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有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祝巍山文史论稿》 图书
唯一号: 292020020220001397
颗粒名称: 书山有路
页数: 8
页码: 433-440

内容

祝巍山,字季臣,笔名碧野。永昌县朱王堡镇郑家堡村人,1938年8月生,大专毕业,职称副编审,中共党员,1956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1999年退休前任永昌县县志办公室主任,县档案局局长兼馆长。现为中国俗文学学会会员,中国长城学会会员,中国老教授协会会员。甘肃省地方史志学会、甘肃省诗词学会、甘肃省档案学会会员,金昌市档案学会常务理事,市、县文史员等。 祝巍山出生农民家庭,小时候家境困难,曾念过《三字经》、《千字文》、《朱子家训》等启蒙书。他大爹是清末廪生,文章书法极好,很有名气,在大爹的教导下,把《四书》背得滚瓜烂熟,还能给别人讲《水浒》故事。解放后,在郑家堡上初小,1953年在朱王堡上完小。在两年时间内,学习非常刻苦,品学兼优,每门功课成绩都很优秀,经常得到老师和学校表扬,尤其是他的作文写得非常出色,常被选上参加全县学生作文交流。1955年,从朱王堡小学毕业,取得了三个班级里百名学生中的第一名。遂考入武威二中。当时,学校伙食每月只有12元钱,是他三哥赶着牛车从民勤县城到武威县城拉盐挣运费,每月一趟,刚好够一月伙食费。同年年底,全县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他家的牛和车作价入了农业社,按劳分红,再无力供他读书,只好退学回家。他是一个很有念书资质的人,退学他不甘心,回家后,坚持学习初中课程,不懂的算术课就去讨教学校老师。晚上,还担任起农业社的读报员。1956年3月,由农业社和流泉乡政府推荐,让他到朱王堡供销社当营业员。两年中,他坚持学完了所有初中课程,还阅读了许多其他书籍。当时,朱王堡小学领导知道他学习成绩不错,向供销社要他去当老师,县供销社不同意。1958年,县供销社与商业局合并,选送他去张掖财经学校学习半年,1959年初调入商业局人秘股工作。1961年选派他到甘肃财经学院,学习半年理论。通过两三年的工作实践和几次培训学习,他深深感到学习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自己的文化知识还缺乏,很不满足。于是下决心要进行自学,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走上了一条坚持自学的道路。他在自学中发现了两句名言,一句是,有人问鲁迅先生:“先生为什么有如此渊博的知识?”,鲁迅回答说:“别人在咖啡馆里喝咖啡的时候,我不过读几页书罢了。”另一句是,有个外国人说过:“人的知识多半是从业余时间里获得的。”他把这些名言作为座右铭,牢牢记在心里。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他订立了学习计划,每天坚持业余自学三个小时。还购买了高中语文课本和历史课本,订购了《文艺报》、《文学评论》、《诗刊》等。加上公家报刊,都成了他学习知识、吸取营养的源泉。与此同时,他还发现了废品收购门市部收下了大量的好书,他和收购人员商量以废纸收购价挑选了四五百本,如巴金、矛盾文选、《石灵选集》,鲁迅著作、《老残游记》,《儒学》、《红楼梦》、《水浒》以及外国文学等。他的宿舍里除了两张床,周围摆满了自制书架,同事们说他有一个小图书馆。有这么多的书,他如鱼得水,工作以外的时间,全部被用来读书学习。两年内,他学完了高中语文、历史,还阅读了很多其他书籍和名人著作。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1963年,他报名参加了四年制的“中华函授学校”学习汉语言文学。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函授停办。在三年学习中,他努力进取,奋发图强,把它当作念大学的机会,面对主讲老师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王力、黎锦熙、周振甫等一批全国著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的函授讲稿,往往学得入了神,忘记了休息。为了保证学习,他把自学时间每天三小时增加为四小时。早上早起两小时,晚上迟睡两小时,星期天整天学习,从没间断。三年中,除了保证函授课程学习和作业外,还读了大量的书刊,学习了新旧体诗的创作,仅学习笔记和习作就记下了十五个本子。那几年,学习环境优越,因为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年)后,全国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机关单位也实行劳逸结合,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他的自学时间也就更加充足。