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奉命西征的红色军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路军鏖战永昌》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408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奉命西征的红色军团
分类号: E297.2
页数: 23
页码: 1-2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奉命西征的红色军团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中革军委发布《十月作战纲领》,提前执行《宁夏战役计划》、四方面军总部奉命率第三十军、九军、五军西渡黄河、组成西路军,执行新任务、向远方(苏联)挺进,争取军事和经济物资援助等。
关键词: 永昌 西路军 红色军团

内容

中革军委发布《十月作战纲领》,提前执行《宁夏战役计划》
  1936年秋,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更加疯狂,不断向关内增兵,并在绥远东部发动军事进攻,企图完全占领华北,在日军步步紧逼下,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获得了各阶层人民的热烈拥护。8月,日本帝国主义在绥东的进攻,遭到绥远军民的抵抗。东北军和西北军领导者张学良和杨虎城,再次响应共产党关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向蒋介石提出率部开赴绥远前线抗日的要求。
  国民党蒋介石仍坚持其“先安内后攘外”的反动政策,调集大军向西北增援,急于消灭红军。但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已严重威胁到蒋介石统治集团及英美帝国主义在华利益,因而出现了争取国民党统治集团参加抗日的可能。中共中央决定采取“逼蒋抗日”的斗争方针。在会宁会师前,党中央于8月25日致书国民党中央,再次呼吁集中国力一致对外,建议两党互派代表谈判,实现国共合作。9月1日,党中央向全党发出《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确定争取包括蒋介石中央军在内的国民党各派参加抗日,时局正在剧烈变化中。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前,鉴于敌情变化,中革军委即考虑提前执行《宁夏战役计划》,以三个方面军合力夺取宁夏,打通苏联,以实现西北抗日的新局面。10月2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关于提早攻宁问题,请你提出意见。”同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致电朱德、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任弼时、贺龙、关向应、刘伯承,提出:“如果四方面军之渡河技术能保证在中卫地段渡河,则以早渡为妙,对南敌可采取钳制手段。”10月3日,朱德、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复电中央,亦认为:“恐敌已知我们的企图,因此,目前应作行动方针,争取在靖远附近于结冰前渡河,尽量避免决战,万不得已时可作部分决战。”“四方面军于10月10日到会宁、界石铺一带,可准备一个军强渡黄河”。10月5日,毛、周、彭致电朱、张、徐、陈:①“同意迅速从靖远、中卫渡河之意见。”
