二生产队西北角250米处。因其形状呈不规则三角形而得名。城的西北面有一条古河道,东北角有高起的土岗,再往东不远,有柴湾岗和上土沟岗。这里地势较高,有许多古墓葬。三角城略呈南北向。城周南北长154米,东西最宽处132米。城址四周墙基不甚规整,向南开门。由于这里风大沙多,西北风吹来的流沙,被墙基拦挡,城的四周淤积沙土很厚,形成周围高,中间底的锅底状。墙基宽6至8米,现存高度因地势和倒塌而不一致,最高处达4米。西墙和西北角处,都向外突出,略呈三角。东西两面各有一个缺口,从墙壁断面看,为后期所开。墙壁高处出现红烧土块、木炭碎屑,间或还有碎陶片在墙壁和基础上,均未发现夯打痕迹。遗址文化层堆积,多在城内,东西宽120米,南北长150米,上层为沙土,厚25厘米;中层为灰土层,厚2·7米,土质松软,内涵遗物丰富;下层为厚生土,砂和土板结而成,质坚硬。出土遗物:石器有石球、石斧、石磨盘、石棒、石英、石料、玛瑙碎片等。陶器有罐、瓮、鬲、钵等,多为夹砂粗红陶,彩陶较少。花纹以曲线三角纹及菱形纹为多。还有少量的绳纹泥质灰陶片和一罐贝币,共130枚。同时,在三角城遗址略偏西南1公里处,发现了与三角城沙井文化同时期的墓葬遗址一处。那里地势较高,经雨水冲刷流失,形成高低不平的土丘,因常有积水而有蛤蚂,故名叫做“蛤蚂墩”。1978年发现,1979年在对三角城科学发掘中进行了清理,墓葬形制以竖穴偏洞为多,有过洞墓室。方向多东北和北向,无棺椁,铺芨芨草及白灰,有以红色涂头现象。葬式均为仰身直肢,多有肢解上体和割断头骨的,个别有肢解腿骨和脚趾骨的现象。随葬品主要有铜刀、铜牌饰、铜泡、简状杯、夹砂红褐陶及很多海贝,均具沙井器物特点。
  三角城遗址系新石器时代遗存。有古城遗址、居住遗址和墓葬三部分组成,据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4实验室放射性碳素测定,分别为距今2675±100年(《考古》1981年4期)和距今2600±100年。相当于春秋早期阶段。属沙井文化。1981年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滩遗址:北滩遗址位于永昌县六坝乡政府北1公里处,遗址面积为东西200米,南北150米。地表面有不少夹砂红陶片、彩陶片和泥质红陶片。文化层距地面20厘米。为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大墩井遗址:大墩井遗址位于永昌县六坝乡境内国营八一农场青山分场。东靠铁路,南为荒滩,西为耕地,北为农场场部。遗址面积为东西400米,南北300米。地表自然暴露出大量的彩陶片、夹砂红陶片和少量灰陶片。遗址保存基本完好。为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下滩遗址:下滩遗址位于永昌县六坝乡星海村北9公里处。南为九坝滩,西为星海三队,北距青山分场场部1公里处。遗址面积东西300米,南北200米。文化层距地表20至30厘米,地表暴露有大量的彩陶片、夹砂红陶片、泥质红陶片、细夹砂灰陶片等。遗址保存较好,为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九坝滩遗址:九坝滩遗址位于永昌县六坝乡九坝村九坝滩。遗址面积东西200米,南北150米,文化层距地表20至30厘米,地表暴露有较多的夹砂红陶片及少量的彩陶片。遗址保存较好,为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马家湾遗址:马家湾遗址位于永昌县东寨乡下四坝村柴新庄以东1·5公里处。面积东西500米,南北400米,地面有少量的夹砂红陶片及夹砂灰陶片。遗址保存基本完好,为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乱墩子滩遗址:乱墩子滩遗址位于永昌县水源乡胜利村南。东临杜家寨村六队耕地,东北为胜利村九队,西为沙滩,西北为大河湾,南为吴家小庄子滩。遗址面积405万平方米,文化层暴露于地表,厚20厘米,地表散布有大量的彩陶片、夹砂红陶片、泥质红陶片、石磨盘、石磨棒、刀、斧等。为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黑石嘴遗址:黑石嘴遗址位于永昌县河西堡镇青山堡村十二队以东。南距河清公路1·5公里,北紧靠古长城内线,东靠青山坝渠。遗址面积东西200米,南北150米,地表有较多的彩陶片、夹砂红陶片以及灰陶片等(1958年在这里垦荒时,曾挖出大量的残陶片)。遗址保存较好,为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火石台遗址:火石台遗址位于永昌县河西堡镇河东堡村孟家庄南200米处。东为河西堡镇中学,南为贺家庄,西靠李家庄,在河清公路旁。遗址面积南北100米,东西50米,地表有较多的彩陶片、夹砂灰陶片、夹砂红陶片等。