几年中,他还写过一些新闻报道,被甘肃日报社聘为通讯员。1964年到1965年,他写过一篇小说《山区供销社》和鼓词《三尺柜台传真情》,小歌剧《老两口逛供销社》并作曲。在1966“四清”运动全县文艺汇演中,受到了表扬奖励。这两个小作品虽然比较粗糙,艺术提炼不足,但写的真挚、朴实、乐观、明亮,别人看了说:“不错!”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永昌开展的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的四清运动,宣布纳入“文化大革命”轨道进行。在全国批判“资产阶级文艺黑线”的时候,凡是与文艺沾了边的人,都在被检查之列。社会上、书店里所有图书,除了毛主席著作外,也都要全面清理,很多书籍被斥之为“封、资、修”的东西,加以封存,不准出售。他积存的两千多本书,也被工作组收去进行了检查,幸好,他写的几个小作品都是歌颂社会主义,歌颂商业战线模范人物的,经工作组审查没问题。只是存书中有一本《燕山夜话》,说他崇拜邓拓、吴晗、廖沫沙,让他在团员会上作了检查作罢。但是,那么多书,待“四清”工作组撤走时,已被损毁殆尽,所剩无几。为此,他很痛心。下决心再也不接触文学艺术方面的东西了。 然而,通过四五年的扎扎实实的自学,它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1968年,他被调到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县党校)任理论教员。利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写了很多讲稿,培训生产大队、生产队干部。1971年,调任东寨公社文书,在领导同意的前提下,调处了多年积压的婚姻等案件。1973年元月,调县文教局,先后担任文化干事和秘书工作。由于工作环境的变化,又燃起了他读书学习的热情,为了活跃中小学文化生活,文教局领导主持,他编写了一本《革命故事集》,印1500册,发放中小学开展讲革命故事活动,其中,他自创了四个反映学生生活的故事。在文教局工作的十多年里,协助局领导在推动全县中小学教育,为151所中小学和1000多名教职员工服务工作和大中专招生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工作,赢得了广大教职员工的赞誉。1981年秋,调县剧团任团长,党支书,知人善任,艺苑振兴。1983年,县委调他筹备成立县政协,8月任县政协办公室副主任,在两年时间里,为宣传政协,编写了“政协是什么组织”,“它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等十多篇文章,由县广播站播放宣传,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同时,随政协领导搞了大量调查研究,写出了多份调查报告,编写了《政协简讯》。由于工作业绩突出,1984年被评为全县优秀共产党员,受到了县委表彰奖励。
  1985年5月,县委、县政府为了加强县志编纂工作,选任他为永昌县志编纂办公室副主任(就他一个领导)和党支部书记。并担任《永昌县志》主编和编委会委员,他上任后,经过两三个月的工作,了解到县志办公室成立三年来存在的不足,向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九点建议: 一是按国务院“党委领导,政府主持”的精神,请县委、县政府解决好人力、经费等具体问题;二是坚持编写乡镇志、部门志,积累地情资料,提高社会参与意识;三是尽快召开地方志工作会议,安排部署修志要事;四是深入广泛地开展资料搜集工作;五是尽快制定出一个全面精当的《永昌县志》初纂和总纂篇目提纲;六是加强学习培训,提高专(兼)职修志人员政策理论和方志知识水平;七是与方志界和大专院校取得联系,聘请专家学者帮助;八是积极投入县志初稿撰写,为总纂打好基础;九是及早着手县志照片和地图的征集、拍摄及绘制。九点建议很快得到了县志编委会常务副主任、县人大副主任杨茂林,县志编委主任、县长曹长庚,县志编委顾问、县委书记曾继伟的大力支持,召开了县委、县人大(索玉成)、县政府、县政协(张宽)主要领导参加的联席会议,对几个建议一一进行了研究,做出了部署,经过充分准备,于1985年10月22日召开了《永昌县志》编纂第二次工作会议,紧张有序的修志工作开展了起来。四大班子联席会议研究确定的其他几项工作,也逐步组织实施。 祝巍山在新中国第一部永昌县志编纂工作中,可以说在方志海洋中邀游了数次,是下了一番苦功夫的。1986年,开始编修《永昌县志》时,全国大部分地方还未动起来,甘肃省只有20个县市开始了这项工作。省上要求先行开展修志工作的县市能够尽快编出志稿来,为全省引路。为了尽快适应工作,他组织编修人员认真读书学习。