  由于蒋介石正组织“通渭会战”,张学良也向中共中央建议,希望“朱张速通过西兰大道与一方面军汇合,执行宁夏战役”。10月10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张国焘与红四方面军徐向前、总政委陈昌浩致电中革军委,提出:“四方面军之三十军即向靖远进,协同打拉池七十三师部署渡河。”国民党之何柱国骑兵军位于海原、李旺堡地区;王以哲第六十七军位于固原、平凉、隆德地区;于学忠第五十一军位于兰州、定西地区。因红军已同东北军建立了统一战线关系,双方处于休战状态。蒋介石处理完“两广事件”’后调动部队向西北集结,解决西北危机。蒋介石命令胡宗南的第一军由长沙回开,进至秦安、清水地区;王均的第三军两个师及关麟征的第二十五师,向天水、甘谷集结;毛炳文的第三十七军向陇西、武山、榆盘集结。命令马步芳、马步青调兵沿黄河西岸修筑碉堡,堵击红军渡河。敌各部队在西北“剿匪”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朱绍良统一指挥下,准备立即发起大规模的攻势,企图阻击红军过河,打乱宁夏战役计划,将红军消灭于黄河以东、渭水以北地区。
  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根据形势和既定战略目的,决定提前执行《宁夏战役计划》。10月11日,发布了《十月作战纲领》①。具体部署:
  十月作战纲领
  (甲)根据目前敌我情况,为着集中力量克服困难条件,完成战略任务起见,十月份作战纲领拟定如此。
  (乙)四方面军以一个军率造船技术部迅速进至靖远、中卫地段,选择利于攻击中卫与定远营之渡河点,以加速度的努力造船,十一月十日前完成一切渡河准备。四方面军主力在通(渭)、马(营)、会(宁)地区,就粮休整,派多数支队组成扇形运动防御,直逼定西、陇西、武山、甘谷、秦安、庄浪、静宁各地敌军附近,与之保持接触,敌不进我不退,敌进节节抵抗,迟滞其前进时间,以期可能在十月份保持西兰大道于我手中。
  (丙)二方面军进至通渭马营以北,界石铺以南地区休息数日,转进至静宁、隆德线以北地区休整,派支队伸出静隆线以南,威胁胡敌侧翼,滞其西进,准备尔后以主力或一部接替一方面军在固原北部之防御任务。
  (丁)一方面军之西方野战军主力,保持同心城间之枢纽地段及豫旺城于手中其第二师相机袭占庄浪,待二方面军到静(宁)隆(德)线后,北上归还建制。第一师及陈支队暂在黄河、海原间,威胁与抑留于学忠部,使不敢东进,尔后逐渐西移,归还主力。二十八、二十九两军集中定(边)盐(池)地域,一部逼近灵武,准备居民条件,完成侦察任务。独四师确保环曲苏区,其余东方部队任务不变。
  (戊)攻宁部队,准备以一方面军西方野战军全部及定、盐一部,四方面军之三个军组成之。四方面军之其余两个军及二方面军全部、一方面军之独四师,组成向南防御部队,可能与必要时抽一部分参加攻宁。
  (己)攻宁开始时机,依造船情况决定,但至迟十一月十号前须完成一切攻击准备。
  ……
  同日,党中央还决定三个方面军的行动,统一由朱德、张国焘分别以总司令、总政委的名义,依照中央与军委的决定组织指挥。
  方面军总指挥部确定,以三十军开至靖远的大芦子地区,秘密造船,侦察渡河点,准备渡河事宜。为支援四方面军完成造船任务,中央特令红一方面军火速搜集木板、石灰、桐油、铁钉、棉花等材料,并挑选木匠等技术人员,送往三十军驻地。造船任务,由三十军政委李先念负责组织实施。
  10月16日,朱德、张国焘致电彭德怀、贺龙、任弼时、关向应并报毛泽东、周恩来,根据《十月作战纲领》,对全军作出具体行动部署:“我军以控制西南大路二十日前在我手中,以运动防御手段尽量迟滞敌人前进,相机消灭敌人之一部为目的。”对四方面军的要求:“三十军渡河成功后,九军疾速跟进,该两军以主力控制一条山、六墩子、永登一带地区,向兰州方面活动,以三团以上兵力向中卫扫击。四军主力位于定西线,以一部由贡马井、冯家堡向兰州、定西活动。五军、三十一军在界石铺、通渭、马营、宁远店之线钳制前进之敌。如渡河不成,则应以四、五两军担任钳制任务,集中九、三十一两军对前进之胡敌为有效之突击,消灭胡敌之一部,争取时间。”
  四方面军总部奉命率第三十军、九军、五军西渡黄河①
