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文明村社 营造和谐社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昌文明的脊梁》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643
颗粒名称: 创建文明村社 营造和谐社会
其他题名: 永昌县朱王堡镇郑家堡村
分类号: D64
页数: 4
页码: 212-21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昌县朱王堡镇郑家堡村加强教育,打好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思想基础、发展经济,夯实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物质基础、埋头干事,凝聚投身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人心等。
关键词: 文明村镇 朱王堡镇 永昌县

内容

郑家堡村地处“清河绿洲”最东部,与腾格里沙漠相接,是全市13处风沙口之一。全村辖6个社,467户,1896口人,总耕地面积9376亩,人均耕地6亩。先后被国家司法部授予“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村”等多项荣誉称号。近年来,郑家堡村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把精神文明建设同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不断开拓工作思路,努力改进工作作风,创造出了令人瞩目的新变化。
  一、加强教育,打好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思想基础
  村党支部、村委会从本村实际出发,按照党员的意见和群众的要求,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工作措施,夯实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基础。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组织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的“三德”、“三观”教育,以社会主义为主的“五爱”、“四维护”教育,以集体主义为主的“五自”、“五心”教育,以贯彻党的农村政策为主的形势政策教育。村上坚持每月一次的政治学习不动摇。特别是2002年,结合“以德治村”工作,深入实施“八项教育”,开展“十大创评活动”,举办法律科技培训班,进行法律法规和科技知识竞赛活动,营造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二是深入开展党性实践活动。从2002年起,结合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在全村实施党性实践活动,开展“以党支部为核心,以党员为纽带,每个党员分别联系一个富裕户和一个贫困户,形成党员培养富户向党组织靠拢,富户帮带贫户发展致富,两户带一户”的活动,实现党群共同致富。52名有培养和帮带能力的党员与52户富裕户,52户困难户结为培养、帮扶对子,一抓思想教育,教育富裕农民“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积极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好致富的“领头雁”;二帮脱贫致富,为贫困户出主意,想办法,切实转变贫困户、落后户的面貌。三是加强制度建设。注重从制度建设入手,制定了《村规民约》、《郑家堡村小康建设规划》、《“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办法》等制度,把思想政治、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纳入工作目标考核之中,与经济建设同安排、同落实,有效提高了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二、发展经济,夯实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物质基础
  村党支部认识到,在富民的同时还必须强村,把加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壮大集体经济作为两个轮子共同驱动。兴办起了1500亩的村农林场,年纯收入达8万元。全村营造防风固沙林5360亩,栽植经济林500亩,保护沙生植被1万亩。粮食亩产提高到563公斤,人均产粮1386.5公斤,以黑瓜籽为主的经济作物亩均收入960元,80%以上的农户修建小康住宅房,99%的农户小型农机具齐全,90%以上的农民骑上了摩托车,人进沙退,面貌喜人。几年来,为鼓励农户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放补助资金10万元;为解决贫特困户的生产、生活困难发放救济资金3万元。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在巩固提高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种植、养殖模式,引进新品种,发展非农产业,种植洋葱、复种美国理想大根萝卜,发展舍饲养殖、农副产品加工运销、劳务输转。2004年共套种玉米1220亩,人均1.7亩,其中地膜玉米1200亩,籽瓜田650亩,高效节能日光温室12座,引种黄皮洋葱160亩,亩产8500公斤,亩均收入可达2000元。全村发展各类运销户34户,个体工商户19户,小型加工修理户7户,年输转劳动力300人次。新产业的兴起,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居全县首列,达4000元,全村存款达600多万元,户均在1.3万元以上。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为精神文明建设夯实了基础。
  三、埋头干事,凝聚投身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人心
  村党支部把兴办公益事业,作为增强村级组织凝聚力和号召力,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强化村民文明意识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一是大力实施科教兴村战略。把“全民办教育,大力抓科普、提高村民素质”摆到突出地位,为改善办学条件,投资60多万元,使村小学在全县率先实现了教育设施“六配套”。投资4万元改善村卫生所就医条件。为提高农民素质,发展“标准化农业”,村上办起了“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成立了洋葱种植、舍饲养殖、农副产品运销等协会,请市、县农业技术人员、农科院所专家,对全村劳动力轮流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全村467户家家有一名“科技明白人”。二是大力发展公益事业。2002年,积极争取“国家人饮工程”项目,争取投资12万元,自筹12万元,铺设主管道5.7公里,入户管道14公里,解决了467户、1896人、12000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2003年投资54万元兴建集办公室、图书室、阅览室、老年活动室、双文明活动中心、青年民兵之家于一体的村委会办公楼,面积达980平方米,并购置了电视机、VCD、台球案、乒乓球案、象棋等娱乐器材,建起了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平台。三是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促进农业生产,村上对水、电、渠、路实行统一规划、先后投资8.6万元,争取省、市、县列项修筑水泥“U”形渠27公里,改造农电线路41公里,更新变压器15台,更新旧井6眼。特别是2004年,投资120万元,其中民工建勤36.8万元,村集体投资40万元,建成了8.1公里的村社柏油马路,实现了社社通油路。
  四、创新载体,探索提升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新路
  “气顺了,劲足了,村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还要让群众知道该做什么,怎样做,要探索出一条坚持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村党支部书记王润庆如是说。结合节假日开展的群众性文娱活动,以故事、板报、标语口号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广大农民群众最需要的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知识、实用科技知识、医疗卫生知识等及时主动地送到广大群众手中。村党支部一班人在总结以往评“十星”经验的基础上,紧紧抓住家庭这一社会的基本“细胞”,在全村广泛开展以家庭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做进了千家万户,全村呈现出“文明言行农家笑、环境建设农家美、文化建设农家乐、科技建设农家富”的可喜局面。一是家庭语言建设。倡导在农民家庭普及基本的礼貌用语,克服粗鲁语言。二是家庭行为建设。要求家庭教育每个成员克服打架斗殴、虐待老人、寻衅滋事等不良行为,破除封建迷信、赌博等陋习,做到遵纪守法、自觉实行计划生育、按时交纳各种税费,逐步养成尊重科学、移风易俗、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三是家庭文化建设。倡导全村各农户至少订一份报刊或杂志,坚持经常听广播、看电视,积极参加村委会、村民小组开展的各项活动。四是家庭环境建设。要求清理“三堆”(粪堆、土堆、垃圾堆),畅通村社道路,整顿院落卫生,绿化、美化院落。五是家庭经济建设。倡导农民学习农业科技知识,鼓励家庭主要成员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走勤劳致富、科技致富之路。
  通过大力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村民道德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形成了尊老爱幼、团结和睦、崇尚科学、健康文明的村风民风。村上连续几年无刑事案件,无治安案件,无计划外生育,无小偷小摸和赌博、吸毒、封建迷信活动。全村党团妇女、民兵组织教育活动非常活跃,群众读书看报、学法律、学科技风气日益浓厚,热爱集体、建设家园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知识出处

金昌文明的脊梁

《金昌文明的脊梁》

本书记述了金昌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的典型荟萃,共收录了综合篇、文明行业篇、文明单位建设篇、文明社区建设篇、文明村镇建设篇、文明标兵风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