当时大家都不知道新方志是什么样,更不知道怎么编写。关于地方志方面的文章、书刊,很是缺乏。他为了能够指挥大家开展工作,及时参加省上举办的县市志主编学习班,多次聆听全国著名方志学家的讲课,还参加了省志编委会组织的20个县市志主编赴西北最早修志的陕西渭南县学习取经,并多次参加省上举办的地方志理论研讨会,撰写了多篇文章进行了交流,多次获奖。通过这些活动,他的政策理论和地方志理论水平有了显著提高,逐步具备了一个县志主编的综合修志能力。1987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在北京社会函大举办了方志学系,在县长曹长庚大力支持下,他报名参加了学习。在当时工作量非常繁重的情况下,他与困难抗争,每天不论多晚,都要把课程学完,作业做完。经过两年的艰苦跋涉,终于登上了地方志专业的山峰,取得了优秀成绩,大专毕业。至此,他心中一幅县志的蓝图更加清晰、成熟。在县志总纂中,做到了全志在胸,运作精当,指挥得体,科学合理。贡献了他的智慧和劳动。 祝巍山,作为《永昌县志》主编,他肩上的胆子是很重的。在几年时间里,他一方面承担着《概述卷》、《交通运输卷》、《文化体育卷》、《文物卷》的独立撰稿,并和他人合撰《综合经济管理卷》、《人口卷》外,更主要的是他要对县志三十三个卷的全部书稿进行审阅和修改。当时,县志共有撰稿人二十多人,有一人撰写三四卷的,有撰二三卷的,有撰一卷的,有一章的,还有的只撰一节。由于撰写县志稿的人来自不同工作岗位,各人阅历、写作习惯不同,水平高下也不尽相同,所以,写出来的稿子,有一定的差距和差别。要想使所有书稿都像一个人写的一样,这就要费很大的功夫才能做到。虽然他有三个副主编分工协助阅稿审稿,但是,他统审统改的工作不能省略。有人建议说:你作为县志主编,光审稿:统改工作量就很大了,把撰写书稿的任务分配别人。但是,他没有这样做。他认为,这次修志按国务院要求,要统合古今,即从有建置时开始(即西汉),重点放在辛亥革命(1911年)以后,特别要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历史与现状。他多写书稿,一方面可以激励大家吃苦耐劳的精神,另一方面可以磨练自己,提高写作水平。所以,永昌县志形成的征求意见稿、修改稿、评议稿、送审稿,每次他都进行了认真地统审统改。逐步地消除了众人之手形成的差别。在县志成书的几年时间里,有人算过一笔账:县志办的同志累计加班370多天,祝巍山累计加班500天左右,也就是说,四年中干了五年又五个月的工作。所谓加班,就是每天工作在十三、四个小时以上,星期天也不休息。这部124万字的《永昌县志》,可说是熬费了他大量心血。 在《永昌县志》编纂过程中,祝巍山为了保证志书质量,统一认识,统一编纂原则和体例,运用自己所学的地方志专业知识,吸纳外地经验,先后提出了23点意见,让全体编纂人员共同遵守执行。一要明确指导思想,自始至终要有一个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二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充分反映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变革,突出生产力的决定作用。门类排列,先自然地理,再经济文化,再政治,后社会人物;三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全面真实地反映当地自然与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不溢美,不隐恶,不夸大、不缩小,不唯上,不唯权,忠于真理。四要体例完备,门类齐全,横不缺项,纵不断线。篇目设置为卷、章、节、目四层,层层相辖,统领合理,归属得当。体裁要全,用述(概述)、记(大事记)、志、传、图、表、录,以志为主。五要图文并茂,资料翔实、系统、准确、可靠。要广泛搜集调查,深入分析考证。六要坚持“三新”观点,发展民族文化。虚心学习他地、他人经验,取长补短。七要分析、批判地继承旧志的优良传统,科学创新。八要体现时代特点。注重写出社会主义的时代特点,对历史也要写出各个不同时代的时代特点。九要突出地方特色。明确地域性,把握共性,突出个性。十要详今略古,做到明而再略。重点记述辛亥革命以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与现状。十一要加强经济的记述,纠正旧志之缺陷。十二要充分反映人民是历史的主人,要体现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民族团结。十三是记述中,除概述和卷首小序适当夹议外,要述而不论,努力反映事物发展规律,彰明因果。十四是记述中要认真掌握轻与重、详与略、粗与细的方法(政治运动不列专章写,寓于各卷章之中)。对卷、章、节、目之间出现的重复交叉问题,也采取轻与重、详与略和互见处理。