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图书馆
永昌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昌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热心助学的青年志愿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昌文明的脊梁》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653
颗粒名称:
热心助学的青年志愿者
其他题名:
记文明市民标兵马桂英
分类号:
K828
页数:
4
页码:
245-248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昌市文明市民标兵马桂英的事迹。
关键词:
文明标兵
金昌市
马桂英
内容
马桂英是金川集团公司第三冶炼厂硫磺车间的一名普通女工,2001年的一个偶然机会,使她与临夏积石山县马家山村贫困儿童陈万军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马桂英多了一份牵挂和思念,开始了漫长的助学之路,用真情和热心谱写了一篇无私助学的光辉篇章。
(一)
2001年夏季,一个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的旅游季节,马桂英与家人一同到临夏积石山县旅游,观看著名的鲁班石。天刚下过雨,湿湿的地上冒着一股潮气。路过积石山县马家山村时,看到几个孩子在玩耍,其中一个七、八岁的男孩,在湿地上用树枝写着“中国”两字,这偶然的一瞥,使马桂英与这个小孩结下了不解之缘。她细细端祥这个孩子时发现,虽然衣服破旧,一对出神的眼睛里充满着渴望,看上去又顽皮又惹人喜欢。忍不住在这孩子身旁站了许久,看着他一笔一画的写着“中国、妈妈、大山”等字时,一股怜悯、喜爱之情从马桂英心头涌起,于是问起了这个男孩的情况。原来小孩叫陈万军,8岁,父亲病故,母亲改嫁,与60多岁的奶奶相依为命。该到上学的时候,奶奶连二人维持生命的口粮都解决不了,那有钱供孩子上学。孩子又渴望与同龄孩子一样背上书包,无奈陈万军与同村上学的孩子一起玩,经常看着他们在读书写字,耳濡目染也认识了几个字,没有纸笔只好在地上练字。与陈万军谈话的过程中,孩子那无奈的眼神,期盼的目光,羡慕着同龄人读书的心情溢于言表,深深刺痛着马桂英的心。
告别了孩子,马桂英游兴大减,美丽的鲁班石、积石山风景在眼前晃动,一点影响没有。可小孩的眼神时刻在马桂英的心头徘徊。这一夜她失眠了,总是想着那个小孩的眼神。这个孩子如何过呀,他的上学梦怎么才能实现。她想起了父母的教诲,单位领导的培养,使自己成为光荣的共产党员。她又想起自己的家庭,父母不靠自己养,虽然生活不很富裕,但也衣食无优,有能力帮助一个孤苦的孩子,这也是对党和父母培养的最好回报……思想斗争了一夜,终于拿定主意,让这个孩子上学。
(二)
第二天,马桂英在临夏市购买了书包、文具和衣服,又步行到马家山村,打听到陈万军的家。陈万军的家比马桂英想象的还要贫穷,低矮的土房,烟熏的黑乎乎的墙,家里几乎没有像样的东西。六十多岁的奶奶心神疲惫,举步维艰。说明了来意,奶奶激动万分,小万军更是乐得围着马桂英不知叫什么好。和奶奶商量后,当即与奶奶领着陈万军就到离村八里外的一所希望小学,找到校长,说明来意。城里阿姨找上门来资助陈万军上学的事,一下子在学校传开了,他们把马桂英里三层外三层围在中间,好像观看天外来客,感到格外新奇。看看孩子们渴望的目光,马桂英更加坚定了助学的信心。她提出留给学校一笔钱,作为陈万军上学的费用。这倒难住了学校。校长说没有这个规定,不能收这么多钱,资助只能慢慢来。马桂英只好给陈万军报了名,缴了一学期的费用,订做了校服,回到了陈万军的家。
第二天,她留下了些钱,让老奶奶把屋子收拾一下,买点生活必需品。当要离开这个家时,奶奶孙子拉着马桂英的手,一个劲的哭,无法表达对这位远方“亲人”的感激之情。奶奶说:“孩子,你是菩萨转世,天底下最好的人呀!我祈祷真主保佑你平安、吉祥(这是回族地区,马桂英也是回族人)”。小万军更是舍不得让马桂英离去,一声连一声的叫着:“姑姑,以后您还会再来吗?”当马桂英给了肯定的答复时,孩子的脸上笑开了花。
(三)
告别了这一家人,离开了积石山,马桂英上班了。这家人、这个孩子成了她心中的牵挂。过了一个月,已经开学了,她放不下心,利用双休日又去了积石山,到希望小学一问老师,陈万军却没来上学,马桂英心头一冷——原来小陈家不太相信助学的诚意,他们担心今年能上学,明年怎么办?于是马桂英到小陈家,耐心说服了奶奶,说服了乡亲们,只要小陈愿意上学,我就愿意助学。打消了疑虑,看着小陈背上书包进了学校,马桂英才放心了。她问了学校的电话,与班主任建立了联系,每隔一段时间就了解一下陈万军上学的情况。从那时起,马桂英的心飞到了积石山,飞到了马家村。2002年,她利用年休假的时间专程又去了趟积石山,大包小包带了不少吃穿用品。由于路途遥远,携带东西有限,这家人缺少的生活品太多了,有些东西城里人闲放着,而他们正需要。她又返回金昌,动员亲朋好友把过时的衣物拿出来,又送了一趟,每去一趟都要坐十四个小时的汽车倒车五次。2003年又去了一趟。中间的电话、书信往来不断。
大山是喜人的,山里人是好客的。马桂英每去一趟都得到乡亲们的热情款待,最使马桂英感动的是,一次上山,山路泥泞,乡亲们找来他们上山穿的鞋换上,她的鞋别人提着,把鞋上的泥擦的干干净净。晚上把最好的被褥让给她盖,邻居家端来香喷喷的饭给她吃。山里人用纯朴之情回报这位热心肠的大姐。
现在陈万军已经自己能写信了,而且非常感人,信中写道:“姑姑是世上最好的人,我的家庭是不幸的,我能得到您的爱是幸福的,我天天盼望着您再来我们家,再来我们学校!”据陈万军的班主任老师说,陈万军是班上最懂事的孩子,也是最用功的孩子。
从开始资助陈万军上学起,马桂英每学期都把学费按时交上,并把一些学习用品都置办好。多次往返积石山,每去一趟都带足生活用品和钱物,马桂英也说不清资助了多少。
惊涛骇浪有它的气势,潺潺细流有它的滋润;挺身而出舍已救人是英雄壮举,不显山不露水的扶贫济困同样是伟大而高尚的。平凡的一位女工,能有这样的心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她图的什么?马桂英的回答是:图一种爱,图心安,图放下心。她家没有一个人认为这是傻事,而是善事、好事。全家人都支持她,这是爱的奉献的具体体现。如果人人都像她那样,见不得穷人掉泪,看不得孩子辍学,伸出友爱之手,这个世界将充满爱、充满情。
志愿者的路上会遇到许多障碍,世俗的偏见,习惯的对抗,传统的固执,要有勇气战胜才行。马桂英说,陈万军能念到什么地步,她就能供到什么地步。如果陈万军念到大学,对于马桂英是一种鼓舞和安慰,但她付出的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现在她发愁的是将来奶奶如果去世,陈万军如何依靠?路还很长很长,马桂英依然有很长很长的牵挂。
知识出处
《金昌文明的脊梁》
本书记述了金昌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的典型荟萃,共收录了综合篇、文明行业篇、文明单位建设篇、文明社区建设篇、文明村镇建设篇、文明标兵风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马桂英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