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危济困显热忱 关爱孤寡露真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昌文明的脊梁》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661
颗粒名称: 扶危济困显热忱 关爱孤寡露真情
其他题名: 记文明村民标兵王英学
分类号: K828
页数: 3
页码: 272-274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昌市文明村民标兵王英学的事迹。
关键词: 文明标兵 金昌市 王英学

内容

在金川区宁远堡镇有家私营面粉厂。厂子虽不大,名字却很响,金昌、永昌、河西堡、武威等地的人们都知道它。这个厂子叫“金东面粉厂,”厂长就是王英学。
  王英学办面粉加工厂之前在自家门口开着间磨面坊。
  磨面原不是王英学最想干的事情。但生活毕竟是很现实的,尤其是一个男人,为人夫为人父之后,王英学觉得,磨面虽然是个“拴拌”人的活,但毕竟使全家多了一份收入。他让妻子张艳梅看这个磨面坊,自己“打游击”挣点别的钱。张艳梅个子不高,身子不瘦,天性热情大方,有那么一股子不干就不干、要干就干好的泼辣劲。因为她的手勤快、态度好,再加上磨又“新式”,磨面坊的生意很快火起来。这让王英学开了窍:干一行,专一行,小生意也能挣大钱。从此,王英学静下心来搞“面行”。
  1997年一个亲戚给他送了一本“经”:办面粉加工厂,以当地粮食作原料,将产品销往外地,市场一定很好。王英学动心了。
  但办厂子可不是小事情,王英学两口子开始算成本、算“挣头”,白天算,晚上算,做梦也在算。磨面换磙子,经营换脑子。磙子不换难磨白面,脑子不换难赚现钱。磨面磨活了脑子的他,最终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办这个厂子,于是就把自己地理位置很好的院子跟别人的调了个,举家迁到大黄山脚下。筹资金、建厂房、购设备、雇工人,两口子忙得不知东南西北。之后,鞭炮声中,这家“金东面粉厂”开业了。
  通过精心管理、苦心经营,金东面粉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信誉,生意照样很“火”。王英学的资产积少成多,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企业家”。
  王英学致富不忘乡亲。每年,他都贴出启事,现金收购本村和外村的粮食,卖粮农民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农闲时节,他招收本村劳动力搞生产,让村民乐呵呵地挣到了现钱。当初开磨坊,现在办工厂,都是和乡亲“摸鼻子、热脸儿”的事,所以乡亲特别熟悉王英学,有困难,觉得跟他说不难为情。王英学也特别了解乡亲,对乡亲们求自己办的事,很慷慨,从不推托。他经营着一辆康明斯大货车,不管村上哪家需要,只要说一声,一定帮忙,从不收取报酬。
  也许是大黄山特有的冷峻和粗犷,陶冶了王英学的品行,他一直觉得,做生意是挣钱的事,帮乡亲是“活人”的事。挣钱是为了生活,而生活却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活人。让自己在别人眼中,在大多数人眼中“够个儿”这就是活人。
  就是因为有这样的“逻辑”,抚危济困的事,王英学总是义不容辞地去做。王英学修路桥、抚孤寡、助孙亮、敬老人的佳话也就在宁远堡镇广为流传。
  金东面粉厂附近有一座行人桥,年久失修,流水的时候,妇女孩子过桥十分危险。这种活,许多人往往是等“公家”来做。王英学看在眼里,抽了一天时间,拉来水泥,雇了人工,不动声色地修好了桥。
  东湾村有个患有严重精神病的中年妇女,因为看病家里已债台高筑,最终还是无法治好病,离开了入世,家人竟拿不出钱来安葬她。王英学知道这一情况后,立即送去800元,帮这家悲痛欲绝的人渡过了难关。
  东湾村村民孙亮家里发生意外,需要贷一笔款,因为家境不好,银行有些犹豫,王英学知道后,主动向银行方面提出愿意为他担保,孙亮的难处迎刃而解。
  2004年4月,宁远堡镇敬老院资金不足,孤寡老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所下降,王英学拉上500公斤面粉送到敬老院,没有提半个“钱”字……
  王英学热爱公益事业,热心帮助困难群众。许多人听说后不以为然,觉得这都是因为有钱,说自己有了钱也会这样做。可王英学明白,富裕不是说出来的,而是用勤劳换来的,他不以为然,依旧干自己的事业。面粉厂的生意稳了,他又搞上了养殖业,利用磨面后的麸子,养着十多口大猪,起早贪黑,精心饲养。
  王英学依靠政策,勤劳致富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他被金昌市人民政府、市工商局、个体劳动者协会多次授予各种荣誉称号,是全市有名的模范个体工商户、五星级个体户、行业光彩之星。

知识出处

金昌文明的脊梁

《金昌文明的脊梁》

本书记述了金昌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的典型荟萃,共收录了综合篇、文明行业篇、文明单位建设篇、文明社区建设篇、文明村镇建设篇、文明标兵风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王英学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