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书后的几句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祝巍山文史论稿》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398
颗粒名称: 写在书后的几句话
页数: 2
页码: 441-442

内容

2009年,我几位朋友对我说:这些年你写了不少东西,何不把你的这些文章印个集子。对这个事儿,我忖度了几个月时间,说实在的,筛选拙作出个集子,倒也是件有益的事儿,但是,一考虑出版经费问题,就犹豫了起来。这些年,我也曾编著或主编出版过10本书,但是,这些书大多都是省、市、县安排的课题,出版经费不由我操心。如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个人作品,却是个费劲的事儿。因此,我毅然放弃了出版的想法。
  2011年,今永昌县天寿面业有限责任公司、永昌县金泽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永昌县仲庆物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仲庆先生和永昌万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永昌大酒店、张掖三益化工外贸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明天先生得知这件事后,他们欣然表态,支持家乡文化事业发展给予资助,我才决定出版这个集子。 这个集子的文章,主要是我于1985年从事地方史志工作以来逐年形成的,也就是不惑之年以来的东西。本来,我于1961年就开始学写新闻和文艺方面的小作品。还认真学习了一段诗词创作。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先后创作了短篇小说《山区供销社》、小歌剧《老俩口逛供销社》并作曲,鼓词《三尺柜台传真情》,还写了四五十首诗词。创作的信心很大,热情很高。1965年,永昌作为全省试点,开展了“四清”运动,在“四清”运动中,我创作的小歌剧和鼓词参加了全县文艺汇演,受到了表扬奖励。“文革”开始后,短篇小说和诗词连同我的千余册藏书,由“四清”工作组进行了全面审查,虽然没查出什么不好,但是待“四清”工作组撤走时,我的那些拙作连同藏书不知下落,损失殆尽,只剩我脑海中记下的两首诗。更使人心有余悸的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县上有的同志受到了无限上纲,批判斗争,让我亲眼目睹了搞文学创作的危险性。所以,在后来的20年中,再未染指这些东西。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扭转了历史航向。邓公复出,国运重兴,科学、历史、文化艺术和各种学术如久旱逢甘露,出现了欣欣向荣景象。
  1985年,我被调任主编《永昌县志》,在修志期间和完成修志任务之后,由于工作之所需,陆续发表了一些研究地方志的文章,也发表了一些探讨地方历史的文章,调查撰写了一些历史遗迹、历史探析、历史人物、古景今释、民俗风情、自然风光等方面的文章和民间历史轶事与故事传说,也结合改革开放和市县文化经济建设以及人情风物写了几篇散文和诗词之类的东西。 这个集子所录入的几十篇文章,是从众多文章中筛选的,虽然还感到有杂芜之憾,但也显现出本人对地方文化事业的一个情字在里面。我一生也有追求,但从不奢求。我坚持的是凡事顺其自然,放平心境,随时而为,少欲知足。今天,我以至诚之心,把我这本拙作奉送到朋友们手中,如果它能在朋友们闲暇之余阅读时,给你一点点启示和精神的愉悦,那将是我最大的荣幸。 这本集子的出版,承蒙金昌市政协原主席曹长庚先生为本集作序,其中誉美之词,实愧不敢当;承蒙甘肃省政府文史馆馆员、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原副主任(正厅级)、甘肃省地方史志学会会长、甘肃省诗词学会会长张克复先生真诚鼓励,多方给予指导,并帮助出版;金昌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汪振祥先生指导帮助;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金昌市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王萌鲜先生写了“书山有路”作跋;著名诗人刘沛先生为本书出版写了贺诗;永昌县文化广播影视局局长程硕年先生帮助协调出版事宜,县财政局局长文兴龙先生,县档案局局长、县地方志办主任吴有贤先生,副局长、副主任王永刚先生帮助阅稿核对;出版社和印刷厂诸同志精心设计、印刷, 本集才得以顺利出版,在这里谨向诸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难免有不当和谬误之处,谨请朋友们批评指正。

知识出处

祝巍山文史论稿

《祝巍山文史论稿》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共分五个部分,70余篇文章,40余万字。内容涉及地方志理论研究与实践、地方历史研究与探微、历史轶事研究整理以及散文诗词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祝巍山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