遗址保存基本完好,为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金川遗址:金川遗址位于金昌市新华西路南侧300米处,路南为十二小区。遗址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50厘米至250厘米。出土器物有彩陶罐等。纹饰为网纹、据齿纹等。遗址现已被楼房群覆盖。为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夹沟遗址:夹沟遗址位于金川区宁远堡乡夹沟村一队。1979年社员修建房屋时发现。遗址面积东西150米,南北80米。文化层距地表约3米,堆积厚约20厘米至200厘米。出土器物有彩陶盆、单耳把杯、红陶罐、灰陶罐、骨质项链、石耳坠、石刀等。遗址保存基本完好,为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高匹墩遗址:高四墩遗址位于金川区宁远堡乡马家崖村东4公里处,遗址分布于一独立台地上,面积约9万平方米。地表有少量的彩陶片、灰陶片及红陶片。遗址上有烽燧,烽燧墙土中夹筑有彩陶片、灰陶片及红陶片。遗址保存基本完好,为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九个井遗址:九个井遗址位于金川区双湾乡九个井村东南300米处,面积约40万平方米。无明显的文化层,地表散布有大量的夹砂红陶片、夹砂灰陶片、石器等。遗址保存较好,为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上北滩遗址:上北滩遗址位于永昌县红山窑乡毛卜喇村一队。北临长城,南为耕地,东约200米处为一队民宅,西为耕地。遗址面积东西250米,南北150米。文化层暴露地表,散布有彩陶片、夹砂红陶片和泥质红陶片。遗址保存较好,现为荒地。为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水磨关遗址:水磨关遗址位于永昌县焦家庄乡水磨关村二队。遗址面积南北110米,东西60米,北为居民住地,南为耕地。文化层距地表130厘米,厚约47厘米。第一层20厘米,为黑土;第二层12厘米,为黄土;第三层15厘米,为草木灰。出土器物有陶罐,文化层内有夹砂红陶片、夹砂灰陶片和彩陶片。遗址保存较完好,为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马家湾遗址:马家湾遗址位于永昌县北海子乡金川西村金川峡水库西南侧。遗址面积南北350米,东西200米。出土器物有双大耳陶罐、石锛、石斧、夹砂黑陶罐等。因水库常年蓄水,遗址被水浸没,破坏比较严重,属齐家文化。
  北山湾遗址:北山湾遗址位于永昌县城东北5公里的红光园艺场(土佛寺)四队以东2公里处,南有一沙河通往黄家泉。遗址面积为南北150米,东西100米。该遗址在修渠平地时,用推土机全部破坏,推出大量的陶片和骨架,陶片中有彩陶片、夹砂红陶片和少量泥质灰陶片,属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大河滩遗址:大河滩遗址位于金川区双湾乡曹刘沟村西3公里处。遗址面积约32万平方米。地表有大量的灰陶片、夹砂红陶片、夹砂灰陶片、石器等。遗址保存较好,为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知识出处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一辑

《永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一辑》

本刊挖掘、整理、收录甘肃省永昌县近现代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民族、宗教、侨务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文史资料。本辑选登了《永昌历史沿革》《永昌古文化遗址》和《西路红军在永昌》等20篇文稿。

阅读

相关人物

祝巍山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永昌
相关地名
鸳鸯池遗址
相关作品
二坝遗址
相关作品
新队遗址
相关作品
三角城遗址
相关作品
北滩遗址
相关作品
大墩井遗址
相关作品
下滩遗址
相关作品
九坝滩遗址
相关作品
马家湾遗址
相关作品
乱墩子滩遗址
相关作品
黑石嘴遗址
相关作品
火石台遗址
相关作品
金川遗址
相关作品
夹沟遗址
相关作品
高匹墩遗址
相关作品
九个井遗址
相关作品
上北滩遗址
相关作品
水磨关遗址
相关作品
北山湾遗址
相关作品
大河滩遗址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