  10月18日,朱德、张国焘电告毛泽东、周恩来:“三十军电谓:三十晚即可偷渡。”10月19日,毛、周复电:“三十军渡河,以至少备足十只船开始渡河为宜”’、“二十日渡河问题是否推迟数日,请依具体情况斟酌”’。朱绍良命令敌第一、第三、第三十七军等部,于10月21日分别从东、南、西三个方向,向静宁、通渭、会宁地区猛进。10月22日,蒋介石飞临西安督战,逼迫东北军和西北军参加对红军的进攻。敌军恃其优势兵力,在飞机掩护下向红军阵地猛扑。红军四军、五军、三十一军等部,于界石铺、通渭、马营、华家岭、宁远镇、葛家岔等地进行顽强抗击。广大指战员发扬英勇顽强、连续作战、不怕疲劳、不怕牺牲的精神,与敌人多次展开肉搏,战斗极为激烈。
  10月22日,敌第三十七军攻占华家岭等地;10月23日,又进占会宁县城;敌第一、第三两军,也分别占领了通渭、静宁、界石铺等地。但敌人死伤惨重,哀叹:“受伤官兵,横抛山野,呻吟呼号,坐以待亡,殊觉惨痛。”红军顽强阻击敌人,亦蒙受巨大损失。华家岭战斗中,五军副军长罗南辉不幸牺牲。五军撤至会宁附近,又遭敌机猛烈轰炸,伤亡800余人,损失达四分之一。
  三十军已造船16只,徐、陈于10月22日报告朱、张,决定于23日渡河。10月23日,朱、张电令三十军立即渡河,九军跟进,如渡河不成,南敌继续突进,则以九军配合南线部队击敌,但因水情不熟,偷渡未成。红军总部下令24日继续渡河。10月24日,朱、张在打拉池同彭德怀、徐海东会面。朱、张电告中央军委:“关于根据地新任务由彭德怀同志提出之战役计划要旨,我们完全同意,正根据今日情况研究具体之方案。”同日,毛、周致电彭德怀,要其与朱、张商量,“三十军迅速渡河控制西岸,九军以暂不渡为宜,尔后北进至海靖线防御”。24日晚,三十军从靖远南十公里处的虎豹口(今河抱口)渡河成功,揭开了宁夏战役的序幕,全军上下群情振奋。
  10月25日,彭德怀致电毛泽东:
  甲、三十军昨晚渡河已得手,本日黄昏前可渡毕,第九军继续。估计蒋敌在我既已渡河,(将)集中兰州一部与(于)永登,可能一部仍向郭城驿、靖远追击前进。
  乙、已提出部署意见如下:
  1、四方面军主力以三个军渡河,两个军扰击会宁之敌。
  2、二方面军应逐渐向沛甘池抗退一部敌六营、七营以北。
  3、一方面军主力仍集中王家团庄、高崖子、同心城,在金积、灵武之线为主渡点,中宁、中卫为次渡点。
  4、已渡河四方面军主力,渡河后应向兰州北岸永登、景泰扩大占领区。
  朱、张、彭同日致电中央军委及二、四方面军,高度评价三十军的渡
  河行动,并提出下一步的作战部署。电称:控制西兰大路十月份在我手中之任务,已大体完成,三十军渡河成功,开辟了执行新任务的第一步胜利。
  ……
  一、四方面军部署,我们原则上同意徐陈二十四日电所提意见。四方面军迅速以主力应速渡河,抢占一条山、五佛寺、永登、红城堡、古浪一带地区,重点在控制五佛寺渡河点在我手中,并对由兰州北进敌为有力之拒止。留出一部分机动部队于一条山、五佛寺之线,以便将来适时协助一方面军从中卫、灵武段渡河。其河东郭城驿前线部队,尽量迟滞和吸引会宁方向之敌。该掩护部队将来如必须渡河时,其一部可于掩护任务完成后,在靖远下游到五佛寺渡河。
  由于战局的迅速变化,10月25日,毛、周、致电朱、张、彭及贺、任、徐、陈:“根据敌向打拉池追击三十军已渡河情况,我们认为今后作战,第一步重点应集中注意力击破南敌,停止追击之敌。”提出:“以九军以外一个军接三十军渡河后,两军迅速占领河弯曲处大卢塘、(三)眼井堡、大营盘、大塘驿地区地带及向中卫方向延伸,侦察定远营与中卫情形,准备第二步以一个军袭取战略要地之定远营。”“一方面军之主力于四方面军两个军控制河西枢纽地带后开始行动,以突破手段占领金积、灵武地带,徐陈拨造船技术队二分之一或更多附属之,迅速造船,准备渡河。”“四方面军除渡河之两个军外,尚余以九军为中心三个军。二方面军除派赴七营部队外,尚余其主力。对南敌不须多加抵抗,如在若干天内逐渐集结于打拉池南北地区,对敌则坚壁清野,诱其深入;对我则构筑阵地,鼓励士气,待敌前进时消灭其三四个团。”“在南敌确受严重打击后,第九军从中宁渡河。此时整个战局进入以北面为重点之第二步,而以四方面军之两个军与二方面军全部防御南敌。”