十五要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疑难问题,诸如与邻县的文化遗迹和古籍、古志书记载互不一致的,要尽量找出比较合理的答案,确实无法解决的要诸说并存,决不能随意定论,给历史造成更大混乱。旧志中的内容,新志不录;旧志错讹的新志纠正。十六要加强现代科学手段的应用和现代科技成果的记述。要注意保密。十七要坚持生不立传。要戒故事、传奇入志。十八要有良好的志德修养,坚持原则,坚持真理。十九要发扬为修志事业呕心沥血的献身精神,坚持艰苦、清苦、辛苦,不图名,不图官和利,坚持走完修志全过程。二十文风要正,做到严谨、朴实、简洁、通俗、流畅。二十一要坚持主编一支笔审稿、修改统稿,副主编协助主编工作。要坚持编委会初审,党委、政府复审,上级政府终审制度,力争使新志成为一部朴实的、严谨的科学著作。二十二要提高社会的参与意识,提倡内行修志。二十三要遵守和依靠县委、政府领导与支持。这些意见主张,都一一体现在新编《永昌县志》中。
  1990年,在《永昌县志》基本完成书稿,但还在进一步审核书稿的阶段,金昌市主管《金昌市志》工作的副市长唐立贵先后两次与祝巍山商谈,要调他去金昌市志办公室负责工作。当时由于永昌县志还未完全定稿,他反复考虑;如果这时候走了,是对不住大家的,遂谢辞了。又到1991年6月,市政协打来电话,让他到市政协去一趟,去后由市政协副主席马永恒和他谈话说:“经市政协党组会议研究商定,并汇报市委组织部卢有治部长同意,调你到市政协文史委员会负责工作,任职报告你来后上报”。这次,他同意了组织意见,但说明了一点,即县志还有一些工作需要处理一下再来。当时,由于县志照片需重拍反转片。同时,永昌县与金川区的划界未确定,省地图出版局无法印刷行政区域图,他上下跑着解决这些问题,一直拖了八个月。市政协又打电话让他去一趟,他去后,马永恒通知说,你不尽快来报到,市领导又重新安排了其他人。他只说了服从组织安排,就回县忙县志出版的事去了。为此,他的几个朋友为他这种忠于人民事业,不计个人得失的襟怀而感服,一位工作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的朋友张大可教授在信中感慨地说:“祝先生毅力坚强,鞠躬尽职,不图官职,这种精神可敬、可贵!”当年的永昌县县长,如今的金昌市政协主席曹长庚在永昌县政协文史委撰写的两篇文章(即《文史资料选辑》十辑《新中国第一部(永昌县志)记实》和《永昌县第一部新县志主编——祝巍山》中回忆说:“今天想起来,这可是祝巍山同志的一大损失啊!要知道这可是一次从科级干部提拔为县级干部的机会。”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做出的突出贡献,1994年11月22日,由省出版专业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祝巍山由中级职务一编辑晋升为副高级职务一副编审任职资格。同年,由甘肃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授予他“甘肃省地方史志工作先进个人”(1991年永昌县志办被评为全省先进集体)。同年9月17日,《金昌报》“金昌人物”栏以“历尽心血修方志”为题报道了他的事迹。由于他工作业绩突出,多次被县级机关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990年,由永昌县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6年,由中共永昌县委、县人民政府授予优秀科技王作者称号,并当选为中共永昌县第十届代表大会代表。1997年,他主编的新编《永昌县志》获甘肃省地方志一等奖志书。 《永昌县志》副主编谢翔云先生在给《祝氏家土志》所写的祝巍山简介中说:“祝巍山无私奉献的精神,火一样炽热的事业心,清澈透明的胸怀,都一一体现在他主编的地方志书、历史著作,论文和诗词文章里。” 祝巍山自1985年从事地方史志编纂和研究工作,20多年来,主要作品有:《永昌县志》(主编,1993),《永昌县人民代表大会志》(主编,2011年),校注《五凉志·永昌县志》(1999年),《河西名人与名人在河西》、《河西历史轶事和传奇》(主编,2000年),《永昌圣容瑞像寺·莫高窟名胜姊妹篇》(主编,2002年,以上均甘肃人民出版社),《河西历史轶事和传奇》和《永昌圣容瑞像寺·莫高窟名胜姊妹篇》二书均获市、县“五个一”工程奖。《永昌史话》(编著,2004年),《金昌史话》(合作主编,2006年,均甘肃文化出版社),二“史话”均获甘肃省地方史志优秀成果一等奖和市、县“五个一”工程奖。1990年至92年参加了“中国历史人物评传丛书”的编写工作,与他人主编《开国之君与亡国之主》(1990年),撰文参与编写《楚汉春秋》、《瓦岗英雄与隋唐人物》(均1990年),《历代宦官》(1992年,均甘肃人民出版社)。参加了“史记故事丛书”的编写工作,撰文参编丛书二册《军事外交故事》(1999年民族出版社),撰文参编了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组织的《中华文化与智慧谋略》(1996年华文出版社),撰文参与编著《河西文化·敦煌学的摇篮》(2004年中国文史出版社)、《丝路民俗·甘肃河西卷》(2010年中国国际出版社)。