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做能手 助人献真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昌文明的脊梁》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662
颗粒名称: 致富做能手 助人献真情
其他题名: 记文明村民标兵赵寿善
分类号: K828
页数: 3
页码: 275-2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昌市文明村民标兵赵寿善的事迹。
关键词: 文明标兵 金昌市 赵寿善

内容

赵寿善是宁远堡镇马家岸村一组村民,他有头脑、会致富,心底诚、能帮人。日月遂人愿,汗水洒银花,他从事养殖业12年来,凭着一股子老实肯干的劲儿,最终从困境中走出了一条富了自己又帮了别人的康庄大道,成为当地有名的奶牛大王和致富能人。
  马家岸村地处金昌市北郊,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这里相对偏僻,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靠种田,一年下来,汗水掺苦水,混个“肚儿圆”而已。而孩子要上学,房屋要翻修,老人生病要进医院……哪一样不要“票子”?赵寿善和别的乡亲一样,手头越来越紧,生活越来越困,愁眉对苦脸,借钱的日子越来越多。
  穷思变、变则通。生活的困境逼赵寿善走上了养殖道路。1992年,已过不惑之年的赵寿善,受市、区、镇三级政府富民政策的鼓励,怀着发家致富的美好憧憬,办起了家庭养殖场,开始跻身养殖业。他先养胖头猪猡,后养小尾寒羊。但由于缺乏养殖技术,赚一年赔一年,一来二去,四五个年头过去了,他赵寿善家的生活并未象他想象的那样富起来。别人为他心疼钱,劝他有个赚就别再瞎折腾。可赵寿善心里明白,这些年虽然没赚上钱,但技术有进步,经验有积累,再加上养殖市场也看好,许多没搞过养殖的人都干起了这行当,自己这个已吃了几年养殖饭的“领头大哥”怎么能住手?不但不能住手,应该是干得更好。
  随着金昌市城市扩建,宽阔的马路和漂亮的居民住宅消融了马家岸一带的大部分荒凉。望着近在眼前的城市,赵寿善想起电视中看过的那种啤酒加鸡蛋、牛奶就面包的城市生活。他眼睛一亮,何不搞奶牛养殖?这次赵寿善学乖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他开始不动声色地搞市场调查和分析,先走访了区内外奶牛养殖大户,了解了奶牛养殖情况,又邀请区畜牧站技术人员讲解有关知识,还深入城市居民区搞愿不愿每天喝杯鲜奶的“民意测验”……
  经过调查,赵寿善的信心越发坚定了。他行动起来,自筹3000元,贷款6000元,购进了2头奶牛,当成“不会说话的两口人”来饲候。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条路算是选对了,两头奶牛当年就给他“挤”了1万多元。一年后,尝到甜头的赵寿善信心更足了,胆子也更大了,又买了5头奶牛,扩大规模,进行科学养殖。不久,他已拥有奶牛25头,其中,生产奶牛16头,育成牛9头。每头奶牛年均纯收入3000元,他全年获取纯收入7万元。这下,赵寿善富了。
  富裕后的赵寿善,没有忘记引导他致富奔小康的镇党委、村党支部,没有忘记曾经帮过他的邻里乡亲。他总是这样说:“是党的政策让我富了,是邻里的情义让我富了。独树难活,独柴难着,独富难过,一人富不算富,我要回报党,回报乡亲。”怎样回报呢?赵寿善觉得,应该是带个好头,引条好路,少计得失,多做服务。
  回报仿佛是一种责任,更仿佛是一种动力。“养奶牛好啊,养奶牛吧!”赵寿善开始劝说以前的“穷哥们”。在他的带动下,马家岸村一组掀起了“养牛风”,很快就发展起30多家奶牛养殖户,并出现了魏兴学(养狐狸)、王有云(养亚洲黄羊)等特种养殖户。
  大家拼着趟儿养,鼓着劲儿忙,赵寿善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但零星经营,大家互相“抢生意”,容易因为质量不一的问题,扰乱市场,侵害消费者。这个时候应该打品牌。品牌是什么?赵寿善认为:品牌就是他和他的奶牛,可以让喝牛奶的人放心的名誉。他决定把庭院式养殖办成大型的工厂化养殖,让一些生活有困难的人进入他的工厂。他严把质量关,从不在牛奶中掺水做假,赢得了顾客的一致好评。2002年,许多养殖户的牛奶出现卖难问题,赵寿善又投资25万元筹建了奶制品加工厂,追求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形成奶牛养殖产业链,效益大大提高。他又给大家带了个好头,引了条好路。
  开“白色银行”,和几十头牛打交道,许多人总以为赵寿善一定是个“牛老板”,谁想到他也是个“牛大夫”呢?因为有丰富的“牛经”和技术,他现在变成了“资深的牛医生,”大病小病都给看,只要有人叫他,白天晚上都“出诊”。还引进了优良的肉牛品种(现已存栏17头),利用种牛为当地农民改良土种黄牛,搞起了牛的“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改良后的杂交牛生长快,饲料利用率和产品效益高,养殖户的收入越来越好。

知识出处

金昌文明的脊梁

《金昌文明的脊梁》

本书记述了金昌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的典型荟萃,共收录了综合篇、文明行业篇、文明单位建设篇、文明社区建设篇、文明村镇建设篇、文明标兵风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赵寿善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