  10月26日一时半,毛、周电示朱、张、彭:“甲、三十军、九军渡河后,可以三十军占领永登,九军必须抢占红水以北之枢纽地带,并准备袭取定远营,此是极重要一着。乙、等二三日后,如证实胡敌无北进之意,再以一个军渡河不迟。”10月27日,朱、张致电徐、陈并报毛、周:“毛、周电令,目前作战重点,系注意击破南敌、停止追击。各部应遵循这一指示执行。”“四方面军除三十、九两军及指挥部已过河,其余各部应停止过河。”
  为迅速取得定远营和宁夏地区,10月28日,朱、张又致电毛、周并徐、陈,同意前方提议“三十一军即跟三十军、九军后面渡河,在九军、三十军后跟进。”10月30日,毛、周又根据彭德怀的建议,电令三十一军暂不西渡。“为战胜胡敌,三十一军即照德怀二十九日二十时电令部署执行任务,胜利后直由中卫渡河。”并令:“九军、三十军暂控(三)眼井堡、大卢塘、三塘驿、五佛寺待机。”敌关麟征师向北突击至靖远附近,朱、张随即电令三十一军经打拉池向麻春堡东进,令看守船只及警戒渡口的第五军、随船下开到河西的三角城附近待命。
  1936年10月25日至30日,四方面军总指挥部遵照中央军委和红军指挥部总司令的命令,陆续指挥部队西渡黄河,共渡过21800余人。其中三十军辖八十八、八十九两个师共六个团,九军辖第二十五、二十七两个师共六个团,五军辖十三、十五两个师共四个团,另有总指挥部机关及直属骑兵师、特务团、教导团、妇女独立团等。广大指战员信心百倍,斗志昂扬,决心为实现宁夏战役计划,完成中央军委赋予的光荣任务而英勇斗争。
  组成西路军,执行新任务
  由于河东红军主力在麻春堡、官桥堡地区多次设伏诱歼胡宗南部未果,而敌人已进至靖远,打拉池、中卫等地,打通了增援宁夏之敌的通路,并将红军主力同河西部队的联系割断。11月8日,党中央和军委认为宁夏战役计划已没有执行的可能,准备将河东红军组成南路军(一、二方面军)、北路军(四军、三十一军)东渡黄河入晋,进行大规模战略转移。要求河西部队组成西路军,独立从新疆方向接通苏联。党中央和军委在《作战新计划》中提出:“徐、陈所部组成西路军,以在河西创立根据地,直接打通远方为任务,准备以一年完成之。”11月11日①,党中央及军委下达命令,决定方面军河西部队改称西路军,成立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任命陈昌浩为主席、徐向前为副主席。委员有:陈昌浩、徐向前、曾传六、李特、李卓然(以上五人为常委),熊国炳、杨克明、王树声、李先念、陈海松、郑义斋。军政委员会是西路军的最高领导机关,“统一管理军事、政治与党务”。“四方面军总指挥部临时改为西路军总指挥部,其组织照旧不变。”11月11日晚,毛、周致电徐、陈征求意见,由于河东还未能战胜胡、毛、王各军,妨碍宁夏战役的执行,正考虑新计划,但河东主力与西路军暂时隔离着,请考虑并电告下列各点:“(1)你们依据敌我情况有单独西进、接近新疆取得接济的把握否?(2)如果返河东有何困难情形?(3)你们能否解决衣服问题?”军政委员会经过讨论,一致认为西路军有把握完成西进新疆的任务。
  11月12日,徐、陈致电军委和红军总部:“大靖、凉州地区人粮较丰,以后筹资扩红都大有办法。现实即不可能与主力互相策应,依据现在敌我力量,估计我们可以完成任务。”“提议此方第一步以主力迅速进到凉州地区,以一部尽量控制土门、功(古浪)迟滞南敌,占领凉州后击敌。以一军占领永昌、大靖。我第二步如受敌压迫时,即主力拟进甘州,并准备接新蒙和远方。”还提出:“对外与远方请中央即迅速具体部署,以免丧失时机,最好请国际与我们直接发生联系,并在新(疆)蒙(古)适当地点建立联络站。”
  11月13日,党中央书记处致电共产国际:“蒋介石部队已将红军主力与红军渡河者从中隔断,渡河者现已组成西路军,受徐向前、陈昌浩指挥,人数二万二千,令其依照国际新的指示向接近新疆之方向前进。首先占领凉州地区,然后向肃州前进。请你们确实无误的准备从新疆接济物品,并以准备情形迅即电告我们。”11月15日,军委电示徐、陈,“同意你们向凉州进”,“新疆接济正准备中”。
  西路军领导机构成立后,即在各级干部和战士中层层召开动员会。在“打通国际线路,”“建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口号鼓舞下,战士们的情绪十分高涨,在重重困难之中,将西进河西走廊当做党中央交给自己的光荣战斗任务。