1990年参编《中国风光物产大典》所属秀水名山典、名胜古迹典、土特名产典、风味名吃典、总揽和野生动植物典,约5万字稿(华龄出版社)。《中国市、县大辞典》(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中国县镇年鉴·94年鉴》(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发表史志论文和史志类文章200多篇,其中六篇论文荣获甘肃省地方史志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即:《提高新方志质量的几个重要环节》、《浅议县市志对历史人物的记述》、《谈地方志书交叉重复问题的处理》、《论旧志整理和<五凉志>校注浅识》、《进一步发展地方志是历史的责任现实的需要》、《永昌圣容瑞像与敦煌莫高窟因缘》。其中:《提高新方志质量的几个重要环节》一文收入《中国改革与建设研究文库》和建党九十周年《中国当代社会发展报告》(2011年中国党史文献出版社);《浅议县市志对历史人物的记述》一文收入《共和国理论发展经典文献》(2009年中国国际传媒出版社)和《世界学术文库》(华人卷);《新方志编纂浅议》一文收入《中国方志论文目录》;《永昌圣容瑞像与敦煌莫高窟因缘》收入《中国当代思想宝库》(2006年)和《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60辑。由于此篇文章的发表(河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和本人主编的《永昌圣容瑞像寺·莫高窟名胜姊妹篇》一书的出版,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2009年11月17日,中央电视台10频道在《探索·发现》栏目播放了《甘肃故事》—“永昌御山圣容瑞像之迷”,在电视报道中,由该书该文作者祝巍山和县文化馆原馆长黄兴玉、县文化局丁永琴女士、武威博物馆党寿山,以研究该寺的见证人对圣容瑞像和圣容寺有关情况,以插话形式作了介说。 《甘肃日报》于稍后几日也作了报道。这可以说是对他本人从1986年开始研究圣容瑞像寺工作的一个总结。他在1986年至1991年主编《永昌县志》期间,指导帮助编成乡镇志、部门志、厂矿志70多部。1994年为《全国档案馆简介》一书撰写了永昌档案馆概况,为《中国地方志大全》撰写了永昌历年来修志概况,为《中国县情大全》撰写了永昌县情等。还为《永昌圣容瑞像寺》、《永昌风味小吃》、胡盛德著《人生回首》、 杨开金著《诗词选集》以及七八家家谱作了序言、跋文等。20多年来,创作了诗词近百首。发表中国历史人物评传和地方历史研究文章几十篇和数篇散文,挖掘和创作历史轶事和传说几十篇。本人传略被收入国家十多部名录、辞典、传记。1992年收入《中国地方志主编名录》(辽宁教育出版社)、《中国专家人名辞典·甘肃分卷》;1994年收入《中国当代方志学者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收入《中国百科专家人物传记》(中国人事出版社)和《中国档案局长名典》;1999年收入《中国当代著作家大辞典》(大众文艺出版社),《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人事出版社),《中华人物辞海·当代文化卷》;2000年收入《中国当代创业英才》(中国世界语出版社);2009年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祖国颂》(中国文化传媒出版社);2011年收入建党90周年《中国当代社会发展报告·优秀人物卷》(中国传媒出版社)等。 他回忆几十年的过去;甚为欣慰,甚为感慨!他说:我一个只进了初中学门的人,今天有这么多作品献给众人,且在学术界具有高级职称的人,除了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培养,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自己几十年来始终不渝地坚持读书自学的结果。
  2012年
  (本文作者是金昌市退休老干部,原市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作家。)

知识出处

祝巍山文史论稿

《祝巍山文史论稿》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共分五个部分,70余篇文章,40余万字。内容涉及地方志理论研究与实践、地方历史研究与探微、历史轶事研究整理以及散文诗词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萌鲜
责任者