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三:红西路军使用枪械简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路军鏖战永昌》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460
颗粒名称: 附三:红西路军使用枪械简介
分类号: K871.6
页数: 14
页码: 206-207
摘要: 1936年12月27日深夜,部队撤离永昌西征,无法修复这批残损枪械,只好就地掩埋。这些武器零部件基本为马克沁重机枪,捷克式轻机枪,勃朗宁手枪,百式冲锋枪,英国李·恩菲尔德步枪,三八式6.5mm步枪,汉阳八八式步枪和勃郎宁自动步枪等部件。(一)马克沁重机枪1883年发明,并进行了原理性试验,1884年获得专利。马克沁机枪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成功的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武器。马克沁机枪结构复杂,采用水冷枪管马克沁重机枪,中国称赛电枪,在近代战争。全国生产捷克式轻机枪的兵工厂和修理所达30余所。这些零部件质量参差不齐,但尺寸相同,能够满足中国军方的需求。但麻尾弹携带不便,性能落后,容易受潮,起爆不稳定等缺陷,后来逐渐停止生产使用。
关键词: 永昌 西路军 枪械

内容

1936年12月27日深夜,部队撤离永昌西征,无法修复这批残损枪械,只好就地掩埋。这些武器零部件基本为马克沁重机枪,捷克式轻机枪,勃朗宁手枪,百式冲锋枪,英国李·恩菲尔德步枪,三八式6.5mm步枪,汉阳八八式步枪和勃郎宁自动步枪等部件。
  (一)马克沁重机枪1883年发明,并进行了原理性试验,1884年获得专利。马克沁机枪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成功的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武器。其口径为
  11.43毫米,枪重27.2千克,采用枪管短后坐(19毫米)式自动方式,水冷枪管;采用容弹量为333发6.4米长的帆布弹带供弹,弹带可以接续,理论射速600发/分,可以单、连发射击;也可以通过射速调节器调整为慢射速100发/分。马克沁机枪结构复杂,采用水冷枪管马克沁重机枪,中国称赛电枪,在近代战争
  中曾被普遍使用。
  (二)捷克式轻机枪
  中国自从1927年仿制捷克式机枪以来,到抗战时期已有10年的历史。中国军工系统掌握了制造、修理该枪的技术。全国生产捷克式轻机枪的兵工厂和修理所达30余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队的简陋军工厂里,也可以熟练修理该机枪。中国除自己生产零部件外,还从捷克进口大量的零部件。这些零部件质量参差不齐,但尺寸相同,能够满足中国军方的需求。
  (三)德国毛瑟手枪
  德国毛瑟兵工厂制造的7.63毫米毛瑟手枪,是世界上最早的自动手枪之一。由德国费德勒兄弟研制,并以毛瑟命名。该枪长288毫米,口径7.63毫米,重1.24千克,20发弹匣供弹,子弹初速每秒425米,射击方式为单发或连发,射击速度每分钟900发,有效射程50至150米。该手枪具有威力大、动作可靠、使用方便等优点,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中国仿造的毛瑟手枪,在抗日战争中使用较广。通常人们所说的20响的“驳壳枪”和“盒子炮”就是指这种手枪。
  (四)勃朗宁手枪
  1903年,勃朗宁大师推出新力作——勃朗宁手枪。美国的柯尔特(COLT)公司获得了勃朗宁手枪的生产权后,在勃朗宁手枪上铭刻了柯尔特公司的旗标。当时,尽管大多数中国人不认识“COLT”英文字母,但却认得那匹嘴里含着长矛的“1、马”商标。随后,许多人称其为“马牌撸子”。
  (五)百式冲锋枪
  1935年,日本陆军在实战中领教中国军队冲锋枪的威力后,开始试制百式冲锋枪。该枪弹夹可放置50发子弹,形状类似香蕉。随后,弹匣逐渐被移至左侧面并呈水平状,与后来的英国司登冲锋枪相似。
  (六)英国李·恩菲尔德步枪
  英国李·恩菲尔德步枪是1895年以来英军的手动步枪,也是英联邦国家的制式装备,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等国。李·恩菲尔德步枪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手动步枪之一。
  (七)日本三八式6.5mm步枪
  三八式步枪,是日本改进研制的一型制式军用步枪。该枪最早生产于日明治三十八年(公元1905年),故定名为“三八式”。三八式步枪后来在机匣上方增设了一个“”形的防尘盖,可有效防止沙尘进入机匣之内。因此,三八式步枪又称“三八大盖”。
  (八)汉阳八八式步枪
  汉阳八八式步枪,又称“汉阳造”或“老套筒”,由张之洞所建立的汉阳兵工厂获得德国毛瑟授权生产。1888年式步枪,是中国生产的第一款旋转后拉式枪机步枪。民国时期,由于北洋政府并未进行造枪机具更新,因此汉阳兵工厂仍持续制造汉阳步枪。
  1932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召开全国制式武器会议,决定以德国毛瑟M1924式步枪为模板仿制,使用7.92mm尖弹作为制式弹药。1935年8月,国民政府将新枪定名为中正式步骑枪。1935年双十节(10月10日),该枪正式大量生产。汉式(汉阳造)步枪枪重为4.14公斤。
  (九)勃郎宁自动步枪
  勃郎宁自动步枪简称BAR。约翰.白朗宁在第一次大战期间设计的全自动步枪,后来被M60轻机枪取代。
  (十)麻尾手榴弹
  红西路军鏖战永昌期间,曾大量使用过麻尾手榴弹,皆由设在县城东街南家大院的兵工厂生产。该手榴弹采用铸造弹壳,弹壳外形有蛋形、梨形及瓶形等,大小不一。外表一般铸有纵横沟槽,制造精细的还铸有镰刀斧头图案及标语口号。弹壳较大的一端装有撞针、撞针簧、碰火等组成的碰发机构,撞针平时靠保险销或铁皮制成的保险片固定,另一端一般铸有或焊有圆环,拴有一条长近半米的麻、棕或皮条制成的绳辫,“麻尾”之名即来于此。但麻尾弹携带不便,性能落后,容易受潮,起爆不稳定等缺陷,后来逐渐停止生产使用。

知识出处

西路军鏖战永昌

《西路军鏖战永昌》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永昌是西路军与敌鏖战的主要战场之一,在西路军征战史上有特殊的作用和意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
相关地名
马克沁重机枪
相关作品
捷克式轻机枪
相关作品
德国毛瑟手枪
相关作品
勃朗宁手枪
相关作品
百式冲锋枪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