  西路军军政委员会组织序列①
  主席 陈昌浩
  副主席 徐向前
  常委 陈昌浩 徐向前 曾传六 李特 李卓然
  委员 熊国炳 杨克明 王树声 李先念 陈海松 郑义斋
  西路军总指挥部
  总指挥 徐向前
  总政委 陈昌浩
  副总指挥 王树声
  参谋长 李特
  政治部主任 李卓然
  司令部
  第一局(作战)
  局长 郭天民
  作战科 长潘同(又名潘柏南,后叛变)
  科长 吕黎平
  第二局(缺)
  第三局(通讯)
  局长 宋侃夫
  通讯科科长 宋英武(牺牲)
  第四局(侦察)
  局长 杜义德 欧阳毅(后)
  第五局(政治保卫)
  局长 曾传六
  保卫科科长 袁立夫
  政治部
  组织部
  部长 张琴秋
  组织科科长 刘鹤孔
  统计科科长 辛元林
  青年科科长 姜启华(牺牲)
  宣传部
  部长 刘瑞龙
  宣传科科长 李春生(牺牲)
  前进剧团
  团长 周汝功(牺牲)
  政治委员 易云均(易维精牺牲)
  教导员 廖赤健(见)(牺牲)
  地方工作部
  部长 吴永康(牺牲)
  敌工部
  部长 曾日三(牺牲)
  军人部
  部长 黄火青
  供给部
  部长 郑义斋(牺牲)
  财务科长 廖静民
  出纳科科长 萧永刚(牺牲)
  粮秣处处长 李世品
  军需处处长 吴先恩
  制造处处长 李繁山
  事务处处长 肖朝刚
  供给部辖被服厂、兵工厂(造子弹、手榴弹、枪支修理)、造币(银元、铜钱、布币)、石印厂和造船厂等。
  卫生部
  部长 苏井观
  政治委员 徐立清
  总部医院
  院长 苏井观(兼)
  政治委员 徐立清(兼)
  总部医院设一、二、三所。
  第五军
  军长 董振堂(牺牲) 孙玉清(后,牺牲)
  政治委员 黄超
  参谋长 李屏仁(牺牲) 毕占云(后)
  政治部主任 杨克明(原名陶正,牺牲) 谢良(后)
  供给部
  部长 傅兰荪(牺牲) 彭嘉庆(后)
  政治委员 彭嘉庆
  民运部
  部长 盛茂吾(牺牲)
  青年科科长 金生 王维林(后)
  卫生部
  部长 陈春甫(牺牲)
  第五军辖2个师、6个团,共3000余人,枪1000余支,平均每枪子弹5发。
  第十三师
  师长 李连祥 叶崇本(后,牺牲)
  政治委员 朱金畅(牺牲)
  参谋长 刘培基(牺牲)
  第三十七团
  团长 李连祥(兼,牺牲) 饶子健(后)
  政治委员 谢良(兼) 陈道贵(后) 何志余(后,牺牲)
  参谋长 孟益元
  政治处主任 钟烈彬
  第三十九团
  团长 吴代朝(牺牲)
  政治委员 朱金畅
  参谋长 饶子健
  政治处主任苏 光明
  第十五师
  师长 郭锡山
  政治委员 谢良
  第四十三团
  团长 万汉江(牺牲)
  政治委员 何志余 赵杰(后)
  参谋长 严凤才(牺牲)
  第四十五团
  团长 叶崇本(兼,牺牲)
  政治委员 张力雄
  参谋长 刘培基(兼,牺牲)
  政治处主任 罗定祥
  特务团
  团长 徐志贞(牺牲)
  骑兵团(在山丹组建,200余人)
  团长 吕仁礼
  随营学校
  政治委员 张荣
  第九军
  军长 孙玉清(牺牲) 王树声(后,兼)
  政委 陈海松(牺牲)
  参谋长 陈伯稚(牺牲) 李聚奎(后)
  政治部主任曾日三 徐太先(后)
  参谋处
  作战科科长 李国新(后)
  通讯科科长 徐仕贵
  情报侦察科科长 王少清(牺牲)
  统计科科长 黄福瑞
  管理科科长 郑行
  办公室主任 郑仲
  政治部
  组织部
  部长 朱潘(盘)显 余趾林(后,牺牲)
  宣传部
  部长 方强
  民运部
  部长 刘毅
  地方工作科科长 刘福才
  敌工部
  部长 姜焕煦(牺牲) 黄思彦(后,牺牲)
  军人部
  部长 江烦相
  保卫分局
  局长 陈宜贵
  初级军事审判长 刘登银
  供给部
  总务处处长 吴辉佳
  卫生部
  部长 单成猛
  政治委员 董贤应
  第九军辖2个师、7个团,另辖教导师、骑兵师,共计7000余人,枪2500枚,平均每枪子弹15发。
  第二十五师
  师长
  王海清(牺牲) 李太国(又名李明)(后)
  政治委员 杨朝礼(牺牲)
  第七十三团
  团长 张达善(牺牲) 潘友清(后,牺牲) 孙汉言(后,牺牲)
  政治委员(缺)
  第七十四团
  团长 杨业华(牺牲)
  政治委员(缺)
  第七十五团
  团长 陈立义(牺牲)
  政治委员 张荣福(牺牲)
  参谋长 吕杰(牺牲)
  第二十七师
  师长 陈家柱(牺牲) 刘理运(后,牺牲) 王学礼(后)
  政治委员 李德明(牺牲) 易汉文(后,牺牲) 陈修坤(后)
  参谋长 姜振海(牺牲)
  政治部主任 夏祖盛
  经理处
  处长 刘本国
  政治委员 崔征剑
  卫生部
  主任 杨绍清
  卫生队长 黄耀瑞
  第七十六团
  团长(缺)
  政治委员(缺)
  第八十团
  团长(缺)
  政治委员(缺)
  第八十一团
  团长 肖永继(牺牲) 张道庸(陶勇)(后)
  政治委员 李有庆(牺牲) 吴辉庭(后)
  第二十六师(1936年冬撤销)
  师长 刘理运(牺牲)
  政治委员 杨朝礼(牺牲)
  特务团(原二十六师改编)
  团长 (待查)
  政治委员 李三金(牺牲)
  经理处处长 叶志谋
  政治委员 梅春山
  卫生队队长 赵家保
  指导员 胡孟万
  教导师(1936年11月番号撤销)
  师长 张道庸
  政治委员 易汉文
  政治部主任 李有庆(牺牲)
  骑兵团团长 黄高宏(牺牲)
  骑兵师(1937年2月,总部重建骑兵师,归九军指挥)
  师长 杜义德
  政治委员 刘庆南
  参谋长 李彩云(牺牲)
  作战科科长 李新国
  第三十军
  军长 程世才(代)
  副军长 程世才
  政治委员 李先念
  参谋长 黄鹄显(又名黄贵显)
  政治部主任 李天焕
  司令部
  一科科长 张子英
  二科科长 郑志章
  三科科长 周明松
  四科科长 黄述生(牺牲)
  保卫局局长 李树芳
  政治部
  组织部
  部长 张卿云 俞华荣(又名俞同金)(后,牺牲)
  组织科长 吕新发
  宣传部
  部长 向前发
  宣传科长 汪小川
  副科长 刘鹤孔
  地方工作部
  部长 汪乃荣
  总务处处长 孙光寿
  供给部
  部长明华杨 袁文波(后)
  政治委员 袁文波
  军械科科长 汪光恩(牺牲)
  出纳科科长 阮成怀(牺牲)
  粮秣科科长 肖永正
  被服科科长 汪如意
  卫生部
  部长 俞荣华
  政治委员 俞荣华
  医院院长 徐其新(兴)(牺牲)
  第三十军辖二个师、六个团,共计6500人,枪2500支,每枪平均子弹15发。
  第八十八师
  师长 熊厚发(牺牲)
  政治委员 郑维山
  参谋长 熊得臣 饶子健(后)
  政治部主任 徐太先 张子英(后,牺牲) 张卿云(后,牺牲)
  参谋处
  一股股长 董家良
  二股股长 余志松
  三股股长 董兴仕
  四股股长 叶志昌
  政治部
  组织部
  部长 董宏图
  供给部 屠启发
  政治委员 叶永松
  第二六三团
  团长 熊发庆(牺牲)
  政治委员 钟行忠(牺牲)
  政治处主任 潘太均 邹功壂(后,牺牲) 钟立彬(后,牺牲)
  第二六五团
  团长 邹丰明(牺牲)
  政治委员 黄英祥(牺牲)
  政治处主任 徐其坤(牺牲) 方忠家(后,牺牲) 鲁嘉焱(后,牺牲)
  第二六八团
  团长 杨秀坤
  政治委员 徐金树(牺牲) 万汉江(后,牺牲) 刘庆雨(后)
  参谋长 饶子健
  政治处主任 吕新发 邹开盛(后)
  供给处处长 吴荣庆
  八十九师
  师长 邵烈坤(在敌西安狱中殉难)
  副师长 杨秀坤
  政治委员 张文德(牺牲)
  参谋长 刘雄武(牺牲)
  政治部主任 裴寿月
  参谋处
  一股股长 林大生
  二股股长 董山溢
  三股股长 周良银
  四股股长 严义文
  政治部
  组织部
  部长 方保元
  第二六四团
  团长 周明松
  副团长 黄建中(牺牲)
  政治委员(缺)
  第二六七团
  团长 张明伦 潘传品(后)
  政治委员 方华姚运良(后) 刘鹤孔(后) 陈智材(后,牺牲)
  政治处主任 罗登元 冯伦奎(后,牺牲) 冷如光(后) 江求浩(后,牺牲)
  第二六九团
  团长 徐广紫(梓) (牺牲)
  政治委员 朱德仕(牺牲) 周明松(后,牺牲)
  政治处主任(缺)
  总部直属各部
  少年先锋团
  团长 叶代贵(叶明)
  政治委员 刘建伦(牺牲)
  参谋长 余信会(牺牲)
  政治部主任 贺传吉
  辖三个连,共计500余人。
  妇女独立团(抗日先锋团)
  团长 王泉媛
  副团长 赵明英 刘伯兴(后)
  政治委员 吴富莲
  参谋长 彭玉茹
  政治处主任 华全双
  参谋 方振远
  秘书 李开芬
  辖三个营、九个连,共计1300余人。
  教导团
  团长 朱良才(兼) 甘炎林(后) 陈世道(后,牺牲)
  政治委员 朱良才
  参谋长 李强
  政治处主任 徐一新
  辖5个连,共500余人。
  特务团(缺)
  回民支队
  司令 马良骏
  副司令 马有明(牺牲)
  参谋长 徐明山(后)
  回民支队共计200余人。
  骑兵师
  师长 董俊彦(牺牲)
  政治委员 秦道贤(牺牲)
  参谋长 熊德臣
  政治部主任 李庆雍(牺牲)
  骑兵师辖第一、二、三团,共计200人马,枪200支,平均每枪子弹25发。
  全军共计21800人,机关、医院、伤病员及勤杂人员约占百分之四十左右。
  向远方(苏联)挺进,争取军事和经济物资援助
  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后,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制定的战略总任务是:团结内部,联合友军,粉碎蒋介石的灭共计划,首先造成西北抗日局面,以达到逼蒋抗日,停止内战,组成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动员一切力量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之目的。
  要造成西北地区的抗日局面,关键在于红军占领宁夏及甘西(河西走廊),打通与苏联的联系。正如党中央和毛泽东指出的:“打通苏联为实现抗日战争、首先为实现西北局面进行部分抗日战争之主要一环。”党中央的军事行动部署,都是紧紧围绕这一主要环节进行的。
  打通苏联,红军和友军才能解决战略靠背问题,保持广阔而机动的回旋余地,建立巩固的抗日战略后方。否则,我前临日军、蒙伪军和蒋介石的重兵压迫,后受河西“四马”(马步芳、马步青、马鸿逵、马鸿宾)的钳制,对日作战开始后,势必处于腹背受敌,进退两难的境地,要形成西北持久抗日之局面,是不可能的。苏联是能向我们直接提供国际主义援助的国家。只有打通苏联,红军和友军才能取得军事上、经济上的物资援助,以对抗日本帝国主义的进攻。其时,日本是军事强国,气焰嚣张,不可一世。对付日军的侵略战争,不仅要靠强大的精神力量的支持,还要靠足够的物质力量的支持。对于一支缺乏武器装备和物资供应的抗日大军来说,在战争初期取得必要的军事、经济援助,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苏联当时面临德、意、日法西斯势力的严重威胁,不论在西方和东方,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牵制日寇从东方进攻苏联的主要因素。中共关于首先造成西北抗日局面的战略方针,是中苏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斯大林和共产国际曾表示同意中国红军从西北方向接近苏联,并答应提供军事和经济物资援助。
  转进古浪、凉州
  11月10日拂晓,红九军进占古浪东部干柴洼(今干城乡),敌马元海率马彪等4个旅及马全义团、互助等县民团尾追而来。红九军与敌展开激战,至11日晚,红九军撤出战斗,以二十七师作后卫,掩护主力向横梁山转进。12日凌晨,红九军二十五师在层峦叠嶂的横梁山设伏,与尾追之敌三个骑兵旅及民团一部激战一昼夜,杀伤大量敌人。13日晚,红九军先头部队在军政委陈海松率领下抵近古浪县城郊。古浪守敌为马步芳部团长马华荣率领的西宁东南川十二大营民团,约1400余人。14日,红军攻城,敌团长马华荣受伤,民团溃退。15日红军占领古浪县城。古浪为凉州门户,东达兰州、青海,西通河西走廊及新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红军占领古浪县城,马步芳、马步青十分惶恐。马步青在凉州一面连电青海告急,一面急派部队增援古浪。马步芳惟恐全盘难保,严令马元海“城存尔存,城亡尔亡”,同时增派大批兵力,要求“不惜一切代价”,夺回古浪县城。
  11月16日,马元海集中2个旅又4个团,并配备大批民团,从东北、西南、东南三面向古浪城发起攻势。红九军奋起迎敌,激战一天,歼敌六七百人。17日,马元海针对红军分兵把口的部署,采用步骑合战、迂回穿插战术,发起第二次进攻。蒋介石也派空军第十五中队的3架轰炸机助战。在其飞机大炮掩护下,攻击北关的敌人轮番向红军阵地进攻。在此守卫的红二十七师依托外围工事与敌激战。敌人猛烈的炮火使外围工事大部被毁,红军被迫退入城内。敌人趁机从北关攻入城内,双方短兵相接,展开肉搏。陈海松政委当即命令一部红军出击,击溃城外民团。城内敌人俱怕内外夹击,慌忙逃出。出击部队又杀了一个回马枪,毙敌600余人,北关一带复又收回。
  连续作战,红九军弹药消耗很大,部队减员日增,特别是寒冷的气候,给红军增添了不少困难。然而战士们仍坚守阵地。11月18日,一场更惨烈的战斗开始了。敌步兵、骑兵、飞机、大炮全部出动,马元海亲临火线督战。守城红军依托坍塌的城墙与敌殊死血战。敌人利用骑兵进行穿插分割,切断了红军的军、师、团之间的联系,迫使红军各自为战。血战一天后,当晚,在红三十军二六八团接应下,红九军撤出古浪县城,经定寨、泗水堡向武威县境转移。
  古浪激战,毙伤敌2000余人,红九军也损失惨重,加上干柴洼、横梁山诸战,伤亡2400余人,元气大伤。军参谋长陈伯稚、二十五师师长王海清、二十七师政委易汉文、军部一科科长刘培基、骑兵团团长黄高宏、司令部二科科长王少清等均在战斗中牺牲。
  在红九军激战古浪期间,右翼红三十军于11月12日绕过古浪县大靖,包围土门堡,迫使守敌骑五师工兵营350余人投降,营长马有明率160人参加红军。11月16日,红三十军越过凉州,一部进占凉州西四十里铺。

附注

①郝成铭等《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文献卷》(上),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①郝成铭等《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文献卷》(上) ①红军渡黄河时渡口——虎豹口,照片山兰州红西路军研究会提供。 ①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军战史资料编辑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附卷,电子版。 ①郝成铭等《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文献卷》(上)。 ①图片由红西路军总指挥部展厅提供。 ①中共甘肃省委党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悲壮的历程》,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①图片由红西路军永昌保卫战纪念馆提供。

知识出处

西路军鏖战永昌

《西路军鏖战永昌》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永昌是西路军与敌鏖战的主要战场之一,在西路军征战史上有特殊的作